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母猪的增重及繁殖情况对其二胎繁殖性能
本文引自猪译官蔚飞猪译馆 与第一胎母猪相比,第二胎母猪的繁殖性能若受损,则会降低繁殖效率,可能还会影响母猪的使用寿命。现对2个试验场的母猪的体重变化(初次授精、分娩和断奶时的体重)和繁殖情况(窝产总仔数、断奶到配种间隔、哺乳期长、断奶仔猪数)进行了测定和记录。与A场的后备母猪相比,B场的后备母猪在第一次授精(B场:±0.9天,±0.8kg;A场:±0.6天,±0.5kg))、第一次分娩(B场:±1.1kg;A场:±0.9kg)和首次断奶(B场:±1.1kg;A场:±0.9kg)时的日龄更大,体重更高。两个猪场在妊娠期间的体重损失情况相似(分别为24.9±0.7和23.7±1.0kg)。然而,与B场相比,A场的后备母猪在第一次授精至第一次断奶期间体重增加更多(A场:36.1±0.8kg;B场:20.9±1.3kg)。二胎时A场受孕失败的母猪比例为11%,B场为15%。A场第一胎和第二胎的窝产仔数分别为10.7±0.1和11.6±0.2,B场为11.8±0.1和11.6±0.1。造成受孕失败和二胎产仔数不同的相关变量在两场之间也存在差异。在A场,受孕失败和二胎产仔数主要与母猪体重有关,而在B场,受孕失败和二胎产仔数与第一胎的总产仔数和母猪品系等变量有关。在两个猪场都发现,从第一次授精到第一次断奶期间母猪增重越多,其受孕失败的比例就越低(A场:母猪每增重10公斤,其受孕失败的比例就降低0.7;B场:母猪每增重10公斤,其受孕失败的比例就降低0.8),而A场还发现,在此情况下二胎的窝产仔数也会更高(每增重10公斤,产仔数高0.42头)。研究结果表明,母猪的增重情况会影响第二胎的繁殖性能,特别是在A场,后备母猪在第一次授精时体重相对较轻,日龄较小。对这些动物的管理应以优化第一次配种时的日龄和体重的发育和增加第一次配种到第一次断奶之间的体重为目标,以优化第二胎的繁殖性能。 繁殖性能,即分娩率和窝产仔数,应该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在3-5胎时达到最高水平。然而,与一胎母猪相比,二胎母猪在第一次授精后的受胎率和/或产仔数通常更低。这种现象被称为二胎综合征(SLS)。二胎综合征降低了2胎母猪的繁殖效率,可能也会缩短母猪的使用寿命,因为繁殖失败是导致年轻母猪被淘汰的主要原因。从遗传学角度看(基因型),1胎和2胎的产仔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但表现型相关性较低,表明环境对窝产仔数的影响很大。 母猪哺乳期间严重的身体储备消耗是造成母猪繁殖失败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因素。代谢状态对后续繁殖性能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有文献记载,在哺乳期限制饲料和蛋白质摄入量,因此导致能量负平衡加剧,就会损害卵泡发育,增加断奶至发情间隔,降低排卵率,降低胚胎存活率(Vinskyetal.,)和产仔数。在这些研究中,母猪通常在妊娠早期被屠宰,对猪场变量(如分娩率和窝产仔数)的影响没有得到很好的记录。此外,在这些研究中,都使用了人为限制母猪采食量的做法引起的能量失衡,这可能与“自然形成的”能量失衡不同。 以上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一胎母猪上。一胎母猪对身体储备的消耗特别敏感,因为它们在第一次生产时没有足够的身体储备,它们的采食量不足以满足哺乳期间的能量需求。此外,年轻的母猪还需要进一步发育成长才能达到成熟。生长发育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肪的增加,目的是达到一定的“生理上的生长标准”。身体储备的缺乏和生长欲望,使年轻母猪对能量负平衡对繁殖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加敏感。 两个场的母猪体重增加情况差异显著(P0.05),因此分别进行分析。A场的初配日龄比B场小46天,初配体重比B场低21.3公斤。第一次分娩后和第一次断奶后,A场的母猪体重任然较轻。但是体重差异从初配时的21.3公斤减少到断奶时的9.5公斤。A猪场和B猪场在哺乳期的绝对体重和相对体重损失情况相似(A场分别为24.9kg和13.6%;B场为23.7kg和12.3%)。平均而言,A场母猪从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体重增加比B场母猪多(A场31.6kg,B猪场20.9kg;P0.05)。 A场母猪1胎总产仔数比B场少1.1头(10.7vs.11.8,P0.05),而两场的二胎母猪总产仔数无差异(均为11.6)。A场母猪2胎总产仔数比1胎高0.9头11.6vs.10.7,P0.05),而B场1胎和2胎的总产仔数没有显著差异(11.6和11.8)。 