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尊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热心公益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5/6169066.html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神仙,为南极长生大帝之化身。作为雷部的最高天神,掌管复杂的雷神组织,总部为神霄玉清府,下设三省九司、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九天雷公将军、八方云雷将军、五方蛮雷使者、雷部总兵使者都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手下,诸司中有36名雷公,代天打雷,均听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号令。雷霆者,乃阴阳之枢机,号令万物之根本。故无有雷霆,则无以宰御三界。是以雷者,类也,是以出万类而起群品也。是元始生杀之机也。宇宙之始盖因阴阳相交一时之爆发,此即也是雷霆之用也,所以无处不有雷霆之显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生杀枯荣、善恶赏罚、行云布雨、斩妖伏魔、号令雷霆。上照天心大道,下济幽冥群苦。居所神霄玉清府司掌生杀枯荣、善恶赏罚、行云布雨、斩妖伏魔、号令雷霆经典记载《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载,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南极长生大帝,化身雷声普化天尊,专制九霄三十六天,执掌雷霆之政。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和雷部诸将神雷祖居於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气之中,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前有雷鼓三十六面,由三十六神司之。行雷之时,雷祖击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明史》的《礼志》称,“雷声普化天尊者,道家以为总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天尊现示之日,故岁以是日遣官诣显灵宫致祭。”演化北宋时宋真宗称宋圣祖既为黄帝,尊号“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乃人皇九人之一,面貌装束形同元始天尊,第二次下凡化生为轩辕黄帝,由少典妻感应雷电怀孕而生。道家经典《道法会元》卷八二《雷霆三帅心录》称黄帝为:“黄帝本为雷神之子,母曰附宝,感电光绕斗枢而生。轩辕为紫微烟都帝君,此又主判雷霆之祖帝也。’将黄帝认为是雷霆之祖帝,这种结合了历史与神话的构想方式,在充实了中国古代雷神信仰的同时,也为日后雷法的召神遣将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谈道而趺九凤在民间社会,民众往往将传说中的黄帝称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凡道士要施雷法道术,都必须经过神霄玉清府,修习雷法者必须供奉雷祖。道教中有五雷天心正法之术,相传北宋著名高道林灵素擅长此法,能兴云致雨,役使鬼神,驱邪治病。职能白玉蟾注解《玉枢经》中“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圣号之曰:“九天者,乃统三十六天总司也。始因东南九炁而生,正出雷门,所以掌三十六雷之令,受诸司府院之印,生善杀恶,不顺人情。盖以九天之名者,取其阳刚而不泯者之谓也。应元者,仰惟元始祖劫一炁分真,玉清真王应元之体。雷者,阴阳二炁结而成雷,既有雷霆,遂分部隶九天雷祖。因之以剖析为五属,神霄真王用之,以宰御三界。真王所居神霄玉府,其道在乎巽。巽者,天 中之地也,东南乃九阳之炁。结清朗光,元始父祖,化神霄玉清真王。玉府在碧霄梵炁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有四方四隅,分为九霄,惟此一霄居於梵炁之中。在心曰神,故曰神霄,乃真王按治之所。天尊临莅之都。卿师使相,列职分司,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检押启闭,管钥生成。上自天皇,下自地帝,非雷霆无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枯荣,非雷霆无以主其政。雷霆政令,其所隶焉,三清上圣雷霆祖之也,十极至尊雷霆本之也,昊天玉皇上帝号令于雷霆也,后土皇地祇节制于雷霆也,北极紫微大帝掌握于五雷也。五雷者,天雷,地雷,水雷,龙雷,社令雷。又有十雷:一曰玉枢雷,二曰神霄雷,三曰大洞雷,四曰仙都雷,五日北极雷,六曰太乙雷,七曰紫府雷,八曰玉晨雷,九曰太霄雷,十曰太极雷。又有三十六雷:一曰玉枢雷,二曰玉府雷,三曰玉柱雷,四曰上清大洞雷,五曰火轮雷,六曰灌斗雷,七曰风火雷,八曰飞捷雷,九曰北极雷,十曰紫微璇枢雷,十一曰神霄雷,十二曰仙都雷,十三曰太乙轰天雷,十四曰紫府雷,十五曰铁甲雷,十六曰邵阳雷,十七曰欻火雷,十八社令蛮雷,十九曰地祇呜雷,二十曰三界雷,二十一曰斩圹雷,二十二曰大威雷,二十三曰六波雷,二十四曰青草雷,二十五曰八卦雷,二十六曰混元鹰犬雷,二十七日啸命风雷,二十八曰火云雷,二十九日禹步大统摄雷,三十曰太极雷,三十一曰剑火雷。