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说儒1闻道的好处打破一切枷锁
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 早上悟道,晚上就可以死了。 儒道文化“道”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概念,诸子百家通用,有多重含义:自然规律,真理,信仰,学术思想,政治道路,行业经验,成功方法,实用技巧,等等。 “道”放到不同语境,指意不同,我们之所以不会发生理解的混乱,是因为所有的含义都是从自然规律这个核心生发出来的,孔子称之为“天命”。无论哪行哪业,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服从天命,遵从自然规律。 你遵从规律,你的道理才是真理,否则只是歪理; 你遵从规律,你的信仰才是正信,否则只是迷信; 你遵从规律,你的思想才是正确思想,否则只是胡思乱想; 你遵从规律,你的政治道路才是光明大道,否则只是死路一条; 你遵从规律,你的行业经验才是长效经验,否则只是特殊经验; 你遵从规律,你的方法技巧才是科学工具,否则只是赌博工具,灵不灵靠撞大运。 “闻道”是为了掌握规律,是为了聆听天命。 以人类目前的智商,对规律的认识还处于初级水平。虽然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呈示规律,上天每时每刻都在发布“命令”,但我们看见了多少、听见了多少,因人而异。 一个人智慧越高,越清楚自己的无知,“闻道”的积极性越高;智商越低,越是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全看明白了、听明白了,无道可求。 为什么有这种反差?如同看海,航行在大海上的人,知道海看不尽;在地球仪上看海的人,七大洋尽收眼底,哪有海可看? 有一个真实故事: 一天,一位年青人去拜访法国著名作曲家古诺,见他十分谦和低调,不禁好奇地问:“大师,以您的成就,何必如此自谦呢?” 古诺大师说:“当我和你年龄相仿时,我常说‘我’;25岁时,说‘我和莫扎特’;40岁时,说‘莫扎特和我’;而现在,则小声地说‘莫扎特’。” 古诺大师年轻时的目空一切,跟晚年的谦虚低调,都是内在觉知的反映。刚刚攀登艺术高峰时,以为我就是世界,一切都将征服在自己脚下。当竭尽全力,攀登到不可超越之处时,发现“早有行人在上头”,才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自然变得谦逊起来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花板”,摸到天花板了,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离天花板越远,越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无穷宇宙“道”有不同含义,“闻道”也有不同途径: 一、学道 向老师学知识道理,向师傅学方法技巧,是“闻道”的捷径。神光断臂求师是为了学道,杨时、游酢程门立雪是为了学道,我们从小起早贪黑,从小学读到大学,也是为了学道。 学道要跟从真正掌握了道的明师,如果不小心跟了庸师、邪师,学到的可能不是道而是误导。 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老师主要按教材传授“正确知识”,没有大问题。大学不一样,尤其是文科大学,老师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他们教授的是正确知识还是错误知识,是真理还是歪理,就难说了。所以,学生不仅要选学校、选专业,更要选老师。如果遇到一位明师,是一生的幸运。 二、求道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通过自己学习思考、实践探索,将规律摸清了,道理弄懂了,方法吃透了,也就“得道”了。 韩愈《师说》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里的“闻道”,有学道的意蕴,但立足点是求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完全可能在某方面胜过老师,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实现全面超越。 老师有老师的人生,学生有学生的追求,老师所传之道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老师传的究竟是不是真道,也需要实践检验,所以,求道是闻道的必由之径。 三、悟道 在某种机缘触发下,灵感爆发,忽然通通透透地明白了某个道理,不仅认识水平提高了,思想也瞬间上升到一个新境界。当此之时,精神处于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状态,乃至整个人的精神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变成一个“新人”。这是悟道的征象,道家称之为“知常”,佛家称之为“开悟”,马斯洛等西方哲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 开悟有不同的境界层次。儒家粗略地分为小人、君子、贤人、大人、圣人。这是通过对外在现象进行观察作出的研判,不能如实反映悟者的真实体验和精神面貌。按这个标准看人,经常会“看错人”——假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小人也是对道有所领悟的人,只不过是反方向悟道:某天忽然茅塞顿开,觉得当好人不如当坏蛋,爱他人不如爱自己。 悟道是为了扩充精神、放大自我,就像小孩吃饭求知,是为了变成大人、聪明人,如果向蜜蜂、蚂蚁方向发展,不太符合人类的进化方向。虽然小有小的活法,但从人类的正常心理需求来说,谁都愿意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如果活得卑微委琐,就很失败了。 