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434.html
“汪辜会谈”的历史性握手李庆平提供   中评社华盛顿1月5日电(记者余东晖)年6月15日,李庆平阔别44年后第一次回大陆。那时他是作为台湾海基会的副秘书长,在“汪辜会谈”后,参加两岸海协会与海基会的首次副秘书长会面。当飞机即将在北京首都机场降落时,看着舷窗下远处的大杂院和黄茫茫的土地,李庆平一阵激动涌上心头:47年前他父亲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作为国民党空军飞行员与共产党军队打仗;而今他作为谈判者,在两岸关系坚冰融化之初,前来推动两岸交往。这难道就是人生的造化?想起这些,李庆平差点流下眼泪。   又过了22年半,李庆平向中评社讲起这些,依然有无限感慨。那时李庆平并不敢奢望两岸联系之热络会有今天的局面。他衷心希望,即便蔡英文执政,两岸关系不要再现紧张,但终究不敢乐观。   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冬上午,来美探亲的李庆平坐在美国马里兰州洛克维尔一家意大利小餐馆里,对中评社记者讲述他走上促进两岸交流,“逢山筑路,遇水搭桥”的心路历程。   从文化联战到两岸联络   李庆平年生在北京,父亲李锦麟早年在傅作义空军司令部第四大队任飞行员,在国共内战中曾经驾驶军用运输机在河北石家庄永年城遇险,飞机迫降,差点阵亡。后历任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教官、总教官及联队政战部主任等职。李庆平出生后不久全家搬至杭州,后来又住到苏州。   年,3岁的李庆平跟着母亲从上海坐船到了基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李庆平跟着当空军的父亲在台湾搬了几次家。年李庆平考上了政治大学外交系,年政大研究所毕业后,进入国民党中央党部主管文宣的第四组,四组后来改组为文化工作会,不久又进入海外工作会工作,年起,29岁的李庆平被派往美国华盛顿负责党务作工作,胡志强、张良任、郑安国等都是同一时期的工作伙伴,他们后来都成为台湾政坛的知名人物。年与李光耀合影李庆平提供   李庆平在华盛顿工作17年,前11年主要做党务工作,后6年转任驻美代表处文化组组长。   年底,当中国大陆向美国派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时,蒋经国曾指示海外干部对他们采取“关懐,同情,教育,争取”八字方针,要与大陆留学生“交朋友”,同时也要力劝在美“ ”人士不要“闹革命”,而是从体制内进行改革。担任台湾驻美代表处文化组组长后,李庆平参与组建“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继续推动与美国“傅尔布莱特”专案的学者交流计划;要求美国联邦政府保证台北故宫文物年首次来美展览后能够“完璧归赵”;与美国保险公司合作建立面向华人在美留学生的廉价医保专案,以致后来不少大陆留学生都吸引参加。   那个年代,台湾奉行对大陆“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两岸驻美机构“老死不相往来”。从没有机会实际接触大陆的李庆平说:“那个时候,大陆给我的感觉是青面獠牙,很恐怖的。”   不过由于李庆平在美17年一直从事的是类似大陆“统战”的“联战”工作,能“深入群众,瞭解群众,带领群众”,也接触过大量文件,在对大陆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相信自己同样可以把文化教育交流方面的美国经验运用于大陆。年即将被征召回台的李庆平,主动向长官请缨去刚成立的海基会工作。年5月,李庆平走马上任,出任海基会副秘书长。   李庆平说起一件有趣的事:两岸海基、海协两会刚开始接触。隔绝40多年互不了解,海基会专门请人讲述大陆情况时,他们被告知:大陆方面有个人不能见—统战部长,因为台湾人都知道,中共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结果海基会第一任秘书长陈长文第一次去大陆,接待他的就是统战部长兼台办主任王兆国。而李庆平年第一次访问大陆,到北京后被带去见的第一个高官也是王兆国。李庆平笑称:其实后来在大陆常住以后,才真切感受到,“统战”没那么可怕,就是想通过交朋友改变你对他的看法。当年台北故宫文物来美参展时与美方官员谈论展览事宜李庆平提供   为“辜汪会谈”打前站   年4月27日至29日,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瞩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汪辜会谈”的举行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闻等领域的交流进行了协商,签署了4项协议,受到了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标志着两岸从对峙走向交流协商的开始。   