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与爱同行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_p2
游国恩版讲义(完整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先秦文学总体概况、基本特征有个总体把握,为以下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了解文学史学习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掌握先秦文化经历了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的嬗变过程,文学也经历了远古时代传说时期文学(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时期,明确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紧,并打上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烙印;掌握先秦文学的主要特征。二、具体内容和要求:1、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秦文学作者群的流变:3、秦文学形态特征:三、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在于介绍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使学生充分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充分阐述先秦文化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发展的嬗变过程,以及伴随文化的变迁文学发展的变化状况,从而使学生认识掌握文学文化学的研究视角。四、思考题:1、了解古代文学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了解三古各期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2、上古诗歌体现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有何史料依据?3、上古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4、谈谈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5、理解认识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密切关系。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神话的有关知识,认识神话的价值和意义。二、具体内容:1、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2、中国神话所蕴涵的上古社会文化风貌:3、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三、重点和难点:重点讲授中国神话所蕴涵的上古社会文化风貌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认识神话作为原始宗教文化下的文学特征,发掘神话丰富的文化内涵。四、思考题:1、中国神话主要保存在那些古代典籍中?2、中国神话包括几类?3、中国神话蕴涵了哪些民族精神?4、上古神话蕴涵了那些上古社会的文化风貌?5、上古神话体现了先民哪些思维特征??6、上古神话散失的原因是什么?五、参考书:袁珂《中国古代神话》第二章《诗经》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有关文学史常识,掌握《诗经》丰富的内容、优秀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二、具体内容:1、《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2、《诗经》题材、内容的丰富性3、《诗经》的艺术成就4、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成功运用三、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诗经》的艺术成就,集中介绍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三、思考题:1、掌握〈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2、试述《诗经》祭祀诗、农事诗的价值和意义。3、试述《诗经》的艺术成就。4、试分析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成功运用。五、参考书:1、《诗经》注本2、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先秦叙事散文发展、繁荣的状况;了解掌握《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和文学成就。二、具体内容和要求:1、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2、从甲骨卜辞到《春秋》3、《左传》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叙事特征4、《国语》的文学成就5、《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三、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介绍《左传》《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同时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形势的介绍,使学生对二书的内容和思想观点有较深刻的认识。四、思考题:1、《左传》进步的思想内容有几方面?2、《左传》善于描写战争,表现在哪些方面?3、清代学者刘知几称《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你是怎样认识的?4、从那些方面看出《战国策》张扬士人精神?其意义何在?5、《战国策》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点?五、阅读分析作品:《晋楚城濮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烛之武退秦师》、《展喜犒师》《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冯谖客孟尝君》、《唐雎不辱使命》第四章〈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成熟过程;了解《孟子》《庄子》《韩非子》的艺术成就。二、具体内容和要求:1、先秦说理文的发展与成熟。2、《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3、《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4、《韩非子》议论文的成熟。三、重点与难点:1、《孟子》的论辩技巧;2、庄子思想的评价;3、《庄子》散文的哲理内涵及其“寓言十九”的表现手法。4、《韩非子》议论文的谨严和犀利。四、思考题:1、掌握先秦说理文体制发展成熟三个阶段的特点。2、《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主要思想内容。