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医文献第十九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
第十九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暨年江苏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年会在苏州召开 10月14日上午,第十九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暨年江苏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年会在苏州召开。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蔡宝昌教授、江苏省药学会常务理事长姚新中同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郝近大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瑞贤研究员、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万芳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赵中振教授、暨南大学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主任曹晖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陈仁寿研究员、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王家葵教授、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彭华胜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来自全国一百多名药学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工作者。 大会开幕式由江苏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局王宗敏处长主持。 首先由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万芳研究员致开幕词,简要介绍了本次与会人员的构成,向参会学者提出期待,并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接着江苏省药学会常务理事长姚新中代表江苏省药学会对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来到江苏表示诚挚的欢迎,接着简要介绍了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况,对未来提出展望。 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蔡宝昌教授介绍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在药学方面的相关成就以及现阶段创建双一流学科所做的工作。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彭华胜教授代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院士讲作重要发言,介绍了苏州在中医药、本草学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并由这几日全国各地接连召开的高规格、较大规模中医药相关会议展开,对当前大好形势表示赞赏,提出中药学相关学科未来发展的期许。他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筹备本次大会的会务人员表示感谢,并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之后的主旨报告环节,主旨报告由陈仁寿研究员与王家葵教授主持。 首先由南京中医药大学蔡宝昌教授《构建可溯源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控制体系是药学史和本草学术研究之应用》的报告;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郝近大研究员做了题为做了题为《本草及本草学的概念辨析》的报告;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瑞贤教授以《如何阅读证类本草》为题作了报告。 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张大庆教授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早期的中药研究》,一同回顾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中国现代药学研究上的贡献。 赵中振教授《被遗忘的中医药博物馆》将代表们“带回”到美国俄勒冈州的金华昌博物馆,缅怀漂泊在海外的医药界前辈。 曹晖对法国所藏两部《本草品汇精要》彩绘图谱与中药所的藏本关系做了相关考据。 下午的会议设立了本草考证论坛、药学史论坛两个分论坛,按照不同的主题,各位专家学者做了31个专题报告。其中本草考证论坛由张水利、金久宁主持。 本草考证论坛上:王德群主讲《本草正名探》;金久宁作了题为《循名核实博古通今——-年度的本草考证研究论文管窥》的报告;张志杰以《炉甘石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进展》作主题报告;张水利作了题为《本草拾遗孟娘草的本草考证》的报告;许亮作了关于《中药白头翁本草考证与鉴别研究》的报告;刘秀峰以《瓜蒌药用历史的本草考证》为题做了主题报告;戴卫波主讲《走马胎及其混淆品的本草考证》;程明恩作题为《神农本草经中“蘗木”考》的报告;谢晋主讲《神农本草经中“鬼疰蛊毒”考辨》;王军作题为《地黄的加工炮制于应用考》的报告;周娜娜作《乌梢蛇和蕲蛇的本草考证》的报告;陈灵丽作题为《前胡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辨状论质”考》的报告;王一花以为题《古今炮制差异对中药副作用的影响》作了报告;于大庆主讲《药材“析霜”现象的发展历史》;纪圆圆作《金丝桃属植物的本草考证》的报告;李加慧作《中药“同药反效”原因初探》的报告。 药学史由肖永芝和徐增莱主持。论坛由万芳主委作《中国药学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报告。胡浩彬教授作《地方药材标准的发展历史及重要作用》报告;周雷鸣教授以《黄鸣龙致朱家骅函札六通考释》为题作了报告;杨娴调研员以《新版江苏省中药材标准修订》为题作了详细汇报。陈仁寿教授作《吴门医派之本草发展述略》报告;黄泽豪副教授作《我和学生们在本草文化传播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报告;李楠作《浅谈方书在中药史研究中的作用-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例》报告;曹宜副研究员作《浅谈母题方法在中医药故事研究中的应用》报告;上官万平先生作《民国药刊经眼录》报告;韩素杰女士作《江苏省古代地方志收录土产药物研究》报告;孙清伟先生以《古方药品考浅析》为题作报告;王海燕女士作《我国近代西药学教育的发展》报告;段瑶女士作《民国时期上海国药业发展的初步探析》报告;管琳玉女士作《越南医籍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初探》报告;薛昊作《酉阳杂俎中的外来药》报告。 这些报告的内容反映了目前药学史和本草考证领域的新观点和新成果,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深度与视角,每场报告都十分精彩,深深吸引了听众。是一次专家与代表充分交流,代表与代表互相沟通,大脑不断学习思考,学术思想尽情碰撞的会议,大家对会议的举办表示了肯定和赞许。 论坛结束后,彭华胜教授做了本次会议的总结陈词,回顾了从主旨报告到下午的论坛讨论整个大会的各个环节,向主办承办单位表示感谢,对明年的纪念和学术活动表示了期待。最后,万芳研究员宣布大会闭幕,大会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第十九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暨年江苏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年会 中国·苏州.10.14 ◆◆◆◆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简介 ◆◆◆◆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是以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中医药文献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科研实体。研究所是在年成立的《中药大辞典》编写组基础上发展而来,曾改名为文献研究室。因学科发展需要,年正式成立中医药文献研究所至今。目前研究所下设本草文献研究室、方剂文献研究室、临床文献研究室、现代文献研究室,共有教职工20人。年以来,又相继成立民间医药研究所、中医国学研究所、中医流派研究中心,挂靠在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医医史文献学家,如知名的中医药文献学家吴考槃、吴贻谷、彭怀仁、宋立人等教授、研究员。完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如《中医学概论》《中药大辞典》《诸病源候论校释》《诸病源候论校注》《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华本草》等,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研究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为%。作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主要基地的中医药文献研究所,目前正在开展多项本草、方剂、临床病证、中医古籍、民间医药以及中医流派等方面的科研项目。 历年标志性成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sjfb/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动物界的柯南
- 下一篇文章: 新一级馆巡礼丨长沙简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