在“汪辜会谈”举行之前一周,李庆平带先遣小组抵达新加坡,负责安排会谈有关事宜。先遣小组主要任务是安排海基会代表团的食宿;为台湾近百位记者协调有关电讯、交通事宜;拜会新加坡“海皇大厦”有关人士,在会谈期间做适当的安排;最重要的是拜会新加坡外交部,确认地主国如何支持与对待两方代表团。在同新加坡外交部秘书及礼宾司司长等官员沟通后,李庆平安排了两部白色宾士及小巴士一部,提供辜振甫董事长、邱进益秘书长及其他代表团成员乘坐。   李庆平回忆,两会双方的先遣小组预先就会谈中容易产生尴尬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例如座位如何安排。经协商确认,双方在同一时间经由会议厅的两扇门入场,一天两次谈判,双方轮换两边座位入座。又如双方约定:一、两会之间正式协商的会议,称为“会谈”。二、两会负责人或代表见面而不协商,称“会晤”。三、两会协商后的成果,一律称“协议”。四、两会间的协议一式四份,其中两份是繁体字,两份简体字。五、两会间的协议,在文字上双方用语不同皆能呈现。例如海协会版协议称“知识产权”但在后要写(智慧财产权),海基会版协议则用“智慧财产权”,之后要写(知识产权)。六、由于两岸纪年方式不同,两会间的协议在签署时,不填年份,但填月、日,海基会、海协会回台北、北京后各自填写。   李庆平认为,“辜汪会谈”期间,海基会比海协会承受更多的压力,不仅有陆委会的监督,反对党的质疑,还有民进党10余位“立委”及“国代”组成“反对国共统一谈判宣达团”,在施明德带领下,也来新加坡呛声。更有94家媒体的位记者采访,会议期间每天上午11时和下午5时左右要各安排一场吹风会,如有必要晚上9点左右还要加一场。据统计,到年5月6日止,各媒体对此次会谈总计发了篇报道,可见世界各地新闻媒体对两岸首次被授权的民间高峰会议的重视。李庆平年第一次访问大陆抵达北京李庆平提供   李庆平指出,那次“辜汪会谈”为两岸协商奠定了许多的范例与模式。海基会、海协会两位首任领导人,在他们任内奠定了一些双方都认同的典范,足供后人承继。因为两岸的特殊关系,辜汪在会谈中示范注重“尊严与对等”,两岸分立数十年,协商必然有歧见,又以“求同存异”为大原则,两岸关系能增进交流与相互瞭解、体谅更是不二法门。   “九二共识”到底有没有?   现在国共两党对话和“习马会”的基础是双方都承认“九二共识”,但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存在,也不接受“九二共识”,蔡英文在日前辩论中只提出“九二精神”。对于“九二共识”这个后来才由苏起创造的词,在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双方到底达成什么共识?作为当事人,李庆平讲述了前因后果:   为了解决与大陆谈判中的一个中国问题,台湾方面在年8月1日由“国统会”通过“一个中国解释文”—国民党方面说的“一个中国”是指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国民党承认年中国分裂为两个部分,一是台湾地区,一是大陆地区,中国目前处于和平统一的过程中,将来的中国,希望是一个民主、自由、及繁荣的中国。   年10月底,双方派人到香港开会,要解决一个中国的问题。台湾提了5个方案,大陆提4个方案,双方都谈不拢。台湾又提3个方案,尤其是第八个方案反映年8月1日的“一个中国解释文”的内涵,但更符合两岸的需要,这已是台湾的底线。   参加谈判的大陆副处长回北京去了。李庆平通知台方处长多留3天,等大陆方面回来再签。11月3日陆委会发布新闻稿,建议以口头声明的方式来各自表达一个中国原则。海基会同日奉陆委会指示正式致函海协会,函件发出5分钟后,海协会副秘书长孙亚夫就打电话给海基会陈荣杰秘书长,表示“我会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提议”,并且问:你们所谓的一个中国原则,是不是香港会谈说的第八个方案?11月16日海协会电传一份重要函件,正式接受海基会建议,“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达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大陆方面要求台北、北京同时发表。   11月17日,陆委会主委黄昆辉指示,第一先不对海协会的表态做回应;第二,陆委会召开记者会说明;第三,请海基会李庆平说明。李庆平心里觉得奇怪,海基会是非官方机构,为何到官方的陆委会记者会上说明,但他知道那天讲的东西非常重要:“对海协会11月16日的来函,愿接受我方的建议,以口头声明,各自表达方式,表示欢迎。但我方认为双方对此一问题的立场原则,在香港会谈已各自表达过了,不需要约定同一时间表达。”   11月29日海协会来函,直接要求谈“汪辜会谈”的安排,海基会认为对方至少已经是默认了。12月3日海基会正式致函海协会,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达一个中国原则。后来李登辉访美以后,海协会否认这个事情。