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GansuProvinc
身上有了湿疹怎么办 http://www.mxxshi.com/sz/jbzd/m/4796.html 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年改为西北人民科学馆,年改名为甘肃省博物馆,年迁入新馆。年经省政府立项,投资1.5亿元对原展览大楼进行改扩建工程,馆舍占地亩,新展览大楼建筑总面积2.85万平方米,展厅18个,院内还有文物库房、文物保护实验室等设施,整个展览大楼本着“庄重、典雅、美观、人性化”的原则设计和建设,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智能建筑,年12月26日新展览大楼正式对外开放。 凭借甘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陇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贵文化遗存,甘肃省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共计35万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6件(组),国家一级文物件(组),二级文物件(组),三级文物件(组),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馆藏文物以古生物化石标本、彩陶、汉代简牍、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近现代革命史料等独具特色,在中华文物宝藏中亦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东汉铜奔马、魏晋墓“驿使图”画砖,已分别被定为国家旅游标志和邮电事业的标志。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丰富,特色鲜明,计有文物、标本等共35万余件,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目前,向社会推出的展览有《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红色甘肃——走向》五个固定陈列,反映甘肃厚重的历史地理文化。 由于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丰富,编辑只在此简略为大家介绍几件(组)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鼎形铜行灯 战国,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出土,开启高30.2厘米,收合高16.7厘米,口径11.3厘米。收合时,为三足圆鼎,内盛燃灯时所用的油料,盖两侧二鸭首,其宽嘴正好衔住双键,鼎盖便被牢牢扣住。用灯时,将双键支起,可插入鼎盖中心的圆銎中,此时鼎盖即成为灯盏。构造精巧,设计科学,使用方便,封口严密不溢油,为贵族出行时使用的灯。 三彩凤首壶 唐代,甘谷县出土,壶高31厘米。胎呈白色,直口,细颈,口颈相交处作一风首,风眼圆睁,啄张噙珠,神姿英发。椭圆腹,高圈足。凤冠长伸至腹为柄。腹部两面的中央雕塑着凸起四瓣形的团花,圆形器座上还雕塑着垂莲瓣纹,并且精细地刻画出头部额下的毛羽、花瓣的脉络。器身各部位,交错地施绘鲜亮的赭红、黄、青三种釉色,流光溢彩。三彩凤头壶的造型受波斯萨珊王朝器形的影响,而三彩釉工艺和凤鸟形象则是唐文化的特征,瓷器融合中西文化风格于一体,是一件釉彩艳丽,制作精美,造型奇特的工艺品,独具魅力。 鲵鱼纹彩陶瓶 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甘谷县西坪出土,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厘米。小口、长颈、平底,腹上部有双耳,颈部有堆纹一圈。瓶腹绘黑色人首形的鲵鱼图样,一双短臂向外伸出,全身为斜格纹,尾部弯曲。 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 唐代,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坐佛高厘米。全趺坐,圆髻广颐,长眉细目,嘴唇紧闭,右手扶膝,左手施禅定印。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梯形折出。沉思的神情,雍容的体态,流畅的衣线,表现出恬静的心境。彩绘虽已斑驳,但不掩盛唐时期佛像圣洁安详的神韵。同窟中的菩萨立像,身姿优雅,气度端正。左侧胁侍菩萨高厘米。头挽垂环髻,发绺披肩,面庞圆丰,秀目微睁,神情超脱中又露严正。体着紧身束带天衣及贴腿长裙,帔巾自肩部横垂两道于膝下,右臂曲举,左臂下垂。右侧胁侍菩萨高厘米。发髻耸起,余发成3绺垂肩,曲眉丰颐,神情娴静,庄重而不失妩媚。左臂曲至胸前,右臂下垂。宽披帛自双肩垂落至腋下,羊肠裙层折贴腿,柔和的线条完全同丰肌秀骨的身姿相应合,影塑技艺已臻完善。 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 公元4—6世纪,靖远县北滩出土,银盘直径31厘米。原是鎏金,现大部分已脱落。盘内满饰浮雕花纹,分三圈置列。