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首选医院 http://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东汉以后便是天下三分,这边是我们常说的三国时期,三国的故事由于篇幅长,我们将分为二篇,第一篇,先讲讲《乱世多豪杰英雄的时代》。

01

02

03

天下

三分

PART02

东汉末年,自各州郡、士族以讨伐董卓之名起兵,经过多年兼并战争,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占冀、青、并三州,雄踞北方;曹操占兖、豫二州,控制中原腹地;孙策占据江东;刘备尚未形成自己的力量,辗转投靠曹操、袁绍、刘表。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最终统一北方;刘备占据巴蜀和汉中;孙权称霸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地区,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集团三足鼎立之势。

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承袭魏王位,然后代汉自立,建立魏国。东汉结束,开启了纷纭三国六十年。年,刘备在建业称帝,国号“吴”。魏蜀吴三国天下三分局面自此形成。

PART01

乱世多豪杰英雄的时代

董卓之乱后,曹操率先起义兵反董卓,先依附于兖州牧袁绍,后来逐渐崛起,形成自己的集团,先后占领兖豫二州。然后消灭袁绍、陶谦、吕布、刘表、马超、韩逐等地方割据势力,逐渐成为汉王朝的世纪掌握者,南征北伐成为一代枭雄,为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刘备汉室宗亲出身,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本是实力最为薄弱的一方,仁德亲民、民心所向、终于建立蜀汉。孙权因三世之基业,唯才是用,重视海洋势力的扩张,虎踞东南六郡。

玉猪

东汉

长11.5、宽2.4、高2.6里

你安徽亳州董园村1号墓出土

玉猪是古代丧葬玉器的一种。死者手中之物成为“握”,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其意是掌握者财物和权利,不让死者空手而去。西汉中期开始,直至魏晋以后,猪形玉握都是主要的玉握形式。西汉的玉猪形象雕琢真实,细节突出;东汉演变为简单雕琢,随柱形而琢,手法概括性强,直雕与斜雕并用,雕刻技法上成为“汉八刀”。

这件玉猪出土于亳州董园村一号墓。该墓是曹操宗族墓地,出土阴文刻字砖一百无十四块,其中三号砖文字“为曹侯做壁”指出墓主曾被封为曹侯;六十七号砖“延熹七口元月”说明该墓砖料烧制的时间是在汉桓帝延熹七年(年)。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宗族之中在延熹七年以前被封侯的只有曹腾、曹蒿两人。按照汉代生前造墓立碑的风俗,该墓墓主应该是曹操之父曹蒿。

人物画像砖

东汉

残高15、残宽16、厚5.4厘米

年安徽亳州白果村1号墓出土

“会稽曹君桑躯”文字砖

东汉

高30.8、宽15.3、厚5.7厘米

年安徽亳州元宝坑1号墓出土

汉代墓葬常有文字砖出土,通常是造砖的工匠在砖坯未干的时候用细棒刻划而成。文字内容或记造砖数量、造砖时间,或记官吏姓名、墓主身份,或记工匠姓名,或记对现实不满的词语,或记事务等。

这件文字砖正面刻“会稽曹君”四个大字,左下刻“丧躯”二字。另有三块文字砖内容相近,似乎透露出墓主即会稽太守曹君。《水经注》:“炽弟胤冢,冢东有碑,题云‘汉谒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年)立’。”与曹胤先为谒者、后出任会稽太守的经历相符合,该墓主应该是曹操的叔父曹胤。

“三尺五寸两叶画屏风一”石碑

东汉-三国魏

通高8.4、宽4.8、厚0.8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

东汉-三国魏

通高10.9、宽3.2、厚0.8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曹操墓出土器物共多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59件刻铭石牌和3个个体遗骨。石牌根据外形金额分为圭形和六边形两类,牌顶端有圆孔,可穿铜环、铜链、便于悬挂。刻铭多用隶书,即汉末“八分体”、字体规整,遒劲有力。石碑刻铭内容为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类似于战国秦汉时期墓葬中记载随葬品清单的“遗策”。此类刻铭石牌首见于西高穴二号大墓。