李庆平后来再见到唐树备时问他:92年口头声明方式是否还存在?唐树备答:是还存在,但李登辉访美,把两会之间存在的东西国际化了。担任海基会发言人的李庆平李庆平提供   年5月20日,陈水扁就职时宣布“四不一没有”,即“不宣布独立,不改变国号,不推动两国论入宪,不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及国统会的问题”。年6月27日下午,陈水扁在会见美国亚洲基金会会长傅勒(WillianFuller)等人,表示民进党政府愿意接受海基和海协两会年达成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但当时大陆方面不承认有这项共识。当晚“总统府”高层指出,陈水扁的立场与五二0,六二0演说一致,不代表他接受“一个中国”原则。6月28日,时任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再举行紧急记者会,澄清陈水扁有关“一个中国”问题谈话,与六二0记者会上在精神上和内容上是一致的。她称“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是台湾方面用来描述年谈判过程的用语,两岸从来没有对“一个中国”的原则有共识。   李庆平指出,陈水扁的谈话及蔡英文的澄清,是当时两岸重大事件,影响深远。因陈水扁政府的大陆政策否定“九二共识”的存在,使两岸原有的互信基础动摇,而海基会和海协会也因此停顿了八年的协商。民进党执政时,依然是海基会董事的李庆平曾经跟一位民进党要员说:你们应当看看当时中央社和各大报社的报道。而他说:我们不相信这些报道。“我觉得难道他们看不懂中文字?那么多档案在那里,书信来往也是谈判的一种,怎能视而不见?”今天说起这些,李庆平摇头苦笑。   首访大陆拓文化交流   年6月,台湾青年代表团要赴北京、西安、成都、上海及广州参访交流,李庆平与代表团一同前往。这是“汪辜会谈”之后海基会第一次派副秘书长前往北京,引起了媒体的重视。行前,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秦孝仪先生约李庆平到故宫面谈,交代了三件事:希望他去北京时拜会大陆国家文物局,向大陆借展三项文物;一是西安法门寺地宫;二是四川三星堆文物;三是湖北妇好墓。   李庆平6月15日抵达北京,见过统战部长兼台办主任王兆国后,6月16日上午在国台办安排下,在一座清朝王府的四合院中拜会大陆国家文物局的张德勤局长。在一个多小时的会晤里,他们对两岸文物交流交换了意见,同时提出了秦院长的三项请求。张局长首先同意借展,仅有一个附带条件—希望台北故宫拿出十幅宋朝的画到北京故宫借展。   李庆平回忆:当时我并未被授权台北故宫文物可以到北京故宫借展,但由于有美国借展的经验,美方在美国联邦公报对台北故宫文物到美国展览完毕后归返台北做出了保证,因此我向张局长表示,我虽未得到台北故宫的授权,但如果大陆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法案,能保证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来大陆展出后送回台北,可以考虑。但张局长告知有困难。我再提出一个解决的办法,由大陆国务院发一行政命令,说明台北故宫文物来大陆展出以后保证送回台北,可是张局长认为还是有问题,难以处理。如此一来,秦院长的托付也就未能完成了。此时张局长说了一句有意义的话--“中华祖先给我们中华子孙的文化资产,海峡两岸同胞共有、共保、共用。”随即我说:“我完全同意您的想法,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举办“汪辜会谈”的新加坡酒店外景,双方人员在照片上签名李庆平提供   回台北后,李庆平就与海基会文化处长朱荣智商量,如何用民间力量,筹组一个两岸文物交流的社团。在各界朋友的赞助下,两个月内首期募捐了万新台币,正式成立“中华文物保护协会”。以后几年,改以台湾民间的力量出面主办,法门寺地宫、三星堆文物、妇好墓文物都得以来台展出了。   那时两岸交往刚展开,类似的戒心和疑虑到处存在。李庆平还记得一件事,那次大陆之行,台湾图书馆界送两千本科学类的书籍,要他到大陆后转送给当地的大学图书馆。转了一圈,没人敢接受。临去成都之前,李庆平只好求助于大陆教委,让他们打电话给四川大学,最后才由四川大学接收了。   邓朴方为何没去成台湾?   在访谈中,李庆平首次向中评社记者透露了年本要访问台湾的邓朴方最后未能成行的原委。   年3月,海协会透过热线告知海基会,想安排大陆残联主席邓朴方到台湾访问,当时海基会秘书长正处于交替之际,于是李庆平负责此事。他打电话报告陆委会的高孔廉副主委,7天后高孔廉答复:高层决定让邓朴方来,但希望推迟到5、6月份再来。   李庆平说,本来这是好事,但3月31日发生千岛湖事件。由于当时大陆处理涉台突发事件没有经验,面对很进取的台湾媒体,不够开放透明,而是刚开始就一口咬定是火灾,排除他杀可能性。他曾建议大陆方面在停船港口处一百米外设立黄线,让台湾媒体拍照。但是大陆方面就是不让台湾媒体去看现场,媒体就自行报道,从此激起一股反对大陆的思潮。