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知识局大足石刻一北山,三百年
4月在洛阳,去了三次龙门石窟; 5月在重庆,看了三天大足石刻。看石头,我是认真的。引大足·概述 按图索骥的开始世遗之路前,孤陋的王会计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大足石刻。也难怪,国史以北为尊,窘迫时衣冠南渡,首选也是江南;哪怕偏安蜀地,西川(成都)的重要性也远胜于东川(重庆)。谁曾想,时至今日都远称不上繁华的重庆郊县,竟然散布着如此辉煌壮丽的石刻群,其营造几乎全凭当地民力,并无半点云冈、龙门那样的皇家血统,可斧凿之间却有不逊两者的恢弘气势,更兼它们鲜见的细腻温婉与市井异趣。 大足与不远处让“上帝折鞭”的钓鱼城,并为重庆在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高光时刻;然其华光一瞬的绚烂璀璨,却堪称中华文明告别世界舞台中央的辉煌绝唱。砸烂蒙哥的砲石拯救了半个世界的文明,而大足则堪称整个世界石窟史的顶峰与句点: 崖山之后无中华,大足之后无石刻。 世界主要石窟分布图(大足石刻博物馆)▼红框内的大足为其中最晚者 不同于其他石窟,大足石刻是“复数”的,即大足辖境内一系列散布颇远的石刻统称。从初唐尖山子的乡野小作,到唐末小军阀韦君靖复兴于北山,并绵延三百年的斧凿不息;经石门山、石篆山、南山的道家、儒家插曲后,终于宝顶山汇聚成僧人赵志凤70年之苦心孤诣、空前绝后的密教道场——以及石窟寺历史的斜阳终章。 大足主要石刻位置图▼红框内为世界文化遗产组成部分:大足五山大足主要石刻开凿时间线(请横屏观看)▼ (这张图比例尺绝对精准,因为背后是excel) (以及花了我一个多小时,好在模板可以复用) 序北山·概述 世遗“大足五山”之中,北山开凿时间最早,也是赋予大足石刻世界性意义的真正原点。北山原称龙岗山,地势高峻险要;“唐失其鹿”、局势混乱的年,东川小军阀韦君靖于此建立永昌寨,凭险固守的同时,在寨内开窟造像以求庇佑——以《帝国时代》类比,大约就是在山上拉了道城墙然后造了个修道院。北山石刻原型:永昌寨示意图(《大足石刻史话》)▼石刻区应该主要位于图中红框内 自韦君靖起,北山石刻的营造史长达近年,横跨晚唐、五代(前/后蜀)、北宋、南宋,在宝顶山“接棒”前,一直是大足诸多石刻的魁首与标杆。比之龙门云冈,北山石刻规模迷你,整个造像区全长不到米,由中间的孝经亭“物理隔断”为南北两段;为保护造像,两段都加盖了木构长廊——顺便也省却了游人日晒雨淋之苦。所以静下心来,仔细欣赏这年,米吧。区区米,若只走马观花可太快了▼ 保护石刻的木结构长廊▼北山石刻现在通编为龛,南北走向,下文粗略分为南段、北1段、北2段三部分。南段1-98号为唐末、五代龛;北1段-号为宋代龛,北2段则以晚唐华丽的号“观无量寿佛经变”为中心,向两侧展开数量庞多的五代龛(间杂少量宋龛等)。 北山石刻分布简图(横置)▼ 来时意外的发现,北山竟然也跟龙门一样开放了夜游,虽然从宣传图看是龙门当年的“惊悚1.0”版本,但实际体验也不算太糟:至少从拍照的角度,增加了很多光影的变幻。因为下午、晚上各去了一次,正文选用的照片光线色彩可能差别迥异,就不再特别说明了。 回顾一下龙门的夜游▼对比一下北山夜游(网图)▼但至少可以顾影自怜▼ 北山龛,编号按地理顺序而非按开凿年代。但出于会计的强迫症,正文还是主要按数字先后顺序展开。 南段唐末余晖,五代残影“北山1号”为奠基者韦君靖立像,2号则为介绍其生平事迹的碑文。虽堪称一时英杰,但最高成就仅为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的小军阀韦君靖,其生平事迹正如他的像与碑一样漫漶不清,连生卒和归宿都没能留下确凿记载。可在唐朝势如乱麻的最后岁月,不事攻杀却结寨开窟的韦使君,在碑文上为大足石刻标明了起点:景福元年(年),正月——彼时国祚三百年的大唐,还苟有十五年的残喘。韦君靖像与碑文(碑文为夜游投影)▼ 风化严重、面目模糊的韦使君▼ 立像应为五代韦氏旧僚所立。虽为文官造型,但高达2.16米,气势伟岸。 