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词心

词是什么?读词要读啥?

词是诗余,是诗歌,是韵文;词生唐诗之后,元曲之前,词姓宋,诗家儿女。诗经和宋词一脉相传,起自民间,旋自山林,鼓乎口吻,达于庙堂。读词要读心。

如果说,诗经是中华民族年前北方地区的放声讴歌,可称北诗;那么,宋词乃年前南方地区的开襟吟唱,堪名南韵。宋词以一代之胜,欧阳修说它写尽“天上仙音心下事”,柔润清圆以流住行云,境界各异而风气大炽,岭峦重叠且一路丰碑!有道是:“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清人蒋士铨这番话的一片苦心,道出开辟之难,难在词心。

宋词这“一代之文学”,不带理学偏全之见,却蕴心灵深浅之识,她接纳了中华民族三百多年的心理历程,既得翠入,又见苍分。

君不见那小令:有渔歌之唱、衷情之吟,清平之乐、阮郎之归;见梅花之殉、芳草之余,黄冠之梦、碧血之腥;揽败瓜之溃、解瓦之散,漂泊之叹、危苦之辞;闻忠孝之旨、激楚之音,鹤唳之崖、叱羊之滩。

又不见那长调:得齐天之乐、水龙之吟,声声之慢、新郎之贺;写冲冠之髪、满江之红,枕流之石、漱崖之泉;忆秦铭之刻、汉阙之伸,齊鲁之分、恒嵩之压;叹南渡之误、北征之沮,横峰之碍、斜岸之通。

文学是人学,人性之学。无论村夫野老、引杖鼓琴,后学得艺、先作有行,并当之选、同承之吟,都是词人。宋词中的梅影竹阴、八桂三秦,月照苔浸、横翠叠青,抑或蓝关蜀道、背负襟凭,地脉天径、夏结冬荣,原本都见词心。

曾经有过的文学批评政治化、宋词研修低谷期,业已过去。宋词在中国诸如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品类之中,“心灵文献”的桂冠已经戴在她的头上。宋词表达心灵的丰富模型、特殊功能、多样手法、独特路径,日益为人所知。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很多人开始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来诠析宋词。其实王国维、朱光潜的评说早已晓谕并告诫世人:不熟悉中国文学传统,易生理论的滥用和误用。我们的做法是要对传统真有所知,要有“经验的亲知”,要浸润其中,入乎其内,然后再运用现代新的批评与方法去对古典诗词进行赏评。

理论的理解,要基于文字的理解;但理论的理解,又不只是文字的理解。对理论的理解,须有理论头脑。六祖慧能,一字不识,却义理透彻,其智慧恰在“义理之知”,恰在思辨力及对义理的融贯性解释。对宋词不知其脉络、不知其底蕴,不解文字训诂音韵声律,不明诗歌模型组织法,不谙世情风云,一句话缺少社会文化语境知识,再好的理论也会南辕北辙、张冠李戴。

读词,就是读人,读人即读心。读人读心不易,读李商隐可以见仁见智。新旧《唐书》写李商隐,读出的是“背恩负义,放利偷合”的浪人;宋初西崑体作家眼中读出的李商隐,是词藻华丽、善于獭祭的诗人;王安石眼中读出的李商隐,是最善于继承杜甫、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廻天地入扁舟”胸襟的作手;钱谦益读李商隐,则称他的那些美人香草之作皆有政治寄托。林林总总,各心各见,可悟读诗读词,还得留心诠释史。

文有文心,诗有诗心,词有词心。诗言志,歌咏情,诗词体裁都是要承载作者心灵的,但诗和词作为皆备组织法的两种体裁,其接纳写手心灵的包容度并不一样,宋词表现心灵的模型范式比唐诗要更为丰富,功能手法亦更为多样。绝句律诗就只有五言七言的四句和八句,韵脚永远在偶句尾字,韵数和韵位永远是两个和四个,诗人的心灵抒放永远受到这种限制,诗心永远是在这个单调的舞台上呈现。

