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080.html

“华光礁I号”沉船发掘出的青瓷瓷器,按照不同造型,主要分这么几类:第一类是仿龙泉窑大碗。这种仿龙泉窑大碗造型挺特别,碗特别大,碗身也厚实。这碗口沿直径大概26.7厘米,碗高11.9厘米,底足直径8.2厘米。

釉色呈艾青样,胎土是灰白的,胎体挺厚重,拿在手里感觉很有分量。再有就是釉色很鲜亮,特别耀眼,“华光礁I号”沉船里出水的瓷器通常釉色不太好,不少瓷器的釉面都模糊还脱落了,可这类仿龙泉窑的大碗,釉水大多都没损坏,保存得挺好。

有专家觉得,这或许是由于这类瓷器器型大,给搁在船舱底部了,船沉以后直接让泥沙给埋了,没咋受到海水侵蚀;再有就是纹饰特精美,全是划花装饰的工艺,碗里的线条那叫一个流畅自然,一点儿也不啰嗦。

瞧瞧那如行云流水般的图案,就能明白当时工匠的手艺有多熟练,多顺畅了。这类大碗上划的都是婴戏莲纹,这图案在北宋和南宋那会儿最招人喜欢,因为它寓意着吉祥如意,是当时特别经典的装饰线条呢。

碗口直径大概17.4厘米,底足直径5.6厘米,碗高7.1厘米。碗里边的图案多数是莲花纹,碗外边的图案是划花的长条直线,又叫“猫挠纹”,这是宋代典型的装饰图案。这大碗的釉色通常是青黄或者艾黄,多数釉水不太好。

不过它数量挺少的(专家初步统计大概就一百多件),所以特别宝贵。第三类是闽清义窑小碗。这义窑瓷器是在福建北部山区生产的,在宋代那会挺红火,造型简单实在,胎体也很坚固,因为东西好价格又便宜,很受当地老百姓喜欢。

要是往东南亚那一块儿出口,出口的瓷器产品里大路货不少,在沉船瓷器里这种货数量最多,初步算下来有两万多件呢。小碗的口直径大概是16.2厘米,底足直径5.9厘米,碗高5.8厘米。这釉水有好有孬,通常价值不咋高。

第四类是仿龙泉窑大执壶。这种大壶在沉船瓷器里特别少见,不好保存,完整捞上来的大壶不多,初步算下来,壶身、壶流和壶把都没坏的大执壶也就七十来把,倒是碎片捞上来不少。而且这大执壶的釉水通常不太好。

大执壶高23.7厘米,口沿直径7.5厘米,底足直径9.8厘米,腹部直径大概13.1厘米,胎体挺厚实。从沉船上弄出来的一些执壶瓷器底部碎片的横截面能瞧出来,那最厚的地方能有1.2厘米,真让人吃惊。

大执壶的样子是脖子长肚子圆,壶身又大又饱满,壶流又粗又长,壶把又宽又厚,让人觉着特别扎实、稳当。除了少数大执壶的壶身上有浅浅刻着的莲叶花纹图案外。

多数壶身没啥图案,是素的。有专家觉得这种大执壶是福建安南窑产的。除了这一种,还有粉盒、小碟、小杯、小罐之类的瓷器,不少釉水都不咋好。

北宋初期兴起的青白瓷,是在汉唐青瓷和白瓷昌盛之后出现的。这瓷器釉色淡雅,青里闪白,白中显青,釉面光亮,釉水鲜绿娇嫩,影响挺深远。不过,在北宋初年,这青白瓷是不是就叫这个名儿,现在的人可不清楚。

当下,经考证中国最早提及青白瓷这个词的,是北宋治平元年()蔡襄写的《茶录》,书里讲:“茶色白适合黑盏……那青白盏斗茶的人家自己不用。”南宋的耐得翁写的《都城纪胜》里说:“有大大小小的铺子,全是各种各样的货物。”

