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说一下这个课程的番外篇,它不属于我们课程内容,把它作为一个主题,我们来论述一下吧,昨天我下山了,然后呢,晚上见了一下咱们群里的一个同学,他是这个第四军医大学的教授,是做西医的,我跟他聊了很多,然后呢,对于西医的这个审证,求因和这个科学的态度,我觉得是很值得赞赏的,也是我们中医人去值得学习的,我们做学问一定要有这种精神,然后这才能够在未来治自己的病,甚至治身边朋友的病的一个机会吗。

我一直以来不是很排斥西医,因为我没学过,我没有资格评论西医,然后,但是客观上也有很多好玩儿的现象,比如说在抢救,在手术方面,西医这方面确实比中医要好一点儿,但不是说中医没有在古代啊,你如果看多了书的话,你会发现古代的中医为了治病,他先进到什么地步,假如说生殖器,男人的生殖器上有结石然后呢,你根本想不到古人的方法,古人竟然把生殖器给割了,把生殖器给割一个大口子,把结石取出来,再把生殖器用于长线还是什么线给缝上,这在古代的书里面记载了这么先进的方法。

我想我们祖师爷如果活着,他一定不会排斥西医,他一定会反复的去试验西医,反复的去求证,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概念,什么概念?为了病人把这个病给治好。那我们无数代祖祖先先他都是这么做的。

中医是咱们中华文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我们不能忘了这个本。中医也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学问,就它来源于反复的实验。

就比如说我自己吧,我自己清楚的理解啊,就我们古代有一个说法叫什么叫做这个?咱们上面上课的时候讲过讲什么,就是说一个好色的人,一个经常纵欲的人,然后呢,他记忆力一定是不好的,为什么?

古人去寻症呀,因为他肾虚,肾虚之后他经常熬夜,经常去把肾精你看通过纵欲去释放出去,它就会产生什么肾精不足呢,肾为封收藏之气,肾为收藏之气的话,这个肾就不收藏了,那记忆力就会怎么样,记忆力就会减退了对不对?

就好像我们过去古人观察自然现象,瑞雪兆丰年,何为瑞雪兆丰年。瑞雪兆丰年,他就是这个第一年冬天,一场大雪,大雪封藏了地,底下的阳气。来年的收成他一定好。自然现象。

那我们的肾,它在这个气节里面,为冬天,他一定要收藏,不收藏了,他记忆力一定会不好了,所以说古代说有一本书叫寿康宝鉴,就讲的纵欲过度的人考取功名无望。

那当然了,你纵欲过度,你一个精全部都释放出去了,那你哪来什么封藏之气啊。你把肾都损了,拿我自己来说,去年包括现在我喜欢熬夜,熬夜最伤什么伤肾阴。

熬夜伤肾阴。我这肾阴一伤,你看会有什么现象,记忆力就不好了,我明显感觉我这两年的记忆力,不如去些年了,更不如小时候啊,你像小时候我四书五经是通背的呀,但现在的话你不提醒我多少次就一本儿道德经,你不提醒我个十次我都背不下来。

这就是肾的原因,就是你在过度的消耗了你的肾。然后我去年要考这个医师资格证,我要背方剂,我明显感觉我背方剂很吃力,纵然理解这个方剂,但是把它背下来很吃力,于是我给自己做了一个丸药,当时用的是傅青主的方子,然后呢,再加上自己想的一些方子叫益气聪明丸儿加减。

然后呢,他的药山茱萸呀都是补肾填精,生地呀,补肾填精和收敛的力量,我把这个药吃完之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记忆力好了,然后呢,这个腰也不痛了,一口气能上五楼。

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学问呢?我们说方剂是什么?就是现在所流传的方剂,常用的有多个,我可以这样说,这多个方剂,是我们祖祖辈辈的前辈或者的话,你像大家,虽说我们大家,你看能到你们这个姓上,李姓,孙姓、贺姓、王姓,然后呢,这么多姓你能活到今天,一定是你上一代人续着呢。上一代人,假如绝子绝孙子不会有我们。就我们真的不知道你的上一代,上下年哪一代是搞中医的。就是他,如果是搞中医的,或者说是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期啊,什么时期他一定是在那个没有医学的年代,他经过了无数代死亡得出的经验,就比如说这个人,这个渴的不得了,整个人非常躁动,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去吃一个药,他吃完这个药之后怎么样?

就过去的人走夜路,那我喝了生姜在这个嘴巴里含着我就不怕湿了,那这个人一看发热渴的不行,那祖师爷一看,那会儿没有药,那你喝生姜吧,他把生姜一喝,人死了,这一死人立马就意识到什么了,意识到,你是这个寒和热药物也有寒和热,不能搞混了,就是这种无数带这种经验的累积,他产生了方子,要死多少人啊。

就有的时候跟我的西医朋友在聊,他们说西医的历史现在有百年了,我说中医的历史有千年。就千年前,这个人假如说他这个人这个发热汗出,然后大便呀,这个小便啊,都是正常的,说明什么说明没有里症,说明都是表症的话,这个古人一喝,抓点儿生姜熬点儿粥,然后熬完粥之后一发出了汗了,立马头疼啊,发热这个病症就没有了,古人就发现啊,原来这个生姜汤能够这个治疗这个病。下次再遇到这个人,我就用这个方子好了,但是后来,这个人也是发热汗出,但大小便便秘,然后整个人昏厥了,古人一看他还是发热,汗出头疼,他没有顾及到里,再开生姜汤一喝,人没了哦,古人一看哦,原来病分表里。

热了脱衣服,冷了穿衣服。这是自然之道,古人无数次跟自然万物进行一个密切的联系,甚至天人合一的思想。然后呢,积累了这些经验,你看最开始的这个单方叫什么叫神农本草经,它只是单方治病,比如说人参干嘛呀,你看,有一本书叫《张氏医通》,他就写了人参的好处,人参可以干嘛,可以治乳炎,然后治消渴,能治很多病症。然后呢,但徐灵胎的这个书中,他也写了人生的这个优点和缺点,就是我们古人积累了很多这种经验。

就有时候我都说着玩儿呢,我说古人一天没啥事儿干,也没有这么多娱乐活动,他就开始整自己搞自己,他仅累积了那么多经验呢。我们你看最开始的这个经典,我们查阅历史书,这个书名应该叫做《纲鉴易知录》有一句话叫什么叫做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尝草木之滋味,曾一日而遇七十二毒,食而化之,遂作方书,什么意思啊?

