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文化名家抒怀西山霍山弧远古的抒情诗
西山霍山弧?远古的抒情诗 文:沈俊峰 ? 西山在哪?霍山弧,在哪?西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大片山,叫西山地区,简称“西山”。地理学上有“霍山弧”的概念,将以“霍山弧”为基点的地区泛称为西山。这是历史长河中约定俗成的习称,没有严格的界线,但是它的历史定位与文化传统却非常鲜明。通俗地说,西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连绵数百里的大别山区,以米最高峰白马尖周边及霍山县漫水河地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湖北英山、罗田,安徽霍山、岳西、金寨、潜山、舒城、霍邱、叶集、金安、裕安,河南商城、新县等地区,它还以扇形向东、北辐射,延及淮北、皖东。 西山地界吴楚、岭分江淮,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东南地区交流融合的枢纽,多元文化在此融合,多样性的古老文化在这里得以保留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宗族、医药饮食、教育传播、歌舞戏曲、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生态保护…… 时光厚爱西山,让我们今天还能寻到她的许多近乎原生态的青春模样。她是远古留下的一部深邃的巨著、一部抒情的史诗。 隐秘的神话大道 相传汉武帝封禅古南岳天柱,途经大别山,半个月竟然未走出此山,感慨:“此山之大,别于天下!”大别山因此得名。 大别山东视南京,西隔武汉,地处南京、武汉之间,位置独特,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其南麓之水流入长江,北麓之水汇入淮河。南北的气候环境因此而截然不同,植物差异性颇大。 霍山,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早在春秋时期就设有灊邑,汉代设为灊县,隋朝始称霍山县。霍山是西山文化的核心地带。 端午节前夕,我又回霍山。清晨,出县城,往西山的核心区域漫水河、上土市、太平畈进发。坐在车上,想到此行,心中便有了古意,期待着楚之深处。 道路宽广,淠河辽阔,近水含烟。群山逶迤,苍远如黛。观著名的“睡美人”之景,过黑石渡大桥,之后,汽车便像一条鱼,在云深山高处,在绿色的海洋里,穿梭神游。 这条路陡峭曲折,险峰林立,惊心动魄,处处皆景,百余里的沿途,却有一串独特的地名:黑石渡、落儿岭、洗儿塘、鹿吐石铺、烂泥坳、土地岭、道士冲、漫水河、将军岭、回头岭。这些地名,讲述着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 元朝末年,一位天师托梦给皇帝,说某日某地,将有太子降生,元朝江山不长矣。天师掐算,太子将降生在霍山一带。皇帝大惊,急忙降旨在霍山一带缉拿末出生的太子。霍山的县官拿不准谁是太子,便残忍地将境内快要临产的妇女全部破腹取胎,但是,“天子未获”。情急之下,皇帝立刻指派将军邵穆带兵前去捉拿。 被天师算出来的太子便是朱元璋。 朱元璋之母正在霍山县城,侥幸躲过县官,不想邵穆又至,临盆在即的她闻讯,急忙向西南大山深处逃命。逃不多远,迎面被波浪滔天的淠河挡住。淠河,古称白沙河,是淮河主要支流之一。此时,追兵将至,河上无桥无船,朱母走投无路,绝望之中,忽见水上漂来一方黑石,眨眼便到了面前。朱母急忙跳上去,黑石载着朱母渡河彼岸。从此,这里就叫“黑石渡”。 过了河,朱母急行十数里,突见一峰耸立,山高坡陡,难以逾越,正望山兴叹,只见山林中跳出一只梅花小鹿,低头前行,一口口吐液,鹿液顷刻间化成步步石阶。朱母顺着石阶,登上山顶,此地便叫“鹿吐石铺”。 行不多远,朱元璋降生,此地留名“落儿岭”。再走五里,朱母为儿子洗身,此地称之为“洗儿塘”。再往前走,天空忽地飘来乌云,眼看着大雨将至,朱母发现路边有一座庙,于是跑到庙中歇息,这个地方便取名“太子庙”。害怕追兵将至,朱母等不得雨停,抱着孩子继续前行,穿过一个泥泞山坳,此地后来就叫“烂泥坳”。 