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文艺出版社?毕克官著《古瓷探妙》?编者提供

我收集古瓷片多年,长途跋涉,风来雨去,破碗碎碟,充塞屋室。知者和见者,多有发问:破碗碴子要它有什么用?依我个人体会,经济价值不说,只从学术层面看,古代碎瓷片用处大得很。

完整器皿,涵盖着瓷器全面的资料信息。特别是器皿的品相、造型、胎体重量、整体感等等,必须通过完整器皿才可获得全面的印象。但传世整器很少,尤其是日用瓷器,随用随破随丢,都埋入地下了。传世瓷器以陈设大件为多,但其佳品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私人藏家手中,难得一见。即使有机会见到,也是走马观花,对深层研究十分不便。

瓷片则不同了,一片在手,任你摆弄(图01)。图01?唐.铜官窑、宋.磁州窑、吉州窑、龙泉窑、钧窑和明.景德镇窑址瓷片?编者提供

研究胎骨,比整器直接,其用料疏密、粗细、火候、色灰色白任你看个够。研究釉色和料色,可通过破碎面看其厚薄和相互关系。我从景德镇收集的出土元代青花碎片三十余片,发现其釉色没有一片完全相同的,但共同具有一种难以形容的自然幽润感。使人大受启示。如果靠完整的传世元代青花器摆在家中案头供你去反复比较,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元青花难仿的是釉面,许多高手的仿品之所以“露馅儿”,常常是暴露在釉面上。请看,瓷片的特殊功能岂可小视?必要时还可砸的更碎,做更细微的研究(图02)。

图02?明.正德?青花乳虎和白菜碗底残片?编者提供

还有两个不易被人注意的好处。一是碎瓷片中传递了更多的品种信息。我多年检瓷,都有粗略统计,仅以青花说,不同的品种就有千种以上(同一稿本画法有差别者算同一品种)。在个人说,要收藏一千种不同品种的整器是很难的,怕大博物馆也不易做到。即使有可能收尽天下整器,可有些品种的整器已绝,哪里去收集呢?整器已绝的,就只有靠碎片的局部去想象全貌了。这一点却是仅有的传世整器所无法做到的。

二是通过地下的瓷片,可以了解市场销售情况。恐怕古代任何窑口都不会留下销售账目,有的只是史籍上偶尔提及而已。而全国各地地下的瓷片,却片片都有说服力。以笔者的实践经验,什么窑口的瓷器销到北京多,什么品种多,什么花色受到青睐,得到的印象十分深刻。通过瓷片,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图(03)。

图03?明.成化?景德镇十八渡窑址残器?编者提供

内销瓷如此,销往海外的瓷器亦然。传世的也是少数,大多也埋在地下。埃及出土了大批中国古瓷片,因有学术价值,吸引得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几次远涉重洋前往调查,因此还写出了一本名著《陶瓷之路》。

至于从考古、美学、绘画等诸多方面,通过大量瓷片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近十年,成果更为明显。这些成果的取得,仅靠传世整器,是无法完成的。具体事例这里就不细说了。

古瓷片作为垃圾深埋地下。这种垃圾随着反复的工程施工,只能越来越少了,也必然越来越显得珍贵,因为它们记录了千百年的历史。珍爱这种垃圾,也就是珍爱古代的碎瓷文化遗产。

(文章续读)

毕克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sjfb/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