三十二曰内鉴雷,三十三曰外镒雷,三十四曰神府天枢雷,三十五曰大梵斗枢雷,三十六曰玉晨雷。有三十六神曩,尝陈之於太上之前。雷法有七十二阶,天地赏善罚恶发生万物皆雷也。虽阴阳之激剥,亦由神人之兴动,雷呜则雨降矣。声者,天地之仁声也。春分五日,雷乃发声,可闻百里,震九天而动九地,惊四海而翻四溟,太上曰:吾不发阴阳之声,吾之大音无以召,故鼓之以雷霆,以声召气也。雷帝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凡行雷之时,雷帝亲击本部雷鼓一下,即时雷公雷神兴发雷声也。普化天尊者,自浮黎元始天尊生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声普化天尊。天尊以历劫应化,随时示号。本元始祖劫一炁分真,乃玉清真王,九霄主宰。一月四辰监观万天,浮游三界九州万国,赏善录愆,是为普化至大至贵也。”奉祀道教的主要宫观大多供奉雷祖。每逢六月二十四日有道教徒进庙烧香,祈福消灾。道教正一派在一些大型斋醮礼仪中常设有雷祖的神位,并在科仪中有召请雷部诸天君神的内容。在北京白云观东院有一座建于清代的雷祖殿,专门供奉道教的雷神。其实,以前我国城乡建有许多供奉雷神的庙观,一般称为雷公庙,庙中塑有令人惧怕的雷神。而且不仅在民间,宫廷也有祀奉雷神的,如明嘉靖皇帝曾在太液池(今北梅公园)东北隅建有供奉雷神的“雷霆供应殿”,殿内有坛城:轰雷轩、啸风室、嘘雪室、灵雨室、耀电室、演妙堂等建筑。在太液池的东面,芭蕉园的附近,还建筑了一座五雷殿。清代,雍正皇帝也在皇城西(今北长街内)敕建雷神庙,名曰昭显庙。宝诰志心皈命礼。九天应元府,无上玉清王。化形而满十方,谈道而趺九凤。三十六天之上,阅宝笈,考琼书。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权大化。手举金光如意,宣说玉枢宝经。不顺化作微尘,发号疾如风火。以清静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伏诸魔。总司五雷,运行三界。群生父,万灵师。大圣大慈,至皇至道。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经典《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又名《雷霆玉枢宝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北宋末或南宋。经文为雷声普化天尊所说。此神为上天神霄府九辰之一,是总司五雷,普化群生,赏善罚恶之神。经文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至道”。内称:“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又曰:“惟其忘而不忘,忘无所忘,无可忘者,卽是至道。”第二节论“气数”。认为人之禀受不同谓之气,智愚清浊谓之数;数系乎命,气系乎天。学道之士若为气数所囿,天命所梏,则不得眞道。经文又述消灾解厄之法。谓凡遇三灾九厄,可依法持诵经文,若默念普化天尊之号,卽有诸神消灾解厄;若归命此经,可以长生。雷部源流雷公、雷神的崇拜,古已有之。但是,在神系中设置雷部,并由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其事,当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时期,道教神霄、清微诸派,崇尚施行雷法,於是,雷之功能不仅在於施雨,而且扩大到了主天之祸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就称,要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即付五雷斩勘之司,先斩其神,後勘其形,以致勘形震尸,使之崩裂。明代姚宗仪《常熟私志》叙述,其郡有致道观雷尊殿,内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九天雷祖大帝,前殿列律令大神邓元帅、银牙耀目辛天君、飞捷报应张使者,左伐魔使苟元帅,右伐魔使毕元帅,火犀雷府朱天君,纠伐灵官王天君,黑虎大神刘元帅,魁神灵官马元帅,朗灵上将关元帅,雷公使者江赫冲,电母使者秀文英,这当是宋元以来道观中雷部诸神的基本布局。[6]雷部最高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他下辖一个复杂的雷部组织,总部为神雷玉府,下设“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四府为:九霄玉清府、东极青玄府、九天应元府、洞渊玉府;六院为:太一内院、玉枢院、五雷院、斗枢院、氏阳院、仙都火雷院;诸有司为:天部廷司、蓬莱都水司、太乙雷霆四司北帝雷霆司、北斗征伐司、北斗防卫司、玉府雷霆九司及诸曹院子司。并称每个机构中均有“玉府左玄、右玄、金阀侍中、仆射、上相真仙、真伯、卿监、恃宸、仙郎、玉郎、玉童、玉女左右,司麾诸部雷神、官吏、将吏”。且称“九天雷公将军、八方云雷将军、五方蛮雷使者、雷部总兵使者”,均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麾下听令。是经称诸司中有三十六雷公,分天、地、人三类,每类十二名。三十六雷公天雷十二为:神霄雷公、五方雷公、行风雷公、行雨雷公、行云雷公、布泽雷公、行冰雷公、行霄雷公、飞砂雷公、食粜雷公、伏魔雷公、吞鬼雷公。地雷十二为:纠善雷公、罚恶雷公、社令雷公、发稻雷公、四序雷公、却灾雷公、收毒雷公、扶危雷公、救病雷公、太升雷公、巡天雷公、察地雷公。人雷十二为:收瘟雷公、摄毒雷公、却祸雷公、除祸雷公、破祸雷公、破庙雷公、封山雷公、伏虎雷公、打虎雷公、灭尸雷公、破障雷公、管魄雷公、荡怪雷公。