此事破坏了两岸之间互动的气氛,邓朴方访台计划也就因此“胎死腹中”。李庆平认为,千岛湖事件是两岸关系中一个有转折性意涵的事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年李登辉发表与司马辽太郎的讲话,引起大陆不满,但并没有延宕两岸谈判,年1月,第一次焦仁和与唐树备会谈,但没有什么进展。当时双方讨论的是打击犯罪、双方商船碰撞如何解决、大陆记者常驻台湾等问题,但无功而返。本来计划年7月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5月20日,台北与华府宣布李登辉要去康奈尔大学参访。在此之前,克林顿政府曾经告诉中方不会让李登辉访美,但终因抵挡不住国会的压力,最后还是成行。   作为首席幕僚,李庆平在海基会内部评估时本来预期李登辉访美触及大陆的原则性问题,唐树备不会来台,没想到他如期来台,为第二次辜汪会谈做准备,还谈了8项共识。李庆平说,此次访问给台湾一个讯息,让台湾觉得李登辉访美应该没有问题,包括李登辉自己都觉得没问题。参观李白故居李庆平提供   年6月9日李庆平带文化代表团访京,想去钓鱼台国宾馆看一下“汪辜会谈”场地,但海协接待人员支支吾吾。到上海后,当地台办告知汪道涵称病不能请吃饭。他与焦仁和打电话才知道,海协会已告知海基会:推迟一切会谈。原来,李庆平抵达北京当天,李登辉在康奈尔大学发表尺度比较大的演讲。他相信,大陆方面认为这触及了红线,于是有了年8月份和年3月份的解放军导弹发射。李庆平认为,这也是两岸关系中一个有转折性意涵的事件。   推测大陆对台动武红线   尽管大陆在什么情况下会对台动武,红线到底在哪里,没有明说,但在多年与大陆打交道过程中,李庆平透过各种蛛丝马迹推测大陆对台动武的红线。   有一件事,他至今难忘。那是年10月去北京之前,李庆平见到刚从大陆回来的章孝慈。章孝慈在北京刚见过江泽民。江泽民告诉章孝慈:解放军对外用武,中国政府发表的声明一定会用“绝不坐视不管”几个字,台湾搞独立,一定“绝不坐视不管”。李庆平理解,这等于给台湾发出 会引发战争的讯号。   从年6月到年4月,两岸商谈因为李登辉访美中断了将近两年。李庆平本人一直到年2月才有机会带领海基会组织的三党(国民党、民进党、新党)代表团访北京,2月18日和19日访问了两个比较特殊的单位,一个是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一个是国防大学。   李庆平回忆,2月18日在与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秦朝英秘书长会谈中,随团的民进党中国部主任颜万进问:“如果台湾局势有了变化,宣布独立,请问解放军态度如何?”秦秘书长立刻答覆:“四个字,遇独必打!”。颜再问:“如果台湾宣布独立,美军协防台湾,请问解放军态度如何?”秦秘书长答覆:“八个字,他打他的,我打我的。”李庆平说,透过这次访问,他们知道了大陆对台的军事红线。对大陆而言,这也是给民进党高干的一个现场教育,希望他们执政后,能知分寸,搞好两岸关系。举行两岸文物交流座谈会李庆平提供   2月19日上午,三党代表团访问国防大学,这是海基会组团访问大陆以来,第一次访问大陆军事教育单位。国防大学一位中将副校长接见,宾主寒暄、照相以后,由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潘振强率十余位大校、上校参与双方座谈。此时颜万进又提出一个敏感问题:“如果台湾局势有所变化,国军撤守太平岛,请问解放军态度如何?”潘所长答覆:“台军驻守太平岛,我军非常放心。如果要撤军,烦请先通告。”李庆平认为,这种不温不火的答覆,目的是让民进党知道大陆的态度,希望民进党也知所进退,国家领土不可轻易放弃的。   听钱其琛提“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年海基会改组,从北京回来后不久,李庆平即于当年5月调任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从而结束了在海基会6年的副秘书长生涯。即便如此,李庆平作为中广总经理,可以参加国民党“中常会”,依然密切   年7月中旬,台湾的中国新闻学会应大陆的中国记者协会的邀请,组一个包括19个媒体负责人的访问团赴大陆参访。李庆平以中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身份随团参访。当时民进党陈水扁首次在台湾执政才两个月,大陆对台政策处于“听其言,观其行”阶段,因此这一个具代表性的台湾媒体访问团到北京访问,颇受瞩目。他们访问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社科院台研所。