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常见脉象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

汎汎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

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

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芤而急弦,革脉使然。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

软甚则微,不任寻按。

此段讲从浮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洪、虚、散、芤、革、濡、微七种脉象的区别。

1)悠(you);音优。这里作“持久”解。

2)芤(kou);音抠。脉象的一种。

3)芤而急弦;原无,今加。

  浮脉的形象,有似空间的“天阳之气”,轻清上浮,只要手指头轻微地着到皮肤,便可以感觉到脉的搏动,好象在水面漂浮着的木料一样,老是浮泛在上。在浮脉里可以见到七种不同的脉象,若浮而有力,脉体还显得粗大,一来一去地搏动,既极其充盛而又持久的,这是洪脉。若浮而无力,脉体虽大,却是极柔软,搏动又较迟缓的,这是虚脉,若比虚脉还显得涣漫不清楚,稍加重按就摸不着了,这是散脉。若浮而中空,外边有,中间无,这是芤脉。比芤脉更加弦急的,是革脉。若浮而细软无力,好象绵絮浮水面一样,这是软脉。若比软脉还要软而细小,稍用力按,脉搏就似有似无没法寻按了,这是微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

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

牢甚则实,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

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幅幅(bi):音闭。原作郁结,这里作“坚实”的形容词。

  此段讲从沉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伏、牢、实、弱、细五种脉象的区别。

沉脉的形象,好比重浊的“地阴之气”,总是不断下沉,必须手指用力重按,直按到筋骨上才可能摸着它。在沉脉里可以见到五种不同的脉象。第一、比沉脉还要深沉的脉象,则必须用手指使劲推动筋骨,才能感觉到脉搏在深处隐隐约约地跳动,这叫伏脉。第二、沉而力,来势充实,形体阔大,还兼有长而且弦的形状的,这叫牢脉。第三、比牢脉还坚实,搏动极其强而有力,这叫实脉。第四、沉而无力,既软弱如绵又极细小的,这叫弱脉。第五、比弱脉还要小,只象蜘蛛丝那么一点的,这叫细脉。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

小快于馳,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

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

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

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

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1)似止非止,短散两兼;原作“易散一止,止而复还”。因涩脉一般不会歇止,只是稍微迟滞一下就过去了,这和“止而复还”的结脉不同。不过,涩脉却有兼有“短”象或“散”象的时候。今据《脉经》往来难,短且散的原文改。

 此段讲从迟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缓、涩、结、代四脉以及损脉、败脉、夺精脉的区别。

  迟脉是阳虚阴盛的脉象,一呼一吸只有三至。需要和迟脉区别的,首先是缓脉,缓脉的搏动要比迟脉稍快,一呼一吸刚四至,而且它的搏动亦均匀和缓。如果一呼一吸脉仅搏动两次,这叫损脉。一呼一吸脉仅搏动一次的。这叫败脉。更有在两息的时间内仅搏动一次的,这叫夺精脉。凡是出现以上三种脉象的,都说明精气衰竭,病势已经发展到了极其严重的阶段。至于脉来迟细,搏动又艰涩困难,甚至很有些象短散脉和歇止脉,但它并不歇脉。有两种歇止的脉应予区分,一种是脉来迟缓,时或有一次歇止,歇止的间隔是不规则的,歇止后马上再搏动,这叫结脉;另一种也是脉来迟缓,但它是很均匀地歇止,并经过较长的歇止时间较长,来时也只是照常搏动,没有自行补偿的频速功能,并不是说歇止后永远不回复了。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

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

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

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

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此段讲从数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滑、紧、促、动四脉以及疾脉、极脉、脱脉的区分。

  数脉是阴阳盛的脉象,一呼一吸脉来六至。如果到了七至,叫做疾脉;八至叫做极脉;九至叫做脱脉。这都是阴精虚损,阳热亢极病变的反映。到了九至以上,是阳气已绝的象征,所以称为“脱”。至于脉搏往来流利的,叫做滑脉。脉来左右弹动,有如绳索转绞似的,叫做紧脉。数而时或歇止,特别多见于寸部的,叫做促脉。数而坚紧,搏击有力,指下有豆料般大一点陇然高起而摇动不休的感觉,又常见于关部的,叫做动脉。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

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

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此段讲长、短、弦三脉的区别。

  长脉是超越寸或尺的本位而有余,只要是长中带有柔和之象并不弦急的,便是正气充沛的反映。如果脉长而具有挺直的形象,弛张力亦较大的,这叫做弦脉。相反,脉不长而短,无论在寸或心部都表现为不满足而短缩,这便属于气血虚损的短脉了。

2)治,指“乱”的反面,这里作“正常”解。

11脉象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

数脉相兼,则见诸症。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

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

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

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1)劳极:劳,即“虚劳”,又称“虚损”,有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称为“五劳”。极,这里指筋极、骨极、血极、肉极、精极、气极等“六极”而言,是六种极为严重的虚损病。

此段讲不同浮脉所主各病。

每一种脉象,都有不同形态,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病变所致。临床上一脉独见的较少,往往是几种脉象互相兼见于各种复杂的病症中。例如:浮脉主要出现于外感表症,也可见于里虚不足的症候。但外感表症,多见于浮而有力,里虚血弱,多见浮而无力,脉浮而迟的,多见于气虚伤风;脉浮而数的,多见于外伤风热。风寒表邪滞于经脉,多见浮面紧;风湿邪气留于肌肉,多见浮而缓。暑伤元气,脉来浮虚;大失血后,脉来浮芤。阴虚火旺,常见浮洪;虚损劳极,常见浮微。阴精虚损的,脉见浮软,气血极虚的,脉见浮散。若痰饮内盛,脉见浮而弦;痰热壅滞,脉见浮而滑。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

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

沉紧冷痛,沉缓水畜。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

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

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1)畜与蓄同

2)痼(gu)音固。积久不易治好病。

3)饮:即“痰饮”或“水饮”的简称。是因风、寒、湿、热诸邪,以及情志或饮食的郁滞,在酿成稀粘的浊液,积于体内为病。其清稀者为饮;稠浊都为痰。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滞于经络而发生种种病变。

阴毒;病名。因寒邪深入骨髓,以致气血不能流行,凝滞经络而成。其主要症状为肤色表青紫,周身剧烈疼痛,咽喉痛,继则红肿腐烂。

此段讲不同沉脉所主各病。

沉脉的出现,最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内伤里症。里症,凡属脏腑中的病变而无外感的,都属于里症的范围。

