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三条鱼
商界平台企业智库 一说到庄子, 请问你会想到什么关键词呢? 你如果问我,我第一个想到的关键词, 就是——“逍遥”, 嗯...也可以说是自由,但不是那种想干嘛就干嘛的自由,而是“真正的自由”。 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呢? 你如果去问庄子, 我想他应该会用三条鱼的故事来回答你。 北冥之鱼 庄子在开篇《逍遥游》里,一上来就给我们说了一只鱼的故事,这个故事无比重要。 我们之前在很多往期文章里也都说过,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有一个叙述顺序的不同,通常来说,西方哲学是“从外到内、从低到高”的讲,而东方哲学则刚好相反,通常愿意“从高到低、从内到外”去讲。 很多经典一上来就要来一个“开宗明义”,先把最重要的事情给提前说清楚,所以这庄子里的《内篇·逍遥游》可以说是开宗明义了。 庄子说的第一条鱼,叫做“鲲”, 它住在这个世界的最北端, 一个叫做“北冥”的大海里。 鲲的体型大到离谱,足足有几千里,不止如此,它还可以化成一种叫做“鹏”的鸟,鹏的背也大到离谱,也不知道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看起来就像是那天边的云,翅膀拍打出来的水花激起三千里的波浪,这种规模的挥动引起一阵旋风,扶摇直上,直达九万里高空。 鲲鹏周围所有的水花、空气中所有的尘埃、以及周围所有的生物,都被这阵离谱的飓风吹动,连天空的颜色看起来都变了。 你说那个颜色,是天空的本色吗? 搞不清楚, 而大鹏从九万里高空往下看, 也是这样的光景。 你看,这场面,够逍遥了吧? 可是庄子却说,它其实也并不自由! 鲲鹏能遨游于九天之上,并不是它本身有多么厉害,而是因为有“风”在承载着它巨大的身体。 一旦没有风,那么鲲鹏那巨大的翅膀就毫无力量,它只有乘着风,才能“背负青天而没有任何阻碍”,如同水的积聚若不深厚,就无法承载巨大的船只,是一个道理。 大船能启航,不是船本身多厉害, 而是水足够深。 就连“御风飞行”的列子, 要是没有风,他也要发愁,不是吗? 那么这里的风,是指什么呢? 我想这里的风,指的就是“天”, 也是大自然,或者大道,都可以。 它是一切的基础,因为就连鲲鹏, 若没有“天”,那也谈不上“逍遥”。 我们的自由,就是先要认识“天”——这个创造一切的起源。 否则,剩下的只会是骄傲自大,鲲鹏会觉得是因为自己厉害,殊不知,没有风,它只能从高空下坠,想要扶摇直上,那就是个笑话。 这就是庄子告诉我们的“真正的自由”的第一点,也是前提,更是开宗明义,那就是——我们要知道一切都是“天垂相,人作用”, 要是没有天, 我们什么都不是。 濠梁之鱼 庄子的第二条鱼,叫做“鯈”, 出自《内篇·秋水》。 我们之前在《濠梁之辩》这篇文章里详细讲过这个故事,这只鱼住在一个叫“濠”的水域里,上面有一座小桥,桥就是“梁”,所以也叫“濠梁之鱼”。 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正好站在这座桥上,庄子看见水里的鱼,就说:“你看这些鯈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呀!” 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答:“是呀!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同理,你也不是鱼,当然也应该不知道鱼的快乐啦!这不是很明显吗?” 这里庄子的回答就经典了,他说: 你先别急!我带你捋一捋, 现在咱们回到第一句, 你刚才问我:我不是鱼,那我是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对不对?而不是问我: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的? 那这也就是说,你已经承认鱼确实是快乐的了,那好,我呢,就是站在濠水的这座桥上看见鱼的快乐的! (这里,我们再帮大家缕一缕:庄子说那鱼真快乐,此时惠子没有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而是问了,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这不就是说,惠子已经默认了,那只鱼,确实很快乐嘛!对不对?) 不过,这场有点像“抬杠”的对话,看似很荒唐,实则饱含隐喻。 你说那只鱼到底快不快乐呢?嗯,不知道;那庄子到底知不知道那只鱼的快乐呢?嗯,也不知道;但我们很确定,惠子,肯定是不快乐的。 鱼快不快乐,居然影响了惠子的快乐,而庄子认不认为鱼快乐,居然也影响了惠子的快乐... 那你说,为什么惠子不快乐呢? 我想是因为,惠子的“标准”太多了。 在惠子眼里,也许鱼必须表现出“某种特性”才能算得上是快乐,而惠子眼里的庄子也是一样,庄子也必须符合惠子的“某种标准”才能算得上是知道鱼的快乐。 因此,惠子一旦觉得事情不符合自己所认为的“标准”,就自然会产生“评判”,而这一切都导致了惠子的不快乐,进而,也加剧了惠子的不自由、不逍遥。 