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风俗来源与楚国巫风的关系抱雪斋读易
中药清热解毒治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4624571.html端午将至,与屈原有关的话题又多了起来。端午划龙舟,吃粽子等风俗,据说都是为了纪念这位投江而死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然而,历来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屈原自沉汩罗的传说,只不过是对《离骚》的误解。一、《离骚》和《远游》写的是什么?认为屈原是投水自尽的人,提出的一个证据就是《离骚》的末句中说“愿依彭咸之遗则”。西汉刘向作《九叹》,诗中就称屈原因为“思彭咸之水游”,于是“赴汨罗之长流”。刘向是把彭咸和屈原投水的传说联系起来的第一个人。按照刘向的逻辑,屈原刚说完要追随彭咸,接着就跳水自杀了,说明彭咸是后世所有跳水者的楷模。历史上某人为了表示自己很清白,往往都选择跳水而死的办法,彭咸未必不是开风气之先的人,但实际上彭咸跟跳水没有任何关系。《离骚》中提到的“彭咸”,实指巫彭和巫咸。一个“巫”字,明确地表示了他们的身份。也就是说,《离骚》要遵从的“彭咸遗则”,并不是跟着巫彭和巫咸跳水自尽,而是要跟着他们学习超脱混乱浊世的仙道巫术。事实上,已经有学者指出,《离骚》和《楚辞》中的《远游》一样,都是早期的游仙诗,(有关《离骚》非屈原所作的观点,请参看廖平;有关《远游》为内丹修炼之作的观点,请参看王船山)。《离骚》所表达的主题就是《远游》的开头中所说的“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众所周知,《远游》可是后世游仙诗之鼻祖,虽然有人不愿意承认它是屈原的作品,然而将它和《离骚》对比着看,不仅主题相同,就连个别诗句都是一模一样的。《离骚》和《远游》一样,同样表现了作者在“入世”和“学仙”二者之间作选择时的左右为难之情,这也是诗的题目“离骚”的真正含义。(“骚”并非“忧愁”之意,它的本义就是《说文》里所说的:“骚,动也”,意为受到扰动,“离骚”就相当于“我的心好乱”。)二、灵山何在?有关巫彭和巫彭的资料,随便可以找到几条:“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山海经.海内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山海经.海外西经》)“巫咸在其北方,立登保之山”(《淮南子.地形训》)从上述记载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巫彭和巫咸都在西方的一座灵山上,他们跟不死药有关系。看来不死药并非西王母的专利。找到巫咸和巫彭所在的这座山,是揭开谜底的关键。这座群巫赖以上天入地,沟通人神的灵山,它在哪里?答案是:在天上。“登葆山”这个名字,其实已经点出了山的作用是“登葆”。“葆”是什么?感谢闻一多先生,他指出:“葆”就是“匏”,而“匏”就是北斗的别名!(“古斗以匏为之,故北斗一名匏瓜)因此,“登葆山”其实就是登上北斗之山。众所周知,“斗为帝车”,登上了北斗,自然就能见到至高无上的天帝,各路神仙都归他老人家管,跟西王母要个不死药还不是小菜一碟嘛!不过,登珠峰易,登北斗难。这样的技术活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国语》中的昭王也有同样的疑问。他问道:“《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总之,能登天的人是有的,他们就是巫。不过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在古代,做一个合格的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的标准似乎比圣人还要高。在巫风极盛的楚国,《离骚》的作者希望以彭、咸两位神巫为榜样,自然是极为正常的。更何况前面已经说过,巫彭和巫咸两个手里也有不死药,对于在诗中感叹“恐美人之迟暮”的作者而言,长生不死无疑才是他追随两位神巫的的主要原因。三、巫咸和巫彭巫彭和巫咸两个“人”中,巫咸的名气要稍微大一些,在古籍中的曝光率也比较多。但是“巫咸”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种职业。“巫咸”,就是擅长“咸”的巫。“咸”是什么?就是“感”。《周易》的下经第一卦就是《咸》卦,《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感”的神奇程度还不止于此。《系辞》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与於此。”这里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和《老子》中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巫咸是擅长“感应”的巫,因此当人们想要与上天沟通的时候,往往便需要乞灵于他。《离骚》中便说“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扬雄的《甘泉赋》中则谓“选巫咸兮叫帝阍,开天庭兮延群神”巫咸与天感应的方式,主要是“祝”。如《韩非子。说林》:“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论衡》中谓:“巫咸能以祝延人之疾、愈人之祸者,生于江南,含烈气也。”巫咸这个职业,估计是从殷商时代开始兴起的。据《史记》载:“至帝太戊,有桑穀生於廷,一暮大拱,惧。伊陟曰:‘妖不胜德。’太戊修德,桑穀死。伊陟赞巫咸,巫咸之兴自此始。”在商代发生的这件妖异事件中,商王太戊正是以修德的方式感动了天,使得象征灾异的桑榖自然消灭。“咸”的方法管用,于是从此流行起来。说完了“咸”,就不能不说“彭”。如果说“巫咸”指的是一种巫术的分支,“巫彭”同样也是巫的一种。这个“彭”,与传说中的“彭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彭祖至少活了八百岁,他就是长寿的代名词。彭祖为什么这么长寿?密诀同样藏在“彭”字中。“彭”字,与鼓有关(《说文》:彭,鼓声也)。鼓的特征,就是密封不透气。与“感(咸)”的通气正好相反。大家马上会联想到“龟息”、“胎息术”等词。没错。所谓的“巫彭”,就是以胎息术见长的巫。历史上所谓的的闭气术、锁鼻功、宝瓶气之类,无一不是与他有关。四、楚地巫风在楚国曾经繁荣一时的巫术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今天我们只能靠猜想来还原《楚辞》中遗存的大量巫术信息。但坐在象牙塔里的人,翻破古书也不会知道,历史的真相往往仍鲜活地保存在民俗中。南方楚地的苗族,至今仍将农历五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投水”的传说,正是源自小端午节的民俗。也就是说,先有了端午的风俗,然后才有了“投水”的联想。端午跟投水有关系吗?让我们翻开《楚辞》的《九歌》。其中的《湘君》和《湘夫人》这两章,结合着民俗来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何新先生曾经指出,《九歌》是献给五行之神的乐诗,而《湘君》和《湘夫人》这两章,正是献给南方之神的。这两章中,均出现了同样一句诗:“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由此可以得出一个不是太离谱的推测:古时候的楚国人,在祭祀南方之神的时候,有把衣服抛入水中的习俗,而正是这个习俗,让人们产生了屈原自沉汩罗的联想。(现在看来,可能只是象征着端午之后,天气一天天炎热起来,人们穿的衣服也要跟着清凉一些)。由此再联想起《湘夫人》中那段描述“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这筑于水中的华丽居室,会不会正是描金画彩的龙舟原型?龙舟会不会是人们在清凉水中,给南方火神安置好的一个家,好请他主宰的夏季不再那么炎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csjg/10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