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dquo圆运动rdquo到
——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一点体会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笔者爱好中医,是一名铁杆的中医“粉丝”,但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是学习方法问题,即不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药到病除”的临床中医高手。 中医泰斗邓铁涛老先生提倡学习中医要“早临证,跟名医”。回顾过去几年,笔者从背诵药方歌诀开始,到跟着家父略学把脉,再到自学中医基础理论,间或有些临床实践的机会。但多是以方套证,不懂加减。开始还有惊喜,可越到后来越充满了挫败感。因为很多疾病,如果没有清晰的“辨证论治”思路,是不好把握效果的。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如癌症等),面对越来越怪异的疾病名称(如“脂质沉积性肌病”之类),更是不知从何下手。 当笔者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以下简称“《圆》书”)看完,内心真是无比喜悦与兴奋,就好像遇到了一位“名医”,为我指引了一条学习中医的新道路。初读全书,笔者的心得体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运用圆运动理论,对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等),有了更形象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中医的学习方法有了更新的认识。 接下来,笔者将从“圆运动理论对以‘五运六气’为代表的中医基础理论的解读”入手,来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体系中最基础的理论之一。但古往今来,从《内经》开始,中医领域对这一理论的解读就神秘而复杂。这给中医后学者,对“五运六气”的理解与运用造成了障碍和偏差。这种偏差,直接影响到了中医从业者,临床辨证论治的水平。笔者认为,《圆》书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因为书中所倡导的圆运动理论,对“五运六气”学说进行了重新解读,并在这一解读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模式。 《圆》书认为,宇宙生命运动的本质及规律其实就是“热的降沉升浮的圆运动”。它以这一观点为中心,从宇宙到人身,分五大步骤,层层深入地对中医体系进行了新的阐释,分述如下: 第一步:先认识人与宇宙的关系。 “人乃宇宙造化所生,欲知人身,须先知造化。故本篇未言人身,先言造化,一言造化,即是言人身。”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下篇·系统的认识》) 这里开宗明义地讲明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以后把宇宙生命运动的规律,运用于人身,作了理论铺垫。 第二步:用“热的降沉升浮”来认识阴阳。 阴阳概念是中医理论基础中的基础。但何为阴?何为阳?阴与阳的关系是什么?古今解释都十分虚无,并无具体所指。如: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说文解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阴阳不测之谓神。”(《易·系辞上》) 以上这些解释和观点都没有具体所指,甚至只是在强调“阴阳”变化莫测的特性。这本无可厚非,因为中国传统自然观,就来自于这种“仰观天象,俯察地形,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体验式观察。但具体到中医领域,若只有宏观的描述,而无具体的指向,则不太好运用于临床实践。圆运动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个生物所在之地,太阳射到此地面之光热(“光热”这个词相对于其他的“阴阳”解释论,显得更加具象——笔者按),就是阳。此地面的光热已过,与光热未来之间,就是阴……。阳性上澎,阴性下压。阳性直上,阴性直下。阴阳交合,发生爱力,彼此相随,遂成一个圆运动。阳性动,阴性静。静则沉,动则浮。由静而动则升,由动而静则降。升浮降沉一周,则生中气。中气者,生物之生命也。此大气的圆运动之所由来,亦即造化个体之所由来。人秉造化阴阳圆运动之大气以有生。人的个体,即造化个体的遗传。先认识造化大气的阴阳,自能认识人体的阴阳……。生物个体,皆有阴性阳性者,大气中有阴阳故也。此中医阴阳二字之来源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上篇·阴阳》) 这一段不但从光热的角度解释了阴阳的本质,而且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阴与阳如果未交合,则是一种直上直下的运动,是不能产生生命的。