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博物馆纵横丝路,忘返归途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www.zhutihunli.com凭借甘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陇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贵文化遗存,甘肃省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件(组)(含国宝16件)、二级文物件(组)、三级文物件(组)。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目前,向社会推出的展览有《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红色甘肃——走向》五个基本陈列,反映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三狗钮盖彩陶方鼎:四坝文化(距今—年前),玉门市火烧沟出土,通高27厘米,口长23厘米,口宽12厘米。鼎盖上塑三只束耳站立的犬,方鼎上原绘深灰色凸彩网带纹,现已大部分脱落。球形石杖杖头:四坝文化(距今—年前),玉门市火烧沟出土,高5.6厘米,宽6.9厘米,孔径2.3厘米。呈梨形,上大下小,中心有钻孔,用于纳柄。人面柄首铜匕:辛店文化(距今—年前),长14.3厘米,宽2.2厘米。柄端铸一人面像,圆晴,直鼻,口半张,匕身扁平,中略鼓,背有条形钮。镂空鞘青铜短剑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通长24.3厘米,鞘长18.7厘米,宽10.5厘米。鞘以回环缠绕的镂空蟠蛇纹构成,蛇身上有阴刻浅槽,钝三角形蛇头,双目凸起,鞘口两侧各有小犀牛一只。剑茎平直,剑身若韭叶形,剑身脊铸窃曲纹。青铜麋鹿:张掖市出土,高8.5厘米,长10.5厘米。战国至西汉初期,河西走廊是游牧民族驰骋的地方,青铜动物雕刻是他们喜爱的装饰品。麋鹿,俗称四不像。铜麋鹿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这种珍贵动物的形象。王杖简:汉代,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简长23.2—23.3厘米,宽1厘米。松木削制,两道编绳,先书后编,字迹清晰。内容为赏赐70岁以上老人王杖的有关诏书律令,载录汉代尊老、养老的政策和实施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绿釉陶楼院:东汉,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院高厘米,长67.7厘米,宽54.4厘米。陶质施绿釉,由可拆卸的23个部件组装而成。这座楼院是东汉后期豪强世家庄园坞壁的浓缩写照,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谷纹玻璃壁:汉代,静宁县出土,直径13.8厘米。呈淡绿色,谷粒状原点均匀分布于壁面。制作玻璃的技术是从两河流域经中亚传入甘肃的,平凉、天水等地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铅钡玻璃珠。静宁汉墓出土的玻璃壁,完全是汉文化流行的样式,表明汉王朝已掌握了较大玻璃器的制作技术。猪形玉握:汉代,正宁县湫头公社西侯郎出土,高2.9厘米,长12.1厘米,宽2.4厘米。呈平卧伏状圆柱体,四肢屈于身下。玉猪用“汉八刀”技法琢出,刻线似为一面坡形。此为贵族墓葬中握在死者手中的葬玉。铜车马仪仗俑队:东汉,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一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十三盏铜连枝灯:汉代,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高厘米,宽66厘米。灯座为倒置喇叭形,座面饰瑞兽纹和云气纹。灯呈树形,主干分为三段,套插而成,段与段衔接处各置十字形托架,犹如灯树之分枝。十字托横向四出,四端各饰透雕花叶一个,象征火焰,干枝顶端有仙人骑鹿形花饰。原有灯13盏,现存9盏。铜奔马:汉代,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让飞鹰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鹰的那一足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等马钟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视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木舞俑:汉代,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舞俑高16.3厘米,底宽6.2厘米。木俑以黑、红色彩绘五官和衣服领缘,作舞蹈状,束发,身着长袍,一臂放于胸前,另一臂平上伸,头侧向。“驿使图”壁画砖:魏晋,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出土,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砖上绘一信使,头戴黑帻,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跃马疾驰。棨传为通过关卡、驿站时的信物。驿马四蹄腾空,奔驰在戈壁绿洲的道路上。这块写实砖画,在我国邮政史上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万国邮政博览会上,此画曾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物。