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正在破坏ldquo下一代比父
“一代更比一代强”,是所有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然而美国新出版的一本书,却将一个残酷的事实摆上了台面:“子女比父母富裕”,这件事正在越来越难。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是,受影响最大的,是绝大多数中产家庭。 这本书名叫《精英体制的陷阱》(TheMeritocracyTrap),作者耶鲁法学院教授丹尼尔·马科维奇(DanielMarkovits)一针见血地指出背后原因——“精英教育”和“精英体制”正在撕裂整个美国社会,制造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差异(这里所说的“精英”,在美国的语境下指社会中某个系统最优秀、拔尖的一批人,收入处于前10%的水平)。 △《精英体制的陷阱》书籍封面这个趋势,其实在美国早就露出了端倪。 年代出生的一整代人,几乎都比自己的父母要更富裕;可婴儿潮(-年)出生的人,哪怕出生在最富裕的前10%的家庭,比父母富裕的可能性才仅仅大于10%。只有出生在最富裕的1%的家庭里,孩子才会有大于一半的机会比父母富有。 而如今,美国中产阶级孩子面临更加严酷的环境,他们比父母一代富裕的概率微乎其微(这里的“中产阶级”,主要是美国中等收入的一批人,和中国的“中产阶级”概念有所不同)。 因为太怕孩子“掉下去”,美国越来越多家长开始疯狂、焦虑,“虎妈狼爸”层出不穷,甚至还有人为了把孩子推进名校,不惜冒巨大风险贿赂造假,结果自己锒铛入狱,孩子惨遭退学……而这些,都和“精英教育”的推行不无关系。 下文就是本书作者对美国精英体制的批判和反思。 01。 精英体制 正在制造巨富的精英阶级 “择优选拔”的精英体制,最初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渐渐地,精英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 比如,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然而与此同时,美国有40%的国民,储蓄却不足美元。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马科维奇教授认为:精英体制一方面在快速夺走中产阶级的机会,另一方面又把财富和机会不断地向精英阶层集中,从而导致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首先,精英教育的推行,让科学技术向着“有利于精英就业”的方向迅速发展。 过去的40年中,计算机、机器人和新技术已经改变了生产的格局。将工作机会从“拥有中等技术的中产阶级”,向“拥有高精尖技术的精英”转移。 机器人技术取代了普通工人,把工作岗位留给了设计、制造和给机器人编程的工程师;仓储、物流和电子商务的革命,把之前的小店主变成了最底层的仓库管理员,而把大量的财富,集中到了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和亚马逊总裁杰夫·贝索斯这些精英手中…… △截图自微博话题 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不断消失,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不断增加,精英阶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额财富。 比如,在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里,顶尖律所第一年入职的新人,年薪就能达到20万美金。这是普通美国家庭无法想象的高薪,然而对精英教育的受益者来说并不罕见。马科维奇说:“几乎所有从耶鲁法学院毕业的学生,都能找到这样的工作。” 并且,随着资历的增加,精英收入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可怕。美国顶级律所的合伙人年薪能达到万美金,个别合伙人年薪甚至超过了万美金。 此外,精英阶层对高薪工作形成了绝对的垄断:顶级律所合伙人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于Top10的精英大学;年薪超过万美金的合伙人中,80%来自于Top5的精英大学。 在精英们不断攫取机会和财富的同时,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增长却少得可怜。从年到现在,美国最富裕的1%的精英们收入增长了三倍,中产阶级的收入仅仅增长了十分之一。而从年以来,中产的收入就压根儿没有涨过。 贫富差距愈演愈烈,美国每0个家庭中,最富裕一户人家的收入,相当于户普通人家的总和。 02。 精英体制摧毁了阶级跃升的机会 精英体制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精英阶层”曾向所有人都敞开了大门——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智商高、肯努力,都能抓住阶级跃升的机会。 然而随着精英资本的积累,阶级上升的通道慢慢向中产阶级关上了。 马科维奇教授认为:如果社会阶层像一把梯子,那么一个人最终能够向上爬到哪个阶层,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是这个人最初所处的阶层,也就是所谓的“投胎的技术”; 其次,是两个阶层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以及这个人“攀爬”的动力有多大。 当相邻两个阶层的距离(收入和地位的差距)不算太大的时候,下一层的人向上攀爬的动力会更大。 这就像一个人学爬山,如果让他循序渐进,按照海拔0米、米、米这样地爬下去,那么最终他可能能够爬上海拔0米、米的山。