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母亲来养老,第五天妻子开始玩失踪三年生
01 人和人之间很少能凭空产生感情,即便是亲情也不能例外。 大多数人会有一种错觉,认为亲情不需要费力营建,只要把双方的那层外在关系摆在明面上,感情自然就出来了,甚至可以凭此向另一方索取利益。 但天底下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他们忽略了时间的力量,也轻视了人心的排外程度。 尤其是在亲人关系很微弱的两个人身上,比如婆婆和儿媳,就更需要注重平常的点滴积累和彼此付出。 对有些婆婆来说,或许你可以凭借着一时的小聪明躲过目前的麻烦事,但时间永恒向前,说不定以后的某一天就会被曾经得聪明击倒在地,到时自然怪不得别人。 02白女士(化名)和丈夫应先生(化名)都有各自的工作,收入也比较稳定。夫妻两人住在县城,公公和婆婆则在农村老家。 刚开始那几年,两位老人还种着几亩地,每年也有些收成,但随着儿子儿媳在城里稳定下来,婆婆就不愿意种地了,她嫌活太重了,累人。 公公没出声,自己一个人坚持种,婆婆说他就是个受苦的命,有福不会享。 “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又不是七老八十拿不动锄头,不种地干啥嘞,等着白吃白喝?”公公边洗脸边回道。 夏日的天亮得早,但婆婆还窝在床上,听到公公这话给了他一个白眼,“白吃白喝那也是你儿子给的,爹妈花儿子的钱是天经地义,谁还能说我不成。” 公公知道自己老婆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也不打算跟她起冲突,就顺着她的话说:“没人能说你,我只知道自己挣的钱拿在手里踏实,花起来舒心,什么都不干就要别人给总有点不得劲,心里难受。” 公公说完就背起水杯扛着锄头下地去了,婆婆在他身后又翻了一个白眼,小声骂他不知变通,越老越糊涂。 遥远的路途隔绝了信息流传,公公和婆婆的对话传不到白女士和应先生耳朵里。 当白女士拼尽全力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时,应先生激动地抱住了自己还未彻底清醒的妻子,第二天就给在老家的母亲打电话。 “妈,我和小丽都是第一次,没有什么经验,您能来陪小丽坐月子吗?”白先生语气难掩欣喜。 握着电话穿着干净衣服的婆婆眼珠转了转,随即有点为难地说:“儿啊,不是妈不想来,只是这几天地里实在忙不过来,我和你爹刚从地里回来,衣服都没换呢,吃完饭还得接着去干,你也是从这里出去的,一年到头就没个闲工夫。” 白先生的情绪冷了下来,“这样吗……”,他还想再试一下,“真的不能抽点时间吗?难道您不想看看孙子吗?” “妈当然想看了,但实在是走不开,没办法啊。”婆婆满是惋惜,“坐月子也没那么娇贵,只要不受风就好了,你们在楼房里,肯定没什么大问题的,相信妈。” 帮忙照顾月子的请求就这样被婆婆拒绝了,应先生只好从公司请了假,妻子和孩子都是他最重要的人,钱可以以后再挣,但妻子要是在月子里有什么闪失,那会让他愧疚一辈子。 初为人父人母,两个人摸索着小心翼翼地度过了对产妇最关键的一个月。 应先生正常上班后,白女士又在家里休养了两个月,公司通知她产假的期限已经到了,如果还不能回来上班那就只好辞退她,话说得隐晦,但明眼人都清楚公司不需要不能创造价值的人。 知道妻子的诉求后,应先生又一次把希望寄托到自己的母亲身上,希望她能帮自己带带孩子。 但婆婆的回复让小两口的希望又一次落了空。 “哎呀,我们也忙得很呀,而且我农村人粗糙惯了,用不来城里的那些东西,现在的孩子娇贵得很,给照顾不好那就罪过大了。”婆婆一个劲地说自己手笨脚笨,“你看,你们工资也可以,干脆找个保姆,人家毕竟是专业的,比我这个糟老婆子好多了不是。” 电话按了免提,这些话一字不差地飘进了在旁边的白女士耳中,握着手机的应先生也有点难堪,试图给母亲宽心,“妈,没事的,我还是您拉扯大的,我们家的孩子又不是公主王子,只要有人看着就行。” 电话那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白女士和应先生都屏住了呼吸,大概三十秒之后,才开始发出声音,“你这孩子,你什么条件,现在什么条件,比不得哟,我老了,不是当初哄你的那个岁数了,还是小心一点好。” 应先生还想再反驳一下,白女士却握住了他的手腕,无声地摇了摇头,意思是不用了。 带孩子不能马虎,保姆又不能让人信任,那么就必定有人要做出牺牲,白女士最终向公司递交了辞呈。 两年以后,白女士又怀上了第二胎,多了个孩子就得多一份经济支出,白女士还是想出去工作,夫妻俩怀揣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再次求助于婆婆。 婆婆还是那个婆婆,仍然没有答应他们,这次给出的理由则是你们已经有了养育大宝的经验,养育小宝自然能得心应手,不需要她再去掺一脚。 三年里生育了两个孩子,婆婆的两次推脱让白女士彻底寒了心,也看透了婆婆的真面目。 她再也没有让丈夫给婆婆打过任何跟孩子有关的电话,也不想去汇报孩子的状况,她和婆婆,不可能回到从前了。 世间最不缺少的就是变化,而且经常伴随着意外。 