4、试以《齐桓晋文之事章》为例,分析说明《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5、你是如何评价庄子思想的?6、《庄子》如何运用浪漫的艺术手法表现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对社会进行批判的?8、以《五蠹》为例,分析说明《韩非子》论说文的艺术技巧。五、阅读作品:《五蠹》《内外储说》《胠箧》《逍遥游》《齐桓晋文之事章》《劝学》第五章屈原与楚辞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战国时期楚辞在南方楚地产生、繁荣情况;了解掌握屈原的思想、人格及其楚辞创作的卓越成就。二、具体内容和要求:1、楚辞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2、屈原的生平和作品。3、《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4、《九歌》的创作及其艺术风格。5、宋玉和《九辩》6、《离骚》是怎样刻画出一位坚贞高洁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的?三、重点和难点:1、分析《离骚》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创新,“香草”“美人”意象的象征意义、浓厚的浪漫主义手法等。2、刻画出一位坚贞高洁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四、思考题:1、简述屈原的生平和思想。2、试述《离骚》是怎样塑造一位坚贞高洁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的?3、试析“香草美人”意象的象征意义。4、试论《离骚》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5、阅读分析作品:《离骚》《九歌?湘夫人》《九歌?湘君》《九章?哀郢》《橘诵》《九辩》五、参考书目:1、王逸《楚辞章句》2、马茂元《楚辞选》3、赵沛霖《屈赋研究论衡》4、邱宜文《巫风与九歌》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代文学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秦代短短的十五年中,由于秦始皇的暴政、反动的文化政策的实施,使得文学园地一派萧条,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了解唯一作家李斯和他的《谏逐客书》。二、具体内容和要求:1、秦代社会概况:秦统一的意义;政治经济上的严酷政策;反动的文化政策。2、秦代文学概况李斯《谏逐客书》吕不韦《吕氏春秋》石刻文民歌民谣3、“秦世无文”给予的启示。三、重点和难点:着重介绍秦反动的文化政策对文化的摧残,对文学创作的扼杀,并从中获得启示,文学的繁荣必须得力于文化政策的宽松、文化思想的活跃。分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辩论技巧和纵横辞说的风格,以及对汉初散文的影响。四、思考题:《谏逐客书》是如何力谏秦王逐客的?《过秦论》又是如何指陈秦之过的?试分析二文写法上的异同之处。汉代文学第二章汉代散文一、教学内客:汉初散文、西汉中叶散文东汉散文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两汉散文的发展概况,结合两汉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散文不同的特色及成就;理解认识汉代史传散文的卓越成就。三、具体内容:1、介绍西汉前期、中叶,西汉后期至东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及散文发展概况。2、汉初政论散文繁荣,内容上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艺术风格上多继承战国策士辞说的遗风,抑扬开闔,雄辩恣肆。3、讲析晁错《论贵粟疏》贾谊《过秦论》四、重点难点:散文概况的介绍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成就必须明确,而这一成就又是与社会形势,文化思想密切相关的。例如汉初文人对现实的关心和参与,使他们关心时事政治,积极为统治者巩固政权出谋献策,因此散文有很强的现实性,至中叶,儒学定于一尊,至中后期讖纬之学盛行,散文均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及风貌等等。五、思考题:1、简述汉代政论散文发展概况。2、结合《过秦论》《论贵粟疏》等文,谈谈汉初政论散文的特点(包括内容和艺术特色)。3、试分析《论贵粟疏》一文的艺术特色。六、参考书: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章司马迁和《史记》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司马迁生平经历中对《史记》的写作发生重大影响的四个方面,即家世与家庭、生活的时代、青中年时漫游和遭李陵之祸。体会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悲壮情怀。掌握《史记》一书对史学与文学的巨大贡献。二、具体内容和要求:1、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思想2、《史记》的有关文化常识3、《史记》富有人民性的内容4、《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5、《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6、讲析《报任安书》7、讲析《史记》人物传记:《李将军列传》、《亷颇蔺相如列传》、《项羽本纪》(节选)三、重点和难点:1、分析理解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前后思想的变化;通过《报任安书》的学习,深刻体会把握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悲壮情怀。2、《史记》卓越的成就对史学和文学的贡献。四、思考题:1、《史记》人民性战斗性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2、《史记》人物传记卓越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面?3、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是怎样理解的?4、试以《李将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项羽本纪》为例,分析说明《史记》人物传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技巧。5、《李将军列传》一文是怎样塑造一个一代名将的形象的?五、参考书: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家注《史记》第四章班固与《汉书》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班固的生平与思想,与司马迁相比他更为保守,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正直的史官,因此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人物的评价中仍表现了积极进步的思想。掌握《汉书》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二、具体内容和要求:1、班固的生平和思想2、《汉书》的体例内容,史学和文学价值。