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看白癜风好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

——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王财贵教授

01阅读在于改变气质

曾国藩给他儿子曾纪泽写信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不仅曾国藩,历来圣贤大儒都极力提倡阅读,并言:阅读可以改变气质。甚至是,唯有改变气质了的阅读,才算是真正的阅读。

宋朝大儒程伊川在《近思录》中谈到读《论语》: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台湾著名学者哲学家朱高正先生这样解释:读《论语》,还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这么一个人,读了《论语》之后就变了另外一个人;如果说你读了《论语》之后还是原来那个人,表示你没有把《论语》读到脑子里头。

这也就是说,如果真正读懂了《论语》,不仅是语句、文法,连同思想、体系、义理、精神内核一并读懂,与作者血肉互通、骨脉相系。

自然会在为人处世,待事待物上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其风貌、谈吐也会不同以往,这即代表气质发生了变化。

宋代名儒张载也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阅读当然可以获取信息,获得知识。但最终达到气质的变化,这才是阅读之重。

02气质变化的关键在于深度阅读

真正的深度阅读绝不是停留在文字、语句、信息层面;而是由文字到作者,由思想到灵魂,整个体系摄入,洞悉作者深埋心底的鬼火,和通向光明的门缝。拿文字做铁楸,深挖人性,由皮肉,至骨髓,酣畅淋漓,如痴如醉。

气质之变等于性情之变,是脱胎换骨之大变。这样的变化,一定要深度阅读才能完成,手与纸触,眼与文触,自己与作者对话,灵魂相触,砥砺琢磨。

钱穆先生在香港苏浙公学演讲时谈论读书,首先强调读书不能求快,心态要摆好:“读书时要庄重,静心凝神,否则走马观花,等于白读。”

其次强调,书要深读,一遍又一遍地读:“书要看一流的,一遍又一遍读。与其十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十遍。”

尤其是像《论语》。《孟子》这样历经千年依然存有价值的书籍,更是如此:“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

只有这样的深度阅读,才会真正让书中的思想,让作者的灵魂透过文字、透过纸张进入自己的躯体,进入自己的血脉,融为一体,有若新生。如此,才算是气质之变。

03纸质阅读更有助于改变气质

相比于手机阅读,纸质阅读更有助于改变气质

因为纸质书籍更能让人进行深度阅读。

我曾问一个爱看书的朋友:“你买这么多书,为什么不用手机阅读呢?方便而且便宜。”

他说:“我偶尔也会进行手机阅读,但是当我真正想要看一本书,想要深入了解作者,与之促膝长谈时,我会买一本书,专门抽出时间来进行仔细而深入的阅读。”

我再问:“难道手机就不能进行深入阅读吗?”

他笑了笑:“当然可以,但是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手机阅读本质上是碎片化阅读,用以填满生活的间隙,利用好碎片化时间,绝大多数人会在等公交、上厕所、坐地铁的时候拿出手机。所看内容也多是资讯短文。

很少会有人用手机看《理想国》、《论语》之类的名著。而往往,这些历经千年风尘,依旧举世公认推崇的书籍才能真正带来价值,才是真正的思想沃土。

并非手机没有这种阅读功能,你分分钟就能下载一部《理想国》过来看。但是手机阅读的一些固有特点注定了手机只适合快速阅读,而不适合精思细读。

手机里资源无限,诱惑太多,小说、韩剧、娱乐节目、催泪电影、岛国工作片应有尽有,缺心眼啊?用手机去看《理想国》?

就算你在手机里下载了一部《理想国》,当你在手机上看书的时候,你会屏蔽一切信息吗?如果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fyl/7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