词就不同。词有多个词牌词调,很多词牌词调除了正体,还有“又一体”,甚至多个“又一体”,这使得词体达到多个。多个词牌词调和多个词体是什么概念,它告诉我们模型的丰富性是词心丰腴的基本保证。读词心,不止是读作品才读到,读词牌词调、读模型就可以读到。

又一体常常是词的衬字所致。所谓衬字,是某一词调在词律规定字数之外,为口语化和吟唱动听而增加新字。衬字在词的句中,意义多不重要,但它就是上口,就是抒情,就是传情,就是交心,就是见心。敦煌曲子词多的是衬字衬句,这种随心所欲,就是语言的自由度,人性的自由度,它跟律绝的固定和呆板比较起来,让人无尽遐思。看《行香子》: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行香子》双调,66字,16句,9平韵。李清照《行香子》结句两处用“儿”,就是衬字,为了上口添加衬字可见词心,词调的规制也洞开词心。这是宋词这种韵文为表达心灵而辟有的丰富模型、特殊功能、多样手法和独特路径,当然与音律节拍有紧密联系,令人叹服。也恰恰是李清照,对苏轼的词作就颇有微词,以为“不协音律”,由此可见认识“词心”,并非易事。

“词心”在哪里?毫无疑问是在作品之中。两万多首宋词,是一千多位词人的心灵呈现,所以今人称宋词是“心灵文献”,十分得体,十分庄重。而新的视点指出,不止在作品中才看得到“词心”,多个词牌词调和多个词体,可以说已经是“词心”的绚丽多姿的窗口。宋词模型的丰富性,给了我们这种启示。

由“词心”谈到了模型,真是有趣。成百上千的词牌词调,就是模型,模型不是“束缚思想”,正是有了多种模型的认知,词人才不会拘泥固定的角度,才会消除对句数字数韵数韵位平仄的畏惧感,去进行适合自己的写作尝试。

宋词的词牌词调,作为模型,是一种处理,讲究和体现的一种“易处理”,已经是、必须是足够简单。简单而多样,使人看到“词心”。你的填词,一定选好某个词牌,你决定使用其调,已经是在理解“模型”,是在“模型”中熔铸“词心”了。

67.词俊

朱敦儒被誉称“词俊”,可见他的词心别具一格。他是洛中八俊之一。两宋词坛,他算得承上启下的一位人物。

朱敦儒,洛阳人,生于年,卒于年,他比苏轼晚生四十多年,同时代的词人有张元干、叶梦得、周紫芝、李清照、李弥逊、杨无咎。

洛阳一带,名山胜水,自古都在诗文画中。山有嵩山的太室峰、少室峰,水有伊水、洛水、黄河,朱氏家世富裕,朱敦儒居洛时,寻访山川风物,风流浪漫,后来词中多有回忆笔触:

雨中花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

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朱敦儒用情山水,清高自许,两次举荐为官而不出任。绍兴二年(公元年),有人向朝廷推荐朱敦儒,言其有经世之才。高宗下诏任他为右迪功郎,并命肇庆府督促他赴临安任职,敦儒仍不肯受命;在亲朋劝说后,他方应诏前行。到了临安,赐进士出身,授予秘书省正字,尔后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后因发表主战言论,与主战派李光等人一道,受右谏议大夫汪勃的弹劾,于年被免职,不久,上疏请求退居嘉禾。晚年在秦桧的笼络下出任鸿胪少卿。

朱敦儒的词作语言流畅,清新自然。他早年词风浓艳柔丽;中年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要读词心,随处可见:

鹧鸪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他的才气,都见词心,而且一气而下,多首赋之,他填写的《临江仙》,有早年的形骸放浪,中年的家国之痛,晚年的旷达之叹:

其一:

生长西都逢化日,行歌不记流年。花间相过酒家眠。乘风游二室,弄雪过三川。

莫笑衰容双鬓改,自家风味依然。碧潭明月水中天。谁闲如老子,不肯作神仙。

其二: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其三:

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

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忽忽西沉。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

他的《西江月》也是多次填写,一吐衷肠,表现不同的情致与心襟

其一: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其二: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其三:

元是西都散汉,江南今日衰翁。从来颠怪更心风。做尽百般无用。

屈指八旬将到,回头万事皆空。云间鸿雁草间虫。共我一般做梦。

其四:

琴上金星正照,砚中瞿鸟眼相青。闲来自觉有精神。心海风恬浪静。

且喜面前花好,更听林外莺新。瓮头清辣洞庭春。醉里徐行路稳。

两宋一千多位词人,朱敦儒以词作首(用词牌77个)排在第12位,可谓遥遥领先。对词人的艺术评价有不同角度。有这么一种评价,认为两宋词史上,词人能够用词作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只有两位:朱敦儒和辛弃疾。

这种评说,视点很准。他两位朱敦儒在前,辛弃疾生活在后且写有多首词作。而苏轼虽是大家又开抒情新词风,但他并未将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完整写进词中(另一半写在他的诗里),至于前后的柳永、晏殊、欧阳修、李清照更是如此。究其因,当时词多言情,诗多言志,此乃风气,词人多恪守此种惯例。

朱敦儒用词来抒发人生感受,又表现社会现实,拓展了词的抒情言志功能,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直接的启迪和影响。辛弃疾有多首《念奴娇》,其中闲居带湖之作,明说是“效朱希真体”:

念奴娇?赋雨岩(效朱希真体)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郭。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著。

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风神相似: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朱敦儒?卜算子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趓。

幽思有谁知,託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

朱敦儒作词,通泰清丽,语到意赅,擅长写景,作论明爽,又是同调多作的高手,说他是两宋词坛承上启下的人物,当之无愧。当时跟他同为“洛中八俊”的还有“诗俊”陈与义、“文俊”富直柔,但这位词俊之才,首词作,有仁义之发、忠愤之感,见赓歌之辞、慎念之语,带烟朝之寄、月夕之吟,却是真正的少有。

68.独章词的现象,去了宋朝,你才知道波诡云谲,姿态万千。有皇帝喜欢词章,跟词人交朋友的花絮;有宰相舞文弄墨,绝妙好词流传千古的美谭;有终身进出教坊曲肆,自度曲调的词家;有著作等身,却不惹歌诗的文士……去了宋朝我写到69则,不妨说个“独章”人事,或许也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对中国文学史稍有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唐有两位,韩愈柳宗元,宋代六位,是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宋代的几位都有世人耳熟能详的词作: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被称誉为文学成就极高,偏偏他的词作仅有一首,这就显得怪异。

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古雅、平正,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引为师范。曾巩散文主要有三类:人事杂记类、工程营造类、寺院记和学记类。

人事杂记类的篇数最多,记事类作品相对要多一些,这些记事类作品大都借记事发议论,内容上说理很多。工程营

造类这类散文,记叙城池兴废和水利工程营造居多。这是他强调经世致用,文章应该为现实服务的结果。寺院记和学记类则表现出曾巩对儒道的推崇和恪守,他常常在文中表达复兴儒道的思想,不止一篇文章批评佛教,表达对佛教的不满。

曾巩文章的特点是写得纡余委婉,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他善于记叙,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记叙中不多写景,也有刻画之工,如《道山亭》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

曾巩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是其代表作。《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推崇。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他从事史书编纂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因此他的应用文写作,颇有章法。

曾巩18岁参加科举考试,直到39岁才金榜题名。他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诗,存诗余首,诗写得质朴,也有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词他就只写得一首:

赏南枝

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对景见南山,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丹染萼、玉缀枝。又岂是、一阳有私。大抵是、化工独许,使占却先时。

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群卉争知。贵用在和羹,三春里、不管绿是红非。攀赏处、宜酒卮。醉捻嗅、幽香更奇。倚阑干、仗何人去,嘱羌管休吹。

《赏南枝》是词牌,他是有曲调的,片数句数字数韵数韵位和平仄都是有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可见曾巩对此当是很有研究的,可为什么他就其他词牌一首未曾填过,这就费解了。

这首写梅岭梅花的《赏南枝》是曾巩的自度曲,他自撰歌词、自谱新调写下的。“南枝”即梅枝。调名本意即咏观赏梅岭的梅枝。这首词是双调,字,18句,11平韵。据说此调只有他本人写下的此词,从此并无他首可校。也有说法因为有平仄,近代也有人填写过。

曾巩的词作故事,使他成了两宋词坛的“独章”词人。不过他似乎还算不上唐宋八大家中与词最不结缘的人,我翻捡完了发现,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居然在《全宋词》中滴酒未沾,英勇阙如。当然他二位大家的这些本该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让人们引为谈资的花絮,居然还从未在哪本书上见着,这也有些意思了!

