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87595.html

东南贾村,建国初期原平(年前称崞县)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据上世纪末忻州地委编辑出版的《忻州地区建国以来出席山西省历届劳模会的农业先进集体代表和农业模范个人名录》载:年、年、年、年、年东南贾生产大队被评为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集体。这个先进集体的领头人赵文和,也是闻名全省的老劳模,出席过年的全国群英会,年2月25日《山西日报》头版头条新闻“我省农业先进单位会议开幕”并附有80人的大会主席团名单,在七天的会期里,赵文和、陈永贵、李顺达、申纪兰、武侯梨、吴春安、王德合等30余名知名劳模与省地领导组成的主席团成员一道,坐在大会的主席台上。

一、开展苇席编织业

年东南贾村7户农民组成了崞县第一个互助组,年成立了崞县第二个合作社,年全村人全部入社,年被忻县专区命名为“雁南红旗社”。农业社怎么生存发展?社员的生活怎么提高?年2月25日的《山西日报》,登载有记者陈大树《东南贾农业社发展多种经营前后》一文,这篇通讯稿里有这样一段归纳:社长赵文和在建社初期根据村里的具体条件,思来想去倡议走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农林牧副全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增加收入。

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得到了县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也得到了入社社员们的认可,在中央工作组的指导下,社里制定了一个10年发展规划。

万事开头难。开展多种经营大家不谋而合想到的第一个经营项目就是苇席编织业。

东南贾苇席编织业历史悠久,几百年来不少人以编织苇席为生,旧社会也有人靠此手艺走南闯北,村里的大多数人有编织技艺,若论影响,清朝民国时期在忻定崞一带就有“南有定襄陈家营,北有崞县南贾村”的俗语,产品质量可谓久负盛名。

于是,村里紧锣密鼓成立了赵文和、赵开升、王根红、张成厚等人组成的苇席生产领导组,具体负责采购、生产、销售等管理。

领导组一开始遇到的难题就是苇子的来源。以往,一家一户单干,编工们的原料都是各想各的办法从外地购置,而如今村里几百人同时进行,解决原料问题是最紧迫的事情。有村民给社长赵文和提建议,滹沱河边的南郭下村已经种出了芦苇,咱们的南河滩地尽管没法与滹沱河比,但那儿的湿度也不小,咱们也试种试种哇。赵文和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年春,委托村里的能人王和义(小名王三)通过关系,从太原河西的南屯村买回几十斤苇根,在南河选了一块小滩地引植下去,秋后芦苇竟长得粗如笔杆高齐房顶。看来干南贾也能长出芦苇!这极大地增加了大家引植芦苇的信心。年,又从太原南屯、武家庄一带购回九胶皮马车苇根,大面积种植了二百二十亩,至文革开始前,种植面积约五百五十亩,种植点分布在南河、甸子沟、北行马地沟、李表地等十几处。以至于后来,在通往子干村五华里的路西,人们会看到洼地里几百亩的芦苇荡,密密匝匝,十分齐楚。夏天时郁郁葱葱,像一池绿色的湖泊,成群结队的苇喳喳鸟在苇叶间婉转穿梭鸣啾不停;秋天时芦花飘飘,雁南飞下的芦苇似一片金色的海洋,宛若踏入江南水乡。

另一个解决原料的办法是采购。购买地选择在太原河西的金胜、晋源。太原地域文化研究学者郝妙海先生的《割苇子》一文有这样的白描:在太原南郊沿汾河一带,曾经有大片的苇地。在今金胜、晋源两镇的好多村庄中,最多时,苇地都曾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而几个村连片的苇地,动辄就有上千亩,简直就是苇的海,苇的洋……。东南贾村委派赵开升、王富万等20人长驻此地,负责购买洽谈和运输事宜。

太原距东南贾村华里,运输苇子的马车、平车拉运单程需三天两晚上,一个来回就得一个礼拜。马夫们和人力车夫们一般选择在大盂、忻州附近住宿。最难走的路是爬石岭关。石岭关坡长坡陡,人力车夫们需互相协作你拉我推,多次往返才能通过,其艰辛至今在经历者中记忆犹新。当然,东南贾村浩浩荡荡的马车队、人力车队常常是这条国道上的一道风景。

运输工具一开始时是马拉和人拉铁角车,后改成马拉胶皮车和人拉平车。解决运输问题的转机出现在年村支书赵文和出席全国群英会期间,他向省委书记陶鲁笳反映了这个困难,后经陶书记与铁路部门协调,定期给东南贾发火车车皮,一并解决苇子和大粪干的运输难题,这样,村里自己的运输变得容易多了,仅仅是从太原河西的南屯、武家庄一带把苇杆拉运到太原东站装车,再从原平站转回村里了。