像平津桥那儿有沿河开设的布铺、扇铺、温州漆器铺、青白碗器铺等等。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提到:“酒市急需马盂、屈卮、滓斗、筋瓶、食托,还有青白瓷器、瓯、碗、碟、茶盏。”中国首部记录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专著,是南宋蒋祈的《陶记》,里面写着:“江、湖、川、广这些地方,喜爱青白瓷器,是出自景德镇的窑啊。”

清朝跟民国那阵儿,咱国人对白青瓷还有别的叫法:影青、隐青、罩青。宋元时期,青白瓷最具代表性的产地,那肯定是景德镇还有它周边那片地儿。为啥呢?因为这儿的地理条件和物产有特点——河多,交通方便,瓷土又白又细,山上松木长得还旺。

国内各地的能工巧匠都汇聚到这儿,火窑一个挨着一个,不间断。生产出的青白瓷,胎薄釉亮,好看又实用,这就让此地成为宋代青白瓷制瓷工艺最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青白瓷可是中国江南地区两大重要窑口体系中的一个。

在宋代的六大窑系里排首位,对那时以及后来中国陶瓷业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了极大的作用,现在的人对它的极高评价,那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说呢,当时的景德镇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不管是窑口、松柴,还是瓷土、造型方面。

甭管是釉浆、拉坯、划花、装烧,还是地理、装箱、运输、交易这些方面,在宋代的时候,它达到的水准那是别的瓷系咋都赶不上、超不过的。青白瓷把唐代和五代的制瓷工艺给继承了,在宋朝刚开始的时候烧制成功,经过宋朝初年的培养和改进。

有着个性突出、模样好看的特点,在当时产量最高、质量最好,北宋中期时快速发展,变得繁荣起来;到了南宋,随着海外贸易规模不断变大,青白瓷得以继续发展,地位没人能比。

在发掘“华光礁I号”沉船时,弄出了不少南宋时候的青白瓷,这可把中国考古界乐坏了。就现在知道的情况统计,从“华光礁I号”沉船里弄出来的各种青白瓷大概有三万多件。

青白瓷里最精美的要数龟鹤寿纹贴龟碗和莲花纹盘了,另外还有少量水注、小碟、柳条纹钵之类的,加起来大概有到件,多数是江西景德镇出的好东西。根据它们胎质的差别,能大概分成两类:一类是粗瓷。

一种是灰白胎的,胎体有点厚,上的是灰白釉,有刻画、蓖划纹这样的花纹图案;另一种是瓷的,白胎,胎体薄,胎质较细,涂的是青白釉,同样有刻画、蓖划纹做装饰的好多文饰图案。这两类青白瓷器多数做得比较规整,器型比较小。

前者跟福建泉州地区宋代的窑址(像德化窑、南安窑之类的)所出产品一样或者相近,后者属于典型的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制造的东西。瓷器的类型主要有这么几类:第一类是碗。在宋朝各种大大小小的碗里,划花碗在各个朝代中那是相当有名的。

“华光礁I号”沉船上的影青划花碗,在咱国内那可是独一份儿,漂亮得很呐!这碗的碗口跟莲花似的,口沿又薄又灵便,口径大概12.3厘米;底足挺矮的,内底没釉,圈足的外壁和内壁都朝里往下收成梯形,圈足内壁也没釉,足径差不多3.4厘米;斜壁是往里面弯的。

内壁用卷草纹分成三个空间,里边分别画着卧龟、仙鹤、寿星公这三种动物和人物的纹饰。神龟脑袋高高扬起,卧着像石头一样安静,仙鹤身姿挺拔,回过头来张望,老寿星胡子飘飘,面容和善。每一个都特别有生命力;铜钱大的内底粘着一只跟豌豆差不多大的乌龟。