出土石牌中有8件为圭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铭文,记录的是曹操生前所用武器。在追缴回的被盗文物中有一件石枕,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这几件“魏武王”铭文的文物指明西高穴二号墓墓主就是曹操。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死后得“武王”的谥号,曹丕称帝后才追封曹操为“武皇帝”,无疑“魏武王”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丹文直领一白绮裙自副”石牌

东汉-三国魏

通高8.4、宽4.8、厚0.8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曹操高陵出土石牌除了记载魏武王生前常所用的矛、戟、刀等武器外,还有大量“书案一”“台镜一”“壶粉二斤”“黄绫袍锦领袖一”等生活用品名称和数量的记载。

青瓷罐

东汉-三国魏

高17.6、口径8.2、腹径17、底径10.4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青釉、圆唇、高直领,直口、斜肩、肩部有一周很矮的凸弦。肩部与腹部交界处有一周浅浅的凹弦纹,沿此凹弦纹罐的四周,等距离分布着四个横置桥形钮。腹部微鼓,最大径偏上,下部内收,大平底。胎体较薄,胎质纯净,呈白色。器身上部施青釉,腹部以下施半釉,最下部有流釉现象。釉层较薄,整体厚薄不均,上部稍厚,下部偏薄,并呈上下流动的条带状。透过釉层,胎体表面的布纹清晰可见。内部亦施全釉。

白瓷罐

东汉-三国魏

高13.4、口径8.3、腹径16.2、底径10.9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低领,圆唇直口,溜肩,四系,圆鼓腹,大平底。口部外沿有一圈凹弦纹,肩部凸起,与上腹部有明显的分界线。肩部四周等距离附四个横置桥形系,在肩部和腹上部各有一组由六道平行细线组成的水波纹。胎体较纯净,呈白色,但有微微泛红现象。施半釉,至腹下部,腹下部及底胎体裸露在外。白釉,釉层较薄,保存相对较好,锃明发亮,有细小冰裂现象。四耳罐是三国时代的典型器形之一。这件展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白瓷”,传统上认为白瓷是出现在六世纪末,这件白瓷罐将白瓷的烧造历史往前推多年。

陶俑

东汉-三国魏

高14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陶俑素面,头戴平巾帧,后高前低,头右顶部有一圆型发髻,身穿交领深衣,两袖宽大,腰部紧束,下摆宽大,呈喇叭状,衣长曳地,掩不见足,裙摆下部饰有一道花边。

三珠铜钗

东汉-三国魏

通长15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钗身呈长条形横框,中间由一竖梁,两端为对称的三叉形,每端各有四个叉头,呈品字形分布成三环状。环头有缺口。每个叉头上均有一个小圆孔,外侧有一个浅沟槽,使叉头呈圆形。两端叉头向上微微翘起,出土时,横框上有木朽残痕。

叶状银饰件

东汉-三国魏

长12.95、最宽3.78、厚0.1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玉觹

东汉-三国魏

残长6.6、厚0.25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该物为汉白玉,出土时已残。断裂处为旧痕,说明它是曹操生前使用之物,与曹操生前《遗令》要求的“敛以时服”相符。

鎏银铜张合器

东汉-三国魏

通高7.5、厚0.6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曹操墓出土的这件鎏金铜张合器形体丰满厚重,造像独特,仅见于此。器身分为左右对称两个部分,可以自由开合,下部为半圆筒状,上部右耳一对,上耳部有榫卯结构。张合器的功能尚不明确,有研究称之为乐器,也有认为是制作消暑食物的食器。

陶鼎(6件)

东汉-三国魏

通高16.5、口径11、腹径18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曹操墓共出土陶鼎十二件,均为泥质灰陶质地。鼎皆素面无纹,腹部呈釜形,下腹部均匀分布三枚蹄形足,双耳外撇,造形模仿实用的铜鼎,与豫北地区中小型汉墓常见的陶鼎几乎无异。

汉代盛行厚葬,曹操掌权期间提出薄葬,并在自己的陵墓上得以践行。薄葬的标准就是“不封不树”,陪葬以瓦器即陶器为主,“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曹操《遗令》中要求“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曹植《武帝谏》也提到曹操下葬时“明器无饰、陶素食嘉”。安阳西高穴二号墓中出土的素面陶器特征正好与薄葬相吻合。

画像石残块(3件)

