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805/4440899.html

年3月22-24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拍下部分照片,现予分享,敬请指正!

古黟桃花源——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坐落于黄山南麓。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已有余年历史。西递村四面环山,东为杨梅岭,南是陆公山,西有屠公山,北为松树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在村南会源桥汇聚。阔澜双引,皆向西流。自然环境山水钟灵,自古有“桃花源里人家”之雅称。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被世人称为明清古建博物馆,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河水向西流经这个村庄,原来称为“西川”。改称西递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前这里是交通要道,政府在此处设有驿站,驿站在古代又称为“递铺”,所以西川又称为“西递铺”。另一种是中国大地上的河流都是向东去的,而西递周围的河水却是往西流的,“东水西递”,所以西川也就被称为西递。

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据黟县县志记载:“西川胡族,其先本李,唐昭宗李晔之子昌翼公,因避朱温之乱,奶娘及其丈夫将其带至婺源考水,后随奶娘夫家胡姓。五代时,中后唐明经科。子孙因以明经别其氏,称曰:‘明经胡’”。后其第五代孙胡仕良从婺源迁至了西递建村定居。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胡仕良于北宋皇佑元年(年)从婺源前往金陵,路径西递,见此处山色如黛,峰峦环抱,势如虎步前蹲,奇若犀牛望月,为之大喜。根据风水学的理论得出“船行西递,大吉大利”,“东水西流,吃穿不愁”的结论,从而选定山形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的西递,为胡氏安身立命的生存之地。

风雨烟云,岁月沧桑。经过胡氏子孙近千年的开发建设,西递村已成为黟县境内一个较大的村落。最鼎盛的清代乾嘉年间,西递宅院多达多座,有99条巷子,90多口水井,34座祠堂,13座牌坊,达近万人,号称“三千烟灶九千丁”。

西递以其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精湛超群的徽派明清民居、朴实纯美的民俗风情、高超精巧的徽派木雕、砖雕、石雕闻名于全国,这几天是西递春季最美的时候。

西递是坐拥富商巨贾的徽商故里。清道光年间,江南六大富豪之一的胡贯三便居住在这里。当时有幅对联说:“道落五千言乘牛出幽谷,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就是当时徽商真实的写照。也听说过一首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其中的辛酸又别有一番滋味了!

西递的一屋一舍,一砖一石,无不印着岁月的沧桑,无不留着历史的泪痕。西递以牌坊、民居和对联最有特色。走在西递,如穿行在历史的岁月。白墙黛瓦,雕梁飞檐,时间仿佛在这里停顿。若不是到处行走着身背相机、衣着时尚的八方游人,支着画架、专心写生的未来画家,真的会让人恍若隔世,不知今生何生了。

西递村的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有直有曲,有宽有窄,布局巧妙。许多小巷苔苍径古,仅容一人,抬头观天,只有一线。一幢幢古民居高低错落、古朴典雅,白墙黛瓦,脊凸檐翘。檐上的青瓦间长出了岁月的绿苔,彰显它久远的历史;斑驳的墙体上残留着风雨的痕迹,失去了旧时的明朗。

二十二日早六点半从张家界出发,经湖北江西,九百六十公里车马劳顿,丝毫也没减少寻古访幽的兴致,到达西递村时,已是晚上八点多。天下着雨,梦里徽州(仰高堂)的老板娘来停车场接我们。车子不能进村,需用电动三轮车转运行李,人走路进村,不多远就到了。老板早就做好了非常可口的徽菜,安顿完,吃完饭,已是九点二十分。

古徽州人的理念是在外做官,回家建房。在西递的小巷里穿行,犹如在历史的长河里徜徉。一个个园林式的庭院里,不知隐藏着西递人多少创业的艰辛历史;高低不一的楼舍,流传着多少徽商儒士辛酸的故事。那高高的马头墙,分明是西递先祖的脊梁;那缓缓流淌的溪水,分明是他们的汗水在闪光;那被岁月磨光的青石板,分明是他们跋涉的脚印;那一幅幅雕刻典雅精致的匾额楹联,分明是他们深厚文化的珍贵遗存……

晚饭后,给相逢打电话没接,拿起相机脚架,出门左转,独自沿街边走边拍去了。

左转再左转,看一指示牌,指着观景台方向,按图索骥,两边是油菜花田,拍了几张。顾野,昏暗中见一茅草亭,入内,觉得这观景台也太简陋了。雨点稀疏,沿溪行,见明经湖夜景不错,从湖中石板小道穿过,经牌坊来到西递大门,又从大门进村,拍下雨后的村口梧庚桥、走马楼。站在走马楼下拍摄牌坊,自己的身影映在墙上,湖中的残荷貌似也在欢迎远方来客。近看牌坊,第五届黟县花海骑行旅游文化节活动的招牌立在牌坊前,非常碍眼,遂沿街拍摄。

雨后的西递之夜很美,只是时间晚了些,要是到了后先不吃饭,直接拍就好了,机会难得啊!自己拍一张工作照吧!