就说老百姓生了病了,他不知道药何食?然后呢,神农帝,它尝草木之滋味。说神农帝,这个人,我是不太相信的,这个神农在古代,你看我们说这个伏羲氏,伏羲氏指的是一个部落,所以说这个炎帝他指的也是一个部落。然后呢,他始尝草木之滋味,就我们现在是够能够公认的草木,它是有温性和寒性的,怎么区别呢?我们过去的古人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这个西医的这么一个科学环境。他怎么知道药物有热和凉呢?比如说大黄吃下去之后大便成稀的了,那说不定大黄是凉的,然后,比如说这个附子吃下去的大便秘结燥拉不下来,附子是热的,所以说他始尝草木之滋味,曾一日而遇72毒。我天一日遇72毒,人不就死了吗?所以说更说明炎帝是一个部落,然后呢,这些祖先们,我们的祖师,我们的这个先人们一日遇72毒。

然后呢,这个食而化之遂作方书。这古人写的很隐秘,我们说历史来源于神话,然后我们说山海经里面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我们考证山海经的气候呀和山川地理呀,都能考证的出来,那这个神而化之遂作方书,那我们如果说依文解字的话,就是一个神仙出来了,你不是日72毒,神就把你的毒都解好了。但事实上是这样的吗?事实上不是的,事实上是血淋淋的,这个神而化之,我认为是血淋淋的,如果依文解义的话,神这个字,而是上天垂象的意思。一个示一个申就是天垂象,就是草木,它都是天垂象的产物。

那我们就是引申到茯苓了,茯苓是什么,是生存在松树上松柏的一个真菌,我们有句话叫什么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什么松柏树等万树凋零之后,在冬天它最后才凋零呢,因为什么,肯定是因为它阳气盛。他阳气盛然后呢,这个茯苓是寄托在松树上的一个菌类。茯苓干嘛,他肯定是吸取了松树的阳气,所以说茯苓的这个祛湿利水的效果是不是特别好呀。这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天地万物的一些像。古人观察到这个现象,然后就吃了这个茯苓,一发现,比如说肚子里面古人都叫有很多水,然后呢长鸣。然后呢,一吃茯苓之后发现差拉出去很多水,古人就发现,茯苓这个东西它能够利水啊,这是无数代的,总结出了这个经验。

比如说人参种植过人参的土地,他在三年之内是不能再种人参的,药用价值是没有的,说明人参干嘛吸地气。就是我们会观察到很多现象。比如说蝉蜕这个药,是这个知了蜕的这么一个皮,他能干嘛治风疹,他能退翳症。眼睛里面磨了一个白乎乎的东西,一喝蝉蜕会怎么样?Chua好了.他仿照什么呢?仿照蝉蜕皮,蝉蜕皮就是类似翳症,眼睛遮住了.。

翳症的这个翳像蝉蜕皮一样蜕走了。那蝉蜕还可以干嘛呢治皮肤病。我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上蝉蜕这个药,皮肤病好的会很快。然后蝉蜕还能干嘛还能明目,为什么,因为知了一直在叫,它能够明嗓子。就我们古代就是观察这种现象,然后思考到这个天地之理,天人合一,然后运用到身上。

运用到身上之后呢,这个人得了这个病,他运用发现活了。好,记下来。下个人再得这个病运用了,发现活了,好,再记下来。第三个人同样记下来。但第四个人,第五个人死了,他这个药就写了,为什么这个人同样的病症喝了这个药死了呢?他就总结这种学问。好家伙,这一总结就是整个上下年呀,所以说这个学问是很值得我们珍惜的。

所以说,这个方剂这个食而之,绝对是天垂象化之的结果。就是我们古代天人合一。你看这个宋明礼学发展多好呀,后来佛教传入中国,跟我们中国儒释道又进行了一个合一,就是我们人过去的人太亲天地了。因为大家没有居住过山,就如果你们居住过山,你就会发现哇噻这个山中有致宝啊,你就会发现你真的是跟天地在一起。好多人不理解我,一说我这么年轻,居山干嘛,然后呢,人世间红尘我不该经历一番吗?

我觉得在山里面能跟自己在一起,能够慢慢知道我是谁,然后能够参研佛学、参研道学参研药学、参研中医和天地自然万物在一起。很快乐很开心,然后呢,逐渐的找到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旅程嘛。

所以这个学问是逐渐累积的,是天人合一的。任何学问,一定是从术,它入不了道它称之不了学问。就好像昨天,我跟这个学生聊天儿。我对西医很好奇,我也想问出很多问题。就比如说癌细胞,他们观察到癌细胞太厉害了,然后他从系统免疫力讲到癌细胞,我还听得特别有趣儿,我觉得特别好玩儿,给我讲了乳腺癌就转移到大脑。不是说乳那个乳腺癌Chua转移过去,乳腺癌是先派两个兵先入住到大脑定个点儿,他慢慢后过去。我突然发现,这个怎么肿瘤?他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识,他千般百计就是要弄死你的免疫系统,我就想,肿瘤到底干嘛呢?他把这个免疫系统弄死之后呢,他也活不了,这是在干嘛?我觉得好有意思啊。

有时候在想我们到底是我们吗?你看我们认为有我,但身体的菌群它也是一个军队,免疫系统,跟肿瘤在打仗。肿瘤它利用细菌,昨天我那个学习了,然后人家说这个细菌就肿瘤,一开始以为他没有细菌,但是后来发现肿瘤能够利用细菌,甚至利用病毒。然后我就觉得,哇塞,这个肿瘤真的是一个很牛逼的人,他千方百计就是为了搞垮一个免疫系统,让你刹车让你止步,让你就是不杀了我呢,那这我又想起来这个36计里面很多技法。