外圈饰相互钩联的葡萄卷草纹,其间栖有小鸟等小动物。中间一圈浮雕古希腊奥林匹司十二神的头像,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只动物。盘中央为高佛雕的倚豹、手执权杖的酒神,是银盘的主题花纹。在圈足内底部有点状铭刻文字一行,这是在中国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重要罗马文物。 涡纹彩陶翁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陇西县吕家坪出土,高26.8厘米,口径7.1厘米。施黑彩,颈部绘平行条纹,肩、腹部绘四方连续旋涡纹。 金棺 唐代,泾川县大云寺出土,高6厘米,长7.5厘米,宽6厘米。棺盖及棺身用金片、珍珠、绿松石镶嵌成大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小莲花,莲蒂、莲叶均对称。 石观音菩萨立像 隋代,秦安县出土,像高厘米。头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饰阿弥陀佛像,以示观音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面形圆润,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详。袒上身、斜披络腋,颈佩宽边项圈,正中缀一宝石。左右肩头各饰三条披带。整个造像刻画细腻,手法洗练,神态自然。这种单体的观音造像在北周至隋代时期,成为中国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是件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彩绘木轺车 西汉,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马高88.2厘米,长78.8厘米;车高95.2厘米,长96.5厘米。由舆车、伞盖、御奴和马组成。舆车有双辕,双轮各有辐条16根。御奴跪坐,作双手持缰状,以黑、白两色勾出眼、鼻及冠服。马用红、白、黑三色彩绘,马口含兽面饰衔嚼一副,颈上套轭。据汉代制度,此车为六百石至千石的官吏乘坐的车。 彩绘木博戏俑 西汉,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人高29厘米。两位老者在玩博戏,这是战国到汉代非常盛行的一种娱乐形式。匠师以简单明快的艺术造型,刻画了两位老者全身贯注的博弈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对弈时蓄势待发的场面。 彩绘木独角兽 西汉,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高35厘米,长93.7厘米。分体制作身、角、尾、足,再粘合而成,通体用红、黑彩绘,一侧涂白色。此兽做前行冲刺的动作。身体造型厚实,头、角、颈、背、尾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四肢动作变化生动,具威猛的气势。独角兽又名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抵御邪佞,将其置于墓葬门口,是为了起镇墓辟邪的作用。 三彩骑俑队列 唐代,秦安县叶家堡出土,俑高36—38厘米,长36厘米,宽12厘米。这组三彩骑马俑施黄、白、绿、褐等色釉,胎质与烧制工艺均佳。女骑俑头饰高髻,身穿窄袖圆领或“V”形领紧身衣。男骑俑头戴软幞头,身着圆领紧袖紧身衣。其中一俑深目高鼻,长着旋颊及耳的大胡须,身穿翻领胡式大衣,足着长靴,为典型的胡人形象。这组骑马俑的造型设计和艺术手法,都具有明显的盛唐风格。 胡腾舞俑 高13.4厘米,舞者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长衫,裙裙飞扬。足蹬弯头软靴,身背酒葫芦,右臂上举,左臂屈肱身侧,左足立于覆莲花圆台上,右腿屈伸上提,做舞蹈状。这件铜俑是目前国内仅见的“胡腾舞”雕像,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绢底平绣人像 汉代、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高7.2厘米。红色绢底用绛、浅绿、浅黄、黑色丝线平绣二人像,作对话状。菱花织金锦抹胸元代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长26厘米,宽30厘米。这是一件女子内衣。抹胸形似背心,为两层,表层以色彩艳丽的菱格宝相花纹织金锦,衬里为褐色的麻制品。 马踏飞燕铜奔马 东汉,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组腾空、一足超越飞鸟的刹那瞬间。让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确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fyl/7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羊价到这地步,明年后年你要继续养羊吗
- 下一篇文章: 清明习俗大全10大禁忌碰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