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牛俗称图谱》前言

阿木古冷

骏马奔腾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新旧更替,这是自然界的规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自然生物的演变和进化。今天的马牛,是人类由野生捕获而逐渐驯养的结果。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一直经营着畜牧业,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建国后,更加速了这方面的工作,使牲畜品种增多,性能提高。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单就马牛的称谓来说,就极为讲究,形象逼真、通俗,且又多样,可谓繁简兼备,雅俗并茂。对不同年龄的不同畜种,不同性别,不同毛色,都有专用的名词。甚至根据体态特征命以不同的专用名,比如对未生角的秃头牛,叫“海诺格”,或对其雄性的叫“推木格”,雌性的叫“毛古都尔”,对尾毛稀的马叫“讨经毛里”。同时,对种类、毛色、口齿性别又一语以蔽之。其中也有变换,比如蒙古族称白色为“查干”,但称白马为“撒热勒毛里”白牛又称“查干乌和尔”。称黄为“谢拉”,但对牲畜的黄色却称“花”,将黄牛犊称作“花吐古勒”。为什么这样叫?词源由何而来?这里不作考究。另外,统称黄马为“花毛里”,但对鬣、背线及尾毛黑色,膝关节以下有虎斑的却又不叫“花毛里”,而叫作“霍勒毛里”。相反,对鬣、背线尾毛深黄色的又称为“花毛里”。

蒙语称野马为“霍”。野马的颜色是黄的,马是由野马演变而来的,那末,“霍勒”这一叫法,是否借喻了“霍勒”这个野马的本色本名的呢?至于其它毛色的马,是长期遗传变异的结果,这样推论也许不无道理。这,似乎属于动物学的范畴了,本人未曾考究,安敢妄议!

骏马奔腾

问题是,现在有不少的年青人对这种传统的、形象的、科学的叫法已经生疏了,甚至失之殆尽。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畜牧业的演进,将来对马牛的称谓有的延用,有的演变,有的恐怕要失传。

有鉴于此,为今日作参考,给后世留资料,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笔者赶在古稀之前拜请了哲盟摄影家岳枫暨宝音代来、陈晓光、王永江、杜仲一、赵玉珊等同志,费时2年有余,搜集具有各种特征的马、牛进行了拍照,并征集了些照片,从中选出马、牛照片各百张,编纂成册。按马牛分为两大部分,再以色相为基础,将前者列为十二项,后者列为十项,以科尔沁蒙古族的世俗叫法为主,缀以当地汉族民间称谓,用蒙汉英3种文字作了简介,又对每张照片加以注明,并附以汉语学名。册子定名《马牛俗称图谱》。

需要说明的是,对某些照片,岳枫同志自视不甚合格但因我侧重资料,竞使摄影师们的精湛技艺不但未能发挥,而且屈陋就简了。着实来说,从奔驰在草原上,未经调训的某些畜群中适时地摄取完全理想的镜头,绝非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得到的,也不可能将马、牛的千姿百态的特征都摄取下来,又很难使所有的照片的色彩与每头实物的色相绝对地吻合起来。应该说,取得了这些照片,已是不易了。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热情协作深表敬意。

在编纂过程中笔者走访了不少牧民和多年从事畜牧工作的干部暨同志,请教了李国珍、张高迪、乌力吉、贾恩棠、罗泗泽等专家指教,得到了很多有益的指点特别是有些领导同志给予了支持和鼓励;国家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及哲盟农牧处、农牧场管理处、科技处、民族宗教事务处等单位,在刊印经费方面给予了赞助,凡此等等,使这本图谱得以面世,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近年岁次庚午,即白马年。而白马,就蒙古民族习俗来说,是吉祥的象征,胜利的象征。蒙古民族尤为崇尚白色,因为它象征着纯洁和朴实,故讲究住洁白的毡房,吃洁白的奶食,怀洁白的心灵,献洁白的哈达,骑洁白的骏马,奔向洁白的目的地。以白马、白牛为首的图谱,巧逢庚午刊印,祝洁白的骏马,带上洁白的心愿,奔向吉祥而洁净的人间。

因本人学浅才疏,对这本图谱虽经努力,也难免疏漏,更因有些汉语俗称,是由蒙语直译而来,念起来颇觉

牵强与涩口。恳请专家和读者补正!