就比如说这个阴盛格阳的人。阴盛格阳的人,如果对应到世俗上,就是家有悍妇,老婆不回家了。然后阴盛格阳的药,如果假如说我们直接用一些阳盛的药去吃,那人可能立马就没了。因为阴和阳立马产生一个搏斗,阴一拼命人没了。然后呢,那我们在用药的时候就要在这种纯阳的药里面,我们加上一个清凉的药,这个清凉的药,作为药引子先进入底部内部,然后呢,再通过这个阳药才能进来。我就想到你看咱们已经说的姤(gòu)卦,姤卦,叫做一阴遇五阳,他姤卦怎么样?那一点点真阴怎么样消掉五个阳爻呢。

阴盛格阳:简称格阳。指体内阳气极虚,导致阴寒之气偏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表现为内真寒外假热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假热症状;身虽热,反欲盖衣被;口虽渴,反欲热饮,或饮水不多;脉虽大,却按之无力;面虽红,却浮如妆,游移不定。同时可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真寒症状。

我们说姤卦怎么样灭掉这一点真阳呢?就是因为初爻是阴爻,我们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嘛。初爻是个阴爻,四爻是一个阳爻,然后呢,初爻要向上,然后他跟阳爻,一勾结一搭伙那就怎么样呢?他就进来了。

我发现初爻这个阴爻,它给四爻说个话说,哥们儿,你给我把里面打点好啊,我要进来了,给我做内奸啊。四爻说,OK,咱俩都是阴阳的,咱俩搭配好,你进来吧。然后初爻,就势均力敌,啪,他进来了。一进来,你看,这不就是我们说的这个方法吗?病毒也是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你仔细研究这些学问,你会发现哦,人想要活着,他就要顺着道,如果不顺道的话,那个道他就会纠正你,让你痛苦,让你纠结,让你生病,让你难过,所以说人顺道,他是逐渐找到自我的一个阶段,认识了我呢,那也就认识到世界了嘛。

所以说成一日遇72毒,神而化之,一个人真能遇72毒,一天遇72毒的话,肯定是这个部落很多人尝百草,然后遇了很多毒,食而化之就是这个天垂象,或者说食而化之,我们可以理解为无数代祖师爷抛头颅撒热血,以生命的代价在使用药物治病。达到一个累积的。这么一个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深化以及发展形成,它可以说是我们运用药物治疗疾病的一个飞跃,但是这个过程他是血淋淋的。

就像我们讲面相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现在人说面相是迷信,他真是迷信?我们哪怕没学面相,我们认识人的时候,我们怎么认识?我们第一次见人家我都会猜测别人性格吧。古人也是啊,这个人圆目剑眉,古人一看圆目剑眉的人性格暴躁的人,有勇无谋。然后呢,他就先记载这个。下一个人剑眉圆目,也是由勇而无谋就记下来了。就是无数代这种认人的这么一个指标,写成麻衣相法呗。它也是经验的累积呀,这经验累积因为天地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这个规律,它适用于大部分人,但是总有例外,所以说你看我们,你看算卦也是看相,也是十个人,他就有两个不准,这两个人就是一个例外。

所以这是一个最笨的办法,叫做古代的大数据。但是我们一代一代,夏商,西周再往前点儿,我们说这个先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下来伏羲氏。天皇氏年,帝皇氏也是年,人皇氏也是。地球60亿啊,60亿的这个周期,那我们人类现在才年。前期有没有一些更先进的文明我们都不知道,何况这个我们认知如此渺小呢。好了,我们不扯远了,说到这个方剂。什么是方剂?方剂我们大家都见过,因为我们大家既然上了中医课,都看过中医,就是大夫写的方子,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桂枝汤。然后那个再加葛根,它就是我们古代的方剂。就是一张处方上有很多药名,还有它的克数,这就是所谓的方剂。

方剂,它就好像是兵法一样,用药如用兵。方剂,它有它的君臣佐使,它有它的这个组成。比如说这个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然后呢,他三味药,简单立解。因为药物都有它的性味和归经。如果一个方子你真的敢开到21味以上,杂了,什么叫杂了?就是方子里面它互相的拉扯互相拉扯,最后什么病都治不了了。

你看我们的经方,你看我们的伤寒论,你看我们的古人用药啊,他从来没有超过这个18味的。过去有一个人叫朱三贴,然后他开方,只用这一个八味药,一开开3剂。吃完之后速度很快。然后这就是古人啊,就是方子之间是有纠缠了,比个喻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如果你只吃大黄和芒硝,它速度很快的,大黄将军之药。他一喝入口,过五关斩六将,非得把你人体的这个血热,唰,通过大便的方式排出去。它遇到芒硝有一些燥屎,因为我们古代观察软坚散结,比如说你看你要腌制一个东西,你撒点儿盐,它软的是不是更快呀?就用芒硝呀什么的,汲取这种方法,你大便硬,好,芒硝给你一软,唰,再通过大肠排出去。

然后完了之后呢,这两个药它搭配到一起再加厚朴吧,它速度非常非常快,滋儿的一下就喝到肚子里两秒钟不到完了,速度太快了。我们说急下存阴,为什么急下存阴就是因为这个。那这两个药物,它两个人搭配,两个人都是暴脾气,它速度下的就快,对不对?那这是我们加上甘草,甘草是个慢脾气啊。

把甘草一加到这个大黄和芒硝里面,大黄芒硝就可无奈了,大黄芒硝,这两个人是个急性子,他一入身体里就像过五关斩六将,赶紧从裤门儿肛门而出,那个甘草不一样,甘草它慢,你等我一下,大黄芒硝,大黄芒硝说,哎呀,你走快点儿好不好?大黄,芒硝只能等着甘草,然后甘草一看,大黄芒硝走的这么快,甘草一弄,那我自己也加点儿劲儿吧,他们三个要搭配到一起,它可以把我们人体的这个病毒以及我们人体的这些脏东西慢慢的排出去,没有特别的猪八戒吞人参果那么快,而是慢慢的干草用一综合走下去,他们三个药一搭配,这不是哎,特别的好嘛。

那药物也分君臣佐使,君药是什么君药是治病的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君臣佐使互相搭配,你药物一旦一杂,一旦上了21味,这药物一杂,你没法治病了,因为药物的性味归经、药物的君臣佐使在那里呀。

