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介绍之鹿茸
1来源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者烘干。 2别名斑龙珠 药材性状由于原动物不同,分为花鹿茸(黄毛茸)和马鹿茸(青毛茸)两种;由于采收方法不同又分为砍茸与锯茸二种;由于枝叉多少及老嫩不同,又可分为鞍子、二杠、挂角、三岔、花砍茸、莲花等多种。 花鹿茸:锯茸,二杠具一个侧枝.呈圆柱状分枝。枝顶钝圆,主枝长14~20厘米.直径一般在.厘米,侧枝长9~15厘米,直径较主枝稍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布满白色或灰白色细茸毛.上部毛密,下部毛疏,锯口面白色,有蜂窝状小孔,外田无从质。体轻.味咸,气腥。 三岔茸:具有两个侧枝的称三岔茸。其形较二杠为细。略呈弓形而微扁,侧枝较长,枝顶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线及凸起的疙瘩。 砍茸:即带脑骨之茸,亦分为二杠、三岔等规格,茸形与锯茸相同。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骨分裂两旁,俗称“虎牙”。外附脑皮,皮上密布毛,气味与锯茸相同。砍茸以粗大、挺圆、顶端丰满、质嫩、无骨化,毛细。皮色棕红、细润光泽者为佳。 马鹿茸:锯茸,形状和花鹿茸相似。但体型一般较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较多,侧枝1个(单门),2个(莲花),个(三岔),4个(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莲花、三岔为主。东马茸15-厘米。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围有骨质。分岔愈多则愈老。毛粗而疏,下部并有纵棱,稍有腥味,味微咸。 西马茸:长可达90厘米,表面多有棱。多抽缩干瘪,侧枝较长且弯曲,毛灰色或黑灰色且粗长。锯面色较深,余同东马茸。四川产的马鹿茸分岔较多,一般为四岔、五岔或六岔.毛长而密。 随着鹿茸市场需求形势的变化,鹿茸的等级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应地有所变动。但是.标准中的主要内容并未有改变,因此,仍将近年来的质最评定标准作一介绍。鹿茸的质量评定。其共性的质量要求是:干品(含水量不超过18%)、不臭、无虫蛀。然后按其质量分为不同等级。4性味与归经甘、咸、性温。归肾、肝经。 5炮制方法鹿茸片: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净,以布带缠绕茸体,自锯口面小孔灌人热白酒,并不断添酒,至润透或灌酒稍蒸,横切薄片,压平,干燥。 鹿茸粉: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净,劈成_块,研成细粉。 6功能与主治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8药用价值①《本经》:"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②《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痒(《本草经疏》云:"痒"应作"疡")。"③《药性论》:"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温酒服方寸匕。又主赤白带下,入散用。"④《日华子本草》:"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气,酥炙入用。"⑤《纲目》:"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⑥《本草切要》:"治小儿痘疮虚白,浆水不充,或大便泄泻,寒战咬牙;治老人脾肾衰寒,命门无火,或饮食减常,大便溏滑诸证。" 9用法及用量1-2g研磨冲服 10使用注意凡阴虚阳亢者,血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均禁服。 11药材故事从前,有三兄弟,父母死了以后,他们就分了家。老大为人尖刻毒辣;老二为人吝啬狡诈;老三为人忠厚老实、勇敢勤劳,受到人们的称赞。 有一天,兄弟三人相约,一起去森林里打猎。老三勇敢地走前面,老二胆小走中间,老大怕死跟后边。 走着走着,树林里发出了异样的响声。老大、老二都吓得躲在大树后面,蹲下来不敢动弹,只有老三无畏地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哦!原来是一只长着嫩角的马鹿。老三不慌不忙,端起了猎枪,扣动扳机,“砰”一声,马鹿被击中头部,倒在草丛里一动不动了。 老大老二听到枪声,站起来一看,发现马鹿已被老三打死,就急忙端起枪冲过去。老二的枪口挨着死鹿肚子开了一枪,老大的枪口挨着死鹿的大腿开了一枪。 马鹿打死了,怎么分呢? 老三说:“把皮剥开,把肉剔下来,称一称,按三份平均分吧!” “我看这样分吧!大哥是一家之首,应该分头;弟弟是一家之尾,应该分脚和尾巴。”狡猾的老二说,“我不上不下,不前不后,不头不尾,应该分身子。” 尖刻的老大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打猎还分什么我大你小!最合理的办法是,谁打着哪里就分那里,打着什么分什么。” 精明的老二心想,按照大哥的方法分,自己一点都不吃亏,还是分得到鹿身部分,就极力表示赞同。 三个人有两个意见一致,这两人又是大哥二哥,忠厚老实的老三当然争不过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谁叫自已打着鹿头!大哥、二哥把鹿腿、鹿身拾走了。他只好提着一个没肉的鹿头回家了。 按照寨规,不管谁打得野味,都要分一部分给大家尝尝。老三难办极了,鹿头上一点肉没有,怎么分给大家呢?他想来想去,只好采用一个这样的办法: 他去借了一口大锅来,挑了满满两挑水倒进去。然后就把鹿头放到锅里煮,由于太少,鹿角也不象过去那样砍下来扔掉了,都放进去,熬成了一锅骨头汤,把汤给寨子里的每个乡亲都端去一碗。 怪事出来了,吃了很多鹿肉的老大老二没有把身子补好,而喝了鹿头汤的人,却个个觉得全身发热,手脚有了使不完的劲。原来黄瘦的人胖了,脸孔红润了;原来体弱的人强壮了,身上增长了力气;原来有病的人病也消失了,恢复了健康。 “这到底是为什么?”寨子里老一点的人都在想这个问题,“前几年我们也吃鹿头,可没有出现这样的事啊!” “对啦!恐怕是那对嫩角的作用。”一个波涛(大爹)叫了起来,“我们以前吃的鹿,是母鹿,没有角;公鹿,有角,我们又把角丢掉了。所以没有补身子的作用。这一次,老三把一对嫩角都放进去煮了,所以就大不一样啦。” 大家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以后,他们又反复试了几次,证明嫩鹿角确实有滋补身子的功效,一次还不能吃得太多呢! 因为嫩鹿角上长有很多茸毛,大家就把这种大补药叫做鹿茸了。 ⊙文中内容仅供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编辑:沛宝 两性疑问,产品咨询欢迎拨打-- 投稿或你有故事,欢迎给沛宝留言联系哦 扫码,一起解决男题 欢迎分享转载文章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sjfb/7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重磅苏州市中小学招生政策发布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