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道德经昆仑仙本二千多年从未在世面流传过,历来采用口承相传。该道德经昆仑仙本共八千余字,拥有许多通行本未有的内容。

昆仑仙本采用四字体,朗朗上口,是研究道德经以及修炼的珍贵资料。

《道德经》原文与仙本原文对照

总章

昆仓仙本:

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德可恒德,非常恒德;衡可恒衡,非常恒衡。无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万物之母。无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万道之父。

原本:无总章内容。

第一章

仙本:

无欲观妙,有欲观微;微妙同出,异名同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衡之又衡,万灵之缘。

奥奥为玄,玄玄为道;道道为德,德德为衡。

精精为徼,徼徼为微,微微为妙,妙妙为灵。

原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仙本:

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丑之为丑,恶之为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底相倒,上下相倾。

前后相随,左右相称;音声相和,韵律相乐。

无为之事,不言而教;作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是以不去,无名而归。

圣人之美,在于华德;万民之善,在于普道。

原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场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仙本:

若不尚贤,使民不争;若不贵货,使民不盗。

若不见欲,使心不乱;纵欲必狂,狂凶必亡。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美愿健身,善意壮体。

民无知无,为无知为;为而无为,无不而为。

原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仙本:

道冲而用,或似不盈;道净而为,或明而通。

渊兮湛兮,万物之淙;湛兮渊兮,万物之源。

挫锐解纷,去杂除乱;采精夺华,和光同尘。

原本: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仙本:

天地不仁,万物为刍;圣人不仁,百姓为刍。

天地之间,犹如龠乎?虚而不出,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优言佳语,道者尊也。

原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囊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仙本:

道丹不亡,是谓德健;德健之庭,玄妙之源。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锦锦若循,使之不损。

万事含道,适返而生;万情含道,滋怀而育。

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而放。

天地有仁,万物为圣;圣人有仁,万民为神。

原本: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仙本:

大道甚远,其存甚古;生天育地,莫可有始。

天长地久,不以自生;天乘地载,生而无终。

后身而先,外身而存;以其无私,故能成私。

善为道者,顶天立地;照耀万物,故能成道。

原本: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仙本:

有为有法,无为无法;不为不法,所为所法。

真为真法,全为全法;道为道法,德为德法。

居善地利,心善胸渊;与善诚仁,言善语信。

政善统治,事善明智;静善良辰,动善吉时。

上善若水,利而不争;惟所不争,故而无忧。

无忧长存,长存泰然;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原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第九章

仙本:

悬而吊之,不可久处;高而举之,不可久立。

崇而捧之,不可久情;尚而抱之,不可久怀。

持而盈之,不可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能私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而引退;修身处事,乃和天道。

是以圣人,省已察人;敛已利人,含道而去。

原本: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仙本:

载营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无婴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而蓄之,生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原本: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仙本:

辐拱其无,有车之用;址埴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其无,有室之用;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圣人善无,以其为重;万民视有,以此为宝。

君子有道,以无重用;百姓有智,以有善利。

原本: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仙本:

五色目盲,五音耳聋;五味口爽,五香心芳。

驰骋发狂,贵货行妨;为腹除目,取此去彼。

圣人贵实,以利万民;百姓虚华,以用万物。

原本: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仙本:

宠辱若惊,贵大患身;贵以天下,可寄天下。

爱以天下,可托天下;天下而涵,道之所养。

圣人广亲,万民博爱;天下为家,道之普华。

原本: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庞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仙本:

视之不见,故名曰夷;听之不闻,故名曰希。

扬之不损,故名曰精;搏之不得,故名曰微。

不可致诘,混而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

绳不可名,复归无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玄奥实变,是谓恍惚;灵妙虚华,是谓惚恍。

迎不见首,随不跟后;执古之道,以御今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纲;善明今终,是谓道纪。

原本: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仙本:

善为军者,广博神道。奥不可识,顽之为宾。

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涤不可知,强之为客。

豫若涉川,犹若畏邻;严若敬客,涣若释冰。

敦兮若朴,旷兮若谷;浑兮若清,浊兮若净。

清净徐静,安宁待动;保此道者,尚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新成;成就勤新,故能道成。

圣人善新,万民玄成;百姓好勤,万物大就。

君子秉天,百姓乘地;天公地私,道者守也。

原本: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冰凌;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仙本:

敬致虚极,信守静笃;万物并作,予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明妄作,妄作则凶。

知明乃容,容乃全公;公乃合王,王乃合天。

天乃合道,道乃合德;道成德就,故而永祷。

原本;

致虚极守静么。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如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仙本:

太上有德,天地晴静;太上有道,人民神圣。

太有上理,万物精明;太肯智,万事亨通。

上者知有,人无所敬;次者亲誉,民有所敬。

再者畏侮,信而不信;下者怒骂,反而有抗。

犹其贵言,功成名遂;百姓解畏,方为自然。

原本: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仙本:

大道无废,慈有仁义;智慧欲出,华有大伪。

六亲补合,尚有孝兹;国家晖烂,尚有忠臣。

天下事大,莫于朝邦;天下事小,莫于身家。

圣人保朝,持邦为身;百姓护国,执乡为家。

原本: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兹;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仙本:

绝圣弃尊,利民万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

以武为文,故令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是以圣人,身立于民;无圣无尊,同于天地。

为人不骄,为事不狂;普华同等,载道乐俗。

原本: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仙本:

绝学无忧,唯阿相和;至善无患,唯阿相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畏而敬之,是而无畏。

荒兮芜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亨泰牢。

芜兮荒兮,如婴胎焉;众人攘攘,似登春台。

乘兮秉兮,我独迫逃;众人聚聚,若入玉心。

秉兮乘兮,我独逍遥;众人号号,使侠瀛洲。

窈兮寂兮,昏昏昭昭,寂兮窈兮,察察闷闷。

若忽若晦,似无所智;若顽若鄙,贵求于母。

原本: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谓,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秉兮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而我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仙本: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其极无外,无外而在;其微无内,无内而存。

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其象至宏,其宏极彤。

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物至宠,其宠极雄。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至真,其真极信。

冥兮杳兮,其中有微;其微至妙,其妙极灵。

幽兮幽兮,其中有亮;其亮至光,其光极芒。

默兮幽兮,其中有烂;其烂至辉,其辉极煌。

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以此善哉。

古以德道,通于无极;今以道德,遍于无量。

原本: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仙本:

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少得多惑,抱一为天。

不自见明,不自是彰;不自伐功,不处矜长。

夫惟不争,天下莫争;委屈诚全,诚全道归。

圣人明理,达事程全;全之求全,道之圆然。

原本: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仙本:

飘不终朝,漂不终日;希言自然,孰语善哉。

道者同道,德者同德;同道得道,同德得德。

天在以敬,万神俱守;百姓以敬,万民供资。

圣人明道,不辞天地;百姓达理,不绝万物。

原本: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聚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仙本:

跻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

自伐无功,自矜无长;其于道者,余食嗸行。

爱天乐地,循于天道;通理达情,惠于地道。

原本:

踦者不立;跨者不行。自邮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嗸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仙本:

有物混成,玄道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寂兮寥兮,先天之父;其形健健,其状康康。

寥兮寂兮,后天之母;其体刚刚,其态柔柔。

强名曰道,加字曰大;太大曰逝,太逝曰远。

太远曰迩,太迩曰返;返而则往,往而则返。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四大,人居极大。

人太地太,天太道太;领中四太,道尊极太。

人必法地,地必法天;天必法道,道法自然。

原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仙本:

善为重者,莫于泰山;善为轻者,莫于鸿毛。

善为明者,莫于日月;善为晴者,莫于斗辰。

善为静者,莫于汪洋;善为燥者,莫于烈炎。

善为君者,莫于皇王;善为臣者,莫于公侯。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君子终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是以圣人,敬天爱民;慈心开怀,博爱万物。

天藏地遁,与神同等;普华万民,道者德也。

原本: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仙本:

善行无迹,善言无谪;善计无策,善算无划。

善闭无开,善展无放;善敛无收,善观无察。

善易不卜,善卦不占;善数不读,善韵不词。

常善救人,故无人弃;常善救物,故无物弃。

善人为师,恶人为资;不爱其师,如遇大迷。

不贵其资,虽智不慧;是为袭明,是为要妙。

圣人明道,尊师爱资;信迷仰慧,是为道通。

原本: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仙本:

知雄守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白守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无极。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常德不足,复归素朴。

朴散为器,则为官长;圣人之用,大制不割。

圣人乐天,豪放万民;百姓乐地,普华万物。

君子之道,是为道光;庶人之道,是为道华。

原本: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仙本:

将欲天下,为而不得;天下神器,不可狂为。

狂者亡之,枉者败之;执者失之,持者损之。

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堕。

圣人用事,慎者为重;除甚除奢,去安去泰。

君子之道,泰者道立;庶人之道,安者道稳。

原本: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仙本:

以道佐主,其主自贵;以德华民,其民自强。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事者,不敢强取;勿矜勿伐,勿骄勿狂。