东汉-三国魏

长7.3-19.4、宽约12厘米

长15.5-23、宽17.5厘米

长5.5-24.2、宽7.3-16.6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曹操墓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表面光滑平整,采用线刻法,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为父复仇”等图案,并有“主薄令”“咸阳令”“纪梁”“侍郎”“饮酒人”等榜题刻铭。

鱼仔石镶饰件(2件)

东汉-三国魏

边长4.2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一角呈直角三角形,两直边平直,另一角在两边的中部突然向内收缩,中间凸起呈圆弧状。正面平整光滑,背面靠近直角的中部,有一圆形凸起。石头纹理丰富,有自然麦粒状纹饰。

玛瑙饼

东汉-三国魏

直径3.7、厚1.05厘米

年河南安阳高穴曹操高陵出土

圆形饼状玛瑙,上部为较深的酱红色,下部逐渐变浅,为铬黄色,中部呈波浪形横贯一组白色纹带,将饼的上下自然分为两个色块。

“魏归义氐侯”金印

三国魏-西晋

高2.5、边长2.25厘米

这枚金印据传出土于甘肃西和县。印钮为双峰驼钮,骆驼呈跪姿,体表以密集短线表现毛尖,身下有穿,用以系绶带,阳文篆书“魏归义氐侯”。在汉晋时期的玺印当中,驼钮一般用于北方或西北少数民族首领印章,但目前所见多为骆驼铜印。“归义”为“慕义归化”之意,是古代中原王朝对于归附的周边民族常见称呼。氐、羌是生活在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古老民族。

从汉武帝开河西、置武都,到魏晋时期,氐、羌族首领多受中央王朝的拜封。史书记载,东汉末杨姓的氐族部落酋长率领部族迁徙到甘肃西和县附近的仇池山,年建立仇池国。其首领曾被魏国册封为“百顷氐王”。魏、蜀对峙时,双方常争取西北氐羌的支持,对其首领封官拜爵。“魏归义氐侯”金印应当与这段历史有关,是研究氐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骨尺

三国-魏

长23.7、宽1.6、厚0.1厘米

年甘肃嘉峪关新城2号墓出土

尺最早见于商代,汉代以来,铜尺逐渐减少,代之以骨尺、木尺。这件骨尺以动物腿骨制成,以圆圈为尺星与短线相连,将全尺分成十等分,每等分为一寸,一寸中建亦有圆圈与短线标出板寸长度。改尺刻度准确精细,一端有圆系孔,用以系绳悬挂。从骨尺尺面光润程度来看,应是墓主生前所用的是实用的器具。西汉的一尺合今23厘米,东汉时一尺合今23.5厘米,魏国一尺合今24厘米。

骨尺发现地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是古代重要的丝路驿站,三国时期这一代隶属魏国。无独有偶,在嘉峪关新城古墓外围土城遗址中发现了另一把材质一样的骨尺、现藏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两把骨尺的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魏国尺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灰陶井

三国-魏

通长51、通宽52、存高23厘米

年辽宁省辽阳市北园车骑壁画墓出土

束腰形陶盒

三国-魏

通高13.3、长27、宽9.5厘米

年辽宁省辽阳市苗圃墓地号墓出土

鱼纹陶俎

三国-魏

长14.9、宽4.6、高4.3厘米

年辽宁省辽阳市苗圃墓地号墓出土

陶俎为泥质灰陶陪葬明器,案面呈长方形,整体不平整,案底附两个鞍状足,两足略有变形,案面压印凸起鱼形纹饰,鱼鳍处压印下凹刀形纹饰。俎、刀、鱼的组合象征着东汉至三国时期人们食物的丰富,也使人联想到刘邦、项羽《鸿门宴》中樊哙的名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虎纹带铭铜镜

三国-魏

直径13.3、缘厚0.7厘米

年公安局拨交

镜钮外为浮雕四虎纹,虎纹外一周铭文,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识。内区边缘饰一圈锯齿纹,外缘一周为四组卷云纹,分别以五铢钱纹、金乌日象纹和蟾蜍月象纹相间。