大规模组织生产需要行家里手来管理。管理人员按照社里的要求制订了利润分配办法和质量验收标准。利润分配办法主要以奖励苇子来实现。社里通过对苇席编织环节准备阶段的“破、碾、毮、发”和编织过程的“打底儿”、“编芯儿”、“折边儿”、“传角儿”精准测算,以每天编一块普通席子一个工计算,奖励一元人民币等价的苇子,以此来调动大家编席子的积极性。

质量指标主要是苇席的尺寸和苇片的紧密度以及席子整体的感观。在初期有极个别社员不注重质量,收席子的管理人员不拘私情,站在诚信为本,质量就是生命的高度,当众拒收不合格的苇席,制止了偷奸耍滑蒙混过关的行为。席子主要用于铺垫和苫盖,建国初期由于塑料制品和化纤制品短缺,席子必然是用量最大的品种,其中专用于炕上铺的席子叫炕席。东南贾村与太原市供销社签有供销合同,销售主体在太原,多余的也销往大同、内蒙呼市等地。

在组织大家编织苇席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编织能手,比如赵罕罕家、邢改娥等人。90%以上的村民通过编席子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有的通过全家人出工前后起早贪黑的劳作,仅此一项年收入超过元,这在当时绝对不是个小数目。通过编席子起房盖屋娶妻生子的人也不在少数。

同样在组织大家编苇席的过程中,社里也锻炼了一批生产经营和供销骨干。在十几年里,赵开升、王富万、樊亮红、樊富明、赵秋愣、赵海长、赵玉红、庞保银、庞志保、王明楼、张满红、王成章、张君等人就是佼佼者。

有资料显示:年建社初期,东南贾村芦苇面积为空白,到年芦苇面积约亩,收获优质苇杆万余捆,加上外地采购的几万捆,原料相对有富余,苇席编织业的集体年收入也从年的2.58万元增加到年的8万多元。集体收入多了,这些资金投入于兴修水利、大办教育盖校舍之中,投入于建苗圃、养猪等26个小企业,促进了多种经营方面其他产业的滚动发展,特别是促进了林业、果业的大发展。年,东南贾村与施家野庄、屯瓦、王玉峰一道被原平县委树为四杆旗。

二、发展农业生产

年,17岁的赵玉泉从范亭中学毕业回到家乡,这年中秋的一天,他在东南贾村庞庄街西大门正东的场地上看到一个场景,激动不已触发灵感,遂创作了一幅木刻作品,取名为《山乡运粮队》,发表在年11月15日的《山西日报》头版,引起了轰动。

这幅作品反映的是当年,东南贾生产大队亩秋收作物喜获丰收,在国家非常时期勇交爱国粮40万斤的画面。在这幅木刻的场景里,八个生产队将所上交的余粮,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村民们争先恐后,肩扛手抬,快速地装车,装满粮食后的马车依次出发,车如流水,马如流龙,我们仿佛能听到当年车把式的吆喝声、马鞭声、马铃声穿过樊家巷廊,穿过东大门巷廊,响彻在奔往原平粮库的大路上。

位于善护山下,自然环境与大家熟悉的大寨类似,地理地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特征,近亩土地大部分被七条沟分割在六道梁上,气象气候属十年九旱,那个年代的东南贾村是怎样组织农业生产,取得一个又一个粮食丰产的呢?

年建社初期,在中央工作组的指导下,社里制订出了一个10年规划,这个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农为主,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村社领导赵文和、王仓南、庞玉仓、张天保、王佃楼等人在尔后1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主导地位,为保证农业生产采取了以下措施:

大搞水利建设,引滹沱河水到村,从根本上解决用水问题。50年代国家修建滹沱河益民渠的同时,社领导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契机。为此,在县领导刘均、闫仍吾支持帮助下,赵文和两次下省城,求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刘开基,寻求对东南贾村的二级、三级站电灌站工程立项审批和开建。这个项目工程浩大,经过几年的建造,于年完工。二、三级电灌站的建成,使村里的水浇地面积扩大了亩。另外,文革前的十几年里,社里还开渠引洪,建库蓄水,先后建成南河拦坝水库,七一水库、长野沟大渠、乔沟、后沟河等四十七条拦水坝水利工程。与此同时,村里每年还会申请专业凿井队来村打井,那时候由于技术原因,打下“黑窟窿”也是常有的事。