也就是说,全场皆快乐,唯独惠子不快乐——因为他被自己那许许多多条条框框的标准所束缚着,那,又何谈自由呢? 再进一步,鱼快不快乐,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能让他人、或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标准,成为我的——行动依据。 我想痛苦,由此而来。 江湖之鱼 这庄子的第三条鱼,嗯...没有名字, 出自《内篇·大宗师》。 一块池塘马上就要干涸了,两条小鱼就这么暴露在陆地上。它们为了生存,互相吐沫、互相湿润,勉强维生。 庄子看见了, 就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话: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意思是说:与其这样互相熬着,不如放生彼此,去大江大河里过自己的新生,不是更好吗? 也许到看到这里你会想: 那两只小鱼要是能去江河,还会像现在这样相濡以沫吗?这不是自己没办法去更大的江河吗?庄子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吗? 嗯...解释一下: 我们看庄子,其实应该结合上下文去看,严格来说,像我们这样把故事单独拿出来是断章取义的。 庄子在这里以鱼做类比,并不是真的想要说鱼怎么样了,而是想说:人就如同这两只相濡以沫的鱼,身处困难的处境时,于其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还不如放弃执著,以一种全新的自我去认知世界。 我看很多人愿意用这句话去比喻小两口的爱情,但庄子的意思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理解为:现在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靠现在的这点干涸的水,是无法解决的。 “水”,我们可以理解为“智慧”。 要想超越人生中现有的诸多问题,就要去到江河、或大海。这是最根本的解决方式,一旦换了地方,那么,原来那些在池塘里的各种无数的问题,都会自动消失。 所以在《大宗师篇》里, 庄子借孔子之口说: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鱼相适与水,人相适于道, 相适于水的,挖个池子来供养, 相适于道的,泰然无事而性分自足。 所以说, 鱼游于“江湖”之中, 就忘记一切而悠悠哉哉; 人游于“大道”之中, 就忘了一切而逍遥自适。 人只有超越了自己原本的小池子,提升了认知高度,相容于“道”,这,才是自由的根本路径。 好,以上,就是庄子的三条鱼: 北冥之鱼告诉我们,不要自大,要识天, 濠梁之鱼告诉我们,不要评判,要包容 江湖之鱼告诉我们,不要执着,要超越。 你以为结束了吗? 哈,并没有,给你个惊喜, 最后,咱们再说一只鱼吧 这只鱼出自《杂篇·外物》 涸辙之鱼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涸辙”,意思就是车辆在泥泞的道路上行驶后留下的车轮的压痕。因为压痕是凹进去的,所以会有一点快要干涸的积水。 而这只在积水里的鱼,叫做“鲋”,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鲫鱼。 大家都知道,庄子家里非常贫穷,所以有一次向监河侯借点大米。(监河侯就是当地监河的官员。) 监河侯一听庄子这么说,就回答道:“可以啊!我马上就能收到税金了,到时候借给你三百两金子,怎么样?” 庄子一听就板着脸, 忿忿地讲了一个故事: 我昨天来的时候,中途听到有一个呼喊我的声音,于是我环顾四周,看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 我就问它:“鲫鱼呀!你在这里做什么的呢?” 鲫鱼回答说:“我原本是东海海神的臣子,你有没有一升半斗的水,让我活命呢?” 我说:“可以啊,等我游历吴国、越国之后,再去游说国王,然后引西江的水来营救你,怎么样?” 鲫鱼一听就板着个脸,忿忿地说:“我现在失去了水,没有可生存的地方,我只要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可你竟然说这些!!你还不如早点儿去小鱼干儿市场去找我呢!” 好,故事讲完了,你是不像我一样惊叹于庄子讲故事的水平呢?真是叫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啊! 这个故事就是说: 很多人都需要“一点点”的帮助,你不需要拥有西江的水、也不需要三百两黄金、更不需要具备鲲鹏的逍遥,也可以帮助别人。 我知道一点,就做一点, 然后分享一点, 也许就那么一升半斗的水, 就可以救人于水火, 那,何乐而不为呢? 好,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全部内容, 感谢阅读,与君共勉! 最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xwgy/7781.html
- 上一篇文章: 五台山十四年连续游历经验,保姆级详细攻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