方剂的这个历史形成还是很早的,他在什么时候有哪个人创立没有历史资料。就是我们只能说在我们祖祖辈辈商周以前,然后呢,因为药物的发现和农业肯定有关系,然后呢,所以我们最早他时间都在周朝了,所以说,我们通过无数代先人的累积积累的经验,然后从单味要发展到了多味药治病,然后呢,再多味药的治病当中,他要摸索其中的规律,知道了怎么样去配合使用,然后呢,这就是所谓的方剂。

好像我们桂枝汤一样,桂枝和白芍为什么在桂枝汤里面加白芍?他就是发现了,桂枝汤里面这个桂枝在发汗的同时白芍敛一下汗,要不然容易汗出多了,反而不治病,把体内的阳气给挥发出去了,它达到一种均衡的作用,所以说在桂枝汤里面,桂枝15克,白芍必须15克,桂枝15克,白芍十克,那就不是桂枝汤。

所以我们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从石器时期到青铜器时期,不管它是新石器还是旧石器,它都是从生食发展到了熟食。在这个基础上,它是一个历史啊,神农氏,黄帝,它都是一个人的假借名词,它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时期一个时代,所以说日遇72毒,他不是哪个人。

历史上有很多典故,他可以去求证。比如说《礼记》有一种有一句话叫做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什么意思?过去的封建传统呗,那就君主是生了病了,臣先尝一下这个药,然后尝一下这个药有没有剧毒,没有剧毒,这个君就尝了。亲有疾子先尝一下。这个药有没有剧毒?因为过去的这个医疗经验不丰富,然后所以说是不是有毒不放心,所以说在吃药之前让人先试一试。封建传统呗。臣尝君食,那臣有君嘛;父母有病子女吃。子女有孝嘛。现在看起来虽然是扯淡,但是这真是古代很非迫之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像这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也讲到了。包括以后它出土的这个流沙坠简里面也得到证实了,就在当时已经产生了方。你看扁鹊的老师长桑君教给扁鹊什么?教给他禁方。禁方是什么意思啊?禁方在古代他就是自己累积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轻易传人,然后他交给了扁鹊,扁鹊在治疗病人假死的时候就用了8剂之简。8剂之简的方子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了,但是从文字上记载。这个流沙坠简中,不但有治人的,还有治马的,治疗伤了水的马,这些都是说方剂已经具备了一定形式了。你看在扁鹊时代他都已经具备了这个理法方药了,他可能都有了。你看像这马伤水了,我不知道马伤水指的是什么,因为我也没看过这本儿书,只是一些文料记载的那已经失传的书,它里面可能有一些辛温的散寒的化湿的。

就我们通过这个判断,在这个扁鹊时期啊,就这些方子,它已经不是一个草药的药,就草率的药物堆积了,它已经从草率的药物堆积药物的凑集变成了有目的,有规律的互相配合了。

比如说承气汤,大黄一味药不够吗?不够非得给你加芒硝,软坚散结,然后呢,软坚散结,你大便特别硬,大黄不足以排下去,我软坚散结之下,我再加厚朴这三味药一作用,唰给你推出去,药物已经开始具备这种搭配了,但到这个地步的话,真的是无数代先贤的累积呀,向他们敬礼致敬。然后这就是商周时期。

那我们说先秦时期吧。先秦时期,他关于这个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方剂的搭配理论有很多的记载了,就这个时候就是从这个特点来说,就是内经黄帝内经成书的时候,方剂的理论他已经完全成熟了,这个成熟指的是什么?只是成熟,说他完美,不,他还是不完美的。也就是说他先秦时期我们的这个方剂开始定型了,然后呢,他把这个无数遍累积的这个蕴藏的经验的这么一个东西给抽取出来,成了什么了?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了。

我说内经里面记载了12个方子,这12个还是13个方子非常原始,都是单味药,然后呢,这个理论发展到这个,就是有这个有药的这么一个时代了。

你看在先秦时期,内经出来了,已经有了这个非常先进的古人认识天地万物的这一个理论了。那这个理论呢,黄帝经里面也记载了12个还是13个方,都是单味药,有些人可能说了已经发展到这个水平,为什么有方,其实你看从古代著作很多书汉书艺文志里面就看出来了,他是分开的,内经的内容属于医经。那个时候医经他有七家,有七种书,医方呢和经方呢反而比这个多。医方和经方有11家可以说非常不少了,你看这个医方他就在过去就有一本儿书叫汤液经法,然后这个书就是方剂学理论方面的专注,所以说,从先秦时期,他可以说明我们已经有非常多的这个经验了,他已经有自身的系统的一个经验了。

我一发这个图片儿,大家可能心里就笑了,这是我们祖师爷张仲景。这个说自仲景之后,理法方药彻底具备。张仲景是中医界真正的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人物。哎呀,真的是老天爷派下来的天医星啊,这个几万年不出一个。几万年夸张了。仲景非常厉害。后世无数医家我们的祖师爷黄元御,徐灵胎,这个朱丹溪这个叶天士,他都逃脱不了一个人,谁?仲景,他们的历代名家之所以成长就是有仲景。

因为我们知道东汉时期的这个仲景,它住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儿书统称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里面记载了很多的方,然后有多个方,然后呢,就是这是这多个方,它足以治很多很多的病。

人家这个伤寒论的方中,他可以说是立法用药,都是非常精明,有如是症用是方,口苦咽干目眩,就是一个人生了病,他口特别苦,咽干,然后目眩呢,这目是红的呀什么的,就可以用什么小柴胡汤,喝完小柴胡汤就好了。

然后呢,这个伤寒的方,我们现在来看的啊,你看现在有经方派,但是千万不能学偏了,学偏了,一派就觉得,我就学伤寒论,我就学经方,然后老子天下无敌,你们任何派什么,朱丹溪小儿也,章子和不过是一个这个没有懂中景的这些人,这些都是偏见。有一个人啊,现代人叫,不说他名字了。这个人他就研究伤寒论的,研究伤寒论之后他是大言不惭。大骂金元四大家说,这些人没有懂仲景啊什么的。他说这些话我看了他说了之后,我觉得好笑。金元四大家把仲景的学问运用至极呀:你看朱丹溪治癌症的病例,你看张子和汗吐下法,你看那个脾胃论的作者李东垣,他的这个脾胃论有多牛。

我们在继承伤寒法的方式下,以经方作为加减,然后去运用自如的时候,然后你就会发现,很有趣了。现在人抱着这个伤寒金匮,一个抱好了,就自称学完伤寒金匮天下无敌。但临证我也临证了,以前我真觉得小柴胡汤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主之,我就用小柴胡汤了,十个人里面就能好三四个,这我就总结了,为什么现在人毕竟复杂。单纯的小柴胡汤,这种病在少阳的,你用小柴胡汤一定得用。但遇到小柴胡汤,阴虚的呢,他在口苦咽干目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肾阴虚,再加上个脾阳虚,再加上个这个别的,你用小柴胡汤够不够不够啊,你用完小柴胡汤,你发现口苦咽干目眩并没有好,反而你还拉肚子,你是不是你就更郁闷了?