年5月改定

马年说马

舍冷那木吉拉

骏马奔腾

马牛羊、鸡犬系,此六窗,人所饲。在我国,自古以来马列为六畜之首,是因为它在中国几千年的战争史和农牧业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北方游牧民族尤其重视养马。《多桑蒙古史》上说:“其家畜为骆驼、马、牛、羊、山羊,尤马多。”《元史》载:“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足见蒙古草原呈现的畜收遍野的繁荣景象。《唐书》载:“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适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从而,蒙古马就成为素负盛名的世

界马种之一大派了。

成吉思汗以能骑善射的蒙古人和能耐远战的蒙古马为基础建立了快速军西征。美国海斯·穆思·韦兰写的《世界史》上称之为“蒙古旋风”,可以说是当时蒙古铁马的行军迅捷的真实写照。史载:西征时蒙古骑兵每人配以数匹马,行军中顺次换乘,歇马不歇人,日以继夜,连续疾驰。途中士兵断了给养,即刺穿乘马的静脉吸血充饥,继续前进。马与士兵真的成了生死与共的战友。在战场上兵马同进击共防守,机动灵活。在敌人措手不及时,迅猛突击而大获战果,从而使蒙古马的影响扩大到亚、欧二洲。人们说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夸张。

年,英法联年悍然在大沽口登岸,向我国进攻。当时,僧格林沁率领科尔沁十旗蒙古骑兵,往来奔突,奋勇抗击,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迫使英法联军仓惶败逃。马克思也曾赞扬过这次胜利:“打败了英国侵略者”。真乃“四海愤郁二十载,一朝吐气臾间间,”洗刷了中华民族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郁愤。

解放战争年代,内蒙古骑兵部队,在东北战场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颃强的斗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年,内蒙古骑兵部队参加了首都国庆一周年盛典,白、红、黄、黑色的马队组成的骑兵方队,英姿勃勃,以整齐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厂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和首都人民的检阅:这是党和人民给草原儿女的一大光荣。

今天,科学已高度发展,马的部分功能逐渐被机械所代替,然而在北方广大农村、牧区马仍在拉套驾车、耕田、驮人、载物。看我国北方乡间大道上的三套马车,在驮手长鞭的驱赶下,马儿精神抖擞地奔跑着,洒下一串叮叮咚咚欢快的马铃声,马儿跑累了信步往前走动,就这样无忧无怨地奉献着力量。尤其在那连绵数千里的沙漠戈壁里,汽车、摩托暂时还是无能为力,一般交通和那绿色信使的任务,仍以马的脚力去完成。

据有关资料:年,世界上马匹总数为万匹,美洲占世界马匹总数的一半(万匹)。拥有马匹最多的国家是中国,有万匹;其次是美国(万匹)、墨西哥(万匹)、巴西(万匹)、苏联(万匹)阿根延(万匹)、蒙古(万匹)。

我国的马匹虽然有蒙古马、藏马、伊犁马、三河马等品种,而蒙古马的数量仍占绝大多数;大部分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及北方各省。

骏马奔腾

蒙古马外型、体质和性能等方面形成独立的品种,它体质结实,坚忍耐劳;且习惯于

野外草场,因此在管理和饲养方面,不需多费事,这是一个特殊的优点。蒙古马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能够用蹄子扒开雪得到饲草,而且能够饮雪。在这方面蒙古马比欧洲马、美洲马别具一格。