二、阴寒邪气。三、各种积聚。固定地停聚在某一部位,叫做积;发作有时,展转移痛,叫做聚(参看下文《杂病脉象》第十四)。诊察沉脉,首先要从它的搏动有力和无力来分辨,沉而有力,多为痰饮和伤食的病变;沉而无力,一般多由气机郁滞所致。脉来沉迟,多时虚寒为病;脉来九,常为热邪内伏。沉而兼紧,以寒凝冷痛的为多;沉而兼缓,以水气(即寒水邪气)蓄积的为多。如久患冷病,沉脉之中多兼牢象;如里热盛极,沉脉之中多兼实象。阴精虚损的,脉来沉弱;湿邪痹着(停滞不行)的,脉来沉细。痹,又为病名之一,主要是由风、寒、湿三种病邪痹着而成,关节间有游走性疼痛,多汗的为风痹;关节呈固定性疼痛的为寒痹;肢节发沉,茶馆甚或麻木不仁的为湿痹。这里扬谓痹湿,也就湿痹病。沉弦脉,每见于痰饮为病的痛症;沉滑脉。每见于宿食为病的积症。假如脉来沉伏,多见于阴毒各聚积不消发为剧烈吐泻的时候。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

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

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此段讲迟数两脉所主病症。

五脏的虚寒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迟脉,尤其是阳气潜伏在里,不能通达于外的时候,脉的搏动显著变迟。如果是寒凝腹痛,脉来迟而有力;如果是由于阳气不足面引起的虚寒症,脉来便迟而无力了。

六腑的邪热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数脉。诸如胃热上逆的呕吐、热伤神志的发狂等症的脉搏,往往都现数象。如果实热炽盛,脉来数而有力。一般疮疡,初起多为血分有热,但在溃脓以后,营血大伤,只是余热未除,脉来便数而无力了。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

下为畜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寒湿。

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1)反胃;即饮食物吞下后又吐出来。除有热而外,血虚的也可见此。

2)结肠:又叫“膈结”,即肠中津液缺乏,大便秘结。

3)厥逆: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以致四肢不温的病症。

滑脉是邪气内盛的脉象。如痰饮停留、伤食所滞、瘀血蓄积、呕吐气滞等,都可见到滑利的脉象。不过痰饮多见浮滑,伤食多见沉滑,蓄血的滑脉多见于关部,吐逆的滑脉多见于寸部就是了。

涩脉是精亏血少的脉象。凡是寒湿入于血中,或阴虚液涸的反胃,便秘,以及出汗过多而伤津、营卫虚损而厥逆等病变,都可以见到来去艰难,极不流利的涩脉。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

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痛。

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1)支饮:痰饮病的一种。其症状为咳喘气短、胸部痞满,有轻度水肿,皮肤发黑。

2)悬痛:这里是“悬饮”胸痛的简称。“愚饮”因胸胁部有水饮留,症见咳嗽。胸胁痛,时或呕吐。

此段讲各种弦脉的主症。

弦脉为水饮病多见的脉象,尤多见于胆和肝的病症中。脉弦而数,多为热盛;脉弦而迟,多为寒盛。在浮部见弦,多属支饮为病,在沉部风弦,多属悬饮胸胁痛。头痛病在上,故寸脉多见弦,又称为“阴弦”。这就是分辨弦脉的大概。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

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此段讲紧脉的主症。

紧脉的出现,主要为寒邪盛和各种痛症的反映。脉浮而紧,说明寒邪在表;脉沉而紧,说明是里虚寒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

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

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

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3)风痫:“痫”,原作“癫”,现已统一改作“痫”,下同。风痫为癫病的种,多风痰而起,常突然发作,昏倒,抽搐,目视,时发时止。

此段讲长、短、细、洪、虚、实六脉的主症。

脉来显长,是正气充沛,是正常现象,是身体健康的表现。脉来见短,多属气虚的病变;脉来见大,表示病在进展。如果脉在浮部见长,并有紧张感的,常见于风痫病;脉在沉部见短,则为宿食不消。凡气血虚少,或湿邪滞于经络的,脉来多细;凡热盛阴伤,脉多见洪大。总之,血气虚的,每见虚脉;邪气实的,常见实脉。临床所见,一般如此。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

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软小阴虚,弱小阳竭。

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

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

为痛与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为革。

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1)崩中:即“崩满”。妇女下部大量出血叫“崩”;少量出血,但绵绵不止的叫“漏”。

此段讲缓、软、弱、微、动、革六脉不同的主症。

脉来各缓,本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如缓而偏大,则多见于风热病症;缓而偏细,则多见于寒湿病症。缓而兼涩常为营血虚少的脉象:缓而兼滑,常为内热炽盛的脉象。同是细小脉,还有软与弱的区分,软而细小,是阴血虚损;弱而细小,为阳气衰竭。

阳衰气不充于身,最易出现寒症状;阴虚不能和阳,常见发热症状。气血两虚的,容易见到微脉,但亦有种种分别。寸部属阳,如寸脉微,这是阳虚,阳虚的便恶寒;尺部属阴,如尺脉微,这是阴虚,服阴虚的便发热。

男子脉来微细,多见于虚弱劳损的病变;女子脉来微细,总是在崩漏下血的时候。假使阳气郁结于血分得不到发泄时,就会出现种种“动”脉,汗出不止的,寸部脉见“动”,这称为“阳动”;发热不止的,尺部脉见“动”,这称为“阴动”。他职疼痛、惊悸、血崩、便血等,两手关部脉多见“动”。

惊悸,即因受惊,心跳加速,惕动不安的病变。本来就是个虚寒的体质,同时又阴邪内动,便会出现革脉。如在男子的严重精亏,女子的崩漏失血阶段,都可以见到这种由于气血虚损而又受到寒邪侵袭(虚寒相搏)而致的革脉。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

阴盛则结,疝瘕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

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此段讲促、结、代三脉的主症。

凡阳热盛极而伤阴时,多见到促脉。如患肺痈(主症为潮热、咳喘、吐粘臭脓痰、胸痛等)、阳毒(主症状为紫斑。咽痛,甚至吐血)时常见促脉。凡阴邪盛极,或者到了固结的时期,便能见到结脉,常见于疝(即疝气痛;多为睾丸连少腹急痛,有的阴囊胀大),瘕(腹中积块,时聚时散)、积(即积聚)郁(郁积,有气郁、血郁、痰郁、食郁等)等症。心悸,心跳悸动不安。

