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g/160307/4781916.html

瑶山风光-金秀圣堂山摄影:张小宁

瑶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散居在中国的南部地区。在高寒、险峻的山地中,瑶族人积极适应所居住的环境,不断开拓山林资源,把所居住的山地变成丰富的天然宝库。

瑶族人民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各种植物、动物乃至食物的药用价值,在口耳相传中,养成了许多约定俗称的养生习惯。这些民俗护佑着瑶族人民的身心安康,也让一个个瑶族聚集地成为著名的长寿之乡。

瑶族有哪些民间习俗蕴含养生之道呢?一起开启长寿探秘之旅吧!

小儿民俗药用防病养生

瑶家新生儿降生时,便在产房中焚烧苍术,以祛邪气、防外感;小儿喝的第一口水就是药水,俗称“开口茶”。一般是用黄连、麦冬、土甘草、钩藤、蝉蜕各适量,共煎水喂服。认为这样可以消除新生儿身上的“胎毒”,同时亦可预防患“风”、“锁”(风、锁为病名)。出生十来天的新生儿即随母药浴(用九节风、鸭仔风、穿破石……等煎水洗澡)。

瑶族儿童药浴

小儿满月外出,身边常插上桃枝以祛邪气;小儿走魂(疳积证),瑶医常针刺四缝穴,同时佩戴药袋(内装六月雪、朱砂、白术、五指毛桃根等药材)以驱外邪。

瑶族先民很早就知道肠道寄生虫对人体(特别是儿童)的健康不利,因此很重视定期驱虫。他们在每年五月端午(或者三月三)用一种植物的叶子捣烂取汁,与糯米粉、黄糖做成粑粑吃,俗称药粑。药粑色美味甜,吃后第二天即能驱出大量的蛔虫来,驱虫作用可维持数天之久。这种驱虫方法安全方便,作用显著。

妇女民俗药用防病养生

瑶族人民世代居住的环境及生活条件都极为艰苦,那里山高路陡,多雨雾露,环境潮湿。为了能顺利地繁衍生息,他们对孕产妇采取了力所能及的保健措施。

若家中有孕妇,要远离如樟树、苍树等烈性芳香气味的植物,以防影响胎儿的发育或引起流产或早产。在瑶寨中,如果谁家的媳妇有“喜”了,在黄昏后常常从这一家中飘出炖黄花倒水莲的阵阵清香。黄花倒水莲生于山地疏林边或灌木丛中,味甘、性平,有补气血、壮筋骨、益肝肾等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及病后虚弱。瑶胞常用它与鸡肉或猪骨头共炖,全家与孕妇一起吃,这样既消除了孕妇对服药的沉重心理负担,又能达到补气血及滋肾安胎的作用。

瑶族群众在采摘黄花倒水莲来源:人民网

在产褥期除食疗外,还结合“药浴”,以促进伤口愈合及子宫复旧。一般产后三至五天恶露即干净,八至十天就可上山劳动,俗称“产后三泡”。

打油茶防病养生

地处桂北一隅的恭城、灌阳、全州、兴安等地,瑶汉杂居,民风淳厚。“恭城土俗,油茶泡粥”,这里无论是瑶家还是汉户,均有煮油茶的习俗。初尝辛甘苦涩咸,五味俱全,再饮则渐入佳境,甘香沁脾。油茶中重用生姜,取其辛散,驱风逐寒通经络;茶叶则健脾醒神,清利头目,味苦能降制生姜之辛燥。发中有收,相得益彰。恭城境内多山,重峦叠嶂,山岚雾露,寒湿颇重。当地先民创制油茶,用以驱瘴、避邪、逐湿,世代相传至今。蒙昧时代的保健手段,今天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保健饮品。

恭城新合瑶族老人在家打油茶来源:恭城旅游

药浴养生

自古以来,瑶族人民虽然居住条件差,文化水平低,但他们却酷爱清洁——不论是严冬腊月还是夏日酷暑,每天劳动后都要洗澡。他们洗澡不同于其他民族只有清水一盆,而是用药水洗,俗称药浴。

瑶族药浴的药材上从山上采来的的各种草药。一次药浴所用的草药,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这些药都是平时劳动之余就已采回的,有的是房前屋后野生的,或是在菜园里就种有的,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这些药的功能多种多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补气血等。药浴时,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季节及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

瑶家阿嫂正在烧瑶家草药汤。来源:广西文明网

瑶族还有应节进行药浴的习惯,如时令佳节或者是年终岁尾之时,都要进行药浴。五月端午节是瑶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多数会举行药市,并在节日当天选择小占、五加皮、走马胎、宽筋藤、五指毛桃根、大血藤等瑶药煎汤熏洗全身,以通经活络,祛除寒湿。

婚娶民俗药用防病养生

瑶族男婚女嫁时,有特定的仪式,尤其是南方举行婚礼时,餐桌备有槟榔,席后嚼槟榔以祛瘴疠、消酒谷、治腹胀。

瑶族老人命粮养生习俗

瑶族人民在老人六十岁时,家中成员每人备一坛命粮,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各煮一次命粮饭吃,饭上蒸有一个鸡蛋,加适量的蜜糖送服。出嫁的女儿则每月送白米和鸡蛋回家作为命粮,以示孝敬老人。

瑶族长寿老人

瑶族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积累下来并且卓有成效的养生习俗不限于上述几种。有待我们更系统、更深入、更科学地挖掘和整理瑶族的养生保健珍宝,更好地服务大众健康。

专注传承创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fyl/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