这三十六雷公掌三十六天曹刑律,严格遵照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的命令,代天实施刑罚,经称“雷司布令行至疾如风火,不可留停,降泽之处有矛,震雷之声有数,可旱即旱,可雨即雨,必奉帝令”。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经还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执掌五雷、十雷、三十六雷霆。五雷为: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十雷为:玉枢雷、神霄雷、大洞雷、仙都雷、北极雷、太乙雷、紫府雷、玉晨雷、太霄雷、太极雷。三十六雷为:玉枢雷、玉府雷、玉柱雷上清大洞雷、火轮雷、灌斗雷、风火雷、飞捷雷、北极雷、紫微璇枢雷、神霄雷、仙都雷、太乙轰天雷、紫府雷、铁甲雷、邵阳雷、欻火雷、社令蛮雷、地祗鸣雷、三界雷、斩圹雷、大威雷、六波雷、青草雷、八卦雷、混元鹰犬雷、啸命风雷、火云雷、禹步大统摄雷、太极雷、剑火雷、外鉴雷、内鉴雷、神府天枢雷、大梵斗枢雷、玉晨雷。雷法《道法会元》卷五六载火师汪真君言:昔天地分化,万物育成,玉清真王凝神金阙,“下悯一切众生漂溺苦海,流浪生死,万劫冤f愆,邪妖克害。”真王遂礼问元始上帝,得“三光紫文混合之道”、“五雷御邪斩妖之诀”,于是真王垂休尘世,演施五雷大法,五雷都司这套神真机构亦相应而生。在道教中,神霄派尤重五雷大法。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简介:1,雷霆者,乃阴阳之枢机,号令万物之根本。故无有雷霆,则无以宰御三界。是以雷者,类也,是以出万类而起群品也。是元始生杀之机也。宇宙之始盖因阴阳相交一时之爆发,此即也是雷霆之用也,所以无处不有雷霆之显现。2,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中国民间信仰及道教尊奉的神仙之一,为南极长生大帝之化身。作为雷部的最高天神,掌管复杂的雷神组织,总部为神霄玉府,下设“三省九司、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九天雷公将军、八方云雷将军、五方蛮雷使者、雷部总兵使者都是雷尊手下,诸司中有三十六名雷公,代天打雷,均听雷尊号令。3,道教典籍中说:雷声普化天尊,在大罗天界,为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在九天天界,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中国古文明开端时,显化为黄帝。4,《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立都雷霆玉经》以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化生雷声普化天尊,专制九霄三十六天,执掌雷霆之政,称作“神霄真王”。现存《道藏》收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等书多种。5,道经中说。雷神执掌五雷,是众生之父,万灵之师,掌握生杀大权,专门惩处恶人。关于“五雷”,有不同的说法;有说五雷为天雷、水雷、地雷、神雷、社雷,也有说五雷是天雷、地雷、水雷。神雷、妖雷。道教中有五雷天心正法之术,相传宋朝道士林灵素擅长此法,能兴云致雨,役使鬼神,驱邪治病。二,雷霆总部机构:1,雷霆总部为神雷玉府,下设“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2,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四府为:九霄玉清府、东极青玄府、九天应元府、洞渊玉府。3,六院为:太一内院、玉枢院、五雷院、斗枢院、氏阳院、仙都火雷院。4,诸有司为:天部廷司、蓬莱都水司、太乙雷霆四司北帝雷霆司、北斗征伐司、北斗防卫司、玉府雷霆九司及诸曹院子司。5,每个机构中均有“玉府左玄、右玄、金阀侍中、仆射、上相真仙、真伯、卿监、恃宸、仙郎、玉郎、玉童、玉女左右,司麾诸部雷神、官吏、将吏”。且称“九天雷公将军、八方云雷将军、五方蛮雷使者、雷部总兵使者”,均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麾下听令。是经称诸司中有三十六雷公,分天、地、人三类,每类十二名。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执掌五雷、十雷、三十六雷霆。1,五雷为: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2,十雷为:玉枢雷、神霄雷、大洞雷、仙都雷、北极雷、太乙雷、紫府雷、玉晨雷、太霄雷、太极雷。3,三十六雷为:玉枢雷、玉府雷、玉柱雷上清大洞雷、火轮雷、灌斗雷、风火雷、飞捷雷、北极雷、紫微璇枢雷、神霄雷、仙都雷、太乙轰天雷、紫府雷、铁甲雷、邵阳雷、欻火雷、社令蛮雷、地祗鸣雷、三界雷、斩圹雷、大威雷、六波雷、青草雷、八卦雷、混元鹰犬雷、啸命风雷、火云雷、禹步大统摄雷、太极雷、剑火雷、外鉴雷、内鉴雷、神府天枢雷、大梵斗枢雷、玉晨雷。四,雷霆十二为,三十六雷公:1,天雷十二为:神霄雷公、五方雷公、行风雷公、行雨雷公、行云雷公、布泽雷公、行冰雷公、行霄雷公、飞砂雷公、食粜雷公、伏魔雷公、吞鬼雷公。2,地雷十二为:纠善雷公、罚恶雷公、社令雷公、发稻雷公、四序雷公、却灾雷公、收毒雷公、扶危雷公、救病雷公、太升雷公、巡天雷公、察地雷公。3,人雷十二为:收瘟雷公、摄毒雷公、却祸雷公、除祸雷公、破祸雷公、破庙雷公、封山雷公、伏虎雷公、打虎雷公、灭尸雷公、破障雷公、管魄雷公、荡怪雷公。