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究竟悟到了什么
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xxbdf/ 开悟,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用一种崭新的、完全颠覆以往认知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整个世界。 在这样的视角中,没有“自我”的存在。就好像,用第三者的眼睛,在看着“我”与世界的一部共同电影。 如果人们愿意,甚至具备站起来,走出“人生电影院”的能力,去感受更广阔的存在。 01# “开悟”的世界观 开悟,是一个佛学的概念。 在佛学的典籍中,有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一说法。 因此,谈到开悟,离不开佛学的《楞严经》。 而对于《楞严经》,更是自明朝以来,就流传着“自从一读《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的美誉。 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也曾说:“读懂了《楞严经》,修行才有把握。” 如果人们能够体认到《楞严经》的义理,将会对哲学、宗教、科学都会有更深刻的认知。 整个《楞严经》,自成一部完整的体系。从世界的形成、众生的种类、三界六道、如何发心,五蕴的虚幻等等方面作出了开示。 对于《楞严经》阐述的世界观,简单的说:世界是一个虚幻的现象,人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在“妙明本心”之上,由于自身的迷惑和“无明”,根据人们自身的业力,随顺显现而已。 而所有人的本质都是“妙明本心”。故佛家认为“众生皆有佛性”。 在这一点的认知上,当今许多前沿科学理论,都与《楞严经》的世界观,有着相似的地方。 比如说,“量子纠缠现象”,是指两个有关联的基本粒子,即使相距非常远的距离,也会在同一时刻,超越时空,作出同步的反应。 为什么相隔很远的两个粒子会超越光速,瞬间同步?前沿的科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处的三维宇宙空间,存在着一个“投影源”。这两个粒子,在投影源中是同一个东西。同一个东西发生运动,投射出的两个影子,便会瞬间同步运动。类似这样存在一个“本质”的科学理论,还有“宇宙膜理论”“弦论”等等。 在哲学的观点中,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也认为,世界分为“表象世界”和“意志”。“表象世界”是“意志”的投影和显化。叔本华所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深入的探讨了其中的关系,对整个哲学体系影响深远。 对于类似于“投影源”,这种“作为一种本质存在”的概念,在宗教的观点里,佛家称为“妙明本心”“真如”“自性”“一真法界”。道家认为是“道”。 而开悟的世界观,即是把自己等同于“投影源”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因此,也便有了“无我”的概念。“自我”的身体、思想、情绪、智慧等等一切,也只是一个个投影的现象而已。 02# “开悟”的视角 实际上,许多哲学、宗教的典籍,都是用“投影源”,用一种更高维度的视角,来描述世界的形成与运行。 比如说《道德经》讲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心经》中讲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因为对于“自性”,对于“实相”来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只是存在于现象世界。 用这样的视角,人们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许多经典。 比如《金刚经》中说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何谓“有为法”,现象世界的一切运作规律,包括人的意识心和身体,都是“有为法”,所以是“梦幻泡影”。而“无为法”存在于“实相”和“真如”,存在于“妙明本心”。 所以,《金刚经》又说,“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是,因先有“无为法”的存在,基于无为法,圣贤才会示现出不同的现象、不同的有为法。 当然,类似种种的说法有许多,但绝不是一个个思维概念,也不是思维层面的理解。而是一种能够被人们深刻体认的状态。 比如,佛陀在菩提树下禅定成道后,起身说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意思是,一切众生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在那个源头,并不分你我。 