方格规炬鸟纹铜镜

东汉末-三国

直径17厘米

年辽宁省辽阳市三道壕1号墓壁画墓出土

纽区饰博局纹,又名规矩纹。内区为四组两两相对的鸟纹,以乳钉纹作鸟的眼睛。铜镜边缘较宽,外区饰锯齿纹、复线波纹和常见的斜线纹,铭纹带有一周篆书阳文“吾作大竟(镜)真是好,同(铜)出余(徐)州清且明兮”。东汉徐州管辖五个郡国,其中彭城国(今徐州)东北便有铜山资源。这件辽阳地区出土铜镜铭文可见徐州铜矿资源远销辽东地区。

辽阳北园汉墓壁画摹本

东汉-三国魏

年辽宁省辽阳市北园1号墓出土,年摹写

辽阳地区是我国最先进行壁画墓葬考古调查并有重大发现的地区。辽阳北园1号墓由日本考古专家在年主持发掘,中国考古专家后期参与。从墓室壁画人物的服饰及题字与其他有明确纪年的墓葬相比较,推测改墓的年代为东汉晚期。墓葬由回廊、五个耳室、三个椁室和一个小室组成。墓室内保存较好的壁画主要发现于西南耳室、中央椁室、东侧走廊及后耳室,壁画绘制精美,题材包括墓主宴饮图、属吏图、楼阁图、乐舞百戏图、斗鸡图、车马出行图、骑从图等。

辽阳北园汉墓壁画摹本

东汉-三国魏

年辽宁省辽阳市北园1号墓出土,年摹写

属吏图、阙楼图、乐舞百戏图、车马出行图、骑从图。

“衮雪”摩崖石刻拓片

东汉

纵52.5、横厘米

《衮雪》摩崖石刻远在陕西汉中石门隧道以南褒河激流中的巨石上,褒水浪费飞溅、如飞雪翻滚,曹操见此盛况而书“衮雪”二字。“衮雪”石刻石高67厘米,宽厘米,字径45厘米,隶书横排,堪称隶书之典范。左侧“魏王”小字属魏碑体,可能为后人所刻。该摩崖虽经历有年,为“石门十三品”之一。

曹操曾到汉中两次,一次为征张鲁,一次于刘备争夺汉中,“衮雪”被认为是曹操手笔也不无可能,且为曹操唯一存世手迹。清代罗秀书在《褒谷古迹辑略》中对“衮雪”评价为:“昔人比魏武(曹操)为狮子,言其性之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原刻石于年因修建石门水库迁至汉中市博物馆。

泥质灰陶棺

东汉

长、宽44、高30.5厘米

年河北省涿州市阔丹凌云集团工地3号墓出土

武士出征铜摆件

东汉-三国蜀

高13、宽5厘米

摆件为一武士出征的场景。武士佩剑,骑马居中,雄赳赳,气昂昂。二人在前面牵马,武士右边有一戴笠骑马随从,随从前方有一犬作地嚎叫状。武士左边有二戴笠骑马随从一前一后。武士和所骑之马体积较大,与随从不成正常比例,有较强的主角光环。整件器物高低错落有致,颇具有观赏性。

“孟滕”子母铜印

三国蜀-西晋

高1.5、边长1.8厘米

年云南省昭通市二坪寨梁堆墓出土

这组文物由大小两枚印章组成,大印侧面镂空,小印可以嵌入大印中,故称为子母印,也叫套印,一般由大、小两枚或大、中、小三枚组成,始现于汉代,流行于魏晋。这组印章大印用辟邪形钮,印文为“孟滕之印”;小印用桥形钮,印文为“孟滕”。

“孟滕”何许人也,我们不得而知。史书记载,孟姓为南中郡大姓之一。见于石刻的就有孟璇、孟琰、孟获等人。“孟滕”子母印便是以南中孟姓为代表的西南人群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有力证据。

“直百五铢”铜钱(3枚)

三国-蜀

直径2.7厘米

年陕西省勉县老道寺镇沙家庄村等出土

蜀汉自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年)开始铸币,按钱文主要有五铢、直百五铢、直白、直一几种,主要出土于四川地区。初铸时,钱大而厚重,后来逐渐减重,最轻薄的不足0.8克,是当时典型的虚值大钱。

凤首铜盉

东汉

通长34、高19厘米

年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1号墓出土

盉为酒器,器身作扁球状,在腹部中间伸出一道2.2厘米宽边。流作凤头形,酒从盉中流出时,喙部可以自动打开。器柄空心,横切面作六棱形,柄面阴线刻双螭图案,足的断面作三棱形,盖顶有环钮,盖上刻图案花纹一周,盖与器身用钉铆相连,使盖不致脱落。此盉出土时置于意见铜案旁,案上有七只耳杯,器底有火烟熏灼的痕迹,说明此盉有温酒的功能。

