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

故事的主角是走马胎,虽然不知它真实的意义,但它作为重要的中药资源是广为知晓的。在年海南省开展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该种就是重点普查对象。但本种在海南已十分罕见,野外调查收获甚微,只在一些植物园中有栽培。

海南鹦哥岭分布的走马胎,图片引自海南植物图志

后来笔者到广东西部的保护区调查的时候,在溪边的石头上第一次看到这个物种,后来又在林下遇到一株开花的个体,后来又在保护站的菜园里见到几棵人工种植的植株。据当地护林员介绍,这个物种很罕见,植株泡酒可治疗跌打损伤。

他们说话的时候,眼睛都在发光。

当然,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个物种如何珍稀和美腻,也不是要说它到底是怎么个走马法,而是吃惊地和大家分享一个事情:我们把走马胎的学名搞错了。这一错,就错了一个多世纪!

事情是这样子的。

年,Walker对东亚的紫金牛属做了一个综述,他把走马胎的学名修订为Ardisiagigantifolia,名字直观地说明了这个物种有很大的叶片。因为本种很容易和其他物种区别,因此后来的研究者没有质疑过这个物种的名字,走马胎(Ardisiagigantifolia)就这么一直用着。

但是,后来有人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编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时候,作者们发现有三个学名都和所谓的走马胎有一定的联系。他们觉得有料,于是决定扒来看看!

在这3种植物中,Ardisiagigantifolia是年发表的。当时这个物种并不是在野外采集的,而是根据采集的种子萌发出来的植株发表的。当时植物猎人威尔逊帮助Veitch和Sons在中国采集标本,种子正是由他采得。根据标牌可知,种子于年秋天采自云南的Szemo地区,那是威尔逊第一次在云南的野外采集。当时他还在Szemo见到了AugustineHenry,并且在周边一带进行了短途的采集活动。

E.H.Wilson非常著名的英国植物采集家

年,在发表A.gigantifolia这个种时,Stapf这样描述该植物:茎不过15厘米,下部叶2~3厘米分开着生,顶部叶片密集,边缘反卷,具有梳状-齿状锯齿,叶片具有泡状凸起,顶端钝,基部下延成宽翅状,叶柄长达6.5cm,侧脉12对,圆锥花序长约15厘米,远不及叶片长,分枝稀疏,花玫瑰色。另外,根据模式标本可见,该种的叶片质地为纸质或革质化。

Ardisiagigantifolia的模式标本

4年后,另一个种Ardisiakteniophylla出现了,该种是年发表的,并在年被进一步详细描述。根据该种模式标本可见,这个种和前者(Ardisiagigantifolia)明显不同,Ardisiakteniophylla长得很高,可以高达5米,叶片膜质,正面无泡状凸起,叶缘不反卷,但具有梳状-齿状的锯齿(无毛缘),叶柄有翅(窄于5mm)或无翅,花序长18–40cm,花芽卵形。这是真正的走马胎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Ardisiakteniophylla正模式标本

过了17年,又有一个种出现了。Merrill根据广东基督学院的一份标本,在描述了A.pseudoverticillata。根据当地称呼,它把这个植物叫做作走马胎,并注明说该种非常独特,和之前发现的这个属的其他物种都不相同,显然,它没有留意到年已经问世的Ardisiakteniophylla。这是走马胎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但是,在十多年后的年,Walker修订东亚紫金牛属的时候,把A.pseudoverticillata作为A.kteniophylla的异名,他坚信,A.kteniophylla和A.pseudoverticellata属于同一物种,这是对的。

走马胎

但是,错误的事情发生了。

Walker居然把A.pseudoverticillata和A.kteniophylla都当做A.gigantifolia的异名处理了。很明显,A.gigantifolia在年被发表的时候,Stapf描述该植物:“茎不过15厘米...”,这明显和我们认识的走马胎是不符合的。

因此,错误产生了连锁反应。在描述A.gigantifolia这个物种的时候,Walke是根据A.pseudoverticillata来描述的:1.0–1.5(3)m高;叶片假轮生,边缘平坦,基部楔形,顶端急尖或近渐尖,叶柄长2–4cm,有蚀刻状狭翅,侧脉15-20对,花序锥形或总状-圆锥花序,长20–30cm,与与叶片等长,花白色或粉红色。因此,尽管A.pseudoverticillata和A.kteniophylla是相同的,但它们和Stapf描述的A.gigantifolia却有很大的出路。

现在想想,很难理解为什么Walker会把这两个物种弄错,而这正是错误的根源所在。

于是,在随后出版的植物志中,大家都顺理成章地把这个叫法延续下来,因为走马胎太特殊了,根本没人会想到有异名的问题。直到现在,中国植物志和FOC都依然把A.gigantifolia当做走马胎。中国植物志指出:本种与走马胎(A.gigantifoliaStapf)相似,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本种叶片较厚,坚纸质,花序较小且短;与短柄紫金牛(A.silvestrisPitard)也很近似,但本种叶侧脉较少,约15对,两面被细微柔毛等,可以区别。

但很明显,真正的A.gigantifolia是那个高不过15cm的植物才对,那才是Stapf发表时的本意。

据目前资料来看,除了那份保留在邱园的标本以外,其他所有以Ardisiagigantifolia命名的植物其实都是A.kteniophylla.

那么,真正的A.gigantifolia是谁呢?

它的分布又在哪里呢?

自从威尔逊的发现后,这个物种好像彻底被人忘却了。然而,根据详细的标本调查和野外研究,作者们发现年由吴征镒先生等人发表的A.dasyrhizomatica在每个方面的描述都非常符合这个种,这就是云南特有种粗茎紫金。因此,根据命名的发表顺序,A.dasyrhizomatica应作为A.gigantifolia的异名。

A.gigantifolia活体植株

所以,通过这一系列的刨根问底,我们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

现在植物志中关于走马胎学名A.gigantifolia是不对的,A.gigantifolia应是粗茎紫金牛;而走马胎的真正名字应该是年就发表了的Ardisiakteniophylla才对,这待进一步修正。

参考文献

HuangGH,HuCM,HaoG.RediscoveryofArdisiagigantifoliaandthereinstatementofA.kteniophylla(Primulaceae)–findingthecorrectnamefortheChinesemedicinalplant’ZouMaTai’[J].NordicJournalofBotany,,35(6).

吃鱼的半坡人

赞赏

长按







































到哪家白癜风治疗好
北京治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cxz/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