翻过一座山岭,朱母气喘吁吁,唉声长叹,惊动了土地神,土地神教朱母将鞋倒穿走路,以造成假象迷惑追兵,此岭便叫“土地岭”,岭下的山冲便称“倒靸冲”。经过多年演变,后来人们将“倒靸冲”说成了“道士冲”。 朱母继续前逃,又一条大河阻路,惊惶失措间,只见河水断流,河心显路,朱母大喜,急步奔过。奇妙的是,朱母渡河之后,清澈的大水依旧漫河而流,阻挡了追兵。水断显路之处,就叫“漫水河”。 邵穆将军追不到朱母,难回复命,走投无路,于是站在岭头拔剑自刎,此岭称作“将军岭”。朱母回头再也不见追兵,便喘了口气,坦然走向湖北地界。于是,这座皖鄂分界的山岭,后人叫它“回头岭”。 这个神话故事,寄托着人民扶弱扬善的美好祈愿。这条路,应该叫它“神话大道”!一路上赏景说古,欢声笑语,常常令人忍不住击节叫绝。 为什么这个神话故事的主角是朱元璋呢? 原来,白马尖独领群峰,一脉绵绵北去,由龙凤山至天堂寨,再逶迤至皖东。凤阳的朱元璋视这条山脉为“龙脉”之根,当上皇帝后,在大别山区专设“六安卫”,严禁开矿、砍伐。朱元璋将地理学上山脉的自然走向视为神秘,也把他自己弄成了可笑的“神话”,却成了今天的一个文化遗产。 远古的生命气息 拂去历史的烟尘,西山,从远古走来。 带着疲惫的沧海桑田,带着累累的刀光剑影,带着伤痛的沉重喘息,带着混沌悠远的神秘的生命气息,一步一步走到了我们的面前。 它的每一个足印,都是丰厚的沉积,都是西山文化硕大遒劲的根须,深深扎进莽苍逶迤的群山,凝聚成西山独特的姿容。 《走进古代皖西》一书开篇如此介绍:“公元前三千年,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升起了中华文明的曙光,皖西的大别山区就在其中。”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一句话,这可是对一个地方或区域历史地位的最高评价! 上古。三苗部落属九黎氏族,九黎氏族的首领是骁勇善战、被奉为兵主战神的蚩尤,蚩尤先后与炎帝、黄帝大战,不幸战死。黄帝战胜蚩尤后,封祝融为南岳长,管理三苗和南方事务。尧、舜、禹时代,三苗仍然不稳定,因而屡遭挞伐,一路被驱往南方。舜时,三苗的一支被迁往三危(今甘肃),余下的避往大别山和洞庭湖。禹时,大别山的三苗仍然不断进攻华夏,于是,禹便指派皋陶前往,立刑、立德以治之。皋陶去世后,禹封皋陶的后裔于英、六,于是便出现了华夏最早的封国英、六,即今天的霍山和六安。皋陶部落入驻大别山,与三苗部落融合,将先进的道德、刑法等治理文化带入西山,奠定了西山文化最古老的基石。三苗部落首创刑罚,皋陶、三苗等在此首先萌发“天人合一”世界观,中华国家在此萌芽。 春秋战国,西山处于“吴头楚尾”,先是楚国仗势东扩,灭掉了英、六、群舒,楚文化穿越西山,向东发展、影响。后来,吴越势力雄起,吴楚交锋,西山成了两国拉锯的战场,也成为吴越文化与楚文化激荡、交融的中心,因此,吴楚文化都在西山深深扎根,一直影响至今。 汉初,作为淮南国、衡山国的封地,西山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但文化的发展却十分迅速,涌现出了著名的教育家文翁,淮南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余韵,刘安有皇皇巨著《淮南子》,从那时起,西山有了尊重教育文化的传统。六安国建立后,汉武帝巡狩西山,封禅南岳;汉宣帝重封灊(古地名,在今安徽霍山东北)岳,这些,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西山的重要! 魏、晋、南北朝,中原战乱,大批中原士族南迁避祸西山,给西山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晋,杜夷在灊县办学,教授弟子生徒千人,为西山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稍后,西山何氏一门出了10位宰相、3位皇后、5位驸马。南朝宋文帝任命何尚之为玄学馆主持,讲授《道德经》《庄子》《易经》。杜夷、何氏门下或家族的俊杰,给西山带来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大大提升了西山文化的层次。 东汉末年,方士左慈隐居霍山修道,弘扬了道家文化和隐士文化。 