4,三十六雷公掌三十六天曹刑律,严格遵照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的命令,代天实施刑罚,经称“雷司布令行至疾如风火,不可留停,降泽之处有矛,震雷之声有数,可旱即旱,可雨即雨,必奉帝令”。五,雷霆三十六将:1,三五火车,豁落灵官王元帅,讳善;打巫灭邪。2,雷门火犀,朱元帅,讳彦夫,专打不信道。3,地祗太保康元帅,讳保裔。4,精忠义勇岳元帅,讳飞。5,雷门灭魔邹元帅。6,雷霆火部荀元帅雷吉。7,六甲六丁金元帅,讳游。8,金轮如意赵元帅。讳玄朗。9,五雷判官辛元帅,讳汉臣。10,五雷天医张元帅。11,神雷主首石元帅,讳远信。12,九天降魔朗灵上将关元帅,讳羽,字云长。13,沧海涌朝伍元帅。14,斗口魁神马元帅,讳胜。15,天蓬提督尹元帅。16,正一玄坛赵元帅,字公明。17,南极乌暘吴元帅。18,酆都拷鬼孟元帅。19,雷府驱魔庞元帅,讳煜。20,流金火铃宋元帅。21,三五梅仙张元帅。22,正一籙官陈元帅,讳元远。23,神威驱邪周元帅,讳广泽。24,水府斩怪杨元帅。25,斗府枢灵刘元帅,讳吉。26,翊灵昭武霄汉无拘温元帅,讳琼。27,金关监生高元帅,讳员。28,飞捷报应张元帅,讳元伯。29,都雷太岁殷元帅,讳郊。30,飞天铁帽冲霄主雷邓元帅,讳伯温。31,东狱拷鬼甯元帅。32,上清枢雷程元帅。33,五雷执法毕元帅,讳宗远。34,北极冰池李元帅,讳青天。35,冲霄灵官马元帅。36,酆都杀鬼吕元帅,讳魁。六,神霄十字天经1,十字天经,是道教神霄派秘法,道士,在家居士,普通俗众,等均可修持,神霄十字天经,修持十字天经功德无量,可得诸天神加持护佑。2,十字天经即雷祖圣号:“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3,无论是道士,还是道教居士,乃至普通俗众,只要诚心诵念:“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圣号,便可得到现世二十种利益。(1),可以让人身心如意,化解生活工作中的不顺。(2),可以有效改善个人运气,化解生活工作中意外的天灾和人祸(解除天地水五方四时一切灾)。(3),可以有效治疗身体中的隐疾,和莫名的病症,令人身心安康,增福延寿!(4),可以有效化解怨念,诅咒,及一切邪法!(5),可以化解瘟疫,流行病,及各类传染病!(6),可以有效提升个人正气,避免邪祟附身!(7),可以诛灭一切,妖邪,鬼祟,精怪,令其不敢靠近人身,远盾逃避!(8),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扶正祛邪,令人不受邪祟侵袭!(9),可以化解一切噩梦,令人安然就寝!(10),可以化解,历代冤亲债主,缠身索债!(11),可以超度亡人往生升天,脱离苦海!(12),可以化解一切土煞,令开工,修造,平安顺遂!(13),可以求雨止涝,风调雨顺,安居乐业!(14),可保出行之人,水陆安康,无有意外灾害!(15),可以消灾灭罪,除障化愆,令修行人身心泰然!早日成道升仙!(16),可以化解婚灾,护胎保胎,斩断乱桃花!(17),可以化解官司缠身,解除牢狱之苦!(18),可以令诚心修道之人,得遇名师指点,早日悟道登仙!(19),雷部众神的职责之一,便是诛灭杀伐天下,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人,及一切魑魅魍魉,妖魔鬼怪!凡中邪者,及邪病缠身者(尤其是精怪附体的邪病),皆可修持“十字天经”便得雷部众神护佑,祛除妖邪!(20),凡,诚心修持“十字天经”者,有求必应,皆会得雷部众神的护持,令人身心安康,诸事顺泰!七,出家道士,在家居士,普通大众,修持“十字天经”的方法:(一),专修:1,诵念前,需先,净口,净手,净心,诚意!2,诵念环境,当洁净,清静。3,诵念时:心里冥想天尊放大光明,照耀在自己的身上。可除一切晦气,灾殃,及附身邪祟。4,每天可专心诵念半小时到一小时,数年后,修持者,无论是相貌上,还是气质上,乃至精神上都有,质的飞跃。5,长期诵念,会得天神,随身护佑,一切灾殃,邪祟,是不可以近身的,用心精深者,可得历代祖师真人指点,乃至得道成仙!(二),散修:没有专修条件的,在平日里,行,走,坐,卧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均可修持此法。(三)修持此法需要注意的事项:1,不可在吃肉,饮酒,及邪淫后修持此法。2,不可诵念此圣号,让雷祖及其部众保佑自己去做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3,不可在不洁净的地方如厕所,等地方修持此法。4,妇女月经期间,不可到道观,等正法道场修持此法。5,心存不善,不诚者,不宜修持此法。八,雷部宝诰:道教高功法师,在做斋醮科仪时,诵念此宝诰,可以净化坛场,诛灭妖邪,化解戾气,扶正祛邪,弘扬道法,护佑苍生。(一)雷祖宝诰:至心皈命礼!九天应元府,无上玉清王。化形而满十方,谈道而趺九凤。三十六天之上,阅宝笈,考琼书。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权大化。手举金光如意,宣说玉枢宝经。不顺化作微尘,发号疾如风火。以清静心而弘大愿,以智慧而伏诸魔。总司五雷,运行三界。群生父,万灵师。大圣大慈,至皇至道。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二),雷霆总诰:志心皈命礼!雷霆都司将,符圆法箓众官君。歘火律令邓元帅,银牙猛吏辛天君。飞捷报应张使者,苍牙铁面刘天君。马郭方邓田大将,雷府蒋毕华雷霆。庞刘苟毕神通大,温康岳孟显威灵。灵官王马二元帅,地司太岁殷将军。火犀雷府朱元帅,斗中颛霸二雷神。天医攻气治病将,丰都府院众祇灵。城隍社令功曹使,神虎何乔二道神。队仗森森列左右,旌旗闪闪耀乾坤。剑戟戈矛常在手,枪刀斧钺尽随身。若有下邪截大道,摄赴雷狱便施行。