蒙古马,毛色以白色为居多,兼有栗色、青色、黄色、枣红色的。身长约8尺,高约5尺。成年马活重——公斤。铜铃般炯炯的锐目,剪刀般竖立的短耳,瀑布般的毛和长尾,蹄圆胸阔,颈短肩大。它的繁殖能力在4-10岁之间;交尾多在春季;受胎后十一个月下驹,一胎一匹。牡马4岁(选定种马以外)要去势。去势的马,蒙古语称“阿格塔”(即骟马)。骟过的马经过一、二年的放牧和调训后,成为矫健有力、性情温顺的役畜;用于长途乘骑、驾车等,步履轻盈,坚韧不拔,有很强的适应环境能力。

蒙古马有合群性,这是从它的野生祖先遗留下来的本能。在牧区群牧饲养的马群,一般在四、五十匹的骒马群中放一匹雄健的“阿吉日格”(即种公马)。骒马和骟马一般的要分开各自为群。调训好的“阿吉日格”(种公马)也与骟马划清界线,绝不混入骟马群里去。骒马群里的“阿吉目格”可算同类中的佼佼者,跑起来鬃毛和长尾迎风抖动,威武雄壮。有趣的是它能够十分巧妙地管理好骒马群,充当骒马群的“卫士”和“头领”。倘若发生有饥饿的野狼来骚扰马群,“阿吉日格”便会奋不顾身与恶狼搏斗,直至踢死或赶跑恶狼为止。所以调教“阿吉日格”来控制马群活动乃是牧民的一项重要工作。

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都喜爱马。尤其是对快马、走马等良骥给予很高的评价。蒙古族人民有句俗话:“大丈夫有了良骥,似雄鹰展翅,无马则如剑刀卷刃。”草原上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愛马,都练就了一种善骑马的本领,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牧马经验。如:经过长途跋涉的马,都要拴在马桩上,使马头仰起,等到马的气息平静,四蹄降温之后,才能放在草地上放牧。因为经过长途奔走,马疲劳紧张,如果立刻放开去吃草、饮水,会容易出毛病的。另外长时间在草原上放牧的马,因饱食青草,畅饮清水,已是瞟肥体壮,这时不能立刻牵来就备鞍乘骑;如乘骑,要事前把它从马群里牵来,拴在桩上逐渐减少饲草,经过几天,视其瞟肥稍事收缩之后再乘骑。这样马在长途奔驰中出汗少,不出毛病。

没有骟过的生个子儿马性情暴烈,捉拿使它就范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蒙古族牧民创造了独特的手持套马杆套马的技艺。

每到水草丰茂的盛夏季节,草原上的人们便开始挤马奶。马的挤奶期约天。每匹奶马挤奶公厅左右。马奶主要用来酿制“奇格”(即马奶酒)。

“奇格”在蒙古社会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汉书。礼乐记》中就记述马奶的历史。并称赞它“香味醇浓甘美”。《蒙古秘史》里就有成吉思汗及其祖先畅饮马奶养身恰神的细节。耶律楚材有“天马西来酿玉浆,革囊倾处酒微香”,“浅白痛思琼液冷,微甘酷愛蔗浆凉”等诗句,尽情地品味了奇格的令人倾醉的妙处。因喝起来微酸适口,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可见当年蒙占铁骑行军神速,这与他们饮用营养丰富的“奇格”有很大关系。

元代,“奇格”已被誉为“塞北八珍”之一。马可·波罗途经蒙古草原时,“奇格”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的《游记》中有这样的记述:“马乳是他们(指蒙古人)的饮料,制得味道象酒一样美好...”