如果元气衰竭,到了不能持续的时候,便会出现代脉,如见于久泄浓血、元大伤之症;或久病伤寒,阳虚心悸也能见代脉。妊娠三月,恶心呕吐很厉害。以致气机阻滞,脉气难于接续的时候,也可以见至代脉。

12脉症相参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

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

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

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1)中(zhong)音众。感受,伤害。

2)卒(cu):同猝,音促。忽然。

此段讲卒中的脉症。

脉象既是病变的反映之一,因此不同的脉象,就会出现不同的病症中,病中阴症、阳症的区分,脉亦有阴脉和阳脉的不同。阴症见阴脉,阳症见阳脉,这是相宜的,为顺。反之,阴症见阳脉、阳症见阴脉,这是不相宜的为逆。

突然受到病邪伤害而暴发疾病的,叫做卒中,最常见的卒中病,有中风、中痰、中气、尸厥几种。

中风病,多是由于气血先虚,风邪乘虚伤害人体而成。因此,中风而见脉浮缓,浮虽是风邪的表现,缓却是正气还存在的反映,这是病与脉相宜的脉象。如果脉来坚实而急数,则为病邪太盛征象,是中风病扬忌讳的。

中痰的患都,脉来多浮滑。凡中风而见痰涎壅盛,昏迷不省的,便叫中痰。

中气的患者,脉来多沉迟。中气,属于“尸厥”病的一种,多先因情志损伤、脏气厥逆而发生,症见卒然昏倒,身冷无痰。

尸厥的患都,脉来多沉滑。凡患尸厥的,都是因于气血先虚、再感受四时不正之气,以致卒然昏厥,口鼻气微,其状如尸,惟脉搏仍然跳动不休。假使邪气深入五脏,便现身凉肢冷;如仅在六腑,虽人事不省,身体还是照常温暖的。

以上中风、中痰两病,习惯称为“真中风”。中气、尸厥两病,习惯称为“类中风”。无论真中、类中,都能忽然昏倒,人事不省。但是,“类中风”决不见口眼嘴斜,偏废不用、麻不不仁等“真中风”的症状。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

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

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

沉微涩小,症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

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此段讲外感风、寒、暑、湿诸邪的脉症。

外感病中有风、寒、暑、湿种种的不同,它的脉象和症状也各不同。

外感风邪,初期多是营气受伤,而见浮紧脉,无汗症。因为风性散发,寒性收敛,所以虽同属表症,伤于风的便脉浮缓而有汗;伤于寒的便脉浮紧而无汗。暑热的特性最容易耗散正气,所以尽管身上发热,脉不却见虚。

湿邪容易闭着于血分,影响到血液的运行,故脉来多细缓而滞涩。寒邪尽管属阴,但受到伤害以后,变化成为热病时,以脉来浮数较好,这是因为阳症阳脉,脉症相合的缘故。如果脉来沉、微、涩、小,是阳症见阴脉,是邪热有余,正气大伤的反映,这种脉症相反的病变,比较复杂,治疗过程不一定顺利。

凡是外感病,经过出汗以后,脉来平静,热退身凉,这是表邪已解,逐渐恢复的表现;假使既经出汗以后,热不退而反回甚,脉不静而反躁急,说明病变还在发展,在治疗时较前都要困难些。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

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阴气已绝,

下不至关,阳气已竭。

代脉止歇,脏绝频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内伤,脾脉大弱。

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

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

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

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软细。

此段讲饮食劳倦内伤脉症。

最常见的内伤病,主要可分饮食和劳倦两种,同时还须分辨在气、在血,以及兼见痰、火寒、湿等等的不同。

因饮食而引起的内伤病,主要病变在于宿食停滞不消,所以“气口”部位(见第二部分《部位、诊法》的第二段注解。这里指右手关脉而言)多见急数而滑的实邪脉象。

至于因劳倦而引起的内伤病,虽然常常是虚实互见,究应以虚损为主,所以它的脾脉总是现豁大而虚弱无力的多。

凡情志变化、起居失调。饮食不节等,都能损耗正气,以致出现乏力少气、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等症的,便称之为劳倦。如果气分的劳伤很严重,脉不便多见沉细,只有用力重按,才能摸到脉的搏动,甚至还可能出现极沉的伏脉,或者弱而涩的脉象,这都足以说明气分的劳伤是时间既久、病亦较深的了。伤在血分,又有出血病变的,还会见到芤脉。这都是属于症一类。

但是,劳倦内伤的病变,毕竟还是有邪实的。如邪火内郁,则脉来多见沉实;痰饮内蓄,脉多见滑;饮食积聚,脉多见紧;阴火内炽,脉见滑数;湿邪留滞,脉见软细;水饮停留,脉多见弦;阴寒内盛,脉多弦紧;外兼风邪,脉来浮滑;内兼气滞,脉来沉滑;兼有伤食,脉来短疾(即快)。习惯称极数的脉叫“疾脉”,或者叫极脉。总之,劳倦病变的这些兼症,在临床上是常见的。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

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1)折:这里作“折寿”解,即生命不能长久的意思。

2)讶(ya)音亚。惊讶。

此段讲疟疾、泄痢、呕吐、霍乱脉症。

疟疾患都,多出现弦脉。但因疟疾是属于寒热不和的病变,在辨认弦脉的时候,首先要分辩它是弦数还是弦迟?弦数一类的实脉,都是脉症相合的,如果突然出现了代脉或散脉,这是极虚的脉象,说明邪气还没有消除而正气已衰了,实症而见虚脉,这是最不好象征。

泄泻,就是腹泻。下痢,就是痢疾。无论泻或痢,主要因胃肠功能先有了虚损,传化失常,而后发生风、湿、寒、热等症。这是脉来沉小或滑弱,就是胃肠虚损的反映,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脉来实大或浮数,甚至发热不退,说明病变还在急剧的发展,正衰邪盛,这种症候是比较严重的。

呕吐或反胃,都是胃气上逆的病变,最易损伤津液。如脉来浮滑,证明精气还没有大伤,故是好的现象。如脉来弦、数、紧、涩,甚至琮肠结便秘,是气已大虚,津亦枯竭,而热邪犹未消退,这种病变的转归,多半是不好的。

 霍乱(1),多为传染秽毒而成。上吐下泻,急剧发作,以脉来洪大,手足温和为佳。即偶或出现歇止的代脉,亦只是脾胃功能紊乱,一进清浊不分,干扰脉气,脉气不相继续所致,不能因此惊讶而疑为死候。如见四肢厥冷,脉来迟弱,这才是阳气衰竭、寒邪太盛,是不好的征兆。