扫荡罡风迎帝驾,扶持道法救良民。我今有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九,常诵雷祖宝诰的意义:1,修道者,常诵雷祖宝诰,可令身心清静,智慧渐开,业障渐除。2,修道者,常诵雷祖宝诰,可令道心坚固,道业渐成。3,修道者,常诵雷祖宝诰,可得雷部众神护佑,远离天魔外道,不被迷惑。4,修道者,常诵雷祖宝诰,可得天神眷顾点拨,早日证得大道,登仙飞升。5,修道者,常诵雷祖宝诰,可得雷部众神护持,证得神霄五雷秘法,勘斩妖魔。6,修道者,常诵雷祖宝诰,可伏瘟灭魔,保家国平安康宁。7,修道者,常诵雷祖宝诰,可谴神役鬼,驱邪避秽。8,常人,常诵雷祖宝诰,可得身心清静。9,常人,常诵雷祖宝诰,可得雷部众神护佑,不遭横祸,平安康泰。10,常人,常诵雷祖宝诰,可驱邪去秽,远离凶神恶煞11,常人,常诵雷祖宝诰,可令内心澄静,智慧洞开。12,常人,常诵雷祖宝诰,可令家宅安宁,不遭邪祟侵袭。素材五行河图洛书一、五行的基础知识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尚书?洪范》,是商朝旧臣箕子向周武王解释天地之大法时其中的第一大法:“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箕子不仅说明了五行的名称,还解释了五行的作用和与五味的对应关系。水为陽之湿气,呈陰性,“润下”即向下滋润,具有聪明善良的性格;木为陽之湿气,感于陰而舒,质柔、性暖,“曲直”即能屈能伸,具有生长、柔和、仁慈之性;金为陰之燥气,感于陽而缩,质刚、性暖,“从革”即顺从、变革,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之性;火为陰之燥气,呈陽性,“炎上”即发热向上,具有恭敬有礼、急燥向上、锻金毁物之性;土为陰陽之气均盛,“稼”即播种,“穑”即收获,具有载物藏纳之能、厚重稳健之德。上一章讲八卦是天地万物按作用和现象所划的一种分类,这一章的五行就是按生克关系所划的另一分类。五行因其有鲜明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吉凶占断上,而真正的周易是根据爻辞判断吉凶的方法却很少有人使用了。大家不要初一看就认为自己明白了生克关系,这就算懂五行了。五行学说的应用十分广泛,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大家认真掌握。五行相生和相克的原理,大家一定要牢记掌握。不要以为是简单的相生相克,所谓相生实际上是一种转化,生的一方必有所损。相克也是一种抑止,相克并不是简单克制,也是有易有难,金克木、土克水较易,而火克金、木克土则较难,而水火之间则是以强弱定胜负。关于五行的顺序则有多种排列方法。一般按五行生成:水、火、木、金、土,这是根据《尚书?洪范》而来,另外周易的《系辞》、黄帝内经的《灵枢》等书中皆有印证。说明最完整的是《尚书大传·五行传》,其中有“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正是这个才将后面要介绍的河图与八卦联系起来。中国古代也一直用这个顺序来表示一周,这个传统在日本至今仍完好保存。五行和八卦一样,都是由陰陽的变化而表现出的不同特性,因此不能将某一事物当作五行之一,事实上,绝大多数事物都是包涵五行的多个特性,比如说桌子,它既有木的特性,也有水的特性,更有火的特性,也有一些金和土的特性,但五种特性有主有次,其主要特性还是属于木。判断事物的五行所属,要看其大的特征,例如,春季万物复苏、百花开放,所以春的五行所属为木,夏季赤日炎炎,酷热难当,所以夏的五行所属为火,秋季风吹叶落、凋零萧杀,所以秋的五行所属为金,冬季冰天雪地、万物归藏,所以冬的五行所属为水。关于五行配四季,木火金水分别对应春夏秋冬,那么土对应什么呢?有的书说土对应长夏,也有的书上写的是土对应四季,这儿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个四季不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个季节有3个月,第一个月称为“孟”,第二个月称为“仲”,第三个月称为“季”,例如仲夏就是指夏季的第二个月,在古代这是常用的,我们看《吕氏春秋》就可以知道这一点。所以,这儿的四季是指四个“季月”,也就是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月。长夏是指夏季的最后18天,也有资料说是大暑到秋分这段时间。总之,土与长夏对应,这是中医的方法,土与四季对应是易经的方法。五行对应表可以列举出很多例子,这儿我们将一些主要内容列入下表:五行学说已经被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中医、周易方面。另外有许多书大谈“相乘相侮”等概念,意义不大,即使命相方面应用到这些内容,理由都很牵强。大家只要明白,五行和八卦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结果,明白为什么水本为陽却表现出陰性,而火本为陰却表现出陽的道理,也就能明白所谓相乘相侮的一些让人头晕的概念。二、河图《系辞》中有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礼记》中也有:“河出马图”,论语、尚书等儒家经典中多处有记载。河图是伏羲时代黄河所出现的龙马身上所负的图案,伏羲记录下来后,与八卦相结合,使八卦与五行融合在一起,相互参照使用,所以河图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八卦和五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什么河图、洛书被古人认为是上天所赐,这已经很难考证,但小雅认为伏羲一定看出了其中的道理才会被留传下来。