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德敦品,启智育美试谈中国古典诗词的
培德敦品,启智育美 ——试谈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文化成作用 杨景龙 20世纪50年代以后,文学家和文学学者从语文教育界淡出,语言学家在这一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于是,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交际性、实用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审美性、人文性。这种严重的偏颇,带来了两个突出的后果:一是缺乏文学审美性的语言文字知识讲授,机械、刻板、琐碎,很难引起学生对语文发自内心的兴趣和喜爱,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魅力的灵动感悟,因而无法从根本上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低下,语文教学劳而无功。二是停留在工具实用层面的语文教育,再加上生硬的政治实用性过强的灌输说教,遂使语文学科富含的人文精神流失殆尽,语文丧失了增富美感、陶冶情操、滋润心灵、塑造人格的人文化育功能。这样的语文教育所依托的社会文化背景,先是宣扬矛盾斗争、糟蹋文化知识的极左思潮的横行,后是拜金拜物、技术至上的实用主义的流行,导致不在少数的青少年学生不仅语文水平低下,而且行为失范,价值失衡,人格残缺,心灵扭曲。此种严峻状况,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不满和有识之士的深切忧虑。20世纪90年代末,展开了一场全国性的语文教育改革大讨论,使语文教育的理念,从前此的片面突出工具性、实用性,矫正为大力强调文学性、审美性,语文学科的人文化成作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和肯定。与这种较为健全的语文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新大纲、新教材,也在世纪之交问世。思想艺术传统深厚悠久的古典诗词,作为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丰富资源,在世纪之交这场语文教育改革大讨论中,受到语文教育界和文学文化界的高度重视。中华诗词学会抓住时机,重倡“诗教”,引导诗词进入校园,推动了诗词教育活动在大中小学校园里蓬勃开展并初见成效。本文试就诗词教育的人文化成作用,谈几点浅见,求正于方家同好。 一、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 时间是伟大的造物,多情而冷酷,它能成全一切,也能毁灭一切。世间万类,无不在时间过程中产生成长,也无不在时间过程中归于寂灭。在某一时刻诞生的生命,同时就遭受着时间的无情戕害;在时间过程中成熟的青春,同时就被时间残忍地废弃。生命正是在时间不易觉察的渐变中,一点点发育长大,又一步步趋向消逝的。有没有时间意识,标志着人的生命是否走出蒙昧状态;时间意识的强弱,标志着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程度。生命是一个时间过程,认识到时间的一维流逝性和不可逆性,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短暂性和一次性。有了时间意识,才会有生命意识,才会认识到人生的有限,从而爱惜时间,珍惜生命,抓紧有限的人生及时有为,建功立业,并充分地享受人生的快乐。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空前快速,生存竞争空前激烈,更使欲有所为的人们悠闲懒散不得。时间生命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时间生命意识的有无强弱,最能说明一个人的心智、理念和情感是否健全。青少年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受心智发育程度的限制,或由于年幼无知,或仗恃富于青春,往往呈现出“时间生命意识”匮乏的状况,他们常常只盼望一天天成长、成熟,而忽略了自身在成长与成熟的同时,也是在一天天接近消亡的事实。因此,他们不甚懂得惜时,学习和做事缺乏紧迫感,进而影响他们一生的习惯形成和事业成败。古典诗歌从《诗经》的《蟋蟀》、《蜉蝣》开始,产生了无数表现时间生命意识的作品,屈原的《离骚》、汉乐府《长歌行》、宋子侯的《董娇娆》、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曹操的《短歌行》、阮籍的《咏怀诗》之三十三、刘琨的《重赠卢谌》、陶潜的《杂诗》、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将进酒》、杜秋娘的《金缕曲》、文嘉的《今日诗》、《明日歌》可为代表。有意识地、经常性地、系统深入地教给青少年学生优秀的惜时名篇,用诸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等千古名句来启蒙、警醒青少年学生,使他们及早具备明确的时间生命意识,或捷足先登,或笨鸟先飞,以占有先机,著我先鞭,这对他们未来人生事业的发展都将泽惠无穷。 二、关爱同情与体恤悲悯 人性之中最为美好的部分,就是人际之间关爱同情、体恤悲悯的人道情怀。深受儒家仁学思想影响的古代诗人,总是用悲天悯人的眼光,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北京最专业白癜风专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cxz/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