印象人家前,一只小狗,看见我很亲切,我就把它放在画面中,原以为它会动,照片会是虚的,谁知,我13秒、5秒曝光两张,它居然一动不动,佩服至极。看来,比我家老虎懂事,也许是他跟我不熟悉,也许是老虎被过于宠爱。

过敬慕堂,雨越下越大,灯火稀疏,不见人影,收起相机,放在怀里,回仰高堂吧,上楼一看,十一点了。

西递之美,每个时刻各不相同,都让人无法抗拒,尤以日出日落为佳。二十三日,早起,六点二十五分出房间,相逢说先走的同伴们右转沿路走了,我们走了一段发现不对,在昨晚下车的地方拍了一会日出。再问,说同伴们上油菜花田去了,心想我昨晚去的不就是油菜花田吗,方向正好相反,赶紧往回走。到了油菜花田一看,正是我昨晚去的茅草亭,亭前一条小路,两边菜花掩映,山上林木葱茏,间有桃林点缀,桃花丛中,人影隐约,全是先到一步的影人。昨晚再往前走一会,就到观景台了,只是不熟悉道路没拍到雨后夜景罢了。近在咫尺,擦肩而过啊!

到了山上,日出晨雾,菜花桃林,白墙黛瓦,马头闪光,可惜最佳拍摄时间已过,赶个尾声,聊胜于无吧!

二十四日早五点半,与江林出门,为了省力,只带了16-35。

月色借清境,春朝分秀色。早起的清洁工正在忙碌,灯光在月色中分外醒目。

快到陆公山观景台时,发现有雾,立即返回仰高堂取70-。

油菜花上的露珠在阳光的折射下晶莹剔透,有了雨露的滋润,油菜花更显得神采奕奕,别有一番随风起舞的韵味。给相逢打电话,答曰同屋的都在睡懒觉。遗憾之至!

下得山来,栾姐告诉我,牌坊前的骑行牌已经拆除,再次去拍牌坊,园门、萌鸭、小巷。

走马楼前有单孔石拱桥,名为梧赓桥,佳人自桥上款款而下,风情万种。

西溪流水潺绕走马楼(绣楼)。走马楼又称“凌云阁”,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现今的走马楼是依据当年的布局重修的,分上下两层,白墙黛瓦,飞檐翘角。

绣楼的浪漫故事,都来源于戏曲小说,连绣楼这个名字都是现代人杜撰的。古时候有钱人家的女人是不能见外人的,更不能出来游山逛水,他们只好给女人建这么一个观景台,让家里的女人们有个地方坐着做针线,观景,打盹,发愣,思春。开窗向外看,是她们看世界的唯一途径,见到的也只是小巷子里踯躅的行人。还想抛绣球招婿?看《西厢记》都得偷偷的。万一绣球扔下去砸在一个傻子头上,一辈子不就完了?

你在拍风景,你也成为别人的风景。二十三日,一直觉得有人在蹭拍,从明经湖边开始,直到村口的梧庚桥、走马楼(胡氏绣楼)。二十六日,回盘锦的路上,看见盘锦的摄影圈有人转发了一个叫“懒游的故事”的人,写的一篇《西递景区里每个飘逸的“大妈”后面,是一群“大爷”摄影师》的游记,照片略感一般,貌似有一些并无恶意的调侃:“别说,‘大爷’永远是你大爷,真会选景,看看这意境,真得学着点。”仔细看,里面是我们这一群人,和几个作者误以为是我们一起的人。一不小心,我们也成了主角,他大爷的,真当大爷了!我到挺乐意的,哈哈!

借作者的一句祝福,送给天下的大爷大妈:“祝愿大爷大妈们一如既往地美下去,一如既往地充满活力,这才是我们心中最精彩的晚年,你说呢?”