道佐兵强,其事好成;主贵民尊,其事好做。

原本: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仙本: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道者不处,君子恶之。

君子贵左,用兵贵右;偏将处左,主将处右。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以悲哀泣,以丧言礼。

是以杀人,不可得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是以圣人,贵民得上;爱民如母,以为天德。

原本: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仙本:

道常无名,天地非臣;王侯若守,万物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君民相和,天下自治。

人而自君,始制有名;知之所名,施道天下。

犹如江海,在道若谷;同天如地,尚德禧俗。

原本: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仙本:

恩人者圣,自恩者愿,惠人者慈,自惠者善。

忍人者能,自忍者耐;让人者宏,自让者宽。

观人者慧,自观者照;察人者聪,自察者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福,强行者志;其所者久,永生者寿。

原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仙本: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立,生而不辞。

爱养万物,为而不主;无欲名小,万物名大。

爱赡万民,为而不王;惟我为小,万民为大。

圣人功成,不为有名;终不为大,故能成大。

君子道成,其名不扬;奉天孝地,道者贵也。

原本: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仙本:

得天待地,万象奇新;得人待民,億炁祥祯。

锐孔之眼,天地明象;针尖之点,天地晓位。

若执大象,天下必往;往而不害,安定平泰。

乐与施饵,过客欲止;道之出口,淡其无味。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使之不既,用之不勤。

是以圣人,贵天贵地;尊人尊民,是为道亲。

原本: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仙本:

道者奇之,其形不类;德者奇之,其貌不比。

将敛必张,将弱必强;将废必兴,将奇必正。

以柔胜刚,经弱胜强;鱼不离渊,龙不脱澳。

国之锐器,不可示人;以此永盛,是谓微明。

原本: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仙本:

太德弃德,是以尊德;大德丢德,是以贵德。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持德,是以无德。

太德全为,大德真为;上德无为,下德有为。

太仁综为,大仁所为;上仁不为,下仁而为。

道而后德,德而后仁;德为道华,仁为道精。

原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三十八章

仙本:

夫大道者,至公之精;故大德者,致私之华。

道常无为,无为自华;为而无为,万物自归。

华而欲作,无名之朴;归而欲镇,无名之素。

无名朴素,欲将以静;晴静而为,天下自整。

原本: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义。失义则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以是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仙本:

道者贵一,造化之精;德者尊一,华华之妙。

天得一晴,地得一宁;人得一寿,神得一灵。

谷得一盈,物得一生;皇得一中,王得一整。

贵以贱本,尊以鄙根;高以底础,上以下基。

皇王自孤,公侯自鄙;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原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仙本:

夫在道者,自玄自妙;自恩自惠,自健自强。

返者道动,弱者道用;逆者道进,顺者道退。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道初,有为道始。

万物居道,优生佳华;天栽地培,是为道晋。

原本: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四十一章

仙本:

大士闻道,做而修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大怒。

明道若昧,讲道若退;夷道若类,希道若聚。

泰德若辱,修德若谷;广德若欠,建德若偷。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德真若渝,道隐无名;唯善道成,唯功善德。

君子善德,以利万民;圣人善德,以利百姓。

百姓善德,以利万物;万民善德,以利众生。

原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讲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仙本:

道生玄一,一生玄二;二生玄三,三生万物。

负阴抱阳,冲气以和;天地交泰,万物翀华。

负阳抱阴,正气以秀;天地华育,万物优美。

人之所恶,王公为称;民之所怀,万物为科。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以为教父。

原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仙本:

天下至极,败于至微;侵之无备,袭之无兆。

天下至柔,驰骋至坚;入乎无间,出乎无隙。

无为有益,不言之教;不为之益,天下希之。

是以圣人,贵极尊微;成以极极,就于微微。

原本: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仙本:

名身孰亲,体货孰多,甚爱必费,多藏必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可长久,故能永存。

是以圣人,贵身疏名;贵体疏货,爱道藏德。

原本: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仙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曲,其用不折;大巧若拙,其用不笨。

大辩若讷,其用不讳;大论若诘,其用不诈。

躁胜寒冷,静胜炎热;晴精仲整,天下自统。

原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仙本:

天下有德,万民以勤;天下失德,万民以乱。

天下有道,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郊。

罪大可欲,祸大不足;灾大贪图,咎大欲得。

原本: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人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仙本:

不出门户,遍知天下;不窥窗牖,预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不作贵宾,即可利民;不作尊主,施发天德。

其贵不作,大贵越多;其尊不作,大尊越圣。

原本: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仙本:

为学日益,为道日徇;徇之又徇,以至无为。

无为而为,天下禧事;有其禧事,以取天下。

原本: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仙本:

圣人无心,百姓为心;圣人无意,百姓注目。

善者善之,德者德之;善信信善,德信信德。

圣人含德,天地发仁;百姓含德,社稷发义。

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而放。

原本: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仙本:

出生无死,生生之厚;有生无亡,华华之爱。

圣人有德,万民无死;百姓有德,万物不亡。

圣人喜天,万民乐地;百姓华道,万物普天。

原本: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仙本:

道生德蓄,物形成势;德生道华,惟象命革。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尊道贵德,常而自然;行道尚德,自然而然。

原本: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仙本:

先天为始,始而无始;后天为母,母而有母。

既明其始,既悟其母;既得其母,即如其子。

既用其子,复守其母;既卫其始,没有不殆。

塞兑闭门,终身补勤;开兑济事,终身补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开光复明,无遗身殃。

通阴达阳,是为侑道;知实明虚,是为侑德。

通道明道,通德明德;此为奇智,神慧袭常。

故弄玄妙,是为道神;善解妙玄,是为德祥。

原本: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第五十三章

仙本:

介然有智,行于大道;大道甚玄,民甚好径。

朝田荒芜,仓虚锅尽;厌饮恶食,是谓道乞。

财货有余,唯威施畏;是谓道侉,非真道德。

圣人明道,道用无穷;庶人明道,用道广大。

百姓乐道,万物并优;万民乐道,万物精美。

原本: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仙本:

善为道者,建而不拔;抱而不脱,祀而不辍。

修身德真,修家德余;修乡德长,修国德丰。

修天德普,修道德华;以身观家,以乡观国。

以地观天,以道观德;以德注世,天下善哉。

原本:

善建者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仙本:

抱道之宽,同于玄母;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蛰,恶龙不触;猛兽不据,攫鸟不抟。

软骨柔筋,常而握固;至精真炁,永生禧祥。

幼者善道,道之老也;老者善道,道者幼也。

原本: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仙本:

智者不言,言者不智;若不言智,是谓玄同。

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为天下贵。

圣人不言,君子不语;以身而为,道者启也。

原本: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入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仙本: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法利地,以象取天。

天下多忌,民而弥贫;天下多讳,民而越穷。

王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多彰令,盗贼滋扰;官多迫压,国民滋抗。

无为自华,无事自富,无奢自整,无欲自朴。

原本: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资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仙本: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快快。

福祸所倚,祸福所伏;熟智其极,无其正邪。

善正为奇,复奇为邪;民迷其久,必有所暴。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亮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照民,不迷其心;道心大明,此为德辉。

原本: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

仙本:

治人事天,是谓早服;从道积德,是谓无剋。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深根固蒂,可以长生;长生久真,道炁长存。

原本: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仙本:

道莅天下,其神不神;德莅天下,圣人同民。

道德相和,天地尊民;天地相和,神鬼敬物。

互为相和,道之交焉;互为相往,德之归焉。

原本: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仙本:

天下交牝,以静胜牡;以静待动,以动制静。

天地孕静,万物育动;动静相应,各得其所。

天地旋转,日月辉煌;百姓做作,万物优美。

原本: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仙本:

夫大道者,天地之奥;故大德者,万道之宝。

美言以市,尊行加仁;天地所敬,王侯所恭。

是以圣人,以道治世;以德理民,此为德尚。

原本: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仙本:

天为吉事,报怨以德,地为善事,加情尽义。

国难其易,为大知小;得成其败,总统明细。

轻诺失信,重讼必生;圣人犹难,终成无难。

原本: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仙本:

其安易持,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为之未有,治之未乱;法之未作,理之未成。

合抱之本,生于毫毛;九层之台,起于细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海之航,终于手上。

妄为得败,强持者失;无为无败,无持无失。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以辅万道,自然而德。

原本: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五章

仙本:

以道明民,以慧理人;常智楷式,是谓玄德。

以德照天,以道普地;常觅模忒,是谓玄衡。

圣人有道,以民为天;以物为地,是谓玄道。

君子有德,以慈恩人;以悲惠物,是谓玄名。

原本: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仙本:

大海汪洋,以其善下;下而愈下,极下不下。

泰山巍峨,不辞微埃;微埃积尘,基于大地。

圣人欲上,以其言下;君子欲贵,不鄙凡民。

处人不重,用人不害;以其不争,莫能与争。

是以圣人,位尊泰山;身鄙汪洋,是谓道精。

原本: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仙本:

夫大道者,其德细也;吾有巨宝,保而持之。

一慈二俭,三稳四重;审视察明,不枉为先。

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神保护,地神佐佑。

圣人慈俭,万民鞠躬;君子稳重,百姓尽垂。

是以圣人,忠心天下;万民为孝,此为道泰。

原本: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仙本:

善斗不武,善战不怒,善待不徼,善胜不争。

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启人之慧,是谓得天。

是以圣人,藏武息怒;以待而胜,是为道统。

原本: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第六十九章

仙本:

用兵至言,为客而退;祸于轻敌,轻敌丧宝。

抗兵相加,哀者必胜;两军对峙,慎者必利。

圣人之胜,哀其万民;君子之利,慎其百姓。

原本: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仙本:

易知易行,天下有宗;夫惟无知,是以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原本: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仙本:

知不知尚,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病利病;是以不病,然而无病。

原本: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仙本:

民不畏威,刚威柔勇;民不怕凶,智敢慧猛。

无狎民居,民无所愤;无厌民生,民无所怒。

夫惟不厌,是以无阿;自知自明,自受自尊。

原本: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仙本:

狂猛者杀,智勇者活;或利或害,天之所恶。

不争善胜,不言善应;不取自至,不召自来。

惮然善谋,绣哉善计;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圣人善谋,百姓善计;谋利计活,是为道滋。

原本: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惮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仙本:

民不畏死,何以死惧;民常畏死,天下怪者。

执刹常敢,司刹常敢;妄刹狂斫,必有自伤。

圣人理世,治而不刹;民以待用,是以道备。

原本: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仙本:

税多民饥,官多世乱;民饥轻死,是以难治。

求生之厚,民以安生;谋贤之惠,民以贵活。

是以圣人,重民轻官;世之长安,此为道和。

原本: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第七十六章

仙本:

民生柔弱,其死坚强;草木柔脆,其死枯槁。

坚强生徒,柔韧活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圣人治世,用坚使柔;启韧发强,此为道廉。

原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民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仙本:

夫天之道,犹强弓乎?高者仰之,下者举之。

余者损之,欠者补之;为而不恃,功成不处。

对人之德,含天纳地;台举万民,是为道均。

原本: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第七十八章

仙本:

柔弱于水,坚强莫胜;以柔剋刚,以弱胜强。

正言若反,奇语若抗;善觉好悟,道者慧也。

受国之垢,社稷之主;受国不祥,天下为王。

是以圣人。载道参天;禀德普地,是为道理。

原本: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仙本:

和大余怨,安可为善;执契不责,有德司约。

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无亲而亲。

是以圣人,道成德就;同于万民,是为道仁。

原本: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仙本:

废王之尊,利民万倍;大邦分治,小国寡民。

百姓同尊,万民俱富;甘食美服,安居乐俗。

圣人之道,代天普华;万民以尊,是以德尊。

原本: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仙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智者不博,博者不智;与人愈有,为人愈多。

万民之道,忠信君主;万物之道,忠信人主。

天地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万民之德,普于天地;万物之德,华于人民。

天地之德,普华众生;圣人之德,教化万民。

万物之道,同于玄道;玄道之德,同于道衡。

万民之道,同于道德;道德之衡,同于德衡。

原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而不争。

附录一:世界名人论《道德经》

国外篇

1、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2、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3、德国哲学家谢林(-)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道是门”。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4、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5、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bull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6、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人。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7、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

8、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9、德国诗人柯拉邦德年,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10、德国人尤利斯噶尔的年,写了一本书:《老子的书----来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他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许多许多生命的,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11、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年出版的《语言的本》中说:“老子的‘道’能解释为一种深刻意义上的‘道路’,即‘开出新的道路’,它的含义要比西方人讲的‘理’、‘精神’、‘意义’等更原本,其中隐藏着‘思想着的道说’或‘语言’的‘全部秘密之所在’”。

12、法国传教士马若瑟(—年),他在从《老子》第十四章中发现了:视之不见名曰夷(y)、听之不闻名曰希(hs)、搏之不得名曰微(we)。所以,他认为:“yhwe(雅赫维)等于“夷希微”,就是上帝耶和华名字。”

13、法国传教士傅圣泽(-),他认为:“真正的儒教就是《道德经》的教义”。他还提出了神道教的观点,“是否可以说在中国古经中唯一真实的道即代表着基督信仰的神?答案是肯定的。道是神,是救世主”;“道是唯一,是宇宙之创造及保存者,在本质上与宇宙真主合而为一。”

14、法国第一位汉学家讲席雷慕沙(—)认为:老子的思想与稍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所提出的“学说有无可争辩的共同之处”。

15、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整个西方思想与民族精神,都以逻各斯为中心概念。逻各斯是西方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二者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是‘逻各斯与道同在’。”