另外比较重要的拜会是国大陆台办及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   李庆平回忆,钱其琛说起有关“一个中国”问题时侃侃而谈:年尼克松访问中国,签订《上海公报》,其中“两岸的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是“一个中国”说法的起源,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大陆、台湾都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一个中国并不是“非彼即此”,两岸只要坚持“一个中国”即可,而不必在一个中国到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是“中华民国”打转。“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范围大致是相同的,在这个范围内,就是“一个中国”。钱其琛还认为,高雄市长谢长廷对“一个国家两个城市”解释为“中华民国宪法包括厦门”,这种主张也不错,今后可以推动市与市、县与县、省与省的交往。台北故宫文物来美参展与美方人员合影李庆平提供   钱其琛还指出,陈水扁是律师出身,咬文嚼字,一天有好几种讲法,希望他不要搞文字游戏。他说,有人忧虑同意一个中国的原则就是投降,这是你的解释。所谓“听其言、观其行”,说话要负责任,要算数。新政府(指民进党政府)说,50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一下解决,但也不能再等50年。   钱其琛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两岸恢复谈判,一个中国的内涵,可以不讨论,两岸可以谈“三通”问题,应该为汪辜两位先生创造机会、创造条件,让他们能顺利进行,做一点事。   钱其琛还表示,目前台湾的状况是内战造成的,台湾经过50年日本统治、二二八事件,国民党执政50年,台湾人民要当家作主,要出头天,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成为“台湾共和国”。   钱其琛副总理当时是政治局委员,中共对台小组副组长,组长是江泽民。李庆平说,钱其琛当时应属国家领导人之一,讲话有一定的份量。台湾各大报纸第二天皆在头版报道了他对“一个中国”的新表述,具有一定意义。   见李光耀解释“九二共识”   由于李庆平在两岸交往中的丰富经验,离开海基会,担任中广总经理后,他还经常被当局邀请作为“民间特使”,为促进两岸交往出力。与李光耀会面解释“九二共识”,是李庆平认为相当重要的一件事。   年11月17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以私人身份率团到福建龙岩参加“世界客属大会”,吴伯雄特邀李庆平、张荣恭,李建荣等随团前往参访。消息发出后,引起新加坡驻台北办事处的重视,因为这是年以来,中国国民党领导人第一次参访大陆,虽然是以私人身份参访,仍具有一定意义。另“九二共识”的原委,新加坡有关方面也想瞭解真实情况。于是新加坡驻台北办事处许国丰代表在11月初邀请中广总经理李庆平赴新加坡与李光耀资政会面。李庆平(右5)与其他青年党务工作者年受到蒋经国的接见李庆平提供   李庆平带着官方印发的有关“一个中国”的说帖及剪报送给李光耀参考,并向李资政详细阐述了年11月海基会与海协会形成“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达一个中国的原则”共识的过程。   李庆平回忆,在交谈中,李光耀问:为什么陈水扁讲话常常改变?李庆平表达了个人看法:这可能跟陈水扁的个性有关,他在做台北市长后也有同样的情形。这时李光耀说:中共领导人讲话是非常严谨的,他们领导人讲话是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反复多次会商后定调,定调后不轻易改变,若有改变是具有重大意义。李光耀还认为,陈水扁曾明说“统一不是唯一的选项”,这对台湾非常危险。

如今斯人已去。李庆平认为,新加坡所以能在大国之间游刃有余,在两岸交往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李光耀的战略眼光居功至伟。   在中广担任了7年半的总经理后,李庆平从年1月1日起正式卸去公职。无官一身轻的李庆平还想继续为促进两岸交往做点事情,而那时民进党陈水扁当政,两岸关系紧张,而他当年一起在国民党政府里工作的老朋友,许多人境遇不佳,难以施展抱负。李庆平下定决心去大陆拓展一番个人事业,并利用以前积累的人脉资源,继续从事两岸交流工作。   李庆平选择了氛围跟台北比较相像的上海,出任民间机构“中华两岸商旅航运协会”理事长。就这样,李庆平在台北和上海两边往还,已经9年多,真正把上海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拜会汪道涵先生李庆平提供年11月在上海与吴伯雄副主席一道拜会汪道涵会长李庆平提供拜访李亚飞李庆平提供与纪政参加两岸长跑活动李庆平提供与连战合影李庆平提供拜访章念驰李庆平提供与钱其琛合影李庆平提供见证“汪辜会谈”签字仪式李庆平提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fyl/5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