直到今天,草原上的人们,仍喜欢饮用“奇格”。它在人们的心目中还象征纯洁、美好、吉祥、幸福,所以人们都尊崇它。在祭祀“敖包”时,就常用“奇格”来当祭品。如有贵客临门,人们也要端出自己亲手酿制的“奇格”来招待,以表达恭敬、祝福的情意。每逢“那达慕”大会,就用“奇格”酒来涂抹赛马中获胜的冠车快马的头,表示祝贺祝福。

饮“奇格”酸辣醇香可口,产生一种微醺快感。据有关专家测定,这种酒含少量乙醇,有丰富的酵母、氨基酸、维生素C、蛋自质和芳香性物质。饮之,不仅能清凉解暑,还能滋补身体,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消食、健胃等功效。蒙医用它治疗腰腿痛、冠心病、高血压、肺病、肠胃炎等,都有特殊疗效。

马确实是贴近人类的动物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生活有诸多贡献,对自己的主人也温顺忠厚,且通人性。调驯有素的骏马,乘骑出门,下马后虽然不拴它,也不离开远走。出来后,既或不牵缰绳,它也跟在后边走。马的记忆力和识别能力是很强的,而且听觉、嗅觉也非常灵敏。它能记住山梁、小桥、河流等复杂的地形和道路。因为马是一种与人深通感情的动物,所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马自喻、画马、写马,抒发胸怀抱负。唐代诗人李贺作马诗二十三首,有“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的诗句。尤其民间还有“马有垂纲之义,狗有湿草之思”等有关马的传说。蒙古族的民族乐器一一马头琴,就是马和主人感情笃厚的象征

草原上传颂着这样一段美妙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草原上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小牧民,名字叫苏和。他有一匹白骏马和主人相依为命,感情笃厚。这匹马跑起来四蹄生风,能追捕飞禽走兽而闻名。奸诈狠毒的王爷得知自骏马的主人是一个贫穷的牧羊娃,于是就指使家丁前去把苏和的白骏马给抢来了。王爷挺高兴,有一天他想在众人面前显一显威风。得意洋洋地跨上了白骏马。不料王爷刚一跨上马要向前行,自骏马则长嘶一声,猛地一跳,把王爷摔了个嘴啃泥。白骏马风驰电挚股地飞奔而去。王爷恼羞成怒,大声叫喊,命家丁张弓射马。白骏马身负数支毒箭跑回家中,死在主人的面前。苏和万分悲痛,天天思念自己的白骏马,他制做了一把琴,用白骏马的头骨雕刻了一个马头,镶嵌在琴杆上,永远带在身边。每当想起自己的白骏马,他就奏起马头琴,回忆那白骏马在草原上纵情奔驰的情景……

在动物世界里,马确实深得人们的喜爱。人们都喜欢给某个马根据其特点冠以一个美丽的名字。如:“雪星站”、“草上飞”、“菊花青”、“花鼻梁”等。有的还用马名给人命名。人有人名,马有马语。“万马奔腾”、“马不停蹄”、“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等,在特定时间都有某种涵义。

生产、生活特殊条件反映在语言词汇里,蒙古语里关于说马的词汇就有别于其他语种。如:表达马的岁数1、2、3岁,就不是用数词,而有其他专名词:乌纳格、达格、古纳等来表达。说马的步伐:走、跑、颠儿等,也有:昭若、海塔尔、特勒莫等形象词汇。对马的毛色、形态等方面更有许多形象、逼真的表达词汇。尤其那民间口头语言中,以马为内容的谚语、俗话,诸如:“马越肥越值钱,人越自大越变贱”,“人在甜言中易栽跟头,马在软地上常打前失”,“美人不在穿,好马不在鞍”,“如若外出走远路,先给骑马加草料”等等,实在是举不胜举。真乃蒙古人的生活离不开马,歌唱也离不开马。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民歌一千首》一书,赞马、咏马的歌就有余首,占20%以上。有了马才有草原上的万紫千红。听那歌声“蓝蓝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边马儿跑……”多么令人豪气回肠!

让我们在马年的时光里,象歌中唱的那样:我们象双翼的飞马,奔驰在草原上……

原创文章

版权归作者所有

投稿邮箱:

byjw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cxz/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