病虽有千,但不越阴阳。你能掌控了阴阳之后,你掌控了这个法之后,你就能治病了,你看现在有本书叫这个张锡纯近代,大家写了一本书,《中医参西录》中这本书里面张锡纯就掌握了他的法,一个病人,这个阴盛格阳,里面是寒的,外面的真阳外越发烧。人快阴阳离厥,快死了,然后当时把张锡纯请过来了。张锡纯一看,手上没有方子呀,急把这个茴香赶紧让他喝到肚子里,茴香干嘛的啊,他喝到肚子里干嘛呢,赶紧存阳呀,喝完之后缓和一点儿,之后赶紧熬药,这就是掌握了法之后,天地万物皆可入药。

我们古人情绪治病。一个人老是怀疑别人有人杀他,一做做鬼的噩梦,然后主治医到他家,哎呀,你这老婆长得特别好看,然后今天晚上借我让爷乐呵乐呵吧。这个先生一听,气得不得了,立马拔剑要杀这个医生,后面这个拦着呢,医生说,哎呀,现在无奈之措,看你的病好了呀,这从情绪里面也能治病。只要你掌握了这个法,万事万物皆可治病,你跟他聊个天,他的病就好了,说出有点儿悬啊,但确实存在。

五音五谷五色皆可治病。你看古代有一个人治病,治这个肺痈,他就让你把家里面的墙全部涂成这个黑色,然后完了之后,肺痈治好了。肺痈,就现在的肺癌。就是天地万物,只要你掌握了法,一草一木皆可入药,所以跟自然万物在一起呗。

我又扯远了,扯到两汉时期了,两汉时期张仲景,他把这个前面我们说的汤液经法,把黄帝内经各种医方,叫做博采众方,然后写成伤寒杂病论。从此这个我们把张仲景称为什么称为医圣了。方书之祖。圣是什么意思?圣是学问很大、有极深的造诣。就是在张仲景之前,有经方11家。经方11家已经没有了,张仲景就是把这经方11家的真正的精华,通过伤寒杂病论总结出来,成为方书之祖。

现在我们治病还很多都用的经方,还是经常用的。你看后代的这个《温病条辨》吴鞠通,他写这个《温病条辨》也是以伤寒的法,然后呢,伤寒的法,我病在哪里?是风寒暑湿燥火,还是内在七情六欲还是这个疫,疫就是现在的细菌。然后呢,吴鞠通还是参考伤寒杂病论的法创立了方药。

所以说法是我们的根本,也是我们要学的立这个法。所以说,在两汉时期最重要的经典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形成了。你看我们现在都没有说内经是方书之祖呀,我们说伤寒杂病论是方书之祖,所以说方剂的真正的成熟就是在两汉。

我们现在说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也有一些发展。怎么发展呢?就是从发病的原理去分析去探讨。因此对于病因和病机开始探讨了,你看隋唐有一个书叫做《诸病源候论》我一说名字,大家依名解意就知道了,就病的源头。阐述病是怎么发生的,他的特殊状况。然后呢,当然这就促进了临床各科的发展,也促进了我们选药的这么一个发展了。然后呢,这就是这个《诸病源候论》这本书,大家未来可以买回来看看哦,值得推荐。

我们可以发现隋唐时期好包容。你看隋唐时期,你看我们的禅宗祖师爷都被人杀了,为什么被人杀了呢?因为在这一期间,你看在这个禅宗之前,我们都学经典的,后来禅宗突然来到这个中国,说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直指人心,好家伙,这不是歪魔邪说吗?那些官府的人就认为这歪魔邪说。我们都是学经典的,学大乘经典的,学这些的,你突然冒出来说这个,你就是邪说,乱佛法。就把这些人给杀了,把祖师爷给杀了。所以说,从这一方面来说,当然那些人有那些人局限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体现了包容,我们说中医发是发现于本土吗?不一定,为什么?国外也开始传进来一些方法了,我们中医把这些方法进行包容啊。

为什么说它包容呢?就说明文化从外界又开始传入了,我们一定要打开自己。你看从历史来看的话,我们现在也要接纳西医他一些方法,因为中医是包容的,把一切综合。好像我去新疆一样,我去新疆,你知道我对这个新疆他们的这个他们当地人叫什么医,我想想啊。

我去新疆然后呢,这个新疆我对当时的维医特别感兴趣,维族的医生叫维医。他们治病的方法,我觉得真能治好病稀奇古怪的。我觉得好玩儿我都琢磨着现在蛊苗没有开,如果蛊苗开了,我真的如果有资源学一下蛊术。我为什么说学一下蛊术呢?就是天地之间有我们太多无法理解的东西,咱比如说拿云南白药吧,云南白药为什么能治病呢?云南白药现在它的秘方都是国家级的秘方,你连云南白药的方剂组成你都不知道。

就我们中医治不好的病,然后完了之后这个藏医他就用一些方法,哎呀,藏医的甘露丸儿,我也不知道什么组成的,他把这一吃好了。我还真的亲眼见过一个骨折,我们讲伤筋动骨天嘛对不对?这个骨折之后呢,这个病人他跑到藏族去了,藏族师傅给他调了一个方子,这个方子敷到身上,我是亲眼看到伤筋动骨天呀,这个人没有打任何石膏,他的这个骨折在一个月之内恢复了,把我震惊了。

