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河西走廊之旅之前我们在兰州停留了一天半。

我第一次来兰州是年的春节,当时就感觉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大城市,当然这个大是指城市面积很大,至于繁华是一点也搭不上边。留在印象里的是满眼的雪还有热闹的牛肉面店。后来这10多年,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但都是办事或途径,头脑里始终没有兰州的整体模样。只有这一次,才有时间转转。

兰州有三张名片:黄河,牛肉面和甘肃省博物馆。

因为疫情的缘故,我提前就在博物馆的官微上预约了参观时间。有意思的是,这个官微预约一定要在他们上班时间才可以,似乎是人工值守

原以为有预约,参观的人数应该少一点,没想到我们10点多到那里时,外面的队伍已是弯弯曲曲。

甘肃省博物馆的历史很悠久,前身是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年改为西北人民科学馆,年改名为甘肃省博物馆,年迁入新馆。目前的博物馆建筑就是年建成的,典型的苏联式公共建筑风格。

虽然排队的人不少,但是队伍前进的速度挺快的。

博物馆也推出了租借语音导览器的服务,但是大厅的指示不显眼,需要不停地问咨询台的工作人员。因为大家都带着口罩,参观的人说话都很大声,结果更加听不清。服务流程设计不够精细,是西北风格---粗线条,总之第一印象并不美好。不过,进入展厅后,刚才的不美好顿时烟消云散。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有四个馆: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甘肃佛教艺术展;甘肃彩陶展和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

我们没看清指示牌,先进了古生物化石展厅,在那里消耗了一个小时。其实,最精华的是丝绸之路文明展。

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就是河西走廊,正是打通了河西走廊,才有了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珍贵文物基本都在这里展出。资料显示有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上几张美图吧。

最有名的就是这尊铜奔马了,已经成为中国旅游风景区的logo了。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

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让飞鹰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鹰的那一足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等马钟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视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和奔马一起出土的还有这个气势宏大的铜车马仪仗俑队,可惜没有广角镜头,不能拍全。

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一头铜牛、一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主车舆车通高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铸的杰出成就。

这个墓里还出土了下面这件铜器,让我们看到那时那地的铜器制作工艺除了大气势和力学原理的掌握,还有精致。

十三盏铜连枝灯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高厘米,宽66厘米。灯座为倒置喇叭形,座面饰瑞兽纹和云气纹。灯呈树形,主干分为三段,套插而成,段与段衔接处各置十字形托架,犹如灯树之分枝。十字托横向四出,四端各饰透雕花叶一个,象征火焰,干枝顶端有仙人骑鹿形花饰。原有灯13盏,现存9盏。

下面这座绿釉陶楼院也出土于雷台汉墓

院高厘米,长67.7厘米,宽54.4厘米。陶质施绿釉,由可拆卸的23个部件组装而成。这座楼院是东汉后期豪强世家庄园坞壁的浓缩写照,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甘博第二出名的是这块砖:“驿使图”壁画砖

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出土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

砖上绘一信使,头戴黑帻,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跃马疾驰。棨传为通过关卡、驿站时的信物。驿马四蹄腾空,奔驰在戈壁绿洲的道路上。这块写实砖画,在我国邮政史上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万国邮政博览会上,此画曾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物。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邮电部于年8月25日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小型张)一枚。

人面柄首铜匕

辛店文化(距今—年前)长14.3厘米,宽2.2厘米。

柄端铸一人面像,圆晴,直鼻,口半张,匕身扁平,中略鼓,背有条形钮。

父辛铜斝商代 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高32.5厘米,口径19.5厘米。分裆三足,束腰双柱,牛首鋬,素面,颈部饰弦纹。鋬内族徽下有铭文。

父丁铜角商代 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高24.7厘米,,角距8.5厘米。深腹圜底,带盖,盖上鼻钮。口部分翼呈凹弧形,翼尾呈锐角,一侧牛首鋬。足上饰细阴线蝉纹。鋬内角腹铸有阴凹铭文三字,上为族徽,下为“父丁”铭文。

