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上巳(sì)节。上巳节是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的节日,最初不是在农历三月初三,而是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干支历),所以称“上巳”。上巳节时,人们要集体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这种临水沐浴除灾的祭礼叫祓禊[fúxì]。人们在春秋两季都会举行这种祓禊祭事,称为春禊和秋禊。那么春禊为何在上巳日?说到此,不得不讲一下中国民俗信仰中的建除十二神。这十二位神明,分别为: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这十二位神明每日轮值,又称作建除十二星、建除十二值、建除十二客。人们一般会将十二神粗略地分为吉凶两类。其中除、定、执、危、成、开,这六神当值日被视为吉日。而建、满、平、破、收、闭,这六神当值日则是平或凶日。在传统农历中,通常会依序在每日标注上今日轮值神名,作为择日吉凶的参考。每年从立春后的第一个寅日起建,一天一位,按顺序往后排。因为正月建寅,除在卯日;二月建卯,除在辰日;三月建辰,除在巳日。四月建巳,除在午日。五月建午,除在未日。六月建未,除在申日。七月建申,除在酉日。八月建酉,除在戌日。九月建戌,除在亥日。十月建亥,除在子日。十一月建子,除在丑日。十二月建丑,除在寅日。除神当值日,宜于吐故、清洁、沐浴、求医,所以人们相信在每个月的“除”神日举行祓禊可以扫除恶煞、去旧迎新。所以春禊就选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上巳节。秋禊是否选在九月的亥日,倒是没有记载。 “上巳”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畔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春秋时期上巳节祓禊的情形。《西京杂记》也记载了高祖与戚夫人在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在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的事件。 还有,汉刘桢《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于水嬉。”《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韩诗章句》:“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祓除不祥。”这些都记载了上巳节。 禊祭多在春、秋的除日举行,一是气候温暖适宜,二是春种秋收之际的祈求具有更多实际意义。多在水边举行,取涤旧荡新之义。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上巳节被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三月三”或“重三”。与秋祭的九九重阳节“重九”相对应。晋《夏仲御别传》:“夏仲御诣洛,到三月三日,洛中王公以下,莫不方轨连轸并南浮桥边禊,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邺中记》:石虎三月三日临水会,公主妃主名家妇女无不毕出,临水施帐幔,车服粲烂,走马步射,饮宴终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北周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虽行祓禊之饮,即用春搜之仪。”《南齐书·礼志上》:“三月三日曲水会,古禊祭也。”描述的都是“三月三”上巳节的情形。《正字通》说:禊有二,論語:浴乎沂。王羲之兰亭脩禊事,此春禊也。汉刘桢《鲁都赋》,用七月十四日,此秋禊也。到了唐朝,上巳节成为当时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唐朝张志和的《上巳日忆江南禊事》:“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写道:“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说的正是彼时上巳日,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饮、郊游的景象。但有学者认为上巳节的祓禊活动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生殖崇拜,可能是“一种求子之祭。“巳”字演变史:可以看出,“巳”字的本义是“胎儿”,甲骨文像在胎胞中生长的小儿。金文的形体大致相同,但是跟人的形象更接近了。小篆发生讹变。隶变后楷书写作“巳”。上已节就是情人节、求偶节。古时爱情自由淳朴。《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赞美了当时淳朴的爱情: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白话文更好理解一些:打死獐子在荒郊,我用白茅将它包。遇到少女春心动,走上前来把话挑。林中丛生小树木,荒野有只小死鹿。白茅捆扎献给谁?有位少女颜如玉。请你慢慢来别着忙,别碰围裙莫慌张,别惹狗儿叫汪汪!《诗经·郑风·溱洧》更是描写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场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白话文: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兰草求吉祥。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洋洋真清亮。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织闹嚷嚷。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周礼·地官司徒·师氏媒氏》中写:“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所以上巳节可能就是以求子为目的的祭祀活动。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踏青赏春,结伴游乐,单身男女到河边相遇相识、公然谈情。相传商朝的祖先契就是其母祓禊后所生。《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所以有人认为这种祓禊持兰草沐浴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求子行为。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所以就有了“思春”、“怀春”之说,这里的“春”指男女之情,是男女间相思、幽会的象征。因此,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现如今许多三月三古庙会中仍保留有拜高媒神和拴娃娃求子的习俗。到南宋时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祓禊就在汉民族文化中衰微,逐渐不见于文献记载。但是,许多地方仍有赶三月三庙会的民间传统。规模盛大,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万头攒动。俨然是一个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盛会。如今广西壮族、贵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等少数民族中,都遗留有三月三作为情人节的风俗:在这一天,青年男女相聚于山林间、溪水旁,唱歌起舞,肆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成为“广西民族传统习惯节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cxz/6961.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豆想要增产,用上一个小妙招,省钱,产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