苗医还好玩儿呢,就包括我们,现在说视为迷信的叫做祝由术。祝由术我也见过呀,我觉得好神奇啊,这东西都能治病。但是我对祝由术没什么兴趣,我虽然说也没什么偏见啊,但是我还是对苗医藏医挺感兴趣的。还说这个蛊术不知道大家见过没有,我走马江湖走多了,也见过一点儿蛊术。他养那些蛊虫,然后进入人体,我就琢磨这怎么进入人体,怎么让人发病怎么让人怎么弄呢。就是如果说蛊苗藏医,他把他们的方法公开了,那我们你说癌症能突破肯定能突破了,我现在都不明白这个蛊毒怎么样进入人的身体里,有些人说吃米饭把蛊虫弄到米饭里面,那把这个蛊到肚子里之后,这个蛊通过一些方法,然后呢,我们要提到巴甫洛夫了哈。

他是不是从小训练这个虫子?因为我们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好像我昨天那个跟朋友说,朋友说这个抗生素它只作用于人体的细菌,它吃到身体里之后不作用别的,但它既然是水,它吃进去注入身体里面,它为什么不对血液有影响呢,只针对于这个细菌呢。

这是我们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你把收音机的频道调到91你就能听到91,你调到25你就能听到25,你25不可能听到91。他蛊虫是不是从小像巴甫洛夫训练狗一样进行一个条件反射,然后你把蛊虫喝到肚子里之后呢,然后这个蛊,他从小训练的蛊虫就会怎么样呢,他就会听取你吹的笛子和音波,然后呢,他就开始有规律的这么一个东西,就像一个狗一样巴甫洛夫。反复的刺激这个狗形成条件反射,养蛊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他用一些方法跟蛊虫进行交流呢?挺有意思的,我之前那个跟我师傅拜访了一个蛊术的一个高手吧,他当时给我展示,就是他养了一个蜘蛛,他把它叫做小花,然后他跟小花进行沟通,好家伙,让这个蜘蛛向北就向北,让这个蜘蛛向南蜘蛛向南。

亲眼所见呀,震惊吓死我了,所以我就觉得这些蛊还是有意思的。这些都没公开,就我们中医还是所知有限,假设我们知道的越多,对这个天地万物了解的更多,了解到这个藏医、维医、蛊医了解完了之后呢,那你是不是对攻破很有这个价值呢,就好像我们说的这个。又扯远了,怎么扯这么远啊接着回来。

我扯得太远了,那我们说包容,这个隋唐时期就进行了包容。你会发现很多药物它都是隋唐时期传过来的。就比如说这个《隋书》有一个这个龙树菩萨药方,龙树菩萨,明显是这个讲中观的,这不龙树菩萨嘛,佛教的这么一个祖师爷。就我们知道,这个很多,在隋唐时期他吸取了外来的中药,作为这个我们现在的这个中医。然后呢,他在融合了外面的理论之后,把中医理论加了一个更好的融合。就好像把外在的这些东西要跟我们中国本土来的这些药物进行配伍组合,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你看啊,中医就有这种传统,你看这个隋书里面它里面也说了,关于一方的东西很多,你可以随处看到它,吸取外来的东西,这个印记很多的。

比如说千金方吧。千金方孙思邈的。它里面就有外来的东西。比如你看这个千金方里面,他竟然有一个方子叫祈福万用丸。祈福万用丸这个名字一听祈福,这不就是佛法里面的吗?比如说这个,现在咱们说的这个苏合香丸儿。大家知道苏合香丸儿原名叫什么吗?原名力伽丸,伽兰护法,这力伽不就是佛教里面的吗?他叫力伽。然后呢,过去很多的方药在过去都是舶来品,就是从海运过来的,他的名字现在都在。

所以在唐朝这个千金方里面,它收入的这个内经啊、难经啊、伤寒论啊,金匮啊,诸病源候论啊等等,就是我们来说,他还是以这个伤寒论为主。从伤寒论来说,他讲的是什么?六经辨证、辨证论治。从里到法,从方到药。理法方药具备。那你看这个《隋书》里面,他着重说的就是这个张仲景的方。是主要的方书,是最早的。那伤寒论的方有什么特点呢?伤寒论方的特点就是寒为阴邪,寒这个阴邪它杀人至阳,所以它的特点就是保护阳气。伤寒论的方子,着重于用一些辛温温热的方子,然后呢,在这个《肘后备急方》里面也主要是用这种药,很明显的是治疗寒症,治疗外感表证。但是在这个《肘后备急方》里面,他开始用清热的药和辛温的药了,然后出现一些清热解毒的方子,我们可以看到药。

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药物的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和用药的一些经验的累积,那药物的不断发展不断累积,然后呢,药物的理论也就更加的丰富了。

我一直在看伤寒论的方子,虽然看的书多,但是温病还没有怎么看,但是最近我也看了一下温病。我看了一下王孟英的书。好家伙,看得我整个人害臊,王孟英,非常厉害的祖师爷。因为我看医案,我脑子里记得方子多了,我一看古人的医案,有这个病,有这个证,有这个脉,我脑子立马就会呈现,用什么方子。我一看祖师爷,用这个方子可能说一个医案,我看两三秒就过去了。一过去之后呢。然后呢,我就看下一个医案,因为我一无他唯手熟尔,对方剂太熟了,这个病这个症,用这个方我一看祖师爷也是这样子,我立马就知道了。但是一看王孟英的医案,我的天,吓得我不得了,我之前一直觉得温病啊什么的,咱就用什么白虎汤呗。这王孟英,生地啊、熟地啊、麦冬啊,石斛呀,枸杞啊,我的天呐,全是滋阴的,我一下子给我唬住了。

我之前一直在用补阳的,但是我发现滋阴还是有效果的。因为阴阳是一体的,当你壮阳的同时,你像热邪必伤阴,热邪伤阴的时候,你就要用一些养阴的药物石斛去加上效果才能好。像这个张景岳说的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阴阳是一体的,这个后面大家就会理解我说的话了。

所以说,在唐朝他进行了一个学问的一个归纳总结。但真正我们要讲到这个中医界的诸子百家吧,我们说文化的中心重点的重点在哪里?在诸子百家那个时候诸子百家时期,文化这个达到一个繁荣。因为言论自由呗,你有你的说法,我有我的说法。你不像后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而我们说这个中医的诸子百家时期什么时期呢?就是我们说的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产生了谁产生了金元四大家的学说。