16、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说:“中国人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相媲美,而且成为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说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至少也同样烈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17、英国天文学家沙里斯(.shalls)在其年出版的《新科学的诞生》一书中认为:“前进的惟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

18、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它推断人类在获得文明的同时,已经打乱了己与‘终极实在’精神的和谐相处,从而损害了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应该按照‘终极实在’的精神生活、行为和存在。”

19、英国当代哲学家克拉克说过:“现代经济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老子》的无为而治”。他还认为:“道家在西方的发展可能与佛教、印度教不同,它不会表现为宗教运动,而会体现在:挑战过头的启蒙理精神、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原则,提供新话语、新洞识、新范式,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选择与生活方式,替代唯物主义与彼岸宗教信仰并引导我们树立生态化精神的态度,有助于西方人灵肉二元论的克服和整体精神态度的转变,道家治疗的哲学对西方人有关真理观、我、别认同等的反思有积极作用,对诊治西方虚无主义的顽症具有显著疗效,因而一般地对西方反思启蒙的后现代计划有意义。”

20、英国学者j.霍布森在他近作《西方文明的东方来源》中指出:“魁奈思想当中有很多概念受惠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无为”概念译成法文的lassez-fare(由放任)。”

21、英国当代汉学家彭马田认为:“《道德经》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书,它是格言及注疏的集合,前后并无明显的逻辑顺序,这81章犹如一串圆润的珍珠项链:象珍珠一样,各独立,集合在一起,其效果则更显美奂绝伦。”

22、英国学者贝扶理在《道与言》中说:“道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渊源甚久”;“从历史的观点上说,道的观念在中国发展,似乎对基督接受耶稣基督的福音,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各种不同译本的中文《圣经》都告诉我们: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而在《启示录》我们读到:……他的名称为神之道。”

23、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赞赏道家的生态智能,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它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24、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说:“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25、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26、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历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搞要”。“老子是孔子前最伟大的哲学家。《道德经》出何人手笔,倒是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乃是他所蕴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

27、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选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的评语是:“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28、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治国名言,以阐明其治国理念。

29、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30、美国明道大学校长、道学基金会主席张绪通:“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31、美国汉学家艾兰教授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中概述说:“‘无为’正如水之所为:它缺乏意识不能有‘行为’,但其然而然地流淌而不需任何人为的努力……其是‘无为’的一个侧面,由于‘道’也是基于水的意向,故‘无为’亦是‘道’的体现。”

32、美国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卡托研究所副总裁邓正莱(jaesa.dorn),年发表《中国的前程:市场社会主义还是市场道家?》一文,他指出:“中国的前程,在于通过信奉和拓展老子的天道思想而回到本国的由传统。《道德经》就是中国的自由宪章。老子关于天道、由与无为的思想,跟亚当斯密的一样,既是道德的,也是实用的:说它是道德的,是因为它建立在美德基础上,说它是实用的,因为它能导向繁荣。按照天道所演化的秩序就是哈耶克所阐发的那种发秩序。中国的出路,通过缩小国家的规模、扩展市场的规模来走向天道由主义政治秩序。我认为这个答案就是天道自由主义。”

33、美国管理学大师艾博契特所着《二十二种新管理工具》一书谈到管理的过去与未来时,引用了《老子》的“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并议论:“讲这几句话至今已有二千年历史,它代表见识不凡的管理者长久以来都在努力,但仍未有人能够趋近这种道的境界。从某种意义来看,管理者的历史,也就是试图实践这项基本观念的历史。”

34、加裔美籍教授罗伯特蒙代尔,年诺贝尔奖得主,享有“欧元之父”称号,他说:“中国人相信的是道,这种道教的思想实际上在中国的三种主要的思想流派中都存在。道是宇宙运行的方式,是自然的规律,是一种统一的和发的行动。世界万物和每一种变化都有它内在的必然,都是部分的协同的合作来促进一个整体。”

35、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赞赏道家的现代,他于年在《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中指出:“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36、日本当代学者卢川芳郎说:“《老子》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37、日本当代自然派学者福冈正信说:“然农法就是在老子‘道法自然’这一伟大命题的启发下提出来的。”他还说:“如果我们早听老子的话,也不致使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然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38、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在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时强调:“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理念实际上是从另外一方面对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一说的充分肯定。

39、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当年曾经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年俄国圣彼得堡一位出版家询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他回答说:受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他在年3月10日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40、前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41、前苏联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的林德曾说道家:“宇宙创生于无的可能,是非常有兴趣的,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这个问题似乎是绝对地玄学的,但是,我们有关玄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类玄学问题有时却由物理学给出答案。”