那翠绿色的釉水,晶莹透亮,瞅着就跟身处绿水中似的。小龟四足摆动,水波跟着晃悠,好个逍遥自在的小家伙。要是把它搁清水里,那可就更逼真了,跟只真神龟没啥两样。咱中国人对龟呀,一直有种特别又神秘的感觉,好像好几千年了都这样,没啥变化。

《史记·龟策列传》里讲,“龟活了千年才会在莲叶上游玩”“在江南的嘉林中有神龟”“龟常常在那芳莲之上筑巢”,这表明中国古人把美好的期望寄托在了这种外形憨厚古朴的神龟身上。第二类是瓶。各种青白釉瓷瓶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了。

不光种类不少,瓶子的瓶颈、瓶肩和瓶口的形状变化多样,造型还特别端庄好看,有挺明显的文人气质。现在后人能看到的实物有玉壶春瓶、长颈瓶、梅瓶、兽耳瓶、兽环瓶、瓜棱瓶、八棱瓶、葫芦瓶这些。

有些文献里提到过,但实际还没见到实物的东西。北宋早期的瓶,形状比较圆润饱满,瓶子下部往里收得挺明显,瓶底里边薄,圈足不大,瓶底是凸的,整体来说瓶子比较轻,拿在手里感觉还行,外表大多没什么特别装饰,就是光面的。

有的个别带有牡丹与弦纹,图案显得很灵动、很飘逸。南宋的瓶,胎壁比较厚,外边有好多各种各样的印花图案做装饰,像人物、动物,还有花鸟鱼虫啥的,特别有生活味和市井样儿,而且这种瓶大多是高足的,足底胎壁也厚,拿在手里感觉有点重。

我在琼海市潭门镇一渔民家中瞅见个玉壶春瓶的残件,这瓶子从瓶颈那儿断到了底足。从断裂的地方能清楚瞧出来,它的胎腹挺薄,就0.3厘米,可腹底挺厚,有1.4厘米呢,而且腹内底的釉水厚度达到了0.8厘米。

第三类是执壶。这执壶在青白釉的物件里那可是少不了的,也最能体现青白瓷的制作工艺跟水平。为啥呢?各类执壶跟当时人们的生活还有喜好关系紧密,宋元时期,长江南北那些有名的窑口都烧制执壶,而且烧制的数量特别多。

宋元时期的执壶,主要当盛酒器和盛水器使,种类特别多,像提梁壶、葫芦壶、瓜棱壶、兽首壶、玉壶春壶、扁壶啥的。这里头最有名的是配着温碗的执壶,最开始好多是照着隋唐时候的金银器做的。

肩部有个短而弯的流嘴,另一边是个弧度很大的手柄,模样特别生动好看,在宋元时期是主要的产品;同样是仿照金印器的瓜棱壶,也是这个时期的出色物件,和前面说的那一个算是青白釉壶类里的两个宝贝。

南宋的青白瓷壶大体上沿承了北宋的风格与工艺,不过在造型和釉色这些关键地方有了新变化,造型变得更为丰富,还新出了挺让人觉得新鲜的葫芦形执壶,这执壶腰身上半截小、下半截大,上下半截搭配得挺匀实,而且稍微有点拉长的感觉。

上下腹之间用细线束着腰,壶口又小又圆,流嘴是长圆形的,壶柄是长条扁状的,还带着壶盖,盖顶通常是宝珠纽。整体瞧着精巧灵动、讨人喜欢,在当时特别流行。其他种类的执壶,大体上说,壶流要比壶口高一些,壶身稍微有点收紧。

现在人们审美水平高了,壶都带着壶盖,壶盖钮的样式可多了,像圆柱形的、莲子形的、宝珠形的、梗蒂形的、梗茎形的等等,看着挺直接、挺清爽、挺简单的。

第四种,盒子。瓷盒在隋唐的时候就有了,从唐朝中期往后用得特别多,用处可广了,那时候主要是装香料、中草药、化妆品这类粉状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sjfb/1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