人形飞鸟铜灯座

东汉

高32、底径10厘米

年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1号墓出土

底座与傅山炉的盖子相似,但不镂空,似半开的莲花,顶端有一圆孔插灯柱。灯柱分为两段,下段是一人形,双手在胸前持握铜柱;上段作二鸟重叠相承盘挂在柱上,柱顶端还有一孔,应当是插灯的地方。

孔雀盖提梁铜壶

东汉

高43、口径13.5厘米、腹径27厘米

年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1号墓出土

提梁壶有盖,盖顶立一开屏的孔雀。直口,微向内敛,鼓腹,平底,圈足,肩及腹部各有宽带纹一道,肩上有左右对称的双环,链接龙形提梁,制作精美,是一件汉式器物融合滇文化元素的精品。此墓出土器形、大小皆同的壶一对。

铜甗

东汉

通高41、口径29.4厘米

年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1号墓出土

铜甗上部为甑,折沿,敞口,腹部内收,饰弦纹三条,圈足,底部为穿孔篦供水蒸气流通。下部接釜。侈口、折沿,口沿外缘向内收、直颈、斜肩,肩上有两环耳、直腹,圜底。

云南昭通在东汉时期是犍为属国治所朱提县,三国时期为蜀汉南中七郡之一,改为朱提郡。《华阳国志?南中志》称“其民好学、滨犍为,号多士人,为宁州冠冕”。发掘墓葬遗物与中原内地无异,并与历史文献相佐,可见当时昭通地区的汉文化水平已经相当高。

蛇形铜叉

西汉

长30、宽6.5厘米

年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蛇形铜叉是仪仗兵器,表面镀锡,椭圆筒状銎。銎作蛇头形,叉前锋分为两岔,犹如蛇口吐出的蛇信。叉是滇国特有的一种兵器,与矛的用途相同,均用以直刺,因其前锋分叉呈双尖状,杀伤力更大。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张飞的标志性武器丈八蛇矛便是作游蛇状,刃开双峰。

晋宁县古滇国故地,西汉初建县,隶属益州郡,时益州郡治所在晋宁县境内的滇池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建兴)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并将首府移至味县(今云南曲靖)。

双阙鎏金棺饰铜牌

东汉

直径23厘米

重庆市巫山县江东嘴小沟子出土

圆璧形。穿的左右两侧,分别刻画双层山字形顶重檐巨阙,在其侧边分别刻有青龙、白虎,双阙之间,穿下有一人拱手端坐于阙下,穿上门楣呈人字拱形,拱下从右至左双钩横刻“天门”二字榜题,拱上横跨一朱雀。

灰陶击鼓说唱俑

东汉

高66厘米

重庆忠县花灯坟墓群出土

陶舞女俑

东汉

高65厘米

舞石俑

东汉

高61厘米

重庆市出土

抚琴石俑

东汉

高38厘米

重庆市出土

陶庖厨俑

东汉

高42厘米

重庆市三峡库区出土

庖丁前方陈一俎,俎上摆满食材。庖丁口角微扬,表情柔和生动,这是巴蜀地区东汉陶俑的突出特征之一,它间接反映出益州地区的物产丰饶和生活富足。

在川渝地区,庖厨类陶俑主要流行于东汉墓葬,一般和模仿厨房厨具的模型明器摆放在一起。《华阳国志》载,自从秦李冰开凿都江堰以来,成都平原受到良好的灌溉,“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这种繁盛至汉代犹存。在名篇《隆中对》里,诸葛亮指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力劝刘备争夺益州,以之作为逐鹿中原的大本营。汉末的战乱对益州造成的破坏相对较轻,因此东汉繁盛时期的诸多文化因素到了三国时期仍然得以保留,墓葬中的庖厨俑便是其中之一。

灰陶手提鱼菜俑

东汉

高50厘米

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72中学出土

陶狗

东汉

高77厘米

年四川省成都市天迴乡天迴山出土

“大泉当千”铜钱(3件)