如何来理解这个河图呢?首先从右图可以看出,河图里有黑点和白点之分,黑点代表“陰数”(即偶数),白点代表“陽数”(即奇数)。用连线串起来的点为一组,从图上可以看出共有10组,下面两组为(1和6),上面两组(2和7),左边两组为(3和8),右边两组为(4和9),中间两组为5和10。从这儿开始,我们要引出易经的方位(即东西南北中),大家要注意,易经的方位画在纸上正好和我们日常习惯相反。日常地图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易经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为什么会这样,小雅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远古的盘古氏是仰观天象所得,这一点后面讲二十八宿还要详细解说。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样就将五行的方位确定了下来,北方水、南方火、东方木、西方金,中间为土。本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图,后人却“悟”出了许多所谓的“道理”,引出了许多名词,什么左旋右旋,什么生数成数等,小雅认为全是梦幻泡影,并不需要掌握,因此请初学者不要被其它书籍的名词所迷惑,为了方便大家看其它书,这儿简单介绍一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所以一是生数、六是成数;地二生火,地七成之,所以二是生数、七是成数,同理类推得出,1、2、3、4、5为生数,6、7、8、9、10为成数。那么所谓的“左旋相生”是什么意思呢?大家从中土看起,由中土到西金,再到北水、到东木、到南火、最后回到中土,顺着这样的路线正好按顺时针方向围绕河图一周,这就是“左旋相生”。生数之和1+2+3+4+5=15,成数之和6+7+8+9+10=40,这个生数与成数之和55就是“大衍之数”,用周易的蓍草法用的就是这个数。三、洛书洛书,古称龟书,传说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其背有文,九文近头,一文近尾,三文近左肋,七文近右肋,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其位九,象九宫,中五又象太极,中一文又象一气;其形方,方象地。陈抟最初传出时,是与河图边在一起被称之为“龙图”,后人为说明方便才根据古书记载分别命名的。洛书当然不可能真是神送来的,它同样是古人观察天形象时发现这个龟纹与九宫内容相印。九宫又称“太一九宫”,太一就是北辰星或北极星,位居天宫正中,四方四维(东南西北即四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即四维)为八个卦神所居。将龟甲上图案规范一下就形成右图,仍然由黑点和白点通过连线分组而成,这样得到的九个数,除中宫五不用之外,其它八个与易数相关联,这样就得出了后天八卦的方位结构。后人为了便于记忆,将这些易数编成如下口诀:九宫数在术数上被广泛使用,必须牢固掌握,九宫数既然代表天象,在应用中是转动的,例如奇门中1为乾宫,中宫不动,其它八个数按逆时针转动。这样一来,按上面口诀很难把握位置,所以建议大家记住四周的八个数就可以,我归纳为:“一留妻儿(1、6、7、2),就是三八(9、4、3、8)。”,一留下妻子儿女在家,就知道是三八妇女节到了。因为中宫“五”一直不变,所以记住这个顺序比自己去推算方便得多,只要找到1的位置就可以了。四、文王八卦文王八卦也称“后天八卦”,早在商朝就已经有了,因文王演绎并增加了卦辞,后人一般就认为是文王所作。这个后天八卦是以后学习的重点,在理数的推断方面基本上是用的后天八卦,所以,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区别要领会。先天是万物初创,后天是万物发展,所以先天数一般用于起卦,以此演示万物的生成,后天数则反映事物的变化,一般用于标注变化后的对应位置。因此先天没有方位,只有后天才有方位。如何理解这个后天八卦图呢?我们先看四方(即南北东西)的四个卦:坎离兑震,坎为水而离为火,这两卦一南一北容易理解,因为南热北冷现象明显。震代表雷、代表木,兑代表泽、代表金,由于春雷与金秋现象也很明显,所以大家不难理解。关键是四维(即四角)的四个卦(乾坤巽艮)如何理解?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神异经》和《淮南子》等多本古书上都有记载,昆仑(即不周山)有一天柱,被共工氏撞塌,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就是日月星辰自东而西、大江河川自西向东的原因。虽然是传说,但终究会被人解密这个传说的根源,不过从这儿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为什么乾卦位于西北(天塌西北)、而巽卦位于东南(地陷东南则风入),也因此可以知道天地相交于西,所以坤位于西南,余下一个艮卦位于东北。这个理由只是小雅为了帮助大家记忆,并没有特别根据,从原理上来说,小雅更相信古人是通过对地理的观察而来,因为风水学中24山用到了天干、地支和乾坤艮巽这四个卦。关于后天八卦的成因,邵子的讲解最为精彩,却不知为何被众多易学家所忽视。“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地之陰在南而陽在北。天之陽在南,故日处之;地之刚在北,故山处之。所以地高西北,天高东南也。”这句话解释了坎离二卦的位置,以及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原因。