做好农田基本建设这篇文章。在解决亩水浇地后,怎么进一步提高另外多亩山坡地的产量,这是困扰社长赵文和的老问题。年初春,在省城太原参加全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时,他听了大寨村支书陈永贵在会上做的典型发言,认为大寨的做法有借鉴作用,他主动联系老朋友陈永贵,会后随陈一同去大寨实地考察。在大寨,他参观了大寨的白驼沟、后地沟、背裕沟的筑坝造地工程,后又转到狼窝掌,老陈重点讲述了他带领群众三战狼窝掌的过程,将1.5公里长的荒沟治理成稳产高产的海绵田,创造出闸沟造地的新经验,他很受启发。这次去大寨取经回村后,立即召开支委会,详细介绍了自己去大寨所见所闻,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于行动。此后几年,村里用工累积32万个,对“七沟六梁一面坡”进行小流域治理,修了大寨式梯田亩,愣是把这些解放前亩产百十斤贫瘠的土地,修成了高产稳产田。在农田基本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赵大玉树、赵二长等人这样的农田建设的土专家,也产生了省劳模王成牛以及樊未未、王海瑞等这样的实干家,专业人才郭绍绪等人的技术特长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发挥。

真正把“庄家一支花,全靠肥当家”当作重要一环。那个时期,化肥短缺,也为了省钱,村里把眼睛盯在了农家肥上,村里大搞畜牧养殖,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把牲畜的排泄物当作一宝,以年的统计为例,养羊千余只,养猪千余头,另有养兔场,大型牲畜养殖场。另一方面,当家人赵文和年想到了一个点子,在太原成立了20人的积肥队,积肥队的工作就是每天穿梭在市区的各个公共厕所之间。省委书记陶鲁笳对这个做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亲自联系太原钢铁公司的渣场,解决这20人的住宿问题,后又协调铁路系统,解决运输车皮,至文革前一车一车的大粪干拉回到了村里。村社领导多管齐下,还委派多种经营队伍中的营销人员到内蒙呼市、集宁等地,用苇席换取草原上的牛羊粪。

努力提升社员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普及意识,提升村民的半机械化操作水平。前几年,有一张在全省广为流传,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拍摄地点是东南贾农业社社部的照片。此照片记录的是社员王佃楼、庞来根,张银申等人,根据他们多年播种时使用镂的体会,一块研究改进这种农具,提高生产效率的事。还有一件,为提高农业生产,五十年代初东南贾村一次购买小平车辆,这在当时也是一件轰动全县的事件,因为在当时老百姓见都没见过安装了轴承,轮胎是橡胶,而且还内外胎,轻巧灵便的农具,这辆平车广泛用于农田建设、水利工程、苇席运输。有村民回忆平车队还支援过太钢建设,为村里赚取了不菲的租赁费。另外,村民们一次购买了辆自行车,村里催生了一个新的行道——农具修理部。

为提高粮食产量,东南贾村别出心裁选取亩土地,建立高额丰产专业队,大搞丰产田建设,亩产指标是一千斤,具体措施是支部书记亲自当专业队队长,主任担任参谋,五百亩土地连成一片,新修11条支毛渠,实行机具灌溉,保证亩施肥担,化肥50斤,品种选用高产的金皇后玉茭、多穗高粱等。这种做法,年的《原平小报》以《东南贾的办法好得很》给予高度评价。

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管理放在农业生产的首位。年5月1日,原平县委树东南贾村为全县的四杆旗时,在管理方面总结为:东南贾村善于统筹安排生产,妥善调配劳力,正确处理农副业之间的关系,以经营管理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具体做法是民主制定了各个工种的劳动定额,采取了定领导、定人员、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定报酬的“六定”措施,明确了生产责任制;坚持开展“双五好”竞赛,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集体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村里也采取人性化的方式,对一百多名属于老弱病残的人,根据这些人的特点和生产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营生,给予这些困难户照顾。

东南贾村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目的是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那个年代,农村实现自给自足的供给政策,直白地说,自己种什么,就分什么,也只能吃什么。为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改善百姓的饮食结构,通过几年不断实验,村里成功地试种出耐寒耐旱的冬小麦,这在东南贾的历史上破天荒地,资料显示,年,东南贾村种植小麦亩,每人分了小麦30斤,还上缴小麦10斤,现在似乎有点不可思议,那年的全县小麦丰产经验交流会竟在东南贾村召开。