三国-吴

直径2.2、3.1、3.4厘米

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上坊中下村吴墓出土

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陶吴公社吴墓出土

年江苏省南京市岱山4号墓出土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孙权分别于嘉禾五年(年)、赤乌元年(年)“铸大钱,一当五百”和“铸当千大钱”,即“大泉五百”“大泉当千”两种大面额铜钱,一枚“大泉五百”铜钱相当于五百枚通行的五铢钱。传世品及考古发现的东吴钱币还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史绰名刺(1套5件)

三国-吴

长24.7、宽3.2、厚0.4厘米

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水泥厂1号墓出土

名刺类似于“谒”、唐宋时期的“门状”、明清时期的“拜帖”、现代的名片,是汉魏时官吏、文士互相拜访时所用之物。这组木犊其中两枚墨书“童子史绰再拜,问起居,广陵高邮,字浇瑜”,另外三枚墨水“广陵史绰再拜,问起居……”。这组名刺的主人公名叫史绰,“童子”是史绰的谦称。名刺内容表示自己的籍贯、表字,以及对被拜访者的问候。同样的名刺还有年出土于长沙走马楼的“黄朝名刺”,年出土于南昌阳明东路高荣夫妻合葬墓的“高荣名刺”,年出土于马鞍山朱然墓的“朱然名刺”等。

走马楼竹简

三国-吴

年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街22号古井出土

年湖南长沙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发掘历代古井60余口,其中22号古井出土了大批三国东吴纪年简牍,这批简牍总数达17万余片,约多万字,纪年为黄龙元年至嘉禾六年(-年),涉及职官、户籍、吏民、法律、军事、行政区划等诸多内容。长沙走马楼竹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是研究东吴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经济发展、财税制度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三国历史研究的史料。

由左到右分别为:军粮调运简、职官简、赋税简、纪年简。

“黄武元年”铜罐

三国-吴

高20、口径12.8、腹径17.6、底径10.6厘米

年湖北省鄂州市鄂钢古水井出土

圆口,直唇,口沿两侧有对称环耳,环耳上又附有两个长方形铁环。上腹微鼓,下腹交直,平底。整个器腹饰有均匀的弦纹。腹部及底部有一个用生铁铸补的补丁。肩部刻有铭文十二字“黄武元年作三千四百卅八枚”,腹部刻铭“武昌”“官”三字。黄武元年是动物孙权的年号,即公元年。“武昌”指的是今天的湖北鄂州。年孙权把都城迁至鄂县,并改名“武昌”,取“以武而昌”之意。现今吴王古都鄂州有着吴王城、武昌楼、试剑石、读书堂等众多的三国遗迹。

釉陶佛像

三国-吴

高20.6、宽13厘米

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塘角头4号墓出土

这尊佛像发现于由前堂通往后室的甬道西侧,佛像两侧有两个侍立的陶俑,已经有一铺三尊佛像格局的雏形,含有礼拜像的意义,表明墓主对佛像的尊崇。

佛教是东吴中期以后才开始向江南传播,建造佛寺发生在年以后。东吴至西晋时期,佛教主要是作为装饰器物的图案出现在谷仓罐、酒樽、睡壶等陶瓷器或以佛教造像为装饰的铜镜上,缺乏真正的礼拜像。这尊釉陶佛像有可能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佛像,为研究我国早期佛造像及佛教南传提供了参考。

有俑两孔陶灶

东汉

长18.3、宽13、高11.6厘米

年广西省贵县(今贵港市)东湖新村1号墓出土

灶体前方、后微圆,有两个灶眼,后部有烟道。造门左侧倚靠有一俑。灶身有刻划纹。

灶是民间祭祀的主体之一,灶神信仰和祭灶风俗延续至今。随葬陶灶是未来保障死者在冥界依旧能享受美食的愿景,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汉时期的大、中型墓葬大多都有陶灶从出土。

乘骑水鸟饰变形羽人纹铜鼓

三国-吴

高66.5、面径88.5、足径90.5厘米

年广西省藤县和平区古竹乡出土

鼓面略出沿,鼓胸大于鼓面,鼓腰内收呈反弧状,腰足有凸棱分界。鼓面边沿立蛙四只,每蛙背饰辫纹纹带,眼睛圆鼓;蛙间有单乘骑、双乘骑、双鸟立体装饰。胸腰之际,辫纹扁耳两对,辫纹小耳两只。鼓身合范线两道。鼓面纹饰:太阳纹二十芒,芒间双翎眼纹;共十八晕,主晕饰变形羽人纹,其余有翔鹭纹、勾连雷纹、眼纹、栉纹夹同心圆纹纹带。