3、讲析《苏武传》三、重点和难点:通过与司马迁《史记》对比,指出《汉书》对《史记》的继承以及自身的特色。通过《苏武传》的学习,掌握《汉书》人物传记的特色及艺术成就。四、思考题:1、《汉书》的体例怎样?其思想内容有哪些进步性和局限性?2、《苏武传》一文是怎样刻划苏武这一光耀千古的民族英雄形象的?第五章汉赋一、教学内容:汉初骚体赋、两汉的散体赋和汉末的抒情小赋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特殊的文体——赋的体制特点。其源流以及发展演变的历程。了解和掌握汉代辞赋繁荣的原因、状况,掌握汉赋内容和艺术特征,并正确认识汉赋的价值和意义。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赋的体制特点2、赋的源流、演变及发展3、汉赋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4、汉赋繁的表现、代表作家和作品5、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6、汉大赋的内容及艺术技巧7、汉大赋价值和意义评析8、学术界汉赋研究现状的介绍四、重点与难点:介绍汉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汉赋的价值和意义。汉大赋以颂扬为宗,以宏丽为美的特征带有很浓的宫廷贵族色彩,对这样的文学不应一概予以否定。结合汉代社会繁荣,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解读、认识汉赋,可以看到,汉赋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统治者、士人对社会的信心,对前途的希望,对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颂扬,表现了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是封建时代上升阶段的物质文化风貌的展现,与阿谀粉饰之词不可等同看待。因此汉赋的社会认识价值和意义还是明显的。五、思考题:1、简述赋体文学的体制形式特点。2、简述赋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各阶段的代表作家、作品。3、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谈谈大赋内容和体制形式特点。4、简述骚体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5、简述抒情小赋的特征。六、参考书:1、龚克昌《汉赋研究》2、马积高《赋史》3、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4、万光治《汉赋通论》第六章汉代乐府民歌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古代音乐官署——乐府的职能、功用等相关的常识,了解掌握汉乐府民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认识汉乐府民歌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歌史上出现的第三次繁荣,也是我国叙事诗初步成熟的标志。二、具体内容和要求:2、从“乐府”机构到“乐府”诗3、采诗情况及采诗目的4、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5、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6、作品讲析:《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妇病行》《有所思》《上邪》《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妻》)7、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三、重点和难点:1、通过与汉赋对比充分说明、理解乐府民歌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汉代在儒学独尊的影响下的文人创作截然不同,与汉赋的贵族、宫廷色彩亦迥异其趣,在文人“诗思消歇”之际,它的出现,在诗坛上独放异彩。2、《诗经》楚辞以抒情为特征,汉乐府民歌以叙事为长,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此乃乐府民歌又一该大书特书之处。四、思考题:1、何谓“乐府”?乐府机构采诗的目的是什么?2、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内容,可分为几类?各类有哪些名篇佳作?3、与《诗经》相比,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有何新发展?4、最完整保存乐府诗歌的集子是那部?5、简述《陌上桑》的艺术特色。6、试分析刘兰芝的艺术形象。7、请结合作品分析,谈谈乐府民歌的叙事技巧。五、参考书目:1、郭茂倩《乐府诗集》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2、罗根泽《乐府文学史》第七章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五言诗的起源及发展有清楚的了解,为学习魏晋南北朝五言诗的繁荣和七言诗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艺术技巧。二、具体内容和要求:1、五言诗的起源2、东汉文人五言诗3、《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作者4、《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艺术技巧5、“苏李”诗6、作品讲析:《行行重行行》《今日良宴》《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明月何皎皎》三、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也是难点之处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古诗十九首》中所表现的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感伤和由此引发的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必须将这些作品放在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下,下层文士仕进无望、生活无着,礼乐制度开始动摇,传统的道德观念已发生危机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在这一思想解放思潮即将到来的前夕,士人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因此,置身于一个人生无望的时代却怀有对生命、人生的强烈热爱和执著,士人在痛苦之余而转向对生命、人生的悲观和感伤,转向对自我人生的亵渎。因此,表面看起来如此悲哀感伤的生命意识中,深藏着的是他们对生命强烈欲求和热爱。必须作如是观。