唐代,诗仙李白、《悯农》诗作者、宰相诗人李绅都曾赋诗纪游霍山、赞扬霍山景物;晚唐诗人皮日休写下著名的《霍山赋》,抒发对霍山的情怀,黄巢兵败后,皮日休隐居西山,传道授业。 宋代,毕昇在西山诞生并走出,发明了活字印刷;为避乱,北宋著名散文家“三苏”之一苏辙的第九代传人苏昶迁居霍山;面对金兵铁蹄的践踏,知军六安的程端中义无反顾,领兵抗金,不幸玉碎殉国,葬于撞山下(今属金寨长岭)。程端中是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程颢、程颐的后人,这样,程氏后人迁居西山;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古文字学家夏竦的后代等中原士族也纷纷迁居霍山。苏家、黄家的文学、程氏理学,推进并丰富了西山文化。 朱元璋敇封霍山为“中镇霍山元神”,把西山列为天下“五镇”之一。明清时霍山重教重本,先后创办了潜台书院、会胜书院、南岳书院等多家书院,名门望族纷纷捐资助学,使得普通人家也能耕读传家。在这片安静的大山里,先后走出了吴兰、金光悌、张孙振、程在嵘、吴廷栋、何国禔等一大批有影响的饱学之士,发扬光大了西山文化。 民国时期,李晴峰、黄艮甫、何国佑、孙绂廷等乡贤积极兴办新学,著名的狮山中学应运而生,为西山培育了一代代学子;民国兴起,西山翘楚积极参加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丁炽衡、孙雨航、沈子修等追随孙中山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和北伐;舒传贤、黄楚三、刘淠西、黎本益等宣传共产主义,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六霍起义,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山成为红军的摇篮、红色区域中心,谱写了一曲红色文化的壮丽篇章…… 以脚丈量,西山纵横不过几百里,以心丈量呢,那沉睡的时光,历史的落叶,文化的生命,又怎能够探底穷尽? 有的地方财富在地上,有的地方财富在地下,西山却得天独厚,除了地上地下,无尽的财富却是深埋于历史和时光的皱褶中,凝聚成一座原始的文化富矿,等待着我们的跋涉、阅读、挖掘、研究、提炼、弘扬……自信的文化土壤因为时间仓促,只能于漫水河、上土市、太平畈走马观花了。 山高林密,鸟鸣花香,溪水淙淙……这里有世外桃源般的安静、肃穆,却并不虚无,有一种强劲的坚忍不拔、蓬勃向上,一种古远与现代交织着的书香的磁场、气息,时时从心田拂过。这或许就是西山独特的性格和气质吧? 这里的语言独特,独成体系,还保留着许多古汉语的语词,比如,中午休息叫“吊中”,吃晚饭叫“过夜”……姑娘出嫁有哭嫁的习俗,新房里如果有客人,新娘子只能站着,不能说话、不能笑、不能喝水。闹洞房的人则唱山歌、打花鼓,山歌多是喜曲,而且,三天无大小。 这里的丧礼与四周不同,用竹片夹一张纸,点燃纸,然后将竹片插在路边,这叫路引。挖好棺坑,孝子贤孙要“焐”坑,即用火烧墓坑。山外的丧礼有三天出殡的习俗,但是在西山,哪天出殡要看日子,不能与其他好日子冲撞,因此,三天、五天、七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出殡,也是常有。送亲人入土,都要让同族小孩扛上留有细枝竹叶的竹梢,呼号着送葬。这些都是当年三苗传下来的。 这里的人不重视端午,却重视农历六月初六。“忙端午”,端午正是麦子、蚕茶采收的季节,一家老小都得忙,而六月初六呢,相对较闲,成了当地人的“麦饭节”,一年小有收成,大伙儿会隆重庆祝。这里还保持着对自然神圣的崇拜,将有年头的大树视为神树,将庞然巨石视为石将军,虔诚膜拜。 这里重视文化教育,“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扯皮剥肉”也要让孩子读书。杀年猪、春季栽秧都要请先生。家中来客,以请先生作陪为荣。先生进门,放爆竹以示敬重。爱子而重先生,是人们心中的敬仰。学生会时常带些园子里的新鲜蔬菜给先生。家家户户堂屋案几上供奉的牌位是“天地国亲师位”,师,除了教书的,还包括各种手艺人。耕读文化代代传承,凝聚成一股强大力量,改变了西山的人文风貌,更强化了西山文化的“内核”。 这里有独特的银鱼席,20道菜依次敬上,长者、客人、陪客等等,座位极有礼序。