咳嗽多浮,聚胃关肺(2)。

沉紧小危,浮软易治。

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症。

1.霍乱:中医书中的霍乱,是指上吐下泻的证候而言,和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霍乱不同。

2.聚胃关肺:原作“聚肺关胃”,今据《素问》“聚于胃,关于肺”的原文改。

此段讲咳喘脉症。

  咳嗽是肺气上逆的病症。根据《素问咳论》“聚于胃,关于肺”的说法,此种咳嗽,其病邪聚于胃,并循肺的经脉而上及于肺。浮是肺病常见的脉象,故此种咳嗽的脉象一般见浮。既病咳嗽,脉来沉小,是肺胃之气大伤;更兼紧象,说明肺中的邪气犹重。正气虚,邪气实,这种情况是很不好的。相反,如脉来浮软,肺气虽然虚弱,但邪气并不严重,就易于治疗了。

  气上逆而不能降,轻则咳嗽,重则喘息。气喘紧迫的,当它发作的时候,要振动两肩来帮助它的呼呼运动,才能勉强维持其气息的出入,便叫“息肩”。这时脉来浮滑,说明只是风痰滞于肺,肺气不能下降的缘故。只要风痰一去,喘息就可以平静下来,实症实脉,所以为顺。如果脉来沉涩而散,是肺气虚弱已极的反映。阳气大虚,四肢失去温养,自然就会寒冷,所以便属于逆症了。

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1)其躯。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脾败双弦,火炎急数。

1)殒:音允,指死亡

  此段讲为热、骨蒸、劳极脉症。

  凡属火热的病变,脉来洪数,热症热脉,显而易见,便于治疗,如脉来沉微,便当考虑是虚热或假热,而不是实火。如果脉来散漫无根,更应当考虑到是否虚阳外脱,那就有危险性了。

  骨蒸发热,是属于阴虚阳亢的病变,主要为肾阴虚损;不能养阳,阳气亢奋,所以脉见虚(阴亏的反映)数(阳亢的表现)。假使发热而脉来涩小,说明不是一般的阴虚,而是阴精枯竭了,精竭而热犹不止,进一步便会发展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地步,就有生命危险了,骨胳中存在有骨髓,是由肾中精气变化而成,精髓充足,骨胳强壮;精髓不足,气反化为热,热邪从骨胳里蒸腾而出,便叫做骨蒸发热,为虚劳发热的一种。

  无论“五劳”和“六极”诸种虚症,都是由于阴精阳气虚损的病变。多见浮软、微软等虚脉,这是很可理解的,若劳极病而见双手关脉都弦,习惯称做“双弦”。脾胃机能又极其衰败的,这是肝阳亢盛损伤脾胃的结果。若劳极病而见脉来急数,这是阴虚至极,阳亢成火的必然反映。

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

瘀血内畜,却宜牢大(1)。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此段讲失血、瘀血脉症。

诸种失血病,无论是吐血、下血、血崩,经大量出血之后,必然见到血液虚少的芤脉。在失血的过程中,脉来缓小,则虚症虚脉,脉证相应,是一较好的现象。若脉来数大,说明邪热病变还在发展,还有出血的可能、应严加注意。如果有瘀血停蓄在内,脉来牢大,实症实脉,脉症相应,仍属相宜;假使脉见沉、小涩、微种种虚脉,那就是实邪既没有消除,阳气又已大虚,实症虚脉,攻补两难,所以“反成其害”了。

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软洪数。

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2)可惊。

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

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微而实,阴迟而涩。

(1)大:这里读作“太”

(2)形脱:凡久病或大病,肌肉消瘦到了两颊、两(nao音闹。上肢两的肥肉,两踹(chuai)音踹。下肢的肥肉,即腿肚都没有肉了,叫做“形脱”

(3)闭(bi)音弊。闭也。

此段讲遗精、白浊、三消、淋闭、便结脉症。

遗精、白浊的病变,基本上是属于虚证的多,所以都可能出现微涩的虚脉。但遗精见于阴虚火旺,或白浊见于湿热下注时,就可见到洪而芤或数而软的脉象。洪与数是由于火旺的原因,芤与软则为精液虚竭的反映。

消渴病有“三多”症状,所以叫做消。渴而多饮为上消,饥而多食为中消,饮而多尿为下消。三者多由燥热太盛所致,所以脉来浮大,甚至数大。因都是脉症相符的,故主生。如果出现了细、小微、涩种种虚脉,同时肌肉消瘦已经到了“脱形”的程度,说明精气耗散已经极为严重,故可惊。

  淋和闭,是排尿困难的两种不同病变。淋是小便点滴而出,排泻不通畅,闭是小便闭结不通。患淋病或小便闭而鼻头色发黄,是由于脾胃的湿热内盛(因鼻头是脾所主的部位),所以脉来数大,是脉症相应的。没有什么妨碍。相反,脉来涩小,这是精血大伤,不能化津化气的重症。

  大便燥结不通,必须分辨燥热伤津的结果,故脉来多数而实;在血分为阴结,由津枯不润所造成,故脉来多迟而涩。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

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痰滑热数。

  此段讲癫、狂、痫脉症。

  由于痰浊阴邪太重,以致神识不清的,便发为癫病,主要症装为语言错乱,器笑无常。由于火热阳邪太重,煎熬成痰,蒙蔽心窍,以致神志失常的,便发为狂病,主要症状为无端怒羁,猖狂躁急。这两种病都是由于有实邪的存在,如脉来浮洪。则为实症实脉,病变单纯,易于治疗,故为吉光;假使脉来沉急,说明病变已经深入,不易治疗,故为凶殃(殃,即是凶,凶殃互词,就是不好的意思)。

  痫病,是心神虚弱,又为风痰所扰的病变。如见虚脉,仅为心气不足,风痰邪气并不太重,故为相宜;假使脉来实而急数,便说明风痰重,邪气盛,这是不好的,他如:脉浮为阳症,脉沉为阴症,脉滑为痰症,脉数为热症,这各一般的辨症并没有什么区别。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