四、思考题:1、简述五言诗的起源2、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3、《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具有哪些社会现实性和局限性?4、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中曰:“‘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五、参考书: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2、李泽厚《美的历程》(楚汉浪漫主义一节)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绪论一、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魏晋南北朝动乱的时代中政治、哲学、社会文化思想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给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掌握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探讨文学发展的思维和方法。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动乱的时代和乱世文学;2、人性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3、门阀制度下的文学;4、玄学、佛教对文学的渗透。四、重点和难点:把握动乱时代与文学繁荣的辨证关系;阐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代,是一个活泼且富于开拓创新的文学自觉时代,没有这段文学的自觉与新变的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五、思考题:1、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2、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六、参考书:周谷城《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第一章建安诗歌一、教学内容:建安文学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建安文学是两汉文学向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转折阶段,是一个开创新文风的重要阶段,了解建安新文风的形成以及优秀文学成就取得的原因,掌握主要作家的创作成就。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社会动荡、灾难深重的时代,人性觉醒、文学自觉的时代;2、“俊才云蒸”及诗歌创作的繁荣;3、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4、建安新文风的特征——建安风骨;5、讲析作品: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丕《燕歌行》,王粲《七哀诗》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吁嗟行》四、重点和难点:1、分析阐述建安思想解放思潮兴起的社会历史必然,以及“人性觉醒”、“文学自觉”的标志2、阐明建安文学鲜明的时代特征;3、认识建安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开端。五、思考题:1、试论建安文学繁荣的原因。2、什么叫建安风骨?3、刘勰评价建安文学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4、试述“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5、试述“七子”创作的概况。6、简述蔡琰五言《悲愤诗》的内容意义。六、参考书: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逯钦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三曹诗歌集》、许梿、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第二章正始诗歌一、教学内容:正始文学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正始时期政治杀戮的恐怖局势以及易代之际哲学、社会文化风尚的转变,了解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与实质,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通过嵇康、阮籍的思想、行为及创作的分析,进一步认识正始社会文化与文学特点。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始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2、晋风度与文学;3、籍的诗歌创作;4、康的文学创作;5、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6、讲析作品:阮籍《咏怀诗》(四首)嵇康《幽愤诗》四、重点和难点:1、正始时期社会政治环境、哲学思想对魏晋风度的巨大影响;2、魏晋风度看似如此超然、放诞的思想、行为中所包含的对现实祸难的逃避、对生命强烈忧患的实质;3、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实质;4、嵇、阮诗歌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五、思考题:1、简述正始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学概况。2、试述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实质。3、试述嵇、阮创作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征。4、为什么说嵇、阮的创作继承了建安文学精神?六、参考书:1、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2、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见《而已集》,《鲁迅全集》第3卷),第三章两晋诗歌一、教学内容:西晋和东晋诗歌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两晋文学主要成就在西晋,了解太康文学繁荣的状况和太康文人对诗歌艺术形式美创造的意义。认识两晋门阀制度的盛行以及抨击门阀制度作品产生的意义。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西晋天下统一和太康文学的繁荣;2、陆机、潘岳诗歌创作的长处和短处,艺术形式美追求的意义;3、左思和他的《咏史》诗;4、刘琨的爱国诗和郭璞《游仙诗》;5、永嘉——东晋的玄言诗。6、分析作品:陆机《赴洛道中》(二首)左思《咏史》(三首)刘琨《重赠卢谌》郭璞《游仙诗》四、重点和难点:1、太康文风特点:狭窄、单调的题材内容和华美形式之落差,及其长、短处之评价。2、左思《咏史》八首及“左思风力”特点及意义;五、思考题:1、两晋时期文学发展概况和文风特点;2、简述陆机、潘岳、刘琨、郭璞诗歌的创作成就;3、掌握左思《咏史》八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4、什么叫“左思风力”?六、参考书:1、《晋书?食货志》2、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3、《陆士衡集》第四章陶渊明及其创作一、教学内容: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三、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和归隐的意义;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内容和价值有较准确的把握;同时通过一定数量“金刚怒目式”作品的阅读,认识陶渊明的“全人”。