但如果一开始就让他攀登珠穆朗玛峰,恐怕他会立刻失去攀登的勇气。 精英体制,正迅速拉大阶层间的距离—— 如今的美国社会,哪怕是相邻的两个阶层(精英阶层和中产),贫富差距也是天差地别,下一层根本无法想象上一层的生活。 这实际上严重影响了中产阶级孩子向上攀登进取的动力,让他们感到绝望。 马科维奇举例说:当一个精英阶层的孩子,从小上着精英学校,参加各种课外(包装)活动,把进入名校作为家常便饭的时候;美国衰败的汽车城底特律附近,一个中产家庭的孩子,只能进入一所差强人意的公立高中,获得一个泯然众人的SAT分数,进入一所本地大学,而这些大学仍然鼓励孩子去从事底层蓝领工作。 “这里的孩子很少申请藤校和其他精英学校,即使申请了也未必成功。事实上,如果有孩子偶然申请成功了,甚至能登上当地的报纸。” 正因为“成为精英的道路”障碍重重,精英财富和地位“高不可攀”,美国的“绝对社会流动性”(absolutesocialmobility)——即一代人比自己父母更富裕的可能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03。 精英体制让精英们也疲惫不堪 那么,精英体制的既得利益者——精英阶层,是否也过得越来越幸福了呢? 未必。 在人类历史中的绝大部份时间里,上层阶级是瞧不起“工作”这个词的——和兴趣毫不相干的工作,被看成是“下层阶级才需要做的事情”,富裕阶层一般通过出租生产资料来获得财富。 但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如今的富有阶层,开始主要通过“努力工作”获得财富。在美国,收入水平排名前1%的人,收入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都来自于努力工作。 因此,富裕的精英们不得不比贫穷的人工作更长时间—— 如今的银行家每天通常需要工作12到14个小时,而几年之前这个数字是低于7小时的; 现在,有资格成为合伙人的律师,每年需要工作高达个小时,也就是说就算天全年无休,每天也要工作6小时以上,而几十年之前这个数字只有1个小时。 △美剧《傲骨之战》中,即便工作+小时的精英律师,也不得不在律所“必须裁员20%”的要求下,面临可能失业的风险 就连像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这样的超级富豪,据说每周也只能抽出10个小时的时间来陪老婆…… 更糟糕的是,如今的精英阶级,无时不刻都在担忧着“阶层的跌落”。从前上层阶级田园诗般的生活已经结束了,那时他们只要投对了胎,社会阶层就是稳固的。现在,你的位置永远不够安全。只有在工作中投入了足够的努力和泪水,才能获得一点点安全感。 焦虑和抑郁如今在精英阶级中肆虐,而他们会把同样的焦虑传递给自己的孩子。精英之所以能获得好工作,是因为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也会把更多资金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中—— 因此,精英父母会同时给4岁的孩子申请十几所精英幼儿园; 在精英中学里,孩子初中每天要做3小时的作业,高中要做5小时作业。他们还同时需要一堆专业级别的运动教练、音乐老师、精英家教的帮助,传授给他申请精英大学所需要的一切技能和诀窍。 那些终于进入了精英大学的孩子,很多人的心理健康一塌糊涂,抑郁和焦虑随处可见。 我采访过的一位藤校生说:“在精英文化中,你获得认可,以及获得成功的唯一办法,就是比其他人更努力……我们不能停下来,因为如果放弃哪怕任何一门功课或者一个活动,就会有负罪感,觉得浪费了父母给的机会。” 所以,精英和精英的孩子们,只能不停地努力学习和工作,然后,就像马科维奇指出的——努力至死。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妙的景象: 收入不多的中产阶级和穷人在海滩上晒太阳,富人在办公室里累死累活。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自己所在的硅谷—— 园丁、装修工、电力工人家的孩子每天放学之后,和爸妈一起围着电视机看体育比赛到深夜;工程师、律师、医生、大学教授和企业家的妻子带着孩子往返奔波在各培训班之间,有时老爸出面接送,在等待孩子下课的同时,膝盖上永远摆着一本笔记本电脑。 而且精英们也没资格叫苦叫累,毕竟受苦受累学习/工作的机会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拥有的——中产收入的父母们,如今很少能够承担得起精英教育的费用。 04。 如何破解社会矛盾呢? 在马科维奇教授看来,要化解精英体制的弊端,人们必须实行以下两项改革—— 首先,教育应该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而不该仅仅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从小就接受了“集中和过度教育”的富人孩子身上,学校(包括最顶尖学校)的录取和培训,也应该降低竞争压力。 其次,工作机会应该重新回归到“以中等技术劳动力为中心”的模式。比如,可以培训拥有某项专长的护士,来替代医生的某些职责;培训中等法律专业人员,替代顶尖律师提供某些服务…… 不过,说句实在话,作为普通父母,我们所能做到最好的,恐怕只是—— 尽力给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理解和接纳孩子智商、体力和心理状态上存在的极限,不要把他们逼死。 本期资源“爸爸真棒”医院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华,她说“保证孩子活着,这比任何事都重要”。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xwgy/9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师生恋rdquo意外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