青铜大圆鼎西周 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高60厘米,口径50厘米。此鼎厚立方耳,深鼓腹,圜底,三柱足略有蹄意。上腹部以五齿短扉棱为鼻翼,饰六组兽面纹,兽面展出之分体为尾爪俱全的夔龙纹,细云雷纹为地,主纹面上又饰勾连纹,形成当时尊贵器物上常见的“三层花”。腹内壁近口处铸族徽。形成浑厚典庄,纹饰瑰异,气韵不凡。图左为阝爰伯铜尊西周 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高25.3厘米,口径19.3厘米,底径13.5厘米。侈口,圆底,圈足,腹饰凤纹二组,弦纹八道。内有“阝爰伯作宝阝尊彝”铭文。图右为阝爰伯铜提梁卣

阝爰伯铜提梁卣西周 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高32厘米,口径13厘米。卣为提梁筒形,带盖,提梁两头饰牛首,盖表饰凤纹一周,腹部饰凤纹二周。底与盖内均有“阝爰伯作宝阝尊彝”铭文。

图右为阝爰伯铜盉西周 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高28.5。盉为鬲形,带盖,三足。盖颈饰细兽纹等纹饰,腹部有两道三角折线。盖内有“阝爰伯作宝阝尊彝”铭文,鋬内有“阝爰伯作”铭文。

阝爰伯铜方鼎西周 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高24.5厘米,口长18.5厘米,口宽14.6厘米。鼎身呈长方形,四柱足,腹部起扉棱,饰兽面纹、雷纹四组,四足各饰兽面纹一组。器内壁有“阝爰伯作宝阝尊彝”铭文。

人头形銎青铜戟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高25.5厘米,宽23厘米。人头形。颈部有椭圆形浅銎,援基饰一牛首,阴刻牛头形徽识。人头浓眉巨目,披头卷须,腮部有纹饰。

这件青铜器上的人头,造型和中原汉族人还是有很大不同,更接近于匈奴等西域人的样貌。可惜的是藏品并没有在展厅展出,只看到了图片。

镂空鞘青铜短剑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通长24.3厘米,鞘长18.7厘米,宽10.5厘米。鞘以回环缠绕的镂空蟠蛇纹构成,蛇身上有阴刻浅槽,钝三角形蛇头,双目凸起,鞘口两侧各有小犀牛一只。剑茎平直,剑身若韭叶形,剑身脊铸窃曲纹。

虎纹铜钺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长23.5厘米。整体似半环,铸猛虎纹。虎背为刃。尾下有短胡两穿,尾、双爪上铸凹槽,虎首下弯,张口含銎,露牙睁目,领内有一圆形穿孔

这上面几件青铜器也是在灵台县出土的西周时期的文物犬纹铜泡出土于永登县的榆树沟沙井文化(约公元前年--年)

团花纹环耳铜敦战国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出土高17.5厘米,宽21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1.5厘米。侈口,弧形母口深盖,盖面上有三个卧虎钮。圆鼓腹,圜底近平,三蹄足。两侧铺首衔环。盖面及腹部饰团花图案间蟠螭纹,是战国时期的新纹样。

鼎形铜行灯战国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出土开启高30.2厘米,收合高16.7厘米,口径11.3厘米。收合时,为三足圆鼎,内盛燃灯时所用的油料,盖两侧二鸭首,其宽嘴正好衔住双键,鼎盖便被牢牢扣住。用灯时,将双键支起,可插入鼎盖中心的圆銎中,此时鼎盖即成为灯盏。构造精巧,设计科学,使用方便,封口严密不溢油,为贵族出行时使用的灯。

可惜也没看到实物。

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春秋

鱼形铜壶战国

青铜麋鹿张掖市出土高8.5厘米,长10.5厘米。战国至西汉初期,河西走廊是游牧民族驰骋的地方,青铜动物雕刻是他们喜爱的装饰品。麋鹿,俗称四不像。铜麋鹿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这种珍贵动物的形象。

