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品丝织业的地域分布棉布产量与生产率
大家好,我是覃莉婷。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丝织业的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和13世纪的棉布产量与棉织生产率。首先要讲的是丝织业的地域分布及其特色。纺织业与矿冶、陶瓷和造船等业同是宋辽夏金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支柱。就其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而言,纺织业的重要性不在矿冶业之下。此时纺织业的主体仍是丝织业,在多数地区仍然作为农村家庭副业而存在,以生产绢、纳这两种产品为主。就产品特色而论,可以分为黄河流域、西川蜀地和长江中下游这三大区域。图1在黄河流域,主要是河北、京东、河东诸路,产品有续纯纱、毅子、隔织等。其中以定州刻丝、单州薄嫌最为著名。刻丝又称“缂丝”、“克丝”,是一种大花纹图案丝织物。织法上先用经线一通到底,再根据图案和色彩需要,分成若干断纬,用缠绕彩丝的小梭分织而成。此法叫“通经断纬法,”又叫“纬起花法”。其视觉效果似如纬线刻缕而成,故称“刻丝”。纹饰多取唐宋名家书画,质地细腻,立体感强,能表现出图画特有的运笔和晕染效果,因此所织山水楼阁、花卉禽兽和各色人物都非常逼真。图2庄季裕《鸡肋编》卷上:“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铮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对,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级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这种工艺品生产技术最先出现于定州(今河北定县),后传至南方。松江地区的刻丝和刺绣同为宋代丝织艺坛上的双璧,名闻遐迩。云间(今上海松江县)人朱克柔是当时著名的刻丝能手,所作《莲塘乳鸭图》为传世珍品。图3单州(治今山东单县》和毫州(治今安徽毫县)所产“薄缣”、“薄纱”以轻柔透明著称。单州薄嫌按官府规定之长宽织成,四匹还不足一斤,一匹“重才百株,望之若雾”。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云雾”。径州(治今甘肃径川东北)“织方胜花一匹,重只十四两”,均属此类产品。西川蜀地的丝织业,以成都府路和梓州路最为发达,产品有绵、绮、鹿胎透背等。图4所产蜀锦以质地坚韧厚重、图案丰富多彩、色调鲜艳、织造精致著称。成都锦院生产八答晕锦、盘球锦、簇四金雕锦等9种产品,茶马司锦院生产七八行锦、玛瑙锦、真红双案锦等29种产品。这些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上贡锦、官告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四类。现存四川省博物馆的宋代八答晕锦,使我们得以一睹蜀锦之丰采。此锦由三重纬纹织成,缎地、浮花,以红、绿、蓝、浅黄等色组成大小两种八瓣形图案和垂直交错的直条,空隙处填以卍字形花纹。宋人吕大防《锦官楼记》说蜀锦“织文锦绣,穷工极巧。其写物也,如欲生,其渥采也,如可掇。”此言不虚。图5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浙路的丝织业傲居榜首,罗、绢、细、丝的产量在各路名列前茅,寺绞、吴绢、夏纱等产品名噪一时。如产于越州(治今浙江绍兴,辖浙江、浦阳江、曹娥江流域及余姚县地)的寺续,由当地寺观尼姑善织而得名。《鸡肋编》卷上说,“越州尼皆善织,谓之寺续者,乃北方隔织耳,名著天下。”其他如刻县得蒲续、诸口吴绢、肖山夏纱和奉化地等丝织品,均是享誉全国的名牌产品。图6好了,讲完了丝织业的地域分布及其特色,接下来讲的是13世纪的棉布产量与棉织生产率。当时棉布产量有多少,史无明文。但从以下事实中可以约略看出一点消息来。元世祖至元26年(),元廷下令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10万匹。这说明13世纪后半叶,江南大部分地区都已种棉织布,如按最高税率50%计,江南实产棉布当在20万匹以上。再加上关中渭河流域的产量,当时棉布总产约有30万匹左右。关于棉织生产率,有两条材料值得注意。南宋谢仿得《谢刘纯文惠木棉诗》。:“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华岳《翠微南征录》卷二《邻女搔棉吟》:“建安西关邻女,善搔木棉,日可成一二缕……因问女,岁可成几端?女云:每岁可得二十匹。”8口之家只要植棉株即可维护全家一年生活开销,1人年需株棉花所成之布。而1人口粮1年就需6石左右。可见当时的棉织效益大大超过粮食种植。家庭织女一年可织20匹,月近2匹,考虑到纺前还要经过弹花、捻纱等工序,效率确实不低。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O(∩_∩)O哈!(*^__^*)嘻嘻……,看到了大家的评论,很优秀,谢谢大家,对我很有帮助哩~~(⊙v⊙)嗯,大家再再接再厉(^U^)ノ~YO~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xwgy/10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结婚七年,一无所有做小三一年,赚了百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