四、具体内容和要求:1、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和人格特征;2、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艺术风格;3、陶渊明“金刚怒目式”作品;4、陶渊明的影响及意义。5、讲析作品:《归园田居》,《饮酒》其二,《读山海经》其一、其十,《杂诗》其二、其三。五、重点和难点:充分认识陶渊明归隐是对现实污浊官场厌恶的结果;其归隐乃立足田园,躬耕自资,表现得豁达而务实,与以往的隐士具有性质上的区别;陶渊明大量田园诗的创作,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表现了对官场的否定;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伟大。六、思考题:1、试析陶渊明田园诗的意义和价值。2、掌握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3、鲁迅先生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七、参考书: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96年12月版)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一、教学内容:谢灵运和山水诗鲍照和七言乐府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山水诗兴起的原因、和玄言诗的内在联系;掌握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特点及其贡献。掌握鲍照乐府诗题材内容的意义及其对七言诗歌形成的贡献。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山水诗兴起的原因,从玄言诗到山水诗;2、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及其贡献。3、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的生平遭际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4、鲍照乐府诗的现实精神及艺术成就;5、讲析作品:《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四、重点和难点:1、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及得失;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谢灵运的创作从题材到崇尚声色的特点都成为开新诗风的先驱。2、鲍照的创作是继左思之后又一寒门之士郁愤不平之声,其乐府诗从题材到形式在整个南朝文坛上均具有重要地位。五、思考题;1、简述山水诗兴起的原因。2、掌握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3、试述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4、掌握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5、试析鲍照乐府诗的贡献和意义。六、参考书:1、罗根泽《魏晋南北朝文学史》;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3、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文学评论》年第6期);4、曹道衡《也谈山水诗的形成与发展》(《文学评论》年第2期)、5、林庚《山水诗是怎样产生的》(《文学评论》年第3期)。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一、教学内容:沈约、谢朓与永明体的兴起,齐梁诗人与宫体诗二、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永明新体诗的出现对诗歌艺术形式发展的意义,对诗歌从古体向近体发展的脉络有初步认识;了解掌握谢朓在山水诗和永明新体诗创作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掌握齐梁诗坛绮艳的文风和宫廷贵族色彩,以及形成这一文风特点的原因,了解宫体诗的特点。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沈约、谢朓与永明新体诗的兴起,永明体的特征及意义;2、谢朓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继承和发展;3、齐梁时期文学观念的进一步自觉和文学创作进一步贵族化、宫廷化特点;4、萧纲兄弟与宫廷文人的“宫体诗”创作;5、齐梁文风的评价;6、何逊、吴均、阴铿清新的诗歌。7、作品讲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何逊、吴均、阴铿诗五、重点和难点:1、永明新体诗、宫体诗的出现是齐梁时期文学观念进一步自觉的结果,表现了齐梁文人对诗歌艺术形式美的积极追求,它们所体现的语言华美流丽、对仗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对后来律诗形成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同时,对齐梁文风、对宫体诗的流弊及负面作用也应有充分认识。2、谢朓的山水诗创作。六、思考题:1、简述永明体的特征及产生的意义;2、试比较大、小谢山水诗的异同。3、简述齐梁文风的特点。4、关于宫体诗及齐梁文风的评价。七、参考书:1、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0月版),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宋齐梁陈文学概论”),3、汪春泓《论佛教与梁代宫体诗的产生》(《文学评论》年第5期)。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一、教学内容:北朝文学发展概况和庾信前后期的创作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北朝文学的概况,了解掌握庾信前后期创作的变化以及后期集大成的创作成就。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北朝文学概况;2、庾信生平及前期的创作;3、庾信仕北后“故国乡关之思”的创作以及“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艺术成就。4、《拟咏怀》二十七首、《哀江南赋》等作品介绍。四、重点和难点:庾信“故国乡关之思”的诗赋创作;为什么说庾信是“南北文学的集大成者”?怎样评价庾信其人?四、思考题:1、试评价庾信“故国乡关之思”诗赋的意义和价值。2、为什么说庾信是南北文学的集大成者?3、杨慎《升庵诗话》卷九评庾信后期诗歌曰:“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请结合庾信前后期的创作,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五、参考书:1、李延寿《北史?