第一胎和第二胎断奶仔猪的数量在不同的胎次和不同的猪场之间都没有差异。A场的断奶至配种间隔比B场多2天,两场分别为8天和10天(P0.05)。 造成受孕失败的因素 两个猪场都发现从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体重的增加可使妊娠失败比例下降,即受胎率增加。在初配到第一次断奶之间,体重每增加10公斤,两个场的妊娠失败比例都会下降(A场OR=0.72(P=0.02),B场OR=0.76(P=0.)。以A场为例,母猪体重增重20公斤与增重30公斤的妊娠失败比例差异为3.4%(分别为15.7%和12.3%)。如果增重从20公斤增加到50公斤,妊娠失败比例从15.7下降到7.4%。 对于A场来说,妊娠失败比例的下降与断奶时体重更高有关(OR=0.76/10kg;(P=0.03),妊娠失败比例的升高与第一个哺乳期的体重损失有关(OR=1.79/10kg;P=0.)。妊娠失败也与相对体重下降有关,与哺乳期体重损失低于15%的母猪相比,体重损失超过15%的母猪妊娠失败的比例会增加(OR=2.82,P=0.02)。经过多变量分析后,模型中只保留了从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体重增加的母猪。B场,就母猪品系而言,纯种荷兰长白猪的妊娠失败比例为24.5%,而杂交母猪(Y×DL)的妊娠失败比例为14.2%(OR=1.96;P=0.)。初配体重越高,妊娠失败比例就越高(OR=1.39/10公斤;P=0.)。与5天的断奶到配种间隔相比(10.9%;OR=3.39;P=0.),6-20天的断奶至配种间隔也会造成妊娠失败比例增加(29.2%)。季节也影响分娩率,因为与冬季分娩和配种相比,夏季分娩和配种的母猪其妊娠失败的比例会增加(夏季:25.0%,OR=2.76;P=0.,冬季:23.8%,OR=2.97;P=0.)。经过多变量分析后,模型中只保留了从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体重增加的母猪。 影响二胎总产仔数的因素 A场有11个解释变量可以进行多变量分析,但由于相关性高,其中的5个变量未被纳入分析;第一胎断奶仔猪数与第一胎总产仔数相关(r=0.57,表1),初配到第一次断奶的增重与妊娠期体重差、分娩后体重、哺乳期体重损失和断奶时体重相关。因此,多变量模型最初用了6个变量进行分析,即:第一胎的总产仔数(TNB1)、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的体重增加、初配日龄、初配体重、二胎配种的季节和二胎断奶到配种的间隔(WII2)。最终模型使用了3个相互作用不显著的变量,即第一胎的总产仔数(TNB1)、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的体重增加和二胎断奶到配种的间隔(WII2)。第一胎产仔数每增加1头,二胎总产仔数TNB2增加0.18头(P=0.04)。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体重每增加10公斤体重,二胎总产仔数TNB2增加0.42头(P=0.)。二胎断奶到配种间隔21天以上的母猪比间隔6-20天的母猪TNB2更高(P=0.08),分别为12.5头和10.9头。 B场也有11个解释变量符合多变量分析的条件,但由于相关性高,有4个变量没有纳入分析;初配体重与第一次分娩后体重相关(r=0.52),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增重与哺乳期体重损失和断奶体重相关(resp.,r=?0.63,0.74)。因此,多变量模型最初只用了7个变量,即:一胎总产仔数TNB1、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体重的增重、初配日龄、第一次分娩后体重、第一胎断奶仔猪数、第二胎配种季节和第二胎断奶到配种间隔WII2。最终模型只用了2个变量,即TNB1和WII2。第一胎产仔数每增加1头,二胎总产仔数TNB2增加0.27头。二胎断奶到配种间隔21天以上的母猪比间隔5天和6-20天的母猪TNB2更高,分别为14.2头,11.5头和11.1头。 二胎母猪的繁殖性能与泌乳期体重损失和第二胎断奶到配种间隔等变量有关。有文献记录,泌乳期的高体重损失会降低随后胎次的窝产仔数和受胎率,并延长二胎断奶到配种间隔WII2。 在我们的研究中,二胎妊娠失败和窝产仔数与许多和体重增加相关的变量有关。然而,这些变量中的很多都是高度相关的,无法在多变量模型中分析。但当研究的目的是预测时,这并不是一个问题。由于我们的目的不是预测,而是解读由因果因素引起的差异,我们也将讨论单个预测因素的结果。从这些数据中无法判断哪个解释变量在解读差异时最重要。 在我们的研究中,初配到第一次断奶的体重增加情况影响了两个猪场的二胎受胎率和A场的二胎产仔数,因此这似乎是影响二胎繁殖性能的一个重要变量。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对于TNB2的分析,最终模型的R2相当低,这表明还应该有其他因素(尽管在研究中没有测定)影响第二胎的产仔数。