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邮电部于年8月25日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小型张)一枚。彩塑胁侍菩萨:唐代,武威市天梯山石窟,菩萨身高厘米。高髻长发,身体修长,低头沉思,双手合十立于莲台上。其神态虔诚而温柔,表现了对生活的渴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三彩胡人牵驼俑唐代:秦安县叶家堡出土,人高76厘米,驼高93.4厘米。陶胎,质较松。胡人佣身施黄绿色釉,头仰视,右手握于胸前,左手握于腰间,呈牵驼状。俑身穿翻领大衣,内着红色衣衫,足穿长筒靴,站立于踏板上,;骆驼通体施褐色釉,昂首向上,张口露齿,双峰较高,四腿直立于长方形踏板上。形象写实,生动地表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胡商的形象。彩绘影塑供养菩萨像(两件):北魏,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这组菩萨像高分别为36.1厘米和35.2厘米。均为立姿,束发带冠,面容修长,细颈削肩,着交领宽袖长衫裙,披巾绕双肩交叉于腹前。一手上举至胸前。体态端庄,具有魏晋时期典型的“秀骨清像”之风。彩绘供养菩萨像壁画:北凉,武威市天梯山石窟,长32厘米,宽24厘米。供养菩萨双手合十,侧身向里做胡跪状,束带大圆髻,波浪卷发垂肩。面部白粉平涂。着袒右肩袈裟,赤足。菩萨两侧绘莲蕾四朵,左肩旁绘尖瓣莲蕾一只。头光浅红,袈裟灰绿,面部白色,色彩朴实厚重。是在磨光草泥上用朱砂敷底,后用墨线勾勒的画法,使人物形象、技法都具有印度、西域早期石窟和汉风相融合的特点。唐代,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坐佛高厘米。全趺坐,圆髻广颐,长眉细目,嘴唇紧闭,右手扶膝,左手施禅定印。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梯形折出。沉思的神情,雍容的体态,流畅的衣线,表现出恬静的心境。彩绘虽已斑驳,但不掩盛唐时期佛像圣洁安详的神韵。同窟中的菩萨立像,身姿优雅,气度端正。左侧胁侍菩萨高厘米。头挽垂环髻,发绺披肩,面庞圆丰,秀目微睁,神情超脱中又露严正。体着紧身束带天衣及贴腿长裙,帔巾自肩部横垂两道于膝下,右臂曲举,左臂下垂。右侧胁侍菩萨高厘米。发髻耸起,余发成3绺垂肩,曲眉丰颐,神情娴静,庄重而不失妩媚。左臂曲至胸前,右臂下垂。宽披帛自双肩垂落至腋下,羊肠裙层折贴腿,柔和的线条完全同丰肌秀骨的身姿相应合,影塑技艺已臻完善。莲花形玻璃托盏:元代,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盏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玻璃托盏为普蓝色玻璃制成,半透明,胎内含气泡。盏为七瓣莲花形,饼形足;托口为平口,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平底,腹壁呈正八角形。托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庄严妙相”象牙印,明代,印高6.5厘米,印台高2厘米,印面边长4.2厘米。象牙质,雕刻制成。法轮钮,下为仰覆莲瓣钮座,印面镌刻阳文九叠篆书“庄严妙相”。印背钮两边分别阴刻楷书“宣德二年□月□日”和“赐剌麻班丹领占”。班丹领占系岷州卫喇嘛,曾于宣德元年赴京贡马。明宣宗在宣德二年回赐财物,以示褒奖,印应为赐物之一。磁州窑虎纹瓷枕:北宋,瓷枕大多为生活用具,创于隋,宋、金、元特别盛行。磁州窑“张家造”的白地黑花枕较多,但带年款的稀少。此枕枕面上方题写“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十六字,是“张家造”瓷枕中带纪年款最早的一件。马德惠石造像塔北凉: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塔高34厘米,底径16厘米。砂页岩质,塔顶残佚。座上为八面形的塔基,刻出供养菩萨八身。各像左侧上角刻有八卦符号。上部为圆柱状覆钵塔身、经幢柱,上刻隶书发愿文与经文《增一阿含经·结禁果》一段36行,纪年为承阳二年(年)。瓶形覆钵。开八个圆拱龛,七个龛内刻禅定坐佛,一龛内雕交脚弥勒。龛像上部浮雕八身飞天,飞天的形象在北凉石塔中仅见于马德惠石塔。《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宋代,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画面高厘米,宽厘米。画中心绘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并坐说法,上部绘“七佛”、“七宝”及仙山楼阁等。下部有十弟子、十二菩萨分列两侧供养。图轴绢地、敷彩,绘佛、菩萨和僧俗人众等多人,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经变故事分列在说法图两侧,以经变画常用的连环画的形式展开,一个情节一幅画,共有15幅。它们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用山石分隔,每幅画的右侧或左侧都有墨书题榜,说明所画内容。是国内现存的幅面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绢本佛教故事画。 文字来源:甘肃省博物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xwgj/6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江浙沪五月份有什么好看的展览第2期
- 下一篇文章: 考古札记李梅七百年窑火延续,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