鼓身纹饰:鼓胸主晕饰变形船纹、其余为羽纹、栉纹、同心圆纹;鼓腰主晕饰变形羽人纹,其余有羽纹、细方格纹、同心圆纹、水波纹;鼓足饰圆心垂叶纹、眼纹等。

青瓷羊

三国-吴

高25、长30.5厘米

年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外吴甘露元年墓出土

浅灰白胎,青釉。羊身躯肥壮,四足卷曲作俯卧状,昂首张口,竖耳;项脊分披鬃毛,腹部刻划双翼。羊头上有一圆孔,用于插物。其匀净无暇的釉色,优美匀称的造型。把羊温顺谦恭的特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堪称青瓷的珍品。

褐彩神鸟瑞兽纹青瓷盘口壶

三国-吴

高21.6、口径10.4、底径13.4厘米

2年江苏省南京市大行宫建康城遗址出土

灰胎,青灰釉,局部呈灰褐色,内外满釉,釉下绘黑褐色纹饰。无盖,盘口,束颈,广肩,鼓腹,下腹收敛,平底。肩部对称贴塑两个双首连体鸟形系、两尊佛像,其间以四个铺首间隔,组成一周高浮雕装饰带。盘口内沿绘缠枝花草,其下一周为锯齿纹带,盘口外沿饰一周折线朵花。颈部绘九只异兽,其间饰花草纹。肩部和下腹近底处各饰一周莲瓣纹带。腹部主题图案为上下三排神兽和瑞鸟,其间交错分布仙草和云气纹。这是南京地区出土的第二件东吴时期的釉下彩瓷器。

青瓷俑

三国-吴

高11.5-15厘米

1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蔡塘角1号墓出土

三国吴墓多有青瓷俑出土,这些俑主要仿照生前服务于墓主人的侍卫和奴仆,反映出社会等级和分工,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这些俑承袭了汉俑的艺术特色,用捏塑法制成,匠人在分别制作头、足、手等部件后,再将各部分整体捏合而成。俑身体表面施淡黄色釉或淡绿色釉,整体分风格写实,面部轮廓分明,姿态上以静态居多,注重以静传神,展现了当时青瓷艺术的水平和成就。

瓷俑表现的饮食器具、乐器、服饰也成为研究东吴物质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部分俑的眉间有白毫相的出现,可见当时佛教在长江流域已有传播。

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

三国-吴

通高45、底径16.5厘米

年江苏省南京市上坊凤凰元年墓出土

魂瓶上部堆塑建筑及各种饰物。颈部四方形,口沿做廊庑状,四角各置角楼,角楼为四角攒尖顶。颈部较长,中间折肩。肩上部三面有镂空方胜形和三角形,上部颈壁四小罐,罐肩部贴佛像和比翼鸟。颈下部以小罐为界分为四区,正背而各堆塑楼阁、楼前立阙,左侧堆塑龟趺驮碑,碑作圭形,上颏“凤皇(凰)元年立位长沙太守友作浃使宜子孙”。

右侧为二个头戴尖顶帽、抱拳于胸前的跪踞胡僧。其间还贴堆塑熊、麒麟等。魂瓶下部罐形,腹深,肩部贴有模印的胡人骑兽、朱雀、辟邪、鳖、鲶鱼、佛像、螃蟹等,贴塑物之间有圆形钻孔。肩部浅刻“九月十四作”。肩部贴塑的熊头左下方也刻一行文字,因所刻太浅,不可辨识。该魂瓶纪年明确,是断代标准器。

青瓷扁壶

三国-吴

高26、口径5.5、底径17.6厘米

年江苏省南京市郭家山东吴永安二年墓出土

武士俑

三国

通高33厘米

年湖北省赤壁市赤壁镇卢林畈村出土

中上篇说的是英雄的时代,中下篇我们将说说《魏蜀吴三国争锋》《曹操高陵与三国时期》,敬请期待。

魚语人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xwgy/5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