文苑传》、2、倪璠《庾子山集注》、3、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第八章南北朝民歌一、教学内容: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二、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不同地域、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特征。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2、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3、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容和艺术形式之差异;4、讲析作品:《西洲曲》、《木兰诗》四、重点和难点: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差异,通过《西洲曲》和《木兰诗》的阅读分析,进一步理解掌握南北文风之不同。五、思考题:1、试比较南朝和北朝乐府民歌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差别。2、分析《西洲曲》和《木兰辞》的艺术特色。第九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一、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的发展情况二、目的和要求:了解和掌握魏晋南北朝赋风的转变以及辞赋发展的新特征,了解掌握骈文、散文的发展情况。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魏晋南北朝辞赋发展的新特征。2、魏晋南北朝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文章骈俪特征溯源4、魏晋南北朝骈文的繁荣、代表作家和作品5、魏晋南北朝散文概况6、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四、重点和难点:掌握建安时期人性觉醒、文学自觉对抒情小赋发展繁荣的推动作用,掌握魏晋南北朝辞赋发展的新风貌。理解掌握南朝文学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对散文骈俪化的影响。五、思考题:1、试析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繁荣的原因。2、简述魏晋南北朝辞赋发展的新特征。3、简述魏晋南北朝骈文繁荣状况。4、简述魏晋南北朝散文发展状况。六、参考书:1、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2、于浴贤《六朝赋述论》3、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第十章魏晋南北朝小说一、教学内容:中国小说溯源;志怪小说繁荣的背景、繁荣状况;志人小说繁荣的背景、繁荣状况;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二、目的和要求: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雏形期,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小说孕育、发展的雏形期情况有较全面了解,并掌握雏形期小说的特征、成就,为唐代小说的学习打好基础。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中国古代小说溯源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及繁荣状况3、志怪小说的内容及形式特点4、干宝〈搜神记〉5、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繁荣的原因及繁荣状况6、刘义庆〈世说新语〉四、重点和难点:1、阐明优秀志怪小说所体现的人民性精华;2、《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魏晋的名士风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精神文化风尚,蕴涵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是我们了解、认识魏晋社会一个很好的材料。五、思考题:1、认识理解优秀志怪小说的人民性精华2、简述《世说新语》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3、简述《世说新语》的文学文化价值。六、参考书:葛洪《西京杂记》、刘义庆《世说新语》、干宝《搜神记》第十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一、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展状况二、目的和要求: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一次高峰。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至魏晋南北朝)有个总体的了解,作个全面疏理,为唐宋文学批评的学习打下基础。再则,通过这一阶段文学批评繁荣状况的学习掌握,进一步理解文学批评、文学观念的进步和发展,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指导作用,对当时种种文学、文风现象产生之必然有更深刻的认识。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建安之前的文学批评状况2、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4、钟嵘《诗品》和萧统《文选》3、刘勰《文心雕龙》四、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难点在于阐明各时期的文论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之所在以及对当代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的影响。介绍刘勰《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对前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之功。五、参考书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辨骚、诠赋、时序、物色、序志)萧统《文选》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杨德祖书》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萧纲《与湘东王书》萧绎《金楼子?立言》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绪论一、教学内容:唐代社会文化特征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二、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唐代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文化环境及其对士人生活、思想的影响,对一代文学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认识到首先是充满诗意的唐代社会才有唐代诗歌的大繁荣。2、了解唐代文学发展概况。三、具体要求:1、开放的文化环境与文学的繁荣;2、漫游、入幕、读书山林、贬谪与文学的繁荣;3、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4、唐代文学繁荣概况。