只有“阴阳交合,发生爱力,彼此相随,遂成圆运动”。有了圆运动,才能生中气,生命才能诞生——“中气者,生物之生命也”。所以此段不仅解释了阴阳这一基础性的概念,而且还暗含了“圆则有情,则生,则寿。直则无情,则死,则夭”的观点,为后面提出“本气自病”说,埋下了伏笔。 第三步:用“热的降沉升浮的圆运动”,来认识五运(行)六气,并高度概括为一个新概念——“一轴四轮”。(此步骤是全书理论框架的重点) “五行者,阴阳二气整个升浮降沉中的五种物质。行,即是运动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上篇·阴阳》) 在书的原理篇中,对五行的五种物质属性,生克关系,与时空的对应关系等等,都有非常详尽的叙述。而其叙述的出发点,就是“热的降沉升浮的圆运动”。 “一年的大气,夏气属火。太阳射到地面的热,夏时为多。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火也。热则上浮,故夏时大气热浮而属火气。夏时太阳旺于南方,故南方属火气。一日之午时,亦属火气。午时太阳的热,射到地面的多也。春分至立夏的热,称为君火。小满至小暑的热,称为相火。” “秋气属金,秋时太阳往南,地面的压力渐大,天空之间,金气弥漫,大气的压力,即金气之下降也……” “冬气属水。生物的生命,全是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所产生。今夏太阳射到地面的火热,即是来年生物生命之根。然此火热,必须经过秋时降入土下,经过冬时,藏于地下的水中,然后能生生物的生命。冬时大气沉而能藏,沉而能藏者水也。大气热则上浮,寒则下沉。故冬时大气,寒沉而属水气。……” “春气属木。一年的大气圆运动,冬时为终,春时为始。终即始之根也。上年夏时,太阳射到地面之热,经秋时金气收而降于土下,又经冬时藏于土下的水中,火水化合,水气温暖,则往上升。此温暖之气,交春升泄出土,草木发生。故春时大气温升而属木气。……木者水中火气,由封藏而升泄之气也。” “中气属土,一年的大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故春气属木,夏气属火,秋气属金,冬气属水。升降沉浮,运动一周,而为一岁。夏秋之间,为圆运动的中气。地面的土气,居升浮降沉之中,为大气升降的交合。故中气属土气。金木水火土,大气圆运动之物质也。行,运动也。此中医五行二字之来源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上篇·五行》)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热的降沉升浮的圆运动”,是五行的运动本质。围绕这一运动本质,书中还对五行物质的能力(疏泄、宣通、收敛、运化、封藏),与时空运动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时辰、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等),以及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也都进行了深动的讲解。至此,中土为轴,金木水火为轮(热由金气从右西方沉入地下,经水气收藏,再由木气从左东方升发而出,上浮为火,运动一周,形成中土之气)的“一轴四轮,左(东)升右(西)降”的运动图景,初步形成。 而六气其实是五行衍生出来的,其对应关系如下:厥阴(风)木,少阴(火)君火,少阳(暑)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因此其“一轴四轮”的圆运动特点,与五行大同小异,即:中土与相火之气为中轴(因为“相火”重在下降,与中土之气降为一体了),而金,木,水,君火之气为四轮。所谓的圆运动理论,可简单概括为“一轴四轮”的圆运动。 第四步:以“一轴四轮”为框架,分别阐述“脏腑经络”、“荣(营)卫”、“气血”等关于人身功能结构的中医理论。 宇宙生命的圆运动,即是万事万物有生命的圆运动,也即是人身的圆运动。以“一轴四轮”的圆运动为基础,《圆》书对“荣(营)卫”、“脏腑”、“经络”、“气血”等人身功能结构的概念与关系,进行了新的解释。如,关于“荣(营)卫”: “荣卫者,脏腑以外,躯体整个的圆运动之气分而言之之称。荣者,人身由内而外之气。卫者,人身由外而内之气。内字兼下字、左字而言,外字兼上字、右字而言。由内而外者,疏泄之气,春夏木火之气也,有发荣之意,故曰荣。由外而内者,收敛之气,秋冬金水之气也,有卫护之意,故曰卫。”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原理下篇·荣卫的认识》) 第五步:提出“本气致病”说。依据本气致病说,对药性、脉法、经典成方、外感、温病、内伤杂病等进行了详细剖析。 一般的中医观点认为,外感类疾病,如伤寒、温病等,其致病原因主要是外感的邪气,如“六淫”。所以,对这种疾病的用药也多是以“驱邪”为指导思想的。但“本气自病”说则认为:人的疾病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自身本气的圆运动不“圆”造成的,因此疾病治疗与用药,应从调整“一轴四轮”的圆运动着手。 依据“本气自病”说来指导临床,必然大大的不同于传统的中医临床理论。这种不同,即体现在药物选择的不同,又体现在对同一药方,药性的解读不同,还体现在脉法理论的不同上。 