韦碑,“四州都指挥”字样仍清晰可见▼ 韦碑立于永昌寨建成的唐乾宁二年(年)十二月,乱世中一个寨子修了近四年,韦君也是颇有耐心。 小军阀韦君靖的势力范围:昌渝合普四州(夜游投影)▼ 其中昌州即大足,是韦的根据地;渝为今日重庆市区,合为重庆合川区(钓鱼城所在),普为同样以石刻著称的四川安岳——可都是有文化的地方啊! 韦氏四州在东川节度使辖区中位置(红框)▼ 与永昌寨建成同时,西川王建开始攻打东川,长期围困其首府梓州(蓝框)。刚刚“拉好城墙”,养兵数万、屯粮十年的东川重臣韦君靖此时却像人间蒸发了一般不见载于史册;而其大本营昌州也在永昌寨建成的半年内便轻易归于西川。 两川之战与北山石刻时间表▼ 韦君靖的“无故失踪”一般被认为是改名“王宗靖”,成为“当爹控”王建的多个养子之一;战事起前便与西川暗通款曲,开战不久便纳城归附,因此记载隐晦。 (终于正式开始写石刻了....)仅论艺术价值,5号毗沙门天王龛是北山第一处精彩。主尊毗沙门天王是佛教四大金刚之一,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北方增长天王”。因天宝年间率天兵天将解安西城之围的低幼传说,被奉为大唐军神。天王高2.95米(比1号韦君靖高了70公分),全身盔甲,由其一众侍从簇拥,威风凛凛。乱世之中人心惶惶的永昌寨,有此军神坐镇,大约有提神醒脑不抽筋之功效。5号:毗沙门天王龛(唐末)▼天王居中,左右应各4尊侍从像,惜右壁残损。天王两手均残缺,多少杀了点威风;而胁侍从内到外个头逐渐降低乃至“萌化”,颇有趣味。 对比:常见的北方天王形象▼脸丑如此,有手又怎么样... 灯光“披甲”后的北方天王▼怎么有点像谦大爷... 谦大爷天王:你胡说啥! 天王甲胄与腰刀,真·丝丝入扣▼胁侍天将(左壁)▼因非人类,面目狰狞。胳膊的姿势让我想起年轻中二时看的《九州缥缈录》:“铁甲依然在!” 文官模样的侍从(左壁)▼大约是天王的“参谋”,高耸的雉尾如可爱的兔儿爷胁侍武将(右壁)▼ 注意手部的细腻刻画 右壁最角落的“兵哥哥”▼ 真·“头给你削掉”;眼神却犀利如故。一旁的3号龛亦为毗沙门天王▼ 五代造像,相比之下面容憨厚——或曰呆滞韦君靖碑载:“又于寨内西...翠壁凿出金仙,现千手眼之威神”,说的便是9号千手观音龛,毗沙门天王的隔壁邻居。千手观音是密教七观音之一,也是最著名的一位。大足千手观音像不少,最著名的当然是金碧辉煌的“宝顶山8号”,但北山9号却是历史最悠久者——也是被“剁手”最惨的一位。9号:千手观音龛(唐末)▼ 观音的左手们▼千手当然是虚指,除了“宝顶山8号”真的雕了上千只手,一般的千手观音只雕刻42手,本龛亦然。只是断得有些凄惨,做工似乎也谈不上精细。 右手们就更惨烈了▼或者说...剁的都没有手了一个个孔洞显得触目惊心 背光中的手倒是完整,与残肢形成奇妙反差▼ (我才不会告诉你这张图是我裁裁裁PPP弄出来的) 幸存的手上拿着佛像▼ 要不怎么说菩萨造化不如佛呢,拿着佛手就保住了 观音:“哎,剁手剁的我肉疼...翻个白眼。”▼ 对比:传说中的“宝顶山8号”▼(虚假的千手vs真正的千手??)两壁浮雕▼ 与凄惨的主尊相比,浮雕倒是保存的相当完整且色彩艳丽 坐着祥云的哼哈二将▼ 浮雕中最有趣的无疑是这个“小动物”▼ 其实人家是雷神,长着??、敲12面大鼓的雷神 宝顶山则有其高倍放大款(16号,雷音图)▼ 龛顶两侧的飞天也品相完好,躲在气泡状的祥云中▼ (千手观音:所以为什么受伤的只有我?) 10号:释迦说法龛(晚唐)▼顾名思义,本龛的主题是释加牟尼讲故事。主题与造像均不太引人入胜的一龛。常见的一佛、二菩萨、二尊者布局。 主尊释伽牟尼老师▼ 看时觉得面目呆滞,查资料时发现头像为后人重制,难怪... 左壁观音▼ 手里是灵芝状的莲叶,身后是大蒜状的背光,身上是开衫状的衣裾,一种奇妙而恬静的混搭。 迦叶阿难,颇有特色的背光▼左壁飞天,祥云造型似乎在说“溜了溜了”▼每当华灯亮起,释迦爷爷就会给我们讲起(鬼)故事▼10龛旁的12号亦为释迦牟尼龛。此龛重要性不高,我却很喜欢。比之10号重塑的呆滞,12号的释迦样貌清秀,袒半肩的造型似是在向云冈的北魏前辈们致敬。袈裟紧裹,阴刻的衣褶如水般生动;虽残一臂,却仍淡定雍容,不至像9号的千手翻起了白眼。