42、俄国汉学家海澳基也夫斯基说:“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一切哲学发展的出发点,所有其它中国哲学家的体系,都是在道德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3、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在年8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说:“道家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

44、荷兰著名的汉学家、欧洲汉学会会长许理和说:“道德经在西方人眼中,无论从任何西方的思想派别看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典籍,也最富于中国智慧,或甚至更广泛而言——东方智慧。”

45、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柳存仁,在年8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说:“道的根就在中国,尽管道无所不在,但道更在中国。”

46、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指出:耗散结构理论“对自然界的描述非常接近中国道家关于然界中的组织与和谐的传统观点”;“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47、协同论创始人哈肯在《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的序言中说:“协同学含有中国基本思维的一些特点。事实上,对自然的整体理解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一个核心部分。”

48、突变理论的创始人托姆在《转折点》一文中说:“在老子的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突变理论的启蒙论述。我相信今天中国许多喜欢这个学说的科学天才,会了解突变理论是如何证实这些发源于中国的古老学说的。”

49、自发秩序理论创始人,奥地利社会经济学家哈耶克(—),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道家“我无为,而民化;我好静,而民正”是其自发秩序理论的经典表述。

50、互补理论创始人,丹麦大物理学家玻尔(~),在被丹麦王室授以勋章时说:“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

国内篇

1、孔子(前-前)见老子归而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

2.庄子(约前——前,思想家):“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篇》)

3、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序》)

4、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5、汉人班固在中考察诸子各派源流时指出:“道家者流,盖出史官。历纪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守,卑弱以持。此君王南面之术也。”认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源于史官和帝王经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晋代道教大师葛洪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7、晋代哲学家王弼(-,)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

8、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他还下诏令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

9、唐玄宗李隆基(-)说:《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御制道德真经疏》)

10、宋太宗赵炅(年-年):“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宋朝事实》卷三《圣学》)

11、宋真宗赵恒(~3)说:“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12、宋徽宗赵佶(~年)在《御解道德真经》颁行的诏书中说:“道无乎不在,在儒以治世,在士以修身,未始有异,殊途同归,前圣后圣,若合符节。由汉以来,析而异之,黄老之学遂与尧、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于末俗,不见大全,道由之以隐,千有余岁矣。朕作而新之,究其本始,使黄帝、老子、尧、舜、周、孔之教,偕行于今日。”

13、宋朝文学家欧阳修(7-)说:“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14、宋朝文学家苏辙(—)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苏辙《双溪集遗言》)

15、宋朝朱熹也说:“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

16、明太祖朱元璋(-)说:“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御注道德经》)

17、明代思想家王廷相云:“老、庄谓道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故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程朱道学“理一而不变”为“老、庄之绪余也。”(《王廷相哲学选集》)

18、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着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经序》)

19、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说:道家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20、清未思想家魏源(—)在《老子本义》中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救世之书也。故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21、梁启超说:“道家,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损自然之朴”;“老庄崇虚想、主无为、贵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然等;孔孟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等”。

22、清末文学家林语堂(—)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己就是如此。”

23、清末哲学家金岳霖(-)在《论道》中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就是道。”

24、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

25、曾国藩提出应“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

26、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27、陈寅恪先生钟情于道家精神,他认为,“中国以后若想在思想上成系统,有所创获,必须一方面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民族之本位。此二种相反而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28、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29、胡适(—,哲学家):“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这个在老子书里萌芽,在以后几百年里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年,第三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道家兼收并蓄,但其中心思想终是那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

30、闻一多先生早就谈到过道家的原始崇拜和“巫教”的文化背景:“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具体点讲,一种巫教。”(《神话与诗·道教的精神》)

31、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的旗手吴虞号称,要只手打倒孔家店,视老庄为反专制的“消极革命派”。

32、陈柱认为:“老子之学,盖一极端由平等之学也”;“道家之学凡数变。始为革命家,再变而为打倒君主政体者,三变而为无政府主义者”。

33、尹桐阳在《诸子论略》中提出:“孟德斯鸠倡三权分立之说,风行欧美”,而“韩子《扬权》即今之三权分立”。

34、近代哲学家朱谦之,他在《无元哲学》中说:“庄子所说“在宥”“就是人民绝对的自由的意思”。

35、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回中写道:“《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36、中国物理学家董璧,在《当代新道家》中说:“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道家的某些思想复归的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趋同的世界主义文化观。”“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出绿颜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

37、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亦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