六祖慧能成道时说到:“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体会到“自性”,体会到了包含一切秩序的本质存在,便知道了一切有为法,都是从其中而生。 宋代的一首禅诗,对此的描述更有诗意:“实际从来不受尘、个中无旧也无新。青山况是吾家物,不用寻家别问津”。意思是“那作为本质的存在,从来不受任何尘埃,不存在新旧、有无等分别”“万里青山都和我都是一体的,哪里还有必要心外求法,四处找个归宿呢?”。想必这首诗的作者,一定有着自己真实而深刻的体认,否则不会有如此意境。 而这首诗也恰当的描述了“开悟”的视角。正如一句话说得好:“宇宙正通过你我的眼睛,经历着自己的梦境”。 03# “开悟”的修行意义 在佛家的传统里,有着“见性起修”的说法。意思是开悟了,明心见性了,看到本质、自性和实相了,才有了修行的方向。 自性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在耳能听、在眼能见、在胎能生、在足能行”的一种属性。 想要理解到“自性”,在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概念,便是“出离心”。出离心,是指体认到虚幻和妄念之后,不再迷恋这个虚幻的表象世界。 这听起来有一些消极厌世,但这却是佛学的精髓,一种非常积极的观念。 人们只有具备了出离心,才会“放下自我”,放下一切自我的欲求。也正因为如此,也才会有内在的空间,来体会更广阔的存在。 同时,也因为人们“放下了自我”,才会体会到“众生即是自己”,对众生的烦恼和迷惑,才会生出慈悲与爱。这也是地藏菩萨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原因。 另一方面,人们修善业、修福报,做善事,实际上修的是一双“好鞋”。穿上这双“好鞋”,是为了更顺利的回到那本来的方向。 所以,人们的目标不应该只是为了在“现象世界”里,做一个好梦、穿一双好鞋、修一个好的果报。而是为了回到本来的存在。 这也是佛和菩萨的区别。佛陀在《法华经》中说到,“众生皆可成佛”,哪怕经过“无量劫”,经过再多的磨难,终究也可成佛。因此,佛法只有一乘。对于佛来说,是用正知正见,用“无上正等正觉”渡众生。 而菩萨,多了一份“情”,称为“有情众生”。意思是,在遇到现实困难时,菩萨也愿意“示现帮助”,帮助众生解除眼前的烦恼。 另一方面,虽说“因果不虚,定业不可改”。但从开悟的角度,因果和业力值得敬畏,但终究也只存在于现象世界。离开“自性”,这些都无从谈起。 这就像禅宗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方为本来面目”。善恶好坏,都是人们的意识心分别,都是“本来面目”之外的东西。 因此,禅宗倡导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并且说到“凡有言说,均无实义”。 这是一种深刻的洞察,所有的言说和智慧,终究还是虚幻的“身外之物”。实际并无“一法可得”。 04# “开悟”的现实意义 对于“本来面目”、“自性”、“实相”,种种最初的表现是觉知、圆满、空性、无为、极乐、寂静。 对于普通人来说,安住于这种本性,自然会有正确的行为发生,自然会“心清净,远离一切过失”。 体会到这些,人们还会发现,喜悦与安静,从来不在自身之外。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开悟的现实意义,会使人们的快乐与满足变得极其简单。这也正如一句俗话所说:“佛不要你皈依,佛要你欢喜”。 对此,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深层定静中写到:“对于快乐而言,真的不需要太多!其实,就是那些最不起眼的事,最温和的事,最轻柔的事:蜥蜴发出的沙沙声、一次呼吸、一次眨眼,目光的一瞥,小小的东西成就了最大的快乐。” 这就好像,阳光洒进窗户,便是一种禅意和圆满。 体会到这些,人们将不再需要奔波劳累,用物质换取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成就感。人们也不再需要通过做各种事情,通过各种不同的体验,来体会“我是谁”,因为人们已经知道了自己是谁。 如果人们愿意,可以在任何美好的旅途发生前,便已经体会到整个旅途的美景。 人们也可以安然自得的处于僻静之处,独自享有内在的空间。也可以在尘世劳作中,保持一种豁达从容的心态。因为,这一切不会再有区别。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人需要修行。修行也只是“梦中人做梦中事,梦醒之后一无所得。” 解脱与涅槃并不在远方,而是在与我们平行发生的每一个“当下”。wisdom,wecanrealizewisdom.Wisdomcanilluminateitself,so-calledopenwisdomisopenmind,openmindiswisdom,simplysaywisdomnow.Beforewisdom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sjfb/11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床神厕神喜神刘海中国民间都拜的神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