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山歌小调多是原汁原味。仅以打锣鼓为例,便与山外不同,套路复杂不说,还有“抛锣”。将敲着的锣突然抛上天空,像抛飞碟,奇妙的是,飞在空中的铜锣竟能发出别开生面的响音,然后,稳稳接住。 这里还有独特的山寨文化,依托山寨抗击外敌、自我保护、反抗压迫,一直是西山人的传统。仅霍山便有大大小小多个山寨,其中六万寨、铜锣寨等最为著名。 西山人崇尚自然生态文化,信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医界把以西山为代表的中医学派称为皋陶学派。这里堪称“西山药库”,境内共有药用植物种,很多为名贵中药材。何云峙被人尊称为“大别山药王”,三十多年间,他在群山峻岭寻找药材,经历过生死瞬间,却永不言弃,终于实现了“救命仙草”霍山石斛从野生到人工繁育,复原了失传近千年的石斛炮制技艺。中央电视台做过报道,其人其事不禁让人想起可敬的袁隆平先生。 石斛的生长,不需要土壤,却需要石头。将石头冲刷干净,将石斛苗放在石上,以石或瓦片压住,它就会茁壮生长。多少亿年的日月精华,凝聚了石头的生命,而石头成了石斛的生命之土。何云峙的儿子何祥林介绍,石斛的价格堪比黄金,如今,当地人依靠种植石斛,早已走上小康之路…… 说起西山文化,必须要说皖西学院历史系教授姚治中先生——当年我读师范时的班主任,他是西山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这位大学时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被发配到霍山当农民,蹲过大狱,受尽磨难,直至改革开放恢复工作。姚教授已经八十多岁了,仍然辛勤耕耘于皖西古代史和西山文化的研究。先生治学严谨,朴素正直,惜时如金,已出版《皖西古代史探索》《走进古代皖西》《从皋陶到刘安——汉文化成型期的皖西》《重评淮南狱》等著作及大量论文。西山文化、大别山文化,名称不同,区域有异,但其璀璨文化的内核却是相同的。 “要有西山地区的文化自信。”姚教授的这句话,令人激动!我三岁随父母来到霍山,三十岁调离,一直觉得霍山地处偏僻、人文很“土”,如今,西山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如醍醐灌顶,让我刹那间找到了自信。她是我的文学版图、灵魂的故乡啊! 勤劳坚韧、重教崇文、守规习礼、种德修身。这16个字,是西山文化研究会对西山文化的概括。然而,真能概括得了吗?这一部史诗,这一部巨著,怎会如此容易便被概括得了呢?西山,需要我们细细品读、细细体味、不断挖掘,它会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年年都会生长出新的收获。“歇马回头清河漫水”,这是以西山地名连缀的上联,下联却至今没有巧对。试试吧,这是西山对你的盛情邀请。 ? 沈俊峰,安徽阜阳人,第二故乡——霍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二级,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现居北京。曾获冰心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编辑一等奖。作品散见于《新华文摘》《中国作家》《小说选刊》《散文》等几十家报刊。多篇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散文》《爱国奋斗精神读本》《民生散文选》《语文主题学习》等几十种选本或中小学生读物、中高考试题。出版有散文集《在城里放羊》《在时光中流浪》,纪实文学《邓稼先:功勋泽人间》《生命的红舞鞋》《正义的温暖》数种。纪念建党一百周年长篇小说《大别》即将隆重出版。 《西山文化研究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csjg/6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涉债超亿元,江苏前首富还能翻身吗
- 下一篇文章: 卷之十治小儿诸疾middot诸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