西递之晨

牌坊前面就是两个拱门。外面门楣石刻的是“东阜日华”、“西流虹亘”八个大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整个村庄的地理位置和水系流向。内向门楣石刻的是“十干衍派”、“七哲名家”八个大字。

西流虹亘

敬慕堂边是西递吃货,一个店小二装扮的人正当街吃得津津有味。

敬爱堂前,一群未来的画家正在写生。敬爱堂是中国宗法社会的的标本和缩影。“举宗大事,莫过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敬爱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重建。敬爱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敬爱堂”三字寓意深远,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示意族人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在敬爱堂的后厅,悬挂着有一个斗大的“孝”字,据传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细看此字,集字画一体,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上部像一个仰面拱手作揖跪地、敬孝长辈的俊俏后生,而后面则是一个猴子的嘴脸。能敬孝长辈则为争气儿孙,反之就是返祖退化为猴子。

胡氏宗祠里我们看不懂的东西太多。看不懂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内疚和深深的遗憾,下辈子一定更加努力读书。

太阳下山了,择一处古巷,留一张倩影。站在巷口,我眼中看见的分明是时光的倒转,分明是历史的年轮,分明是徽商的背影,分明是文化的回响,分明是能工的妙思,分明是巧匠的老茧……

黟县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绿茶、黄山贡菊等茶叶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华朋茶庄的老板娘就是昨晚用电动车接我们行李的人。

古徽州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米、茶、桑、“文房四宝”是古代最为重要的物产,也是孕育徽商的基础,古徽州重教育,宋元以后,徽州有书院多所,这是孕育徽州文化之本,由此产生的民居建筑、牌坊、“三雕”、壁画等艺术不仅名扬天下,而且传承至今。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明清徽派的建筑风格,青色的砖、黛色的瓦、马头墙,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雕刻精美,流檐翘角,恢弘壮观,处处可以让人感受到徽派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巧。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韵律优美。

处之以学,行之以商。任凭时光斗转星移,历史痕迹永远存在,徽派民居体现的不仅仅是艺术价值,还有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奥巴马说:阅读是排遣郁闷的有效手段。这是一个无人值守的书店,相逢翻了翻《流浪地球》,也时髦一次!

一张条桌,一杯果汁,一脸期盼,一世等待,我在西递等你,我在青春里等你,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酸甜苦辣咸,天下美味尽在徽菜。大街小巷里,咸肉、火腿、猪头、盐菜等令人口舌生津的各种食材随处可见,贪婪垂涎的目光久久不忍离去。

随意走进一家,就像走进一个小博物馆,从一个院转进另一个院,仿佛置身于徽派建筑的历史年轮之中,仿佛翻阅着徽州一页又一页的厚重历史。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亭台楼阁、人物戏文,木雕的观音佛像、文玩戏物,绚丽的彩绘壁画,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路过一民居,老板说他家四楼有露台,是西递唯一一个可以看见全景的房子,遂花10元钱上楼拍摄,觉得露台高度还是低了些,这里的房价也比梦里徽州贵很多。

明经湖畔,面对美景,相逢画意大发,也忍不住画上几笔。

回到梦里徽州,同伴们都还没有回来。仔细看看仰高堂吧。仰高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目前西递古民居中存留下来的一幢时间最早的古建筑,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大门处于正屋的边侧,进门一侧有偏厅,门上有“浣月”门额,后通小厅和后庭院。仰高堂为五间三楼结构,一楼的中间厅堂较为狭小,基本为原木色,结构简朴严谨,毫无粉饰。因为明朝规定民间住宅不允许使用大红大绿或金色作装饰。两边的方形柱有大刀砍剁的痕迹,传说是太平天国时期留下来的。我就住在二楼上楼第一间房。二楼为三间结构,圆柱,厅堂宽敞,空间处理开阔通明,多出一楼的“二房一厅”的三间面积,而且约有四米高。这就是明代民居独具特色的地方。据说明朝的房屋地皮税是按照房屋底层厅堂的占地面积征收的,房主人在建造房屋时故意缩小一楼厅堂,而把大厅堂移到了二楼,而形成了“楼上厅”。三楼建筑较为简朴,但可看出“月梁步架,芦苇粉墙,方形望砖天花”等明代建筑特色。中间设有神座,供家庭陈列祖宗牌位,每年分别在七月半、小年、元宵进行三次祭祀。还有一张关羽水淹七军,坐立船头的画像,不同于他处“夜观春秋”的画像,与西递村是一只船形不谋而合。三楼虽简陋,却有一个独特的设计,即阳裙不置门窗,对面的天井墙的长条石块盖檐,与阳裙持平,主人随时都可以从阳裙向墙上搭放木料,使它成为晒晾衣物的阳台,这在古民居建筑中是少见的。

