以生物演化为论点,论述恐龙为何没能建立文
恐龙的单位是目。从多细胞生物出现以后,更替史是很快的,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以“目”为层级的更替单位短则数百万年,长则数千万年,要说把恐龙进化时间拉长一倍,增加到3亿多年甚至10亿年,达到甚至远超整个多细胞生物的进化史,本来就是违反自然规律,几乎不可能的一件事。植物以“门”为层级的更替单位也是以亿年为数量级,从地衣苔藓到被子植物,更替速率也是以亿年为单位,贸然拉长到10亿年,也是不现实的事。 另外蕨类一直繁盛至今更不容易有智能了,因为进食蕨类植物根本就不需要使用握持功能,地面捕猎更不需要,没有维管束植物就不会有握持功能的需要,智能的出现遥遥无期。 但是怎么说呢,以多细胞生物的进化速度,以“门”为层级,在植物进化出有性生殖和产生木质素的能力以后,逐步强化生殖器官是迟早的事情,早一亿年和晚一亿年对于地球历史来说,没啥本质区别。多细胞生物的进化速率就摆在那里。树栖的动物不止灵长目这一类,绝大部分鸟类(恐龙后裔)也是树栖的,云豹梗是树栖杀手……灵长类的前肢进化出适宜于攀缘的锁骨和抓握用的大拇指,这是一个进化史上的大节点。树栖恐龙有没有进化出类似的锁骨和拇指系统,不能因为没化石证据就彻底否认吧! 树栖不只有灵长类会。不过应该不影响整体结论,因为我的观点前提是“被子植物的繁盛是树栖生物繁盛并大型化的必要前提”。或者准确一点应该这么表述:在被子植物提供了足够的生态位的情况下,树栖的潜在收益大大超过了裸子植物时代,所以在新生代出现了很多树栖生物,在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果实能提供足够食物的前提下,灵长类进化出了攀缘和抓握的能力,这最终促进了脑的加速进化。这些条件在恐龙时代并不具备。 中国已发现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大致分布总图 物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 虽然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但绝对算的上一个重要原因, 人类不能自主生产时,只能靠自然环境的改善,食物充足的时候,人类才有余力去发展智力,原始文明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类懂得了如何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使用火,帮助人类避免了很多寄生虫和疾病,以及大型食肉动物的危害。群居,帮助人类发展了语言和交流,以及大大提升了种群生存能力。 当人类有生产产品剩余时,即剩余产品时,才慢慢发展出封建文明,封建文明,才导致国家的出现,也导致了阶级和分工细化,于是才有了璀璨的战果文明,如果没有社会“养育”文人,谋士,思想家,这些不直接参与劳动的人,会有那么多智慧传承下来吗? 纵观历史,推动每个新时代发展的最深刻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生产力的大发展。请问,停留在农业时代(别说时间问题,封建社会即使继续延长几个世纪,也是一样的)的人们有可能发展出当今这么多科技的可能性吗? 如果你限制一个文明的生产力,这个文明是没有未来的。 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版明确提出生物演化是有方向的,即宏演化的方向问题,而从发育学来看,突变也不是随便乱点。 关于为什么是灵长目的人类出现了智慧,除了树栖生活之外,胎生也很重要,卵生和卵胎生的主要营养来源是卵黄,相对从母体直接供给营养,卵黄提供的营养有限,而大脑又是个高耗能器官,而哺乳的喂养方式显然也比鸟类喂虫子额外提供了更多营养。只有有胎盘类有潜力进化出智能。 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有几个很重要的关键演化:一是上下颌的出现,让脊椎动物有了独立的进食器官,也借此击败节肢动物,占据了高级生态位;一是鱼型到四足型的演化,登上了陆地,也让更多的形态出现成为了可能;一是羊膜卵的出现,彻底切断了对水的依赖,为更复杂的形态演化打下了基础;一是温血机制的出现,可以进行更快的新陈代谢;一是胎生的出现,母体直接供养,比卵生更占优势;一是智能出现,文明建立。 以我国境内文明分析 被子植物迟早会出现,如果恐龙不灭绝,也许会进化出像灵长类一样灵活双手的恐龙(参照趋同进化),然后这种类似灵长类恐龙再逐步进化成“人”。假设平行宇宙的剧情是这么发展的,那么那个宇宙中文明的创造者就不是灵长类的“人”了,而是爬行类的“人”。只不过两种人有些共同点,都有一个很大的大脑,身体恒温,食性相同,双足直立,双手灵活,胎生,很长的幼年期并且幼崽会被照料的很好。不同的是他们的皮肤颜色不同,骨骼结构不同,没有毛发。 被子植物为树栖提供了深度和广度都大得多的生态位,当然会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去占据。当然,不能说任何一种生物都一定要进化成灵长类的样子,但是你从这个角度看:以前树上生态位太少,也许大自然必须一次掷出三个六才能出灵长类,现在生态位扩展了,可能有四五次掷骰子的机会,那掷出灵长类的概率就极大地增加了。进化的本质,是偶然中存在必然。这两者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鸟类可以飞行,不需要攀援,其肢体受到的选择压力,就远不如灵长类大,而且鸟类翅膀已经为了飞行而特化,鸟无法像灵长类一样利用下肢辅助而一定程度解放双手。