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1)。

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

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此段讲喉痹、眩晕、头痛脉症。

喉痹,即喉中闭塞不通。主要症状为咽喉肿痛、面赤腮肿,甚至颈项漫肿,渴水难咽。

多由阴火内亢,外感风寒,相凑而成。脉不见数,总属热症;脉来见迟,则为火被寒郁。

缠喉风,系喉痹的一种,主要症状为喉连项肿大,项部及喉内都可看到红肿发炎,喉部发紧、发麻、发痒,痰鸣气壅,手指发青,手心壮热,发热恶寒、甚至手足厥冷。多由情志先伤,再感风热邪毒而成。

喉痹而急速发作,痫情发展极为迅速的,叫做“走马喉痹”,多由肝脾两脏火郁而成。无论缠喉风或走马喉痹,均为热毒内攻的病变。如果脉不微状,说明精气枯竭,毒势蔓延,故属难治。

眩晕,即头目昏眩甚或晕厥。致病的原因虽然复杂,但一般以精气虚损、痰火上攻为最常见。属痰的脉来滑实,属火的脉来洪数。左手脉涩,多为死血,即有瘀血;右手脉来虚大的,多属于气虚。头痛病的患者,多见弦脉。

大凡疼痛,经脉往往变得很紧急,所以脉搏亦因之而见弦。头痛脉来见浮,多属外感风邪,痛的特点是;有抽掣的感觉,恶风出汗。头通脉来见紧,多属外感寒邪,痛的特点,头发紧,恶寒无汗,头痛脉来见洪,多属热病,痛的特点是;耳和额部胀痛,无论有汗无汗都恶热。

头痛脉来见细,多属湿病,痛的特点是:头部感觉沉重,遇着阴雨天更厉害,头痛脉来缓弱,多为暑病,痛的特点是:感觉空痛,汗出恶热。头痛脉来见滑,多为痰病,痛的特点是:昏重而痛,心烦欲吐。

头痛脉来弦软,多为气虚,痛的特点是:稍为劳动,痛即加重,头痛脉来微涩,多为血虚,痛的特点是:痛连项后发际,并时常发生惊惕。

头痛脉来弦坚,多为肾气厥逆,痛的特点是;痛连齿根,时发时时止,入夜加重,只是恶寒不恶热。

头痛脉来短涩,多为真头痛,痛的特点是:痛连脑内,四肢厥冷。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

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

弦滑痰饮,软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1)。

  此段讲心腹痛、疝痛、腰痛脉症。

祖国医学传统的所谓心腹痛,实际主要是指胃脘痛而言,心,作“中”字解,胃脘在人体中央,所以胃脘痛叫做心腹痛。这里所谓的九种腹痛是:一、饮痛:痛而腹鸣,胀满食减,足跗(fu音夫,足背)水肿;二、食痛:痛而痞闷,吐逆吞酸,嗳腐臭气;三、冷痛:痛而腹冷,作刺痛,四肢清冷;四、热痛:痛而胸热欲呕,心烦而渴,大便秘结;五、气痛:痛而胀满,游走不定,时作时止;

六、血痛:痛而腹中有积块,牵引两胁部:七、虫痛:痛时腹中呈索状物,痛止即散,甚至吐出蛔虫,或大便中有虫;八、悸痛:痛而脐上悸动,劳动即发,头面发赤而下重;九、斗疰(zhu,音注。灌注,即传染的意思)痛:痛而神昏卒倒,昏愦妄言,甚至口噤。凡因感染秽浊恶气而有以上症状的,便叫做疰痛,上面所述九种心腹痛,如脉来细迟,只说明正气不足,但病邪并不严重,因而可望其速愈。如脉来浮大,不仅正气虚衰,而且病邪也很严重,便会牵延难愈。

 疝气病,少腹急痛,手足厥冷,有的痛而牵引睾丸,阴囊肿大,痛时腹中有积块,可上可下。多因寒湿郁滞,浊液凝聚,阻塞经脉血络而成,少数也有因于湿热壅遏的。所谓“积聚在里”,就是这样的病变。正因为经脉拘急不通而痛,所以一般疝痛的脉搏,也是弦而紧急有力。如脉见牢急。说明阴寒实邪在里,只是用温散寒邪的方法,便可治愈。如果脉来弱中带急,是阳气既已大虚,寒湿阴邪又特盛,治疗是很困难的。

(1)肭(na):音纳。肥软的意思,这里指腰部的肌肉而言。

腰痛的成因,主要由于肾脏虚损,阳气不充,风寒、湿、痰等病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以致疼痛。腰痛的病变,既以内伤里症为主,故脉来多沉;因于疼痛,故脉兼弦,这是一般患腰痛的脉象。

如果兼见浮脉,痛而左右牵连,脚和膝部发生强急的,属于风邪。兼见紧脉,痛而足冷背强,拘急怕冷的,属于寒邪。兼见弦滑,痛而有形,皮肤呈苍白色的,属于痰饮。兼见软细,痛而腰冷发沉,下肢浮肿的,叫做“肾着”(肾阳虚,水气闭着不行,故名)腰痛。脉见虚大,痛而隐隐不甚,乏力酸软的,属于肾虚。脉见沉实,痛而不能俯,不能动掐转侧的,多属闪挫外伤。

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软细者湿。

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

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

此段讲脚气、痿病、痹病、黄疸脉症。

脚气病,为寒湿或湿热等侵袭足胫而成。主要症状是;从膝到足,麻痹冷痛,痿弱挛急,有的发肿,有的不肿,有的下肢肌肉爱渐萎缩枯细,有的甚至从腿肚子感觉有气上冲,直冲到心胸部,习惯叫做“脚气攻心”。

临床上诊察,一般可分做四个方面,脉来见迟,为寒湿邪盛;脉来见数,为热湿邪盛;脉来浮滑,为风湿邪盛;脉来软细,为湿邪盛,痿病,即手足痿软无力,关节缓纵,不能伸屈自如。多因肺胃燥热,精气两伤,以致筋骨、血脉、肌肉等渐次随之痿废,失去了它的正常功能。此病脉来多微弱而迟缓。这里只言肺虚、没有谈到胃、是不够全面的。痿病无论脉来见涩、紧、细、软,都是由于精血不足,筋骨、经脉失去了濡养的缘故。

痹病,先由气血亏损,肌膝松驰,以致风、寒、湿三种病邪壅塞经络,阴碍了气血的运行而成。最常见的症状是;大小关节疼痛,运动障碍,或者某一部分发生麻痹,失去知觉;或者周身有沉重的感觉;或者下肢浮肿,关节奇冷、变形。它的脉象以浮、涩、紧三种最为常见。因涩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浮紧是风、寒、湿邪痹着于经脉的反映。