我讲到这里,真觉得中国历史这四个人真的是应运而生的呀,这四大家,你看每个人物中医学,中医,它分成四大家。这四大家每一家的学说,学术都不太一样,这中医是一个东西,这四大家为什么学的都不一样呢?这四大家我觉得真是老天爷应运而生了,就像惠能一样,从达摩传到惠能,叫做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从达摩到惠能之后,禅宗就不再传了,法衣就不再往下传了,因为结果已经成了。从惠能开始产生了五宗。这个沩(wéi)仰,云门,法眼,临济,曹洞,就产生了这五宗,结果自然成了。

你看我们从金元时期开始用药开始发生变化了。宋朝,金朝金元四大家张元素也叫张洁古,他就开始研究什么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为什么产生这个功用?为什么产生归经?然后从理论开始阐伐,这都是从宋朝开始的。

宋朝是一个很奇葩的朝代,这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说宋朝他的这个叫什么叫做贫富差距相当大,特别特别大。宋朝封建阶级他对医学问题开始很重视了,他开始关心人民的疾病和病苦了,为什么?也就是为了这个政权的昌盛呗。那时候统治者开始乱吃药了,也就宋朝出了那些奇葩,把自己吃药吃死了,然后你看炼丹服药不就是宋朝吗?然后那个时候就是从宋中期开始,政府开始把药材垄断了,就是药铺都是皇帝开的,收入的利润全部上交国库,供皇帝享用了,你看多黑啊。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有了这些条件,医学有了新的发展了,所以说伴随着整个医学的发展,方剂本身才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了,然后呢,所以这个时候又促进了医学理论的临床和各科的一个进步。

他方剂变化就开始多了。比如说伤寒论中,你看仲景先表后里的原则非常严格。就如果说有表证,我就必先解表,然后才能治里。那当然张仲景也提到了表里同治的问题,也就是辛温药加辛凉药的这么一个问题。你比如说表里同解大青龙汤,就是大青龙汤,在解表的同时,加上石膏。石膏干嘛清内热的呀,这不就是表里双解了嘛。但是这方面的应用在伤寒论中比较少。但到了宋朝之后就多了宋朝,它不但是辛温方和石膏之类的清热药,搭配应用,但由于这个药物的发展,它也开始用辛凉的解表药,还是治疗疾病啊,你看伤寒论中第三条提到了风温之为病,他提到了,但他没有提到怎么治疗,那这个时候你看这个风热导致的温病导致的发热,汗出。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能用桂枝汤,因为桂枝辛温啊,你用桂枝汤解表的热上加热,整个人津液溢出,昏厥也马上热入营血,人没了,对不对?那所以呢,我们说,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温病风热的药,我们用辛凉的解表的方法,然后呢,可以说由于疾病本身,或者说由于我们体制的变化,我们人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在用药的方面看起来这个药味就增加了。

也就是说,从金元时期,我们开方子逐渐看到了15味16味药物了。但是呢,虽然药物比较多,但它的组织配伍是非常严格的,并不是看到头痛就是把头痛的药都加上了,白芷呀,川穹啊,然后呢,勾藤啊,你都加上了,这是见痛止痛啊。你不能看到发热,你就立马所有的发热的药都加上了,你这是药叠加。我现在一看到有些人治咳嗽,我的天,看他们的方子把我笑死了,五味子、杏仁、山茱萸、桔梗、皂刺,丹皮几乎止咳的中药他都加上了,这就是中医的见病治病了。

而在这个我们说这个宋元明清药物虽然多十五六味,但是他多而不乱,他明确的知道药物的君臣佐使在哪里。

那从一方面为什么药物从八九味治病跑到了十四五味药了?因为对疾病的认识深了,考虑的面就细了,想解决的问问题就多了,所以说宋代医家遣方组方的中药,它一下子变成了12味和14味,这对于中药里面已经非常多了,开这个方子。

然后我们现在知道开始于宋代,开始对理论和方子进行分析了。我们现在知道最早分析的人谁就是成无己,他对仲景的方子和这个伤寒论进行了一次分析。所以说大家如果看伤寒论的注解,让我推荐,我首推成无己,大家就把他的《伤寒明理论》买回来,把它的《注解伤寒论》买回来去看一下。这个他解释了,你看这个成无己他也解释了伤寒方子,这个伤寒明理论中,他就选了二首方剂。以内经的内经的理论去解释,主要解释这个方为什么能这样的病症,为什么是这样组成?搭配的原理是什么?对于药物之间内在联系做了一个说明,那从此以后这个方剂的理论的研究开始更深入,更广阔了,然后呢,对方剂理论进行分析的数据也开始多了。

所以呢,宋代以来方书的存世就比较多了。我就有很多宋朝的书,为什么多了呢?如果我们善修历史也会知道,宋朝有了什么呢,四大发明指南针,还有什么火药、还有什么中国四大发明,宋朝出现了什么?当然是印刷术啊,因为有了印刷术了,所以我们这个存书量就多了,不像过去,过去干嘛?靠手抄,再往前边儿靠东西刻,所以说宋朝的书流传比较多了。

那这个时候呢,温病学说也开始萌芽,开始形成了,也就是说从方剂的治疗方法来说,他和过去他是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刚说了清凉解表。因为除此之外啊,在治疗的上面有一个特殊的问题,就是说这个温病里面讲到的强调什么阴液,因为温病性温,温者耗阴。他把阴液用火热药消失完之后人就活不了了,所以说这个他的这个温病学说中强调,什么叫做“救阴液保阴液,”那这和伤寒论中强调的保阳气是不同的,当然我们现在站在巨人肩膀上明白了,明白什么?明白保阳气并不等于否认存津液;救阴液,并不否认保阳气。只不过是侧重点的方面不同,阴阳一体呗。

我们说的金元四大家在各自的学术中有它独特的发展。刘完素,也叫刘河间,然后他主要是擅长清热,因为它研究内经是结合当时的这么一个气候和实践,认为病机19条,他不出一个火这个字儿。所以说后来有一种说法,六气,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皆从火化,皆从热化,所以说他主张用命禁用一些寒凉治病的方法,主张用寒凉,但并不等于说他不用别的方法治病,而是他在寒凉药治病的这一点上有它独特的东西。