此外飞行消耗的能量巨大,这对同时供养一个高能耗的脑,绝对不是好消息。 我国东南地区古文明 如果人类不出现,智能的出现也是必然结果,只不过具体出现的时间是偶然的。 不过我觉得不光是因为被子植物的出现,古代猿类的食性也是一点因素,肉食性动物首先几乎不可能是智能生物的祖先,因为身体的力量速度攻击等方面的进化对智力有促进作用,但是对智能我觉得反而是抑制,就像一个突破不了的瓶颈。相比植物食性生物,杂食性生物应该更具优势,尤其在适应性和体格上。 想想我们的祖先要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它们会如何进化?武装到牙齿,强壮到手指?因为他们的猎物不是各种被子植物茎叶果实,而是会跑会跳的动物。 今天的胎盘哺乳类和恐龙一同生存了多万年,他俩竞争的结果,自然界早已给出答案,无须猜测:那就是,在地面上,恐龙根本不是胎盘类的对手,因为凡是存在胎盘类的地方,恐龙必须飞起来才能存活。另外,恐龙时代还没有胎盘哺乳类,那个时候的哺乳类,和现在的哺乳类,不是一回事。现代的哺乳类,是以胎盘类占90%以上的哺乳类,而白垩纪的哺乳类,是原兽亚纲为主的哺乳类。原兽亚纲和后兽亚纲的竞争能力,和真兽亚纲根本没法比。 我国西南地区古文明 演化上有一个词交关键创新,也叫衍证,也就是某一门类生物从祖先一直传下来的形态特征,往往都是这类生物成功生存的关键,所有演化都是以关键创新为基础搭建起来的的.以人类为例,祖先在猴阶段有了手,猿阶段丢掉了尾巴,能人阶段开始尝试直立行走,直立人阶段巩固了直立行走并制造工具.就是这么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来。 大过滤器完全可能存在于更早的阶段。从目前来看,有两个节点人类始终搞不懂。第一,生命起源。第二,真核生物的出现。这两个事件的概率如果低得太离谱,就会出现这么一种结果:尽管宇宙中类地行星很多,可是生命星球却极少,能产生真核生物的星球更是罕见了。 我所说的“必然性趋势”,仅仅是从真核生物时代以后开始算。之前这两个节点,谁也不敢说概率有多大,也许概率极其小呢? 就事论事的说,进化论只说进化是个长期的过程,却没有物种过渡期的铁证。达尔文的核心理论之一:任何物种通过漫长的时间都会进化。却忽略了那些几百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未曾进化过的生物,比如七鳃鳗比如鲎,比如N多蛙类动物,乃至大熊猫现在的样子跟几百万年前都一模一样…… 我国中部地区古文明 我的观点是人类中总有异数,基因突变,第一代祖先应该就属于那种,智商超常的人,就好像生命的诞生一样,那么偶然,然后又是群居,一下子就可以繁衍出下一代智商超常的人。在发明记录之后,就可以把经验流传下来,最后一步步发展壮大。就好比在没见到枪之前你知道怎么制作枪吗?人类的文明还不是用一小部分前人的智慧传承来锻造的。 世界的规律是偶然中存在必然。人类这一个物种的产生有偶然性,但是进化树上,随时间推移,生物越来越复杂,无论动植物。苔藓比藻类复杂,蕨类比苔藓复杂,裸子植物比蕨类复杂,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复杂。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复杂,多细胞比单细胞复杂,恐龙比鱼类复杂,哺乳动物又比爬行动物复杂。而神经系统的复杂性也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高,从三叶虫到哺乳动物,这一趋势从未逆转。 进化的确造就了相对复杂的生命体,这是生物进化创造出来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策略,但并不代表这是进化的方向,也就是说,生命的进化方向不取决于简单亦或复杂,自然选择才是进化的方向,生物可以使用各种方式适应自然选择,所谓复杂只是其中一个方式而已。 我国北方地区古文明 对于复杂与简单的界定,并不是直觉上的判断,也和基因无直接关系,人类的基因并不是最复杂的,很多植物的基因比人类复杂多了,很多原始生物的基因也比人类的复杂,无论生存方式亦或者基因都不是界定复杂与简单的依据。 即使在今天,所谓简单的生物、单细胞生物依旧存在,而且依旧是这个地球生物圈的主体(无论是体积、重量、还是种类数量来看都是),未来即使所有所谓复杂的生物都灭绝了,这些简单生物依旧可能存在。我想,之所以你有这样的认识,是人的私心在作祟,就是作为人类对于自身的一种情感上的认可,仿佛人类是最复杂的,生存复杂,生命体也复杂,蕴含着“高级”的涵义在里面,以此区别于人和动物。我能理解,我为你“作为人类而感到自豪”而欣慰,但是它不符合逻辑。要明白,生存是平等的,生命是平等的,死亡也一样,复杂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没有谁比谁高级之分,在地球的进化史上,人类实在是个太不起眼的小角色,所以,努力活着吧,为了人类。智能生命不是凭空产生,是在神经系统的积木逐渐搭高的基础上,突破阈值才有的。进化再来一遍也许不会在同样的时间点诞生人类,但是神经系统逐渐趋于复杂化仍然是大概率事件,往大了说,进化的熵减逻辑是非常明确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csjg/10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现代药理学之父帕拉塞尔苏斯百位名人语
- 下一篇文章: 是泡还是剥,食材说了算,我说的可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