疸病,又叫“黄疸病”主要为周身皮肤及两眼发黄,多因于湿热蕴积,胆汁与胃中的湿浊合并,熏蒸郁遏,不能发越所致。这种湿热,属于实邪,所以便常出现洪数的实脉。

古书记载,把疸病分做五种。一、黄疸;皮肤呈鲜明的黄色,两眼和小便都发黄,发热,这是属于热盛的病变。二、酒疸:身黄而心烦欲吐,腹胀满,小便不利,为酒湿毒气郁蒸而成。三、谷疸:身黄而腹满不欲食,食即头眩,小便不利。由饮食停滞,胃中浊气郁积而成。四、女劳疸:身黄,头额部现黑色,有瘀血蓄积而成。五、黑疸:身黄目表,头面部全呈黑色,大便黑,心中烦热,肌肉麻痹。多的酒疸或女劳疸误治而来。以上任何一种黄疸症,如脉来涩散,是精气两虚的表现,如见发渴不止,是热邪盛而精液枯竭,邪盛正衰,病变恶化,所以最忌见到此种脉象。

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

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1),虚小可惊。

胀满脉弦,脾受肝虐(2)。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

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1)出厄:音扼,困苦;出厄,即困基解除。

(2)脾受肝虐:原作“土制于木”

此段讲水肿、胀满脉症。

水肿病,多因水湿阴邪太盛,不能正常流行,以致肌肉肿满,所以多出现阴邪盛的沉脉(一般有沉小、沉紧、沉数、沉迟等,故叫,“诸沉”)。水肿而脉见浮,多属“气水”或“风水”。气水肿的特征是:皮厚色苍,自上而下,一身都肿。风水肿的特征是:面目肿大,骨节疼痛,身发沉,恶风出汗。脉沉则多见于“石水”和“里水”。石水肿的特征是:脐以下少腹肿硬如石,扣之有声。里水肿的特征是:面目和周身肿,发黄,小便不利。脉沉而数的,多见于阳水肿病,症见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脉沉而迟的,多见于阴水肿病,症见遍身浮肿,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辨认水肿病,一般说来,以脉来浮大较好,因实症实脉,病邪虽在,正气却没有衰败,容易治疗。如脉来虚小,是实症见虚脉,病邪未去,而正气衰败,所以可惊。

用胀满病,因肝所郁而不伸,影响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致湿浊邪气积聚而成,故叫做“脾受肝虐(侵害的意思)”。胀满既多数是“肝强脾弱”的病变,所以出现肝强的弦脉。胀满而脉来数洪,为湿热内蕴,浊气滞留胸腹的缘故。

胀满而脉来迟弱,为阳气大虚,阴寒邪气积而不散所造成。如果脉来浮细,多为虚胀,症见小便淡黄,大便溏薄,色泽枯槁,神倦懒言,脉来紧急,多为实胀,症见小便不通,大便秘结,用而坚满,气逆喘促,一般胀满病都是外皮绷急,中空无物,惟实症则湿浊壅滞而坚硬,故叫做“中实”。

胀满病多为“本虚症实”的症候。也就是说单见其胀满形状似为实症,但多数都是脾胃虚弱的,所以称为“本虚”。假使脉来浮大,病邪虽没有减退,正气却还存在,故去“可治”;脉来虚小,则是正气衰败,难以抵抗病邪,故去“危极”。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濡细者湿。

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此段讲积聚、中恶脉症。

积和聚的分别是:由于痰或血积,积而不散,固定在一定的部位,有形迹可见的,叫做“积”,多属于五脏方面的病变。积块能够移动,有的疼、有的不疼,时而发作,时而消失,叫做“聚”,多属于六腑方面的病变。

总的说来,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再结合四时的外感,都可引起本病。也就是先因正气不足,然后邪气得以积聚。因此,积聚而脉来实强的,是正气还没有完全衰败,病变较轻;积聚而脉来实强的,是正气还没有完全衰败,病变较轻;积聚而脉来沉细,说明正气虚损已极,这种病变,就较为急剧了。

中恶,多见于病后,忽然气绝不省,怨包括现在所谓“休克”、“假死”的都是,中恶而见腹胀,脉来紧细,说明正气虽衰,邪气不盛,容易回苏。若脉来浮大,是邪气已经深入的表现,病情比较严重了。

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

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

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此段讲痈疽脉症

痛为胃中热毒蕴结,经脉受到热毒的侵袭,血液壅塞腐败而成。发痈的地方,往往是高肿、色红、热烫,疼痛,皮很薄润,化脓较快,收敛也较快,属阳症。疽为疮毒蕴结在脏,渐次侵及肌肉,筋骨等组织,虽然也可腐化为热,但热并不盛,所以发疽的地方皮厚而坚,但红、肿、热,痛均不厉害,甚至不红、不肿、不热、不痛,属阴症。这是痈和疽的基本分辫。

但一般又把较大的疮疡叫做痈疽,疮处坚硬,根蒂深固,外软内坚,平陷无脓,多因先有情志内伤,湿浊蕴结成毒,以致经脉凝滞而成,患痈疽而脉来浮散,恶塞发热,这是开始发病时所出现的表症,就在这个时候如身上有利痛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痈疽发生的地方。因疮毒开始影响经脉,干扰营气、卫气的运行,所以往往都会出现表症。

痈疽已经发生后,发热肿痛而脉数,这是属于热邪盛的阳症,相反,既不发热,叉不瘙痛,脉亦不敛,使属于寒邪盛的阴症。还没溃脓的痈疽,而脉来洪大,这也是阳症,说明很快就要溃脓了,溃了脓,热毒即自行消敬而愈,故用不着害怕口已经溃脓的痈疽,脉搏还继续洪大,说明疮毒未除而气血已伤,故曰“可怕”。其实这也用不着害怕,只须及时重用清热解毒、托里调中的方法,也可治愈。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

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

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

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此段讲肺痈、肺痿、肠痈脉症。

肺痈的主要症状是;咳喘胸痛、吐浊痰脓血。多因痰涎垢腻蕴结成热、熏灼肺脏所致。如痈疡已成,必因热毒内盛,放寸脉多数而实。肺痿,多因脾胃津伤,不能养肺,以致肺脏逐渐枯燥,而现痰咳喘息,咳声嘶哑、痰不易吐.肌瘦神疲、恶寒潮热等症。肺痿的病变,主要是由于精气两虚,所以脉来虽数,却是无力的。患肺痈而面色咣白,同样是气血极虚的表现,故以脉来短涩为宜。如果脉来浮大,说明肺热犹盛,还会出现吐如糊粥样的浊唾,脓血等痖,说明病势还在不断地发展。