狩猎纹铜杏叶唐代

鎏金铜梳唐代武威市出土长14.4厘米,宽12.2厘米。把部浮雕有飞翔的蝴蝶状动物,具有西方风格。

铜博戏俑汉代

从这些藏品来看,甘肃地区出现青铜器的时代非常早,而且工艺水平相当高,并不输于中原地区。

再来看看其他藏品吧。

鸱鸟形金饰片春秋

绣禽鸟纹花边汉代

黄地宝相花织金锦抹胸元代

三彩胡人牵马俑唐代秦安县叶家堡出土人高76厘米,马高73厘米。

采用陶胎,质较松,施红褐色釉。胡人双目圆睁,两撇八字胡高高翘起,身穿大衣,腰系带作结,下着紧腿裤,足穿靴,站立于方形踏板上。双臂前屈,作牵马状。马首内收,口微张,双耳前立,颈部高起,体态肥壮,四腿直立于长方形踏板上。

三彩胡人牵驼俑唐代秦安县叶家堡出土人高76厘米,驼高93.4厘米。陶胎,质较松。胡人佣身施黄绿色釉,头仰视,右手握于胸前,左手握于腰间,呈牵驼状。俑身穿翻领大衣,内着红色衣衫,足穿长筒靴,站立于踏板上,;骆驼通体施褐色釉,昂首向上,张口露齿,双峰较高,四腿直立于长方形踏板上。形象写实,生动地表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胡商的形象。

这组唐三彩生动地刻画了当年穿越河西走廊前来中原做生意的商队的形象。

武威不仅发现了雷台汉墓,还发现了磨嘴子汉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木制品,造形拙朴,生动可爱。下面就是其中几件。

木马汉代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马高81厘米,长76厘米,宽19.5厘米。木马形体高大,张嘴嘶鸣,四足直立,作伫立状。通体黑彩,附条状铜当卢、衔。尾后举下垂。马鞍用白粉涂底,以红色彩绘。整体造型雄浑质朴、生动传神。

汉代彩绘木牛和木车汉代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车长60厘米。两千年前的木牛车,仍然保存完好,车轮尚能转动。这种高轮车是河西走廊车辆特有的样式,在沙漠戈壁行进时,轻灵平稳,不致深陷停滞。

木侍俑汉代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高29.5厘米,宽11厘米。木俑身着长袍,双手拱于胸前。白色涂底,黑色绘平帻、眉、眼、须、发等。

木舞俑汉代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舞俑高16.3厘米,底宽6.2厘米。木俑以黑、红色彩绘五官和衣服领缘,作舞蹈状,束发,身着长袍,一臂放于胸前,另一臂平上伸,头侧向。

木独角兽汉代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长57厘米。这件木独角兽,表现出雄强的力度和威猛的气势,可称作汉代木雕的代表作品。

甘肃也出土了大量陶瓷品,这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品。

定窑刻花白釉洗宋代

龙泉窑青釉刻花高足碗元代

釉里红高足杯元代

霁红盘清代

下面这个文物显得很特别,竟然是玻璃制品,这么完整,非常珍贵。

莲花形玻璃托盏元代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盏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玻璃托盏为普蓝色玻璃制成,半透明,胎内含气泡。盏为七瓣莲花形,饼形足;托口为平口,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平底,腹壁呈正八角形。托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

“马厩图”木版画公元27年

彩绘菩萨像壁画北凉武威市天梯山石窟长厘米,宽60厘米。

菩萨束带大圆髻,波浪卷发垂肩,高鼻深目。双耳戴宝珠耳饰,与宽大的白色项圈叠加在一起。上身袒露,下身着灰绿色紧身密褶长裙。左臂曲肘平举,右手下垂执净瓶。腰身向左扭动,身体呈S形。双臂戴镶宝钏,双手腕戴手镯。披帛绕肩于身后飘飞。面部及上身用朱砂晕染,鼻梁、眼皮、额角凸起,并在受光处晕染白粉,明显受到西域画风的影响。但描绘身体轮廓及衣褶的铁线描又有传统艺术的风骨,充分显示了北凉佛教的艺术特色。

彩绘影塑供养菩萨像北魏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这组菩萨像高分别为36.1厘米和35.2厘米。均为立姿,束发带冠,面容修长,细颈削肩,着交领宽袖长衫裙,披巾绕双肩交叉于腹前。一手上举至胸前。体态端庄,具有魏晋时期典型的“秀骨清像”之风。

参观完博物馆,对甘肃这片土地有了一个时间维度的了解,更加困惑有着如此璀璨古文明的地方,为什么到了现在,经济发展会在全国倒数行列中呢?

(未完待续)

duedue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xwgj/5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