四、重点和难点:讲清讲透唐代社会、政治、哲学、宗教、文化诸方面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使学生理解掌握“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道理。五、思考题:1、试述唐代文学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2、试述唐代文学发展概况。3、简述唐诗的发展轨迹。六、参考书:1、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2、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版3、傅璇宗《唐代科举与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一、教学内容:隋代文学概况初唐诗坛与诗风革新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从隋代到初唐是诗歌由齐梁绮艳诗风向唐代刚健壮大诗风转变的过度阶段,了解掌握过渡阶段中一批诗人对新诗风的开创所做出的贡献。三、具体要求:1、隋代文学概况;2、初唐一批宫廷文人的创作对格律诗的定型所做出的贡献;3、初唐一批下层文士的创作对新诗风的开创所做出的贡献;4、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创作。5、张若虚和刘希夷的意境创造。6、阅读分析作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陈子昂《感遇》(本为贵公子,兰若生春夏)、《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四、重点和难点:讲明隋至初唐,一方面齐梁文风仍然很盛;另一方面宫廷诗人对诗歌艺术形式的追求为格律诗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四杰”、陈子昂等人的创作从题材、内容、风格上,开创了新一代诗风,正是初唐一批文人的积极努力,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五、思考题:1、了解掌握上官仪、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对格律诗形式的定形所作出的贡献。2、试述四杰的创作成就。3、试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诗歌创作成就。4、简述张若虚、刘希夷的诗歌意境。六、参考书:1、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2、葛晓音《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科学》年2期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一、教学内容: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的创作风格及特征,从而了解掌握盛唐是一个诗人辈出、各种诗歌风格争奇斗艳的时代,诗歌“既多兴象,复备风骨”,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三、具体要求:1、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2、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及风格特征3、王维山水诗宁静秀美意境的创造4、盛唐边塞诗的内容及风格特征5、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内容及风格特征6、阅读分析作品: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王维《使至塞上》、《山居秋暝》《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四、重点和难点:1、王维山水诗宁静意境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2、高、岑边塞诗内容风格的异同3、边塞诗所体现的盛唐精神五、思考题:1、试述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2、以《山居秋暝》为例,分析说明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特点。3、试述王维山水诗宁静秀美意境创造的意义。4、试述高、岑边塞诗内容风格的异同5、为什么说最能体现盛唐精神的是边塞诗?第三章李 白一、教学内容:李白的生平、思想和性格;李白诗歌的内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诗歌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三、具体要求:1、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人格;2、李白各体诗歌的特点;3、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4、李白的地位和影响。5、阅读分析作品:《将进酒阅读》《行路难》《梦游天姆吟留别》《古风》(齐有倜傥生,西上莲花山)四、重点和难点:重点阐明盛唐的时代精神在李白身上的体现,以及这种精神(自信、狂傲、积极进取)对李白诗歌艺术个性(主观色彩、想象特征、壮美的意象)的影响。五、思考题:1、简述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人格。2、掌握李白乐府和歌行体的艺术特征。3、掌握李白绝句的艺术特征。4、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5、龚自珍《最录李白集》曰:“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李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李白始。”试阐述这句话。6、为什么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袁行霈语)六、参考书:1、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文学遗产》年1期。2、松浦友久(日本)《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3、周勋初《诗仙李白之迷》4、郁贤皓、倪培翔《建国以来李白研究概述》,《李白学刊》第2辑,上海三联书店年版。第四章杜甫一、教学内容:杜甫诗歌的现实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杜诗的“诗史”特质及其集六朝、盛唐诗歌艺术之大成的卓越成就。三、具体要求:1、动乱的社会和诗人杜甫;2、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质;3、杜甫的律诗;4、杜诗的艺术风格;5、杜诗的地位和影响6、阅读分析作品:《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玉露凋霜枫树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四、重点和难点:1、盛唐诗歌充满理想、自信和浪漫豪情,中唐诗歌则进一步走向现实、走向生活,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cxz/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