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反哺之四镌刻初心
到哪里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小编的话 正值全国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临矿集团《反哺——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第一书记扶贫记》专著即将出版发行,本书以临矿集团选派的4轮省直、市直第一书记先进事迹为主线,用报告文学的形式集中展现了第一书记扎根农村、一心为民的炽热情怀,报告了他们扶贫一线的酸甜苦辣故事。 本期为您推出《反哺——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第一书记扶贫记》之四:镌刻初心。 镌刻初心作者:徐学文张璞 李晓刚:男,汉族,年12月出生,山东省菏泽市人,年7月参加工作,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注册安全工程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10月—年2月,山东能源临矿集团菏泽煤电公司郭屯煤矿副总工程师;年2月—年4月,山东省派沂水县夏蔚镇甄家疃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年4月至今,省派第四轮沂水县崔家峪镇上常庄村第一书记。 年1月,荣获中国安全生产网“安全大咖”称号;年1月,荣获山东能源临矿集团“劳动模范”称号。 为有源头活水来几十年未曾遭遇的持续干旱,像吸血鬼似的将村落的水分和生机吃干榨尽。枯萎的杨树叶随风飘荡,枝头的桃子发蔫掉落,生姜苗、芋头秧摇摇欲坠;穿村而过的3条小河业已干涸,鱼儿和蝌蚪早被晒成“肉干”;有的村民吃水都成了燃眉之急。 年五六月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崔家峪镇上常庄村。 村民们眼巴巴中透出的渴望像锥子一样刺痛着驻村第一书记李晓刚的心,他急得眼里冒火。此时不作为更待何时?怎么办?2年前他奔赴驻村扶贫一线前夕奋笔写下的《肩负新时代脱贫攻坚使命,我来了!》临别感言再一次映现在脑际:“最愿与百姓感同身受、最愿了解百姓疾苦、最愿感受百姓冷暖、最愿体会百姓关切、最愿知道百姓所需所盼所想、最愿有机会为百姓做点什么,这一直是我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夙愿……” 其实,早在年初,就职于鲁能菏泽煤电公司的李晓刚就向省委组织部打电话恳切申请参加驻村扶贫。接电话的一位处长给他做了政策解释,并对他自告奋勇热衷扶贫的举动表示敬佩和赞赏。后来他还是“不死心”,又辗转给鲁能集团的上级国家电网公司的组织部门打电话,一门心思要到边远地区当扶贫第一书记,被告知央企需从总部选派,又一次未果。再后来,鲁能菏泽煤电公司成建制并入山东能源临矿集团。这期间,未能遂行的遗憾一直纠结着他的心,到农村去“为老百姓做点什么”的夙愿像薪火一样燃烧着他的激情,令他血脉贲张。 山东能源临矿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何祥成到扶贫村走访慰问 年2月,李晓刚又向山东能源临矿集团党委组织部部长、扶贫办公室主任何祥成写信,情真意切地请缨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并提出自己从事扶贫工作的6个优势:来自农村,对农民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活拿得起放得下;不怕吃苦,不怕受累;衣食无忧,想为百姓做点事;愿意挑战更有压力的工作;家人理解支持。 深耕组织人事工作十几年、爱才如命的何祥成收到李晓刚“蓄谋已久”、热情洋溢的来信后,倍感欣慰,他马上索要了李晓刚的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鼓励他:“热情有余,精神可嘉!”李晓刚反复念叨咂摸着何部长的激励,心中像被潮水漫过的沙滩,一阵波澜,一阵舒坦。他等待着,期待着组织对他的考验和选择。对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李晓刚言犹在耳,永铭在心。 转眼又是1年多,好事多磨不负心。