38、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倡导中国哲学的“道家主干说”和道家的批判精神。道统意识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为主干,道、儒、墨、法诸家互补发展的历史。”“因为当前文化发展的共通课题是民主与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道家适宜与民主、科学文化对接”。(《道家哲学主干说》《中国哲学》)。

39、台湾著名学者丁中江认为:“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至少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我个人认为,他的贡献要超过孔子。”

40、世纪伟人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41、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黎鸣,在《人与命运》中说:老子是迄今人类中最伟大的本体论思想家,他提出的“道”的观念,将在今后的世纪中,把希伯莱人的上帝、希腊人的逻各斯(逻辑)最有力地统合在一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之“道”。

42、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抗生说:老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以至整整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宇宙论(包括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发展过程。在先秦时期,老子哲学直接影响了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和申不害、韩非的哲学,也影响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天人学说,乃至《易传》和《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

43、著名学者萧焜焘,在《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说:“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远超过孔丘。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他研究了自然的本质、宇宙的构造、生命的奥妙、人类的社会的生成。……他高瞻远瞩,深入解剖人生,积极介入人生。……冷静地睿智的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质与规律,那就是‘道’”。

44、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萧萐父,在“道家学风述要”一文中说:“道家学风体现在学术史观与文化心态上,更有一种恢宏气象。从总体上与儒、墨、法诸家的拘迂、褊狭和专断相较而言,道家别具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老子》是人类文明智能的源头活水,老子的道是本体,是道理,是道路,是道德,是自然规律,是有和无的自然统一,她代表世界和宇宙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全部的经历和本根,这个经历包括了无机、有机世界,包括生命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世界。故而宇宙之无和有以及发展规律都是道本身实现过程之体现,人类认识领悟了道就完全可以引领现代科学的革命腾飞。科学前沿的问题都等待用道的智能去解决。”

45、中国学者黄友敬在《老子传真》一书中说老子:“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并称‘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46、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孚琛先生在其与会论文《全球化浪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一文中指出:“道学文化是人类唯一保存下来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生态文化,它是人类最初的文化,也必将是人类最后的文化。新道学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也是世界上‘第二轴心时代’普世文明的发现。现代人类社会有必要借鉴道家的自然生态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诠释和创新,将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接纳进来,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

47、中国著名哲学牟钟鉴:在《老子的道论及其现代意义》中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大特征:第一,从发生论的角度,突出一个‘生’字,指出道乃是万物生命的总源泉。第二,从本体论的角度,突出一个‘通’字,指出宇宙万物相联系而存在。第三,从价值论的角度突出一个‘德’字,指出道兼具真善美的品格,是社会人生的正路。”

他还说:“不读《老子》不足以谈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已成为国际学界的共识。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

48、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在《唯道论的创立》一书的序中就写道:“我认为中国古代具有极丰富极有价值的哲学,它就是唯道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它道论是不同的,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

49、海尔老总张瑞敏称:“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不对企业,对所有部门都一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的话,它就是罗盘。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50、中国中医科学院傅景华教授说:“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为甚懂得那么多道理,今天的人却望尘莫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至虚极、守静笃’,在这种境况下人才能玄之又玄,达到众妙之门。”

51、悉尼老子学院院长王者悦教授在澳大利亚国立学院演讲时指出:“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打倒了神,就剩下自然界了。’老子是中国打倒神的第一人。”

52、悉尼老子学院院长王者悦教授在中国海南医学院演讲时对道的解读说:“道是什么?道字由首字和走之儿构成。首代表宇宙的最初生成,走之儿代表宇宙生成后,衍生出的万物的发展,两个合起来,就是道的涵义。”

附录二、甲骨文81字《道德经81章》

章数每章一字道德经原文1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3志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4知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深乎!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常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5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6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7身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8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9保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10长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1车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2五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3吾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14得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已。15善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16明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17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18义大道废,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9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20春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忙□其未央!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乘乘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若海,漂无所止。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1象孔得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然?以此。22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23雨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况于人?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24企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有恶之,故有道不处。25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27行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结,无绳约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28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29取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30老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物牡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31吉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而上,故不美,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哀礼处之。32小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33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4大大道泛,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爱养万物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35闻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出言,淡无味,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36示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可示人。37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38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9神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々如玉,落落如石。40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1勤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42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43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闻。是以知无为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4足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清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塞,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46祸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47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8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49心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50十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揩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51畜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2子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53好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54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55鸟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56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57家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58福其政闷闷,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政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59莫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60鬼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61国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62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63多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64九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5常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66江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67敢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68武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69兵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70宗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71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2生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73害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74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熟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75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6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坚强。万物木生草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77高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78易天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79天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80望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1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csjg/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