在提升生产队农业效益的同时,当家人赵文和把亩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土地拿出来分给大家,作为自留地,户均近1.5亩,对一些困难户开垦种植的荒地,也采取了半默认的态度。这在那个一大二公以粮为纲的时代实属不易,这些在文革时成了打倒他的主要罪状,以至于到了年12月,在他的所有的问题已经得到澄清,自留地和改变了用途种植苇子的盐碱滩地,却成了他平反的障碍,他不得不再次给省纪委写申述信进行辩解。

东南贾村的农业生产是一本征服自然,向科学进军的群英谱。如今木刻画面中的参与者大多已作古,中国农业生产的模式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但父辈们的精神永存!

三、二三级电灌站建设始末

水是万物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位于善护山下的东南贾村,耕地面积约八千亩,地形地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特征,气候气象是风多雨少十年九旱,祖祖辈辈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善护山上山下倶建龙王庙”(清乾隆《崞县志》),每逢七夕,村里要选派壮汉,赤着双脚裸着上身从山顶(海拔米)的庙里抬回神仙爷爷(家乡称谓)巡街,街两旁都是跪拜着的百姓,这一虔诚的祈雨仪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另外,村南还建有奶奶庙,二月二龙抬头时,要举办过唱活动,祈盼着年年风调雨顺,是旧崞县这个节日的四大庙会之一(清光绪《续修崞县志》)。先民们对水的渴求可见一斑。

而真正解决东南贾村用水灌溉的问题还是年建成的益民电灌站(俗称一站),和在此基础上于年秋建成的二、三级电灌站引水工程。

益民电灌站最早叫益民扬水站,位于天涯山脚下,滹沱河东岸。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上游寺峪村附近的滹沱河引水浇灌子干乡停旨头、坦庄、子干、东下庄四村沿河的亩土地。此时做为东南贾村社长的赵文和,看到邻村上下滹沱河水惠泽着自家的良田,除了羡慕,就是着急。哪一天能把滹沱河水引入15华里外的东南贾村,把坡田变成水田,是这个时期他的最大梦想。

心动不如行动。作为山西省首届人大代表的赵文和,在县领导刘均、闫仍吾的支持帮助下,曾两下省城,求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刘开基,陈说引滹灌溉东南贾村所有土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高潮,年省里终于通过了支持东南贾村二、三级电灌站建设的立项项目。

最初由省、县专业人员组成的水利勘测设计部门关于二、三级站的方案中,渠道行走的线路,是从益民电灌站提水,沿着天涯山山脚到子干油篓山山脚,再到东南贾的善护山脚。岂料此时东南贾村里蛰伏着一位水利专家郭绍绪。郭绍绪,定襄白村人,解放前毕业于一所国立大学的水利系,求学期间就是一位热血青年,建国初期在山西省水利厅工作,反右时由于家庭出身和敢于直言闯下了大祸,被遣返回原籍,后客居在东南贾村的老丈人家,恰逢东南贾村进行大规模的小流域治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被求贤若渴的赵文和聘为水利顾问。郭看了这个方案后,认为这个方案资金投入大不说,工期至少五年以上,短期内解决不了东南贾的用水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水量上东南贾村也得不到保证。与省、县水利设计部门规划方案的同时,赵文和、郭绍绪二人组织村里的一些长者进行讨论和论证,也提出了一个东南贾方案。那就是从益民电灌站引水,5公里的引水渠穿越位于平川地区的东下庄和子干村一直向南,在东、西南贾的交汇处直转向东修建干渠,在各米处修建二级三级提水电灌站各一个。这个方案里还在二、三级电灌站的干渠中间开设十字口,向南向北再设干渠,一并解决子干村和西南贾村用水浇地问题。

其实,这两个方案各有所长。针对东南贾提出的这个方案,省县设计部门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引水渠经过一个凹洼区,这个地段土质松软,基础不牢。为一探究竟,技术人员在现在的二站前池西端选取了几个测试点,村里派出于水泉、庞春印等10余名壮劳力,从早连到深夜,一鼓作气挖出了实验要求所需形状,经过检测试验,土质层完全符合施工要求。这两个方案经县领导权衡利弊,最后拍板使用了东南贾提出的方案。