道家对悟道境界的层次划分没有形成共识。清代王建章在《仙术秘库》中说,“法有三乘,仙分五等”。“三乘”即大乘、中乘、小乘,套用了佛教三乘的概念。“五等”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这五个境界,既不是出于现象观察,也不是出于真实体验,不过是“拍脑袋发明”,没有什么可信度。 佛家的悟道境界,小乘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等“果位”,大乘有阿罗汉、菩萨、佛三等“果位”。这是根据觉者开悟时的真实体验以及后续变化分出的层次,可以作为检验标准,印证后觉者修行达到的层次。 开悟的检验标准谓之“心印”,虽然写在经文里,一般人不明所以,只有开悟的禅师心领神会,也只有开悟的禅师能印证后觉者到达的层次,以心印心,即知真伪。 儒家的评判标准不清晰,为作伪留下了空间。小人道貌岸然扮演君子,半吊子是古非今扮演大师,可能演得活灵活现,让人真假难辩。 佛家则不然,标准清晰,没有模糊空间。现在全球佛教徒数以亿计,没有一个敢冒充禅师的。那些被追捧为高僧的人,顶多挂个法师头衔,禅师一个都没有。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么多佛教徒,没有一个禅师,岂不是佛教的悲哀? 按佛家的说法,最高境界的悟道是大彻大悟,是涅槃,是明心见性,是了脱生死,是觉行圆满。因为大彻大悟,所以成佛。 “朝闻道,夕可死矣”,是孔子的“心印”。这是最高境界的悟道,是跳出生死轮回的觉醒,是冲破人欲樊笼的解脱,是体验生命大自由的惊喜。得此境界之人,从此“从心所欲”,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他了! 破壳而出在普通人眼里,开悟是很神秘的事,似乎是某些人的专利。马斯洛也认为,只有处于“金字塔的顶层的人”才能获得这种体验。其实,此言大谬不然。开悟是机缘凑巧的事,有一定运气成分。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是小学毕业还是大学毕业,无论你的智商在以下还是在以上,机缘来了,都可能豁然开悟。 佛家说:佛是已悟的凡人,凡人是未悟的佛。 儒家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觉者与普通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每个人都有开悟的潜质,但很显然,真心向道、苦心求道的人,开悟的可能性更大。“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你要主动远离道,怎么可能得道呢? 佛家强调开悟,所以历代开悟的禅师很多。明清之后,佛教式微,禅师渐渐绝迹了。 儒家强调求学、实践,不强调开悟,孔子之后,开悟的儒人极少,王阳明是一个,黄庭坚勉强算一个,孟子也许是一个,苏轼假装算一个,然后就找不出来了。 开悟有什么好处呢? 开悟可以优化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活得清清爽爽,无忧无惧,无挂无碍,自由自在,还可以让自己的智慧更通透,在红尘迷雾中,不为万千现象所扰乱。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直观的、现实的好处。 正因为没有现实的好处,对普通人的吸引力不大。 孔子弘道,用的是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弘扬的是大家听得懂的道。不求大家的彻悟,只求一个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虽然开悟没有现实好处,如果有谁得遇机缘,一朝开悟,也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 我们普通人,从出生之日起,就被“蒙在鼓里”,就被封闭在“信息茧房”里,活得浑浑噩噩。在这面俗世的大鼓里,争位置,争闲气,争蝇头小利。因为思见的局限,很自然地形成了思维惯性,固执地认为只能这样活,没有第二种活法。 一旦开悟,大鼓瞬间打破,这才发现,原来外面还有一个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美妙体验! 马斯洛说,这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 产生这种体验之后,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发生改变。 如果是最高境界的开悟,你的生死观也会发生改变,可生可死,了无遗憾。你只会为他人担忧,为他人发菩提心,再也不担心自己了。 开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怎样去抓这万一的机遇呢? 佛家有一个学禅修行的方法:参话头。参破话头之时,即是开悟时刻。 下面有三个“话头”,也是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一参: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话头比较抽象,还可以加上三个更具象的话头: 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生之前我是谁? 我死之后我是谁? 没事的时候将这几个话头参一参,哪天灵机触发,大彻大悟,那么恭喜你,你可以跟孔子、老子、释子以及一切往圣先佛称兄道弟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csjg/11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揭秘露玖如何怀孕20个月生下艾斯她是上
- 下一篇文章: 挑灯说儒1闻道的好处打破一切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