肠痈,即肠内发生痈疡。症见腹部固定性的疼痛,不能转动,接着它更显得痛,皮肤粗燥枯涩,腹皮发胀,可触到腹中有硬块,为湿热或瘀血郁积肠内而成,肠痛热盛,脉来滑数,这属实症。

如果不是实熟,虽见数脉,也往往是数而无力,甚至还会出现芤虚的脉象,尤其在关部出现,这是痈疡溃脓,血液耗散的绿故。肠痈见脉微涩而紧,微涩脉虽属虚象,但紧脉却是湿浊凝滞的象征,可以趁它还没有成脓的时候,用温通轻泻的方法,下其湿浊,如通肠饮(银花、归尾、白芷、皂刺、乳香、没药、大黄,甘草、苡仁、花粉)之类。如脉米紧数,是已经溃脓的信号,只可以采用托里透脓的办法,切不可再用攻下剂,防它溃破穿孔。

13妇人脉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

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

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而①散,胎必三月。

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

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

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古。

实大弦牢,有症则逆凸

此段讲妇人胎产脉法。

诊察妇人的脉象,最基本的是要从营血的虚,实、寒,热几方面来分辨它。人体内的气和血都很重要,但妇人的营血比起男子来尤为重要。所以对于妇女的营血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认识,在临床上更有特殊的意义。

例如:妇人营血旺盛,便容易受精成胎;如果阳气偏旺而营血不足,便难受孕。这是因为阴血偏虚,‘便不能养精;阳气偏旺,更足以伤精的缘故。正因为血能养精成胎,所以一般妇女怀孕以后,首先从脉象方面反映出来的,就是手少阴心经的脉搏,也就是左手寸部脉的搏动,往来流利,颇带滑象,进一步尺关脉也流利而滑,那就是妊娠的征象了。困寸脉属心,尺脉属肾,心毛血脉,肾主藏精,精血调和,便能养胎。胎成三个月以后,尺脉求更显得滑而疾数,惟梢加重按,便略带软散。

(1)而:原作“不”,今据《脉经》脉滑疾,直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的是胎气初成,还没有至于壮实的征象。胎成五个月以后、胎气逐渐壮突起来,尺脉只是滑而疾数,便没有软散的现象了。

胎儿的男女不同,在孕妇的脉象和腹部的形状方面,也有点区别。男胎左尺脉来多滑疾,腹部胀大有似釜(锅)底,圆而尖凸;女胎右尺脉来多滑疾,腹部胀大呈簸箕形,圆而稍平。前人虽有此说,但井不完全如此。只供参考。

孕妇快到临产的时候,脉象也有较大的改变。因为它与平常(经常)所见的脉象有选别、有距离,所以把这种脉叫做“离经”脉。凡孕妇临产,已见“羊水”的,说明生产就快了。如未见“羊水”,说明生产还要稍待时刻,不要速然惊慌忙乱,造成不必要的紧张。生产以后,胎去血虚,但脉来犹见缓滑,是气血没有大伤的表现。若脉来见实、大,弦,牢,或者更出现风病,痉病种种症状时,是正气初虚,邪气又盛,正直邪实,便为“逝”症。这里所谓“逆”,仅与脉来缓滑、没有病症的情况相对而言,并不是什么危险。

14小儿脉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

更察色症,与虎口文。

除切脉以外,还可以观察小儿的面色,大概是:青白色,主阴邪;黄赤色,主阳热;青色主风、主肝邪、主脾胃虚寒、主心腹疼痛、主暴惊,主惊风;白色主气虚、气脱、主脾肺不足、圭寒泻、主慢惊,赤色主火、主痰热、主急惊、主闭结、主伤寒热痖;黑色主水湿、主阴寒、主厥逆、主痛极;黄色主积聚、主蓄血、主脾病胀满;两颧鲜红,时显时隐,这是虚阳外越,为阴虚,不同于实热症。

诊察小儿疾病,还有诊察“虎口”脉纹一法。大指和食指的交叉处叫“虎口”,所谓诊“虎口”,实际上是看食指的脉纹,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在这里主要是观察指纹的颜色,紫色为热,红色为寒,青色为风,白色为疳,黑色为中恶,黄色为脾胃病。

指纹仅见于“风关”,病轻,见于“气关”则梢重,见于“命关”为严重。疳,多为小儿胃肠病,饮定减少、气血虚衰的总称。习惯上对这种病在十五岁以上的患者叫做“劳”,十五岁以下的便称为“,疳”。

15奇经八脉的脉象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

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

寸左右弹,阳跷①可决。

尺左右弹,阴跷可别。

关左右弹,带脉当诀。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

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人身十二经脉,每一经各有一脏或一腑,如手太阴经肺,手阳明经大肠,足阳明经胃,足太阴经脾,手少阴经心,手太阳经小肠,足太阳经膀胱,足少阴经肾,手厥阴经心包络,手少阳经二焦,足少阳经胆,足厥阴经肝。这叫做十二正经。它们有了病变,在两手寸、关、尺部都可以通过不同脉象反映出来(参看《部位、诊法》笫二)至于奇经八脉。

除冲、任、督脉起于少腹胞中而外,一般都不与脏腑直接联系,与正经大不相同,所以才叫做“奇”。奇,即奇异,有异于正经的意思。属于奇经的,计有任脉、督豚、冲脉,带豚、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八种。

这里主要就是谈这八条经脉发生病变后,在临床上的另一种诊察方法。督脉病变反映在寸、关、尺三部脉来都浮,而且直上直下,颇有弦长的形象。冲脉病变反映在、寸、关,尺三部,脉来都现牢象,也是直上直下,颇有弦实的形状,任脉的病变,寸部脉来见紧,或者从寸到关见细实而长的脉象,阳跷脉的病变,寸部脉来观察,好象是在左右弹动似的。

阴跷脉的病变,尺部脉来现紧,同样具有左右弹动的情况。带脉的病变,关部脉来现紧,也是左右弹动不休的。阴维脉的病变,尺部脉多见斜向大指(外斜)而上至寸部,它的搏动往往是沉大而实。阳维脉的病变,尺部脉多见斜向小指(内斜)而上至寸部,它的搏动往往是浮大而实的。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