项目动工选在年春节过后,此工程主干渠长0米(益民渠到二站约米,二站到三站约米,三站往东约余米),引水渠约2米(东南贾到子干0米,东南贾到西南贾米),土方量超2万方,石方量超过方,站房二座。县里决定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也就是国家对此项目出资金、设备、原料物资和提供技术,受益方出工出劳力。县里和公社考虑到此项目用工量较大,劳力由东南贾、西南贾、子干三个大村来出,工程完成后确保三村共同受益。

为把这个东南贾史上第一工程完成好,将滹沱河水引上东坡变为现实,县里成立了指挥部,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闫仍吾担任指挥长,他基本常驻在村里,统筹各方关系,督促项目进度。村里以党支部为核心,统揽工程全局,抽调精兵强将,在村支书赵文和的亲自组织动员下,以八个生产队为单位,成立了多支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妇女突击队。那个时期,不像现在能够进行机械化施工,生产方式全凭肩扛手抬。在管理方面,实行了比较科学的定额制度,以土方堆积考核为例,经过测算,制定出高度5米以下,50担一工;5-10米之间,40担一工;10米以上,25担一工的计工计酬办法。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笔者在写此文时为了感受这种场面,又重新回看了马烽编剧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及其续集。现在村里的长者每每回忆起当时的劳动场面都会激动无比,他们印象最深的还是打地基时唱打硪歌时宏大的场景。家乡的打硪歌流传久远,人们在起墙盖屋、修筑水渠等夯实基础时要进行打硪,打硪歌就是最常见的劳动歌谣,我的童年经常伴着远方的打硪歌声进入梦乡。

打硪歌能让单调枯燥的力气活儿变得充满乐趣,无形中也减轻了劳作者的疲劳感。东南贾二、三级电灌站提水工程动土石方超过2万立方,打硪是必然的事。打硪是一对人马的协作劳动,一位见多识广、嗓音洪亮口齿伶俐的唱硪者就是一位指挥,其余的劳作者一边干活一边跟着附和,唱硪的高手都有触景生情,把眼中身旁的任何事编入唱词的能力。那个时期产生的唱硪高手王殿林、王计文、张根泉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他们在那个时期的一些唱词还在流传:

领:伙计们加油干呀

众:好好地嗨呀,呀呼的嗨呀

领:举高定稳打的实呀

众:好好地嗨呀,呀呼的嗨呀…

有一天,副县长闫仍吾、村支书赵文和来工地查看工作进度,唱硪者立马开唱:

远处走来闫县长呀

指挥有方为南贾呀

不简单的老支书呀

引滹工程操碎了心呀

伙计们哪再加劲呀

旱田变成米粮川哪…

另一处值得记录的是三站涵洞的砌筑。五十多年过去了,三站涵洞作为东南贾村的地标性建筑仍巍然屹立。这个涵洞是村口通往县城的必经之地,设计的尺寸是以顺利通过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为标准,用料以石料为主,质量要求百年。指挥部把这块难啃的骨头交给了常年能打胜仗的林业队,由赵大玉树负责。赵大玉树有智有谋,力大无比,在东南贾村有个传奇故事,那就是有次被日本鬼子活捉反绑,对一般人来说是死定了的事,赵大玉树凭借自己的智谋和力气,竟能崩断绳索逃离魔掌;赵大玉树还有一个本事就是自己琢磨出了一套土办法来求解几何关系,通过自己的眼、手指、脚步进行测算,给出一些一般人给不出的数据;东南贾村成立7户农民组成的崞县第一个互助组时,赵大玉树就是其中之一。在接到这个任务后,为寻找石料,赵文和和赵大玉树俩个老伙伴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走遍了善护山和笔架山山脚的角角落落,不难想象往回拉运每一块石料都充满了艰辛。在筑涵洞的关键环节,林业队成员赵未怀、樊建明、赵反瑞、庞三郎等三十余人积极配合,特别是贾全元、王仲科、韩玉祥等匠人按照工程要求一丝不苟。队里还有个叫庞子英的年轻人,外号猛蛋,重活苦活抢着干,常常对大力士赵大玉树挑战叫板。

东南贾村二、三级电灌站引水工程完工于年国庆前夕。国庆节这天,在三站洞口北侧举行了盛大的剪彩仪式,副省长刘开基,水利厅副厅长刘锡田,县领导简振江、闫仍吾出席,赵文和和社员们含着眼泪参加了庆祝活动。至此,东南贾村人梦寐以求的滹沱河水,经过三级50米的扬程,以每秒半立方的流量哗啦哗啦流进了亩的田地里。而后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又分别扩建了四、五级电灌站提水工程,使东南贾村的水浇地达到了亩左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xwgy/7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