仰高堂确有登高望远的含意,站在三楼登高远望,大半个西递村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层层叠叠的飞檐翘角和,突兀多姿的马头墙一目了然。这里的一切都显示着主人的高雅别致,让匆匆过客也能将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一二。

天井、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最主要的特色。天井的设置,一般三合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徽商讲究“天人合一”,把大自然融入屋中,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讲究“四水归堂”,商人重利,以积聚为本,总怕“肥水外流”,期望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天井内。当然,建高大封闭的屋墙,造天井,也是为了藏富防盗之需。马头墙则主要用于防火,以免邻火蔓延。

走进这别样情调的昆仑小酒馆,小酌怡情。坐在这斑驳的台阶上,思绪万千。走过跳岩,归去来兮!

走过花海,陶醉其间,三月芸苔遍徽州,天下何人不思君?

傍晚时分,去陆公山观景台的溪边路上,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原来是羽佳看哥一行,聊了一会。上得观景台,不一会,又看见羽佳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真的很亲切,很亲切!

西递的傍晚不错,尽管日落的位置不太好,但我觉得,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山下的万家灯火,这种感觉才是最惬意的。

依人居,这是徽居传说中的“八字门”。门楼呈八字形状,扩大了吸纳之口,在风水上有纳财之效,历史上曾经是做官人家的特权门楼。八字墙门是门楼与影壁之结合体,显得造型气派、端庄精美。宅门八字开,财气滚滚来。

回到梦里徽州,我在西递停泊的港湾。你舞动的是飞裙,我看到的是历史!

一座建筑就是一个故事。在徽州,不能不看的就是牌坊。要仔细读懂牌坊,这才是我孜孜以求的不朽历史,这才是我游走四方的真正价值!

胡文光刺史牌坊记下来的是西递的荣耀。这是明万历皇帝御赐给时任胶州刺史,继擢升荆王府长史的西递人胡文光的牌坊。

胡文光是清官,皇帝恩许他生前回乡建造一座牌坊以光宗耀祖,他拿着皇上的“批文”,两袖清风地回到故乡,故乡的徽商们以他是清官为荣,集资为他建造了一座雕刻精美的石牌坊。

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年),历经年风雨,通体用黟县青石雕刻。坊基周围占地平方米,坊高12.3米,宽9.95米,为四柱三间五楼单体结构,气势恢弘,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无论是其透雕、深浮雕、浅浮雕,或是人物、花草、动物、文字都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一楼刻以浮雕,精美古朴。正中额枋刻有“五狮戏绣球”,两侧雕有凤凰、麒麟、仙鹤、梅花鹿。正中的小额坊前后分别刻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字样,标明乙卯中举和荆州王授予他的头衔。

二楼枋板前后分别刻有“胶州刺史”和“荆藩首相”斗大道劲的双钩楷书,显耀胡文光由刺史升迁荆王府长史的政历。

三楼中镌有“恩荣”二字,两旁衬以盘龙浮雕,昭示牌坊的建造是皇帝的宠幸与恩惠。牌坊二楼至四楼左右两侧和顶端,均为飞檐翘角,脊头吻兽雕为鳌鱼,寓“独占鳌头”之意。锡制鳌鱼的触须呈波形,兼作避雷针。檐下斗拱两侧饰有圆形镂空花翅32个,寓意花团锦簇,胡文光后来为官32年,一直平步青云,冥冥之中倒像是“天意”的安排。四根石柱的前后两面,立着“八仙”与四位文臣武士的雕塑。四位凡胎俗子的文臣武士立于八位仙风道骨的神仙之上,启示后人,若不能“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成就功名,则不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谋求生存。

胡文光能在生前建造牌坊,在当时是一种相当高的礼遇。像这样的古牌坊,西递村头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为旌表孝子和贞节的,可惜的是都毁于文革浩劫。现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伟最精致的,我以膜拜的心情读完了它辉煌的一页!

早九点,回到仰高堂,结束两天的西递行。

别了,西递!望着这个偏僻的古村落,我想真要感谢它的闭塞!如果不是它的闭塞,它可能早就毁于战火了。站在观景台上,望着山下的西递,不由想到曹文埴(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对西递的描述:“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时间虽然过去了近年,今天的西递,依然还是曹文埴笔下的那个西递,在灿烂的阳光下静静地默守着自己的那份恬静。

再见,梦中的西递,我会再来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fyl/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