69.三叠

应该有唐“三叠”和宋“三叠”。

三叠,指的“阳关三叠”、“渭城三叠”,都是有关送别的人与事。唐三叠是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歌曲《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宋三叠指周邦彦和他的《兰陵王?柳》,词是三叠三换头,声韵复杂,格律妥切,尤为乐师所爱,从北宋末期直到南宋初,仍“都下盛行”,“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虽是写客中送别,前后流传的周邦彦几个故事几首词,牵涉词史,不可忽略。先看此词:

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此调三叠三片,字,多用入声韵。上片9句,7仄韵,48字;中片8句,5仄韵,42字;下片10句,6仄韵,40字。传说中这是宋徽宗怒气未消,下令把周邦彦贬出京城,李师师为其送行之际周邦彦写下的。此词上片是一叠,写柳,写倦游;中片是第二叠,写送别,写别后旅途;下片第三叠,写旅途孤寂,写追思。全词布局井然,将咏柳和送别揉为一体,抒写了无尽缠绵。

词人何以被逐,须得娓娓道来。周邦彦(7~)字美成,号清真,北宋著名词人。少喜读书,宋神宗元丰初,在汴京为太学生,曾写《汴都赋》,受到神宗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哲宗朝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徽宗朝被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

周邦彦精通音律,创作不少词调。他的词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尤善铺叙,被婉约词人尊为“正宗”,词史称他为“词家之冠”“词中老杜”,“负一代词名”。

北宋三位高手,柳永擅长展开铺叙,苏轼善于情绪奔放一脉贯穿,而周邦彦更讲章法,他会细腻地把一首词写得有张有弛,曲折回环,妙不可言。不幸的是,他的“被逐”,居然就因为一首词写得太妙太妙。

那是青楼花魁李师师从小失母,由寺庙走来,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与京城美男词人周邦彦相识后,二人钟情音律,深有研谈,往来甚密。一次,李师师又约了周邦彦切磋曲律,哪知周邦彦刚到不一会儿,宋徽宗就已经进了楼院。情急之下,周邦彦赶紧钻到床底下躲了起来。

宋徽宗带来江南进贡的鲜橙,绣阁温馨,炉香轻袅,李师师芊芊细手,剥开鲜橙分食。徽宗也通音律,其后师师拨弦调器亦歌亦笙,二人寻乐至夜半三更。这些情景,自然都入了床底下屏住呼吸者的观察之中。

徽宗起驾回宫后,周邦彦赶紧从床底下钻了出来,慌张的看着桌上的并州(山西)剪刀、吴地的雪白盐巴,耳边萦绕起刚才李师师叮嘱徽宗“已经三更了,宿住哪里”“马滑霜浓,行路小心啊”那一番话,惊魂未定。可词人就是词人,才子就是才子,周邦彦即景生情,乘兴而就,顺口吟出小令《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是一首小令,也是汉语最早几近白话的微型小说。这篇纪实文学,人物事件场景结构,无不呈现;语言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再现,贴切入微。周邦彦的词李师师当即收下。谁知后来又与宋徽宗相会,李师师竟然忘情,当着徽宗的面把《少年游》唱了出来,宋徽宗一听,心知肚明,大为震怒,李师师不敢隐瞒,只有照实说了,这便有了周邦彦被逐的后事。周邦彦临上路,李师师相送又得了新词《兰陵王?柳》。徽宗不久又听说了这首词,触动惜才之情,遂下令免去放逐,还让周邦彦做了专管乐舞的大晟府提举。