更有特色的是他的“靠背椅”:佛陀多坐莲台,鲜少有跟凡人一样坐椅子的;而镂空的造型让我联想到夏季的竹椅:炎夏时火炉的重庆,说法的佛陀靠上清凉的椅背,不知会不会情不自禁的来上一句:“要得,巴适!” 12号旁有一通道,向内走几步便会发现里面暗藏玄机:原来千手的观音、说法的释迦“背后有人”——夹巷之中全是五代造像,编为13-44号。两侧相对的是两部群像巨制:20号千佛壁与36号十六罗汉。除此之外,夹巷中三十余龛多为迷你小龛。 忘拍全景,借用没住成的民宿“优游客栈”图一张▼ 20号:千佛壁▼ 常规主题,风化严重(可为什么最惨的又是主尊) 幽暗的夹巷里,岁月将尊尊小佛像“盘”得只剩沧桑的残躯,却也“盘”出了圆润的美感。 甫有微光,洒落中央▼36号龛:十六罗汉 佛教原称十六罗汉,唐末起才在中国硬加上两位凑成了吉利的“十八”。本龛虽为五代,但仍沿袭了旧法。 一位神情冷峻的胡貌阿罗汉▼罗汉座下,竟刻有极写实的僧靴▼夹巷小龛之一:40号阿弥陀佛▼夹巷小龛之二:47号愤怒明王▼ (扭着小腰:“哼,生气!”) 走出五代夹巷,抬头便是高处端坐着的51号三世佛龛。本龛开凿于晚唐,由已“认人作父”、更名王宗靖的韦君靖所建。龛高仅1.5米,造像只有几十公分,然而保存极为完好,与夹巷里的五代后生们形成鲜明对比。51号:三世佛龛(唐末,年)▼主尊背后为十二光佛,两壁造像据信为“天龙八部”。 龛顶似为各种乐器,“天乐不鼓自鸣”▼本龛几乎未拍细节,一是因为离地较高看不清晰,一则因为当时心情激动——这可是我的偶像、人生楷模梁思成当年的留影之处!老照片:梁思成在北山▼ 于是几乎从不让人帮拍的王会计,也必得破一回例:毕竟当天的造型也是特意安排的。路人视角:cosplay梁先生的王会计▼ 梁先生,哦不51龛下方的52、53、58三龛均含有观音/地藏组合。我们熟知的四大菩萨中,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往往成对出现。殊不知,文殊普贤是原配,“华严三圣”中释伽牟尼的好拍档;而观音的“原配”则是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中阿弥陀佛的左右护法。直至盛唐才开始出现观音地藏的组合,久之竟在民间更为普遍;而可怜的大势至菩萨,居然被排挤出“四大”之列,其道场南通狼山也与五台、普陀等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为什么会有观音地藏的组合呢?很简单,观音主生(看看普陀山求子的香火)、地藏管死(“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么直白明了的搭配,显然比大势至菩萨的“智慧之光”大神通更通俗易懂。说来讽刺,因简洁易懂而风行的净土宗“三圣”,居然被更简洁易懂的“生死配”偷换了概念。而在北山,有时观音地藏不仅踢走了大势至,甚至连主尊阿弥陀佛都不要了,直接“二人转”。最早开凿的是58龛,与51龛一样也是“王宗靖”开凿,为纪念其亡妻何七娘所立。58号:观音地藏合龛(唐末)(《大足石刻史话》)▼ 两观音之间的祥云中的妇女为何七娘菩萨头顶华盖特写▼ 吊诡的是,58号居然忘了拍整体,可能还沉浸在cosplay偶像的激动中 稍晚开凿的52、53龛如孪生兄弟,都是主尊阿弥陀佛,观音、地藏胁侍两侧。可惜“三圣”均风化严重,倒是飞天灵动活泼。 52号:阿弥陀佛+观音地藏(唐末)▼ 52号龛顶飞天▼ 53号:阿弥陀佛+观音地藏(五代)▼ 53号龛顶飞天▼ (文案都可以复制粘贴,真好) 南段58号以后多为五代龛,风化更为严重,即使有精品也很难辨出本来样貌。《大足石刻史话》作者说的极好:“对于这些漫漶剥蚀的造像,游人略微一点稍纵即逝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sjfb/8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专访良辰美景好时光编剧罗小葶尊重原
- 下一篇文章: 中医养生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