如: “《温病条辨》之银翘散,竹叶牛蒡桔梗等药,破肺气伤肺液,连翘除湿伤津,疏散力大,温病大忌……。乌梅汤,三豆饮,葱豉汤,加减三豆饮,枳实银菊散,服后病愈,皆自然汗出……自然出汗者,荣卫复和,火降中复,圆运动复原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本气篇》)。此为临床用药的不同。 “即如芍药,本是收降胆经主药,兼入肝经。徐灵胎各家则谓芍药入肝经而不及于胆经。叶天士且认为专入肺经。麻黄本是专入肺经卫气之药,性善通降。张隐庵乃谓麻黄专入肝经,肝经以上升为性,麻黄以开降为能,适得其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金匮药性脉法医案女科外科读法篇》)。此为药性解读的不同。 “自来诊脉两手分诊。圆运动学的诊脉,必须两手合诊,因整个圆运动的消息,必须两手合诊,由比较上去审察,方能审察得出……”。此为脉法的不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正是通过这五个逻辑步骤,对中医体系,从理论源头到临证用药,都作了新的解释,并以圆运动理论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本气自病”说。 医学理论的正确与否,需要临床效果来验证。从书中所列出的大量医案来看,其临床效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且对“理、法、方、药”条分缕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这或许是已故临床大家李可老先生,对其推崇备至的重要缘故吧——“彭子遗书的问世,将唤醒国魂与医魂!将引起中医界高层的沉痛反思,将引导老,中,青三代中医走出误区与迷阵,开创中医复兴的新世纪”(李可语)。 对于《圆》书理论的临床效果,笔者也略有体会: 比如,最近一位朋友感冒咳嗽数日未愈,中间又因为喝冰啤酒还令咳嗽加重,微恶风、头痛、流清鼻涕、微汗、脉浮数、食欲不好、咳嗽有痰、眠差。笔者开始用止嗽散合参苏饮加减,头痛止,食欲改善,但咳嗽如故,而且转成干咳了,反复按宣肺止咳的思路处方,效果都不理想。恰好笔者正在读《圆》书,又想起“久咳必虚”的道理,遂按圆运动理论分析:肺金不降则咳,久咳伤肺津则燥,喝冰啤酒又伤到中土之气,令肾水泛寒,土不生金,故咳愈甚。所以治疗的思路改为:培中土养肺金为主,降肺金为辅,佐以温肾水之寒,使“一轴四轮”得以循环,咳嗽当止。按此思路,用药改为:补肺汤加杏仁厚朴等。结果一剂效,三剂而愈。 又,笔者本人体质虚弱,常有“太阳中风(表虚)”之症状,但不敢喝桂枝汤。因为喝桂枝汤时,总有愈呕吐的感觉,且容易上火,药效也不理想。理论依据则是——“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伤寒论》第19条)。但从《圆》书中的药性分析来看,桂枝可调营卫,实表阳,升甲木;芍药降胆经,降相火,敛营气之疏泄;炙草补中土;生姜、大枣可补中生津液——这些都是符合我身体的情况的,为何不效呢?仔细思量,感觉问题主要出在药的用量上。我的身体容易上火,说明重点是相火不降,芍药应该重用以降相火,桂枝应轻用(甲木升则乙木降);体瘦、大便溏泄,则说明中土脾湿不运,故生姜或可改为干姜,以助中轴运转。按此微调如下:桂枝5克,芍药25克,干姜10克,炙草8克,大枣12克。结果,连服三剂,不但未再上火,而且长期的鼻炎有所改善,便溏现象也有减轻。 后记: 《圆》书诞生于民国,彼时中华民族正被外夷入侵,西洋医学被认为是文明的象征,在国内迅速发展,中医却被四处“围剿”。联想起今日之中国,虽然国家对中医是大力扶持的,很多“铁杆中医”也在为中医的发展努力奋斗,但在民间,真正的好中医并不多见,医院里,中医治疗手段也不占主导地位。中医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很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笔者渴望从自身做起,努力把中医学好,扎扎实实地提高中医临床的水平,但愿有朝一日,能为中医的发展贡献一点“正能量”。 笔者认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不仅是一本有关中医学知识的书籍,更是一本指导如何学习中医的好书。下一步,笔者将按《圆》书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和路径,继续深入学习下去:脉法,药性,病理分析,中医传统经典等等——一座座高山正在等着我去攀越。我,乐在其中! 由于笔者只是一名非科班出身的中医“菜鸟”,对《圆》书的阅读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过了一遍,所以体会肤浅,个中认识也必有谬误。若有机会得到老师们的斧正,笔者万分感激。 健康与财富交流平台聚集了全国中医养生保健的爱好者,如果你也对中医养生保健或者中医文化有兴趣,欢迎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fyl/6533.html
- 上一篇文章: 张柏芝否认怀四胎穿得太多出现凸肚效果三胎
- 下一篇文章: 女子住院安胎却被用了引产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