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眩僵仆。

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跷为病,阳缓阴急。

阴跷为病,阴缓阳急。

(1)阳跷为病,阳缓阴急。阴跷为病,阴缓阳急;按《难经.二十九难》,《十四经发挥》应作“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但因现在针棘小儿麻痹的足内外翻证,以内翻属阳跷病的阳缓阴急,外翻属阴跷病的阴缓阳急,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暂不改变,留待继续研究。

恍惚:即神志昏糊,不能自主。此段讲奇经八脉主病。

督脉沿着背脊循行,主持一身的阳气,故督脉的病变,多为阳虚。阳气虚弱不能温养脊髓,或者同时外邪入侵,都可能使脊柱强直。阳虚而痰湿阴邪盛的,还可能发生癫痫或痫病(参看《杂病脉象》第九)。

任脉沿着腹部正中由下面上行,主持一身的阴血,故任脉病变,多为血分的虚寒,运行阻滞,便发而寒疝(腹痛,手足厥冶)、水疝(肾囊肿痛,阴汗湿痒,小腹时鸣)、筋疝(阴茎痛,筋急缩,或缓弛不收)、血疝(刺痛如锥,手不可近),气疝(阴囊痛上连肾俞穴、偏坠,生气即发),狐疝(睾丸偏有大小,时上时下)、癀(tui,舌颓)疝(阴囊肿大,麻痹不仁,妇女则阳户凸出)、或瘕积一类的硬块病。

冲脉挟脐左右上行,为身中血海之一,发为病变,则见气往上逆,腹内里急。

带脉从季胁部环身一周,它的病变主要为妇女带病,以及脐腹疼痛、遗精等。

阳维脉循足外侧上行,维系一身卫气。发为病变,卫虚不能固外,便见恶塞发热等表证;不上于头,便见两同陆晕.甚至突然头仆,僵直不省人事,有如尸厥(蠡看《杂病脉象》第一)。阴维脉循足内侧卜行,维系一身的阴血。发为病变,营血虚不能滋养心胜便心痛,甚至胸胁刺痛,筑筑(选坐作心悸的形容词解释)悸动不安。

阳跷脉循足外侧上行,发为病变,内踝以上经脉拘急,外踝以上经脉弛缓。内为阴,外为阳,故曰“阳缓阴急”。阴跷脉循足内侧上行,发为病变,外.踝以上经脉拘急,内踝以上经脉弛缓,故叫做“阴缓阳急”。

总之,癫痫、蟪疯、寒热,恍惚等病,在奇经八脉中,都可能出现,但都各有所属的小同部位,不同脉症,必须进行仔细地分辫。

16真脏脉

病脉既明④,吉凶当别。

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

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

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

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

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

参察色症,断之以臆。

此段讲真脏脉。

对以上各节所述各种病变的脉象,既已基本明白了,从而对于各种病症的预后好坏,也应该能作出鉴别,不过,这些脉蒙,都是通过经脉的变亿反映出来的,还有所谓“真脏脉”的.不仅是经脉一一般变化的反映,而是脏腑本身功能到了“一厥不振”地步的表现。所以叫做“真脏脉”的意义,就是说这种脉象是脏腑的其气(印正气或元气)都已袁败之极的表现。肝胜真气衰绝的脉象,好象揽着刀刃,极细而坚急(责责,坚急的形容词)。心脏真气衰绝的脉象,短而坚硬躁急。象一颗豆让的旋转。脾脏真气衰绝的脉象,细弱极了,

(1)病脉说明;此向前原有“平入无脉,移于外路。兄位弟乘,阳溪列缺”四句,是说“反关脉”的问题,己于第:部分“部位。诊法”首段介绍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时而搏动很快;时而又极慢,好比鸟雀啄食一般,又好比屋漏滴水,细水缓流、覆杯的水滴,总是点点滴滴的,时断时续的,没有一定规律。肺脏真气衰绝的脉象,大而虚软!好比羽毛着在皮肤上一样,既漂浮无根,还萧素零散;又好比麻子仁的转动,轻虚而涩.并不圆活;又好比水面的波浪,来去极块,但模糊不清。肾脏真气衰绝的脉象,坚搏无神,有不规则的歇止;又好比客人的来访,来来去去,没有一定,来的时供有如弹石般坚急有力;去的时候便又象解散的绳索,散乱无根。

命门真气衰绝的脉象,来去模糊,很难辩识,时而好似游虾,脉在沉部突然问搏动一下;时而好似鱼翔,仅在足部搏动,寸部毫无影响,首尾不相应。膀胱真气衰绝的脉象,脉的搏动,有升无降,好象泉水的上涌一般。凡是出现以上种种真脏脉形象的,郁足以说明豚中已经不存在胃气了。当然,尽管出现了选种种坏脉,仍然须要参考形色、症状的情况,仔细地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取得正确的判断,还是此较容易的。

阳病见阴①,病必危殆②。阴病见阳,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己竭。伏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此段讲阴阳绝脉。

阴和阳,是互相联系的。阴阳的正常关系被破坏,就是病变。从脉与症的关系来说,也很明显。如阳热病见阴虚(1)阳病见阴;本段是从第七部分(三)移来。(9)殆(dai);音带,危险。脉,阳愈亢,阴愈虚,这样的病变危险性较大,相反,本是个阴寒病,却出现阳热的脉,由阴变阳,由衰弱转为亢进,是机能好转的征象,虽然一时病重,但从预后来看,大多是不妨事的。假使仅有尺脉的搏动,上不到关脉的,说明阴精已经衰绝于下,无力上升。或者但有寸脉的搏动:下不到关脉的,说明阳气己经衰竭干上,无力下降。这两者同样是属于“阴阳离决”的病变。假使脉既沉伏,又还歇止,这说明脏腑真气都已袁绝,整个身体就有垮台的危险性。或者脉求浮脉,重按则无,毫无根蒂,这是阳气已经接近衰绝整个身体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医治起来就很困难了。

玉善疗愈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药王门第49代传人

永恒爱全频疗愈能量师

明心见性指导师禅定拍打师

SRT灵性执行师直传灵气疗愈师

生命磁动力疗愈师生命数字密码解读师

专业调理:

各种身体疾病(远程能量疗愈、针灸)

一针秒杀颈肩腰腿痛、抑郁症。

脑瘫、脑瘤及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针灸治疗

清理低频能量干扰(如孩子夜间啼哭不止、发烧)

负面能量、情绪清理(如恐惧、焦虑)

各种阻碍能量清理如财富、事业、亲密关系中的卡点

更多咨询请长按下图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cxz/6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