也就是说,从理论到实践,他有一套东西,也就是说他理法,方药都是有一套。

那由刘完素之后到谁了?到张子和了。张子和之后,他主要用什么?用汗、吐、下。特别张子和用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是下法。所以说我们把张子和称为什么称为攻下派,也就是动不动就拉肚子。拉肚子把邪气排出去。然后下是谁?李东垣。李东垣,他的学说影响最大,他主张什么?脾胃。从脾胃论立论侧重于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人的整个生命,他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我们一切饮食都会变成气血人的一切影响,它都是从脾胃而来的,所以说先天的东西非常有限,而人之所以伤是由什么为主,由脾胃为主,他创立了一套学说,什么学说创立了很多方,就是这个脾胃学说非常著名的,我们大家也都吃过吧,叫做补中益气汤。

那当然啦,我们可以说这个脾胃论是他的拿手学说,然后呢,这个东垣他还甚至很多其他的病,他对外感病也是很擅长的,再来谁?朱丹溪,他侧重于什么相火的研究,他强调什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有人说是一水不胜五火。二火是什么?就是君火和相火,五火就是五脏之火,这所以说这个朱丹溪治病,他有主张滋阴以降火。这个学派它有它的特点,主要是干嘛强调降火的。所以说,与其说他是滋阴派,不如说他是降火派,你看这个特点,这个大补阴丸儿里面就用黄柏、知母、还用熟地、龟甲,你就从这个角度来说,要降火要滋阴,滋阴也就是降火,降火也就是滋阴。金元四大家百花齐放,各有各的特点,他都是从片面去理解伤寒论的法,理解人体,理解人与自然。

金元,四大家我们都要看完的,千万不要片面,现在很多后世医家骂朱丹溪呀骂他,这些都是包括我的祖师爷黄元御。他就特别骂朱丹溪,黄元御是独尊这个四圣的研究伤寒的,他骂朱丹溪我也能理解,因为伤寒论,那个黄元御当年是一个那么厉害的秀才,他要考功名,绝对能考上状元啊,这么好一文采的人被庸医给治瞎眼睛了,治瞎了一个眼睛,那个清朝科举制度五官不局者不能为官呀,丧失了这个为官,为国为民的这么一个心愿的,于是只能研究医。然后呢,当时治他的医生就朱丹溪的滋阴派。明明黄元御当时眼睛是红了,这个滋阴派医生,他不管虚火实火,一味滋阴害了脾胃,然后反而眼睛越治越瞎,所以说黄元御很恨滋阴派,我是能理解的,但是我们要全面的去看待中医,四大家,我们一定不能有偏颇。

你千万不要说你是这一派,你是哪一派的。就是你要偏执己见的话说,自己属于哪个学派我觉得有点儿局限性,论语有一句话叫什么叫君子不器呀?不要轻易给自己设器,就我们要辩证论治,就不要说这个,你不可能病人跟着你的学派走呀,不能是你是这个滋阴派,你遇到的病人都是滋阴派啊,不可能啊,病没有办法按照我们的意图,按照我们的擅长来生吧。

所以对这四大家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好像我们看我们说这朱丹溪滋阴降火,朱丹溪本身他不一定用滋阴降火,只是说他在这方面用的特别擅长。比如说我们说张子和的这个汗吐下三法,他就突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治病是以什么为主,以攻邪为主,所以说张子和治癌症治的好。

张子和的特点,叫什么邪去正自安。就是把病邪去掉之后,人体正气自然得到恢复。那事实上,张子和他对于这三法用的特别灵活,我们现在照猫画虎,真的用这个方法,我们在攻邪的同时就把正气给伤了,是这个张子和真的是厉害呀。

那这个我们后来把这个三法归纳成八法。八法后面我们还要讲到这里不做展开。

所以说从明朝开始啊,方剂的著作开始增多了,比如说这个成无己写的《伤寒明理论》之后有《医方考》,然后呢就都是,就是后人研究伤寒论对伤寒论的方加以阐示。光伤寒论的注解都有多家。随着这些因素嘛,方剂就有了一个小的高潮,小的发展。你像《普济本事方》里面许叔微写的这个《普及本事方》在明朝它收录的方剂六万余啊,我的天呐,这里有个特点啊,许叔微是伤寒高手。他第一个用伤寒的这个案例来写了伤寒的这个治病的案例,它是一个真正的伤寒大家。那我们来辩论一下,既然伤寒的方子能治百病呢,许叔微为什么要写这《普及本事方》,为什么方子多达六万余首?就是因为他发现伤寒的方法不足以治百病。

于是呢,他收录了更多的这些民间的验方和秘方,另外我们说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了很多方剂理论。

绕到了清朝就更多啦。这个《名医方论》呀、《删补名医方论》,吴谦的。还有这个罗东亿的这个名医方论呀,然后还有这个汪昂,他在书写了一本《医方集解》,然后呢,这个张璐临床大家,《张氏医通》。黄元御《长沙药解》。然后呢,这个还有那个叫吴仪洛的《成方切用》,还有张秉成的这个《成方便读》,还有汪昂的《本草备要》

后还有徐灵胎的这个《论伤寒类方》,然后呢,这个晚清这个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这不都是嘛,血府逐瘀汤,擅长活血化瘀嘛,是王清任嘛,然后呢,血府逐瘀汤,现在都还用。治疗脑梗呀,女人的这精神病呀不都用吗?这就是清朝,更促进了这个中医的这一个发展。

好了,我们先讲到这里吧。然后呢,没讲完,本来还要说更多的,但是我有点儿高估我的嗓子了,如果大家觉得听完之后觉得这个系统能听进去觉得有趣,我就把这作为一个系统专题去分享吧,这个对这个群里面讲的这个。

这个群里面讲的番外篇,大家都可以给朋友发呀什么的,这个我倒不介意,因为医道本来也不是我自己的,然后呢,觉得有趣的话我们可以交流讨论,然后呢,这个课题专题如果大家觉得好的话,我会把这专题讲完,给大家再讲一些方剂的运用。好,今天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羽思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xwgj/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