“易者,一陰一陽之谓也。震兑始交也,故当朝夕之位。”这句是解释震东兑西的原因。八卦也有五行,其中水:坎、木:震巽、火:离、土:艮坤、金:乾兑。坎离二卦分别属于五行中的水火,这一点比较好认同。震卦对应的是东方、春季,而东方、春季都与木相关联,所以震的五行属性为木。同样兑为西方,其五行属性为金。乾的五行属性为金,这大概是因为乾具有“刚健”的特性,但乾卦的五行属性应该不仅仅表现为金,这一点小雅翻阅了很书,也没有能找到比较信服的理由。艮和坤的五行属性为土,这比较好理解,积土成山,而坤为地,地的主要成份当然是土,不过,和乾卦一样,坤卦也包含多种五行属性,有待于专家讨论。最后一个就民巽卦,其五行属性为什么是木,似乎没有太多的理由,难道是因为风助火势,就认为巽属木?这也太勉强了一点。总之这其中的理由小雅也不知,希望大家探讨。后天八卦很重要,除了前面的口诀之外,用手掌是最好的方法,古人所谓“宇宙在乎手,万物由乎心”,再复杂的内容只要掐指一算便有了结果。如右图,我们可能先记住乾坤坎离四卦,离坎居正南正北于中指上,乾坤据西北西南于无名指上。然后再看正东正西为震兑,你可以说:“你讲得真对(震兑)啊”,这样就只剩下艮巽于食指上,山重而风轻,所以艮在下而巽在上,这样一理解就很容易记住了。五、体与用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质量和能量进可以相互转化的,质能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当质量释放能量时其质量减小,反过来,当其吸收能量时,质量增加,质能总和不变。在易经中也有类似的“定律”,这就是“体用定律”。“体”是指事物的本体,“用”是指作用、应用、发展、变化等。这个概念的引入,对后面的占卜术数影响很大,尤其是梅花易。我们前面学习了五行八卦的基础知识,有人觉得易经原来这么简单,这又错了,五行作为一门大学问,许多古人穷其一生尚未理解透彻,岂能一两天就能学完?有许多内容看上去好象明白了,但实际上你并没有明白。例如五行的生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虽然都用了同一个“生”字,但这五个相生原理都不相同,如果问你你能回答吗?相克也是一样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还要“恪物致至”,下面以火与水为例来说明休用的关系。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相生、水火相息。水火为用,草木为体。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害表现在感情之上,而体用隐藏于性情之中。这个道理就不是一般的人轻易所能体会的。火本无体,通过草木燃烧后才有体。草木燃烧前处于静的状态,尚未有用,待火燃起之后才有了用,所以凡是有体之物都可以被焚烧。水也有体,那么水能够被燃烧吗?这儿我们要深入了解五行的特性。火的性质,遇水之后能与之对立而不能与之相随,所以火遇与水则灭;水的性质,遇火之后能与之相随而不能与之对立,所以水遇火烧煮之后而变热。这就是世上有热水而没有凉火的原因。火以用为始,以体为终,所以火是动态的;水以体为始,而以用为终,所以水是静态的。这样说来,火也有体,水也有用,二者既相济又相息。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世界上许多矛盾的东西都可以化害为利,就看人如何去应用。古人为什么不将这些道理写出来告诉后人呢?任何事情如果不思考,问题就会简单化,办事就容易。只有通过思考体会才能掌握事物的本性。通过语言传授,只能得到事物的外在表现;通过眼睛观察,只能得到事物的形状;通过数量计算,只能得到事物的多少。万物的奥妙只能通过意会而不能言传。这就是世上圣人的儿子并不一定也成为圣人,圣人也就不可能是父亲或师傅所能教出来的。六、本章学习重点1.五行的相生相克要背熟。2.洛书所示的九宫要背熟,当“1”转到“震宫”时你还能熟练地填写出其它数字吗?3.熟练画出后天八卦图,同时标出方位、数、五行。4.什么是生数、大衍数?七、常见问题问:九宫数有什么好方法吗?只能背口诀吗?答:九宫数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而且也不难,这种方法可扩展到5×5、7×7等奇数平方个格子。问:什么叫起卦?既然起卦是用先天数,为什么还要后天数?答:在易经应用于算命方面,首先要确定一个卦象,也就是说,你所要测算的事情是用哪一个卦来解答。确定这个卦的方法称为起卦。起卦的方法多种多样,四柱是用生辰八字来起卦,六爻是用三个硬币来起卦古代周易是用50根蓍草来抽取等,所有这些方法都或明或暗地转化为数。六爻、梅花、蓍草等以周易为中心的术数,就是将这个数与先天数对应,从而确定卦象。后天数只是用于与方位相对应,在式盘、风水等方面使用。对于易经来说,一切都可以用数来表示,而不仅仅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所以中国文化才是典型的符号文化、数字化文化。问:动静、陰陽、刚柔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答:天生于动而地生于静,所以天近于纯陽而是地近于纯陰;动静相交乃天地之道。动之始则陽生,动之极则陰生,陰陽相交乃天之用。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刚柔相交乃地之用。动之大者为太陽(日),静之大者为太陰(月);动之小者为少陽(星),静之小者为少陰(辰)。日月星辰相交乃天之体。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相交乃地之体。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暑寒昼夜相交替乃天之变。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雨风露雷相交乃地之化。《道德经》全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hùn)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绳绳(mǐnmǐ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qiǎng)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g),王(wàng)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ò)身不殆。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lě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sì)母。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zhāo),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qiǎng)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zī)重。虽有荣观(guàn),燕处超然,奈何万乘(shèng)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xiázhé),善数(shǔ)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故大制不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hào)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yào)杀人。夫乐(yào)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sāng)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yuè)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jiàn),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bó);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fèi,“发”通“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谷gǔ)。此非以贱为本邪(yé)?非乎?故致数(shuò)舆(yù)无舆。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wù),唯孤寡不穀(谷gǔ),而王公以为称(chēng)。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jiào),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mò)身不殆。塞(sè)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jiàn)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迤yí)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cháo)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zhǎng);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重(chóng)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xù)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yé)?故为天下贵。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xiào)。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xíng)无行(háng),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pī,“被”同“披”)褐怀玉。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yà,“厌”同“压”)其所生。夫唯不厌(yà,“厌”同“压”),是以不厌(yàn)。是以圣人自知,不自(xiàn);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wù),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xí)。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zhì)者不博,博者不知(zhì)。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csjg/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