根据中央要求、省委部署,向集体经济、党建基础薄弱村选派优秀机关干部成立驻村工作队并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年2月8日,李晓刚在几许不解的注目下,郑重表态“听从组织安排,服从组织决定”,作为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省派驻村工作队队员,与县派第一书记李秀强同一天奔赴甄家疃村,与年2月到任的省派第三轮第一书记主宝皆共同组成驻村工作队,主宝皆兼任队长。 今朝梦圆,如愿以偿。李晓刚怎能不激动万分、心生波澜?他在赴任的临别感言中写道:“我离开从事23年的煤炭行业踏上新征程。携简单行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精神食粮以及满满真情,开始我的2年驻村生涯!” 乡村振兴战略犹如鼓声号角让李晓刚倍受鼓舞、激情澎湃。 此刻,为缺水而心急如焚的李晓刚紧急召开村两委会议,大家一致决定找专家勘察,打深水井。打井?樱桃好吃树难栽!打井的资金从何而来?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村庄,难道真的要天上掉馅饼?质疑之声一时间不绝于耳。 “没钱也要打井!先走程序,用我第一书记的信用背书,先干再说。”刚来村不到1个月的李晓刚无比坚决,而且不惜打出第一书记这个金字招牌。 第一书记就是要破这个“天荒”,就是要“呼风唤雨”,为千百年来在贫困中挣扎的百姓找到福祉。“这是救命水,救穷水啊。李书记,俺支持你,咱们马上去找镇里!”没有谁比村党支部书记苗永会更渴望找到水源,浇灌村民干涸的心田。 崔家峪镇党委、政府听取他们的汇报后,欣然同意,坚决支持。 年5月29日,一场找水的战斗打响! 骄阳似火,室外温度一度达到36摄氏度,高温炙烤着大地,也考验着人们的极限。别说干活,就是站着一动不动也是转瞬一身汗,眨眼湿淋淋。李晓刚和村两委成员及主动参与帮忙的几位村民兵分两路,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布点、放线,用对讲机遥相呼应,苦苦寻找着那幸福的“活水”。 “李书记,你本来是细皮嫩肉的,现在也和俺们一样成红脸大汉了,看看,脖子都晒秃噜皮了!”村委成员张升斌摸摸李晓刚的胳膊,“你一个书生,跑这儿来受罪,图啥啊?” “我喜欢这热火朝天的场面,就图干事创业,让百姓喜欢。”李晓刚抹一把汗水,乐呵呵地说,“只要能为咱村找到好水源,让村民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我就是再苦再累,再秃噜几层皮都值!” “李书记,这大锅菜你能咽得下去吗?”又一村民笑望席地而坐大口嚼馍的李晓刚,“你是城里人,大知识分子,啥美味佳肴没尝过,这粗茶淡饭不说,还得在外吃风挨晒,真了不起!” “哈哈,我也从小在农村长大,又在煤矿干了20多年,啥苦没吃过?”李晓刚突然一脸严肃,“我来了就是想和大家一起努力,让咱村民永远告别这苦日子!” 几天下来,李晓刚的皮肤红了黑、黑了红,手破了好、好了破,但他的心里痛快透亮,他的脚下踏实有力,他的肤色早已涂入脱贫攻坚的宏伟蓝图,他的心早就与村民的心连成一片鲜艳的红,融入八百里沂蒙。 负责勘察的专家孟祥龙天天盯靠现场,被苦苦寻觅的李晓刚感动了:“有这么勤劳务实、全心为民操劳的第一书记,我要是不给上常庄村找出好水来,真对不起李书记!” 为此,孟专家专门从外地借来最先进的探水仪器帮助找水。 都说第一书记有“三费”:费心、费车、费鞋。李晓刚更不例外。一次,在前往找水现场的山路上,他的车轮被石头划破报废,他自费多元换了新胎,继续上路。从进村扶贫至今,那辆曾让他风光无限的“爱驹”不到3年颠儿了8万多公里,每年较过去同期多跑一倍,经“曲折”历“坎坷”,早已风光不再。不光费车,他还费鞋。他宿舍里摆放最多的就是鞋子,有的已经补了数回,不是买不起,他是觉得换双新的不接地气。他心里明镜似的,最难走的地方,就是最需要他、他最应该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他破解难题的钥匙。 苗书记执意要给李晓刚报销修车费,被他一口拒绝。他觉得这不合“纪律”,也很“丢人”。倒是第一书记的为民情怀和村民们的“如饥似渴”深深打动了孟专家,他在确定完7处打井位置后,慷慨少收近元的专家费。 经研究决定:双管齐下,同时开钻,每一眼井安排两人盯靠,第一书记机动督阵。 6月9日,山村的宁静突然被打井的钻机声刺破。第一书记李晓刚通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xwgy/5317.html
- 上一篇文章: 如果特朗普不认输,会发生什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