从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的增重代表了母猪在第一个繁殖周期的生长发育,它是妊娠期间增重(r=0.55)和哺乳期间减重(r=0.50)的综合效应。用妊娠期间增重和哺乳期间减重这两个变量替换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的增重,对这两个变量的影响都不显著(结果未显示)。因此,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的体重增加似乎比单独的每个变量能更好地解释TNB2。 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体重增加对繁殖结果的积极影响可能是由于年轻的母猪希望生长到体成熟的意愿。在育种上对瘦肉型猪的选育导致了后备母猪在初配时生理上并不成熟。因此,后备母猪和年轻母猪仍然需要生长发育,以达到其成年体重和体成熟,或许这种成长的意愿是为了达到某个生理上的目标。如果在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没有实现这种生长,那么母猪可能会在断奶后优先满足自身生长发育而不是繁殖,这可能会导致第二胎与第一胎相比妊娠失败率更高,窝产仔数更少。我们的数据显示,当初配到第一次断奶期间体重增加时,受胎率也会增加。这证实了一种假设,即生理上相对未成熟的母猪可能是导致二胎母猪繁殖性能差的一个因素。 断奶至配种间隔对两个场二胎母猪的繁殖性能也都有影响;间隔≥21天的母猪与间隔6-20天的母猪相比,二胎产仔数更高。Vesseur和Morrow等人也报道了类似的结果。通过延长断奶到配种之间的间隔,母猪有更多的时间从哺乳期的体重损失中恢复过来,从而表现出更好的繁殖性能。 A场的第一胎母猪产仔数较低可能与两个猪场的母猪在初配时的日龄(可能还有体重)差异有关。两个猪场第一胎产仔数和第二胎产仔数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用第一胎产仔数和第二胎产仔数之间的高度遗传相关性来解释。然而,正如Hanenberg等人所描述的那样,表现型相关性很低(A猪场的r=0.05,B猪场的r=0.22)。A场母猪体重变化情况对二胎繁殖性能的影响相对更大,也可能是因为B场后备母猪在初配时日龄更大,体重更高。一胎母猪对身体储备的消耗特别敏感,因为它们在第一次分娩时没有足够的身体储备,它们的采食量不足以满足哺乳期间的能量需求。初配日龄更大、体重更高的后备母猪,在第一次分娩时体重很可能也会更高(A场r=0.43,B场r=0.53,表1)。因此能够更好地应对哺乳期间的能量负平衡。结果显示,两个猪场母猪体重的变化情况与一胎繁殖性能和二胎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说明初配的日龄、体重等管理因素,以及可能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这些关系。因此,当评估体重变化情况、第一胎繁殖性能和第二胎繁殖结果之间的一般性关系时,一定要考虑猪场的管理策略。 返情复配猪不纳入研究对于分析窝产仔数以确定胎次间窝产仔数的真正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与正常发情配种的猪相比,返情复配的猪其窝产仔数通常更高些。例如,A场包括返情复配的猪在内的二胎母猪产仔数要比不包括返情复配的猪的产仔数高0.2头(11.8vs.11.6),B场要高0.3头(11.9vs.11.6)。然而,猪场的管理软件并不会单独显示第一次配种受孕的产仔数,所以第一个发情周期对第二胎繁殖性能的真正影响被掩盖了。因此,若能在管理软件中加入第一个发情周期配种受孕的窝产仔数,就可能会为养殖户和养猪咨询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初配日龄相对较小,体重相对较轻的后备母猪其第一胎的繁殖性能会下降。对这些母猪来说,它们体重的增加将对其二胎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对这些动物的管理应以优化初配时的日龄和体重的发育以及增加初配到第一次断奶之间的体重为目标,例如在妊娠期间提高增重,第一次哺乳期间减少体重损失,以便优化二胎的繁殖性能。 声明:本篇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后台留言或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csjg/5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路前行宝柏相伴轮胎有很多种不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