宋徽宗设立大晟府,这是北宋的最高音乐机构。周邦彦被选中成了乐府高官,从事音乐专业活动。他带领晁端礼、万俟咏、田为等人研音炼字,审订词调,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的八十多种词调,创制了《六丑》《华胥引》《花犯》《隔浦莲近拍》等不少新调,扩展了音乐领域,在填词技巧上有不少新创举。周邦彦写词,形象丰满,语言细腻,他的词既有温庭筠的秾丽、韦庄的清艳,又有冯延巳的缠绵,李后主的深婉,也见得到晏殊的蕴藉、欧阳修的秀逸,柳永的恻艳绵密乃至苏轼的清旷豪达,算是集大成者。

词的故事接二连三,起伏跌宕,引人眼球。这首《少年游》词并不起眼,世人难得读到,就是读过,读者也多是笑过则已。文学史上的宋词章节对周邦彦的文学价值和词作分析是绝难提及此词的。但恰恰是这首小令的语言风格和词章结构,值得叙说一通。限于篇幅,浅说几句。

《少年游》这个双调词牌,别体较多,《词律》以柳永50字体为正体,晏几道有52字体,周邦彦这是51字体。周词将一桩情节丰饶的故事以51字小令写出来,大笔如椽,人物语言细节场景无所不备,结构极其完整,特写平稳入文,收笔戛然而止。51字的语言,清通晓畅,无典不奥,层次分明,老妪都解。

国内外不少词家谈及宋词语言的诗化、赋化,谈到苏轼、辛弃疾,谈到婉约风格、豪放气度,都忽略了周邦彦词的白描如话。诗语与词语的嬗变,周词有不少例句。除了这首词的语言运用和结构安排,他的不少小令长调都可以读到文学史上认定周邦彦的“词体声律模式的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的痕迹:

满庭芳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玉楼春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丽馀黏地絮。

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南宋以后,姜夔、张炎、周密、吴文英等人十分推重周邦彦,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陈郁《藏一话腴》)。清代常州词派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认为学词的最高境界就是到达他的“浑化”(周济《宋四家词选序》)。陈廷焯认为: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白雨斋词话》)近代学者王国维,更把周邦彦比作“词中老杜”(《清真先生遗事》)。当代学者叶嘉莹指出:周邦彦是个结北开南的人物,他是集结了北宋的大成而开拓了南宋先声的人物……他不是以感发取胜,变成了以思力取胜了。这些评价都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远不只是本则开头“宋三叠”的趣话了。

70.化句

化句,诗论之辞,是汉诗随机应物、适情会景,反对苦吟力索的一个传统。

先于北宋几百年的刘勰《文心雕龙?熔裁》就说,内容确定后要讲究文采,辞语运用关键在镕裁。附生的赘肉和悬缀的肉瘤,都是人体上无用的废物。镕是纲领昭畅,裁让芜秽不生,需要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斫削。这都关乎“化句”。

化句有种种类型。有偶似前人者,如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接何遜“山鶯空树响,垅月自秋晖”;有得其句式者,如唐人“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接宋人“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尽日凉”;有用句律不用句意者,如杜甫“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接黄庭坚“落日映江波,依稀比颜色”。

北宋贺铸,写有词作首,使用词牌个,在两宋词人中都位居前列。不仅止此,他还是熔裁化句的好手。贺铸作词,虽然也如张耒所说像苏轼一样,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东山词序》),但贺铸读的多,善于化,造语自工。我们来看他的词作:

踏莎行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咏荷花,便有景致。回塘水口(别浦)绿萍遮水路。荷花散发清香,蜂蝶不断,也是独自凋零。上片5句写来,意象蹁跹,都是寄寓身世之感。过片落笔夕阳晚景,为荷花代语。韩偓《寄恨》有句“莲花不肯嫁春风”,张先也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贺铸化句造语,是代荷花作悲辞,也是诗人自况。再看一首: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在苏州城外的横塘路遇女子,生出感慨,写下此词。造语化用了曹植《洛神赋》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和李商隐《无题》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结尾三句叠出三幅意象,化无形的情思为可见的形象,堪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佳句,几十人唱和出几十首新作,成全了他“贺梅子”之誉。黄庭坚手钞此词,置于案头,写诗给贺铸:“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再看:

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漂孤篷。官冗从,怀倥傯,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贺铸这首《六州歌头》的造语多有用典,诸如《史记?季布列传》载楚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杜甫《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南朝《异苑》“晋义煕初,晋陵薛愿,有虹饮其釜澳,须臾嗡响便竭,愿辇酒灌之,随投随涸”,唐《枕中记》“黄梁美梦”,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汉乐府《铙歌》《思悲翁》曲,《汉书?终军传》“长缨”,《汉书?匈奴传》“天之骄子”,嵇康《赠秀才入军》“目送征鸿,手挥五弦”,都被贺铸一一用以造语,成为化句。贺铸武人出身,当年曾在汴京作侍卫,意气风发,如今在外地作官,琐事缠身,报国无门,不得请缨杀敌之机,此词写出他的悲愤气概。

贺铸跟周邦彦生卒年代差不多,出身贵族,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他的个性和词风非常奇特,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得以统一。他跟辛弃疾一样,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其词却“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他十七岁离家赴汴京,先任右班殿直作侍卫。元祐三年()又赴和州任管界巡检,也是武职,位低事烦,不遂其愿,后来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崇宁四年(1)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相当于一个副市长。大观三年()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

贺铸博闻强记,家藏书万卷,无所不读。为人豪爽精悍,喜面刺人过。遇贵势,不肯为从谀。入仕后喜论世事,不肯为权贵屈节。

贺铸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丰富多样。北宋词人多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而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故兼有豪放、婉约之长,既具温柔缱绻之情,复有奇崛壮浪之姿。贺铸的“化句”,他自己有一套讲究,当时就有流传:“平淡不流于浅俗,奇古不流于怪癖,题詠不窘于物象,叙事不不病于声律。”(宋?彭乘《墨客挥犀》)贺铸多有“深婉丽密”之作,他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这恰好道出他善于融化中晚唐诗句的词作路径。

西江月

攜手看花深徑,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佇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書如天遠,難銷夜似年長。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诉衷情

不堪回首臥雲鄉,羁宦負清狂。年來鏡湖風月,魚鳥兩相忘。

秦塞险,楚山苍。更斜阳。畫橋流水,曾見扁舟,幾度劉郎。

贺铸也喜欢同调多作,写了近10首的词牌有《小重山》《踏莎行》《菩萨蛮》《忆仙姿》《清平乐》《鹧鸪天》《太平时》等,《减字浣溪沙》他一次写了7首,一次写下15首。唐代诗人很注意诗句的熔炼,宋代诗词作者更是习以为常,随处探究造语用句,以为“须学古人好语”,“要诵诗之多,择字之精,始乎摘用,久而自出肺腑,纵横出没,用亦可,不用亦可。”所以贺铸的化句夺胎换骨,以故为新,多是见情不见句了。

韩子渝,重庆人,副教授,出版《学界拾遗》《谛听大地》《山月心影》《浩气长流》等十余部著作,参与全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一系列国家级历史文化博物项目的筹办,先后担任全国部分地区人文景观教育圈、全国直辖市科教文化大区教育论坛、五云山寨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宝善宫教育博物馆、中国抗战教育博物馆总策划。所著35万字长篇纪实文学《国画的诞生》记录了巨型史诗国画长卷《浩气长流》的创作过程。往期链接:

韩子渝/去了宋朝(十三)

韩子渝/去了宋朝(十二)

韩子渝/去了宋朝(十一)

韩子渝/去了宋朝(十)

韩子渝/去了宋朝(九)

韩子渝/去了宋朝(八)

韩子渝/去了宋朝(七)韩子渝/去了宋朝(六)韩子渝/去了宋朝(五)韩子渝/去了宋朝(四)韩子渝/去了宋朝(三)韩子渝/去了宋朝(二)韩子渝/去了宋朝(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sjfb/6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