五年以后,应先生的父亲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生命,只留下了老伴一个人在世上,百日之期过后,婆婆就想来儿子身边养老。 这种请求也是人之常情,应先生觉得妻子会理解自己,所以没跟她商量直接把母亲接到了自己身边,白女士最后只能接受。 但后来的事情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甚至到了无法收场的地步。 原来婆婆跟公公生活的这些年,一直都是公公在照顾她、迁就她,所以养成了她好吃懒做的性格,这种性格随着她来到了儿子家里,承接这种表现的人就变成了白女士。 白女士白天要去公司上班,临走前要给她留好早餐,晚上回来还要按照她的要求做她爱吃的饭,光是工作就已经要让白女士焦头烂额,伺候婆婆更是加重了这种烦躁,白女士觉得自己的情绪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人的躁郁值一旦累加,就像一颗随时都会被引燃的炸弹,只要有一点火星就足以吞噬周围的一切。 婆婆搬来后的第五天,在婆婆再一次数落白女士没有给她带她爱吃的食物时,白天因为工作失误被上司批评的白女士终于爆发了,她站起来直直地盯着坐在她对面的婆婆,一字一句咬牙道:“我受够了!今天我们俩,必须要走一个,既然你想在你儿子这待一辈子,那就我走,走了你爱吃什么吃什么,谁爱带谁带!” 职业女性自带的利落感让白女士在当天晚上就搬出了这个家,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没再跟他们任何人说一句话。 桌上的饭菜还在散发着热气,应先生放下手里的筷子,失望地看了一眼对面还在发愣的母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白女士离开家后,拒接应先生的电话,玩起了失踪。 直到第三天才得知白女士已经带孩子在外面租了房子。 应先生不想看到自己的家庭离散,所以后来又去了白女士租的房子里,想让她回家去。 白女士非常坚决,她看着丈夫,平静道:“我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只是你妈在我生孩子之后做的事让我没法对她没有看法,如果她现在能改变一下,我也可以不去计较,但显然她做不到,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 应先生的脸上一片愁容。 妻子也理解丈夫的为难之处,便放缓了语调,“但你放心,我是不会离婚的,我要为孩子着想,只要她还在家里一天,我就一天不回那个家,你可以随时来看孩子。” 应先生听懂了白女士的意思,也明白隔阂没那么容易消除,所以最终他把自己的母亲送去了养老院,或许在那里,她就能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会让别人对她连同情都没有了。 03如果想得到丰硕的情感果实,就必须按时向人际关系这块土壤里松土施肥、浇水灌溉,呵护种子茁壮成长,否则一切都是一场痴心妄想。 婆媳关系亦是如此。 一:经营婆媳关系,不能偷工减料。 友好婆媳关系的建立过程就好比是盖一所新房子,所有你在施工过程中偷得懒、耍的滑,最后都会化作房屋因质量不佳坍塌时汹涌而来的砖块,砸伤的只会是你本人。 不要觉得自己能骗过所有人,你做过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会在别人心里留下印记,这会是今后别人评判你的依据,直接且具体。 在该付出的时候没有付出,在不该得到的时候又逼着别人去向你付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这么无赖的事情,何况别人也不是傻瓜。 所以说,如果真的想在以后图点什么,比如儿媳妇的照顾或者帮助,那就在别人需要你的时候先给别人提供帮助,礼尚往来才是正道,只有真心才能换得真心。 二:有些婆婆的晚景凄凉,并不是因为儿媳不孝。 总有那么一部分婆婆,很喜欢自我垂怜,觉得自己老了过得不好,就是儿媳妇得不对,她不孝顺,顺带着儿子也不孝顺了,然后感叹命运不公。 不分析具体情况而凭着主观臆断随便给别人下定论是一件非常自私的事情,它会让被定义的那个人蒙受冤屈,甚至还不能辩解。 如果真到了那个境地,还请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做得足够做得足够好,检验一下自己有没有值得让别人尊重的资格。 如果连自己都不敢去审视,那又哪来的底气去责怪别人。 总之,婆婆要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让儿媳孝顺的好婆婆,才能去评价儿媳到底孝不孝顺,这个道理,任何时刻都受用。 文/无笔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xwgj/11042.html
- 上一篇文章: 文化歪谈中国另一种古老医术祝由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