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世家肇庆卢氏家族的书道与艺术收藏
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广东省中西部的重要历史名城。 肇庆鼎湖 肇庆历来名流辈出,当中包括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肇庆市鼎湖区广利镇龙头村人彭泰来;鼎湖区砚洲人士,晚清民国时期的进士、博士,孔学家陈焕章等等。今天,我们要为大家特别介绍的是肇庆当代书香名门卢氏家族的书道艺术及其后辈的古陶瓷收藏。 一、岭南书法翘楚——卢有光与他的书道 卢有光,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广利镇龙头村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名誉管员。曾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副主席,广州市书法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副主席,广州市书法协会副会长,广州老年书画影艺促进会副会长。广州市政协第七、八、九届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第九、十、十一届市委会副主委。曾荣获广州市首届书法红棉奖及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在国内外出版了《卢有光书法选集》、《王羲之兰亭序书法入门》、《卢有光楹联书法集》等十几种书法专著。 广东著名书法家卢有光 幼年时的卢有光已经显露了一定的书法天赋,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6岁时就写得一手好字,12岁就在乡里帮人写招牌,代写书信和对联。从小对漂亮书法的渴望,让卢有光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卢有光便喜欢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海里,苦练书法,乐此不疲。走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卢有光老师的书法已经有一定的成就,却造诣不深,卢老师觉得突然停滞不前,顿时茫然起来。 因为最初学字起,卢有光老师并没有以一些楷书名帖入手,而是学习行书。一些资深的行家看到他的字,多会提出一些意见,说其基础未够扎实。自此,卢老师便开始学习楷书基础,最后选定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为临摹的范本。“欧体”楷书法度严谨,结构四平八稳,行笔硬朗,方圆并用,以方为主,却从不显呆板。一晃就是近十年,十年功夫并没有白费,卢有光老师最终以扎实的功底,独特的个人书风,创造了“”卢体”。图1为卢有光先生早年楷书作品,具欧体的方正,笔墨平实,其个人书体风格已具初形。图2为卢有光为广州市地铁站部分站名题的字,中年时结字严密,笔画圆实,个人特点已经很突出,中晚年以后,其笔画偏清秀,但是字形取势多借用奇侧,却重心稳当,构思十分巧妙。此字形奇侧,借势取形的特点贯穿其中晚年的书风,屡试不爽。 图1 图2 “颜体”亦是卢有光学习的范本之一(如图4)。“颜体”即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楷书。颜体字形一般饱满,横细竖粗,用笔古拙,其“蚕头燕尾”的特点令后学者称道。 图4 每位书法家有着代表其个人艺术灵魂的书体。行草书作为卢有光老师最擅长的书体,其艺术特质最让行内人认同和称赞。卢有光遍临各大名碑名帖,苦心临摹晋代“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不下千遍(如图5)。“卢体”早期行书全篇气势连贯,十分注意字型的安排。但总体用墨比较单一,多取用浓墨为之,笔画取势拘谨,不够舒张,其行间间距紧密(如图6)。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开始,“卢体”行书一改早年风格,其用笔老辣,中锋侧锋兼用,字型取势奇侧,古拙;整篇作品舒朗有度,疏密有致;其用墨浓淡相宜,浓者如黑漆,淡者如青丝,气势磅礴(图7、图8)。书家常说卢有光的书法有如“一位翩翩君子”,个人觉得,这只是对卢有光的楷书作品的写照,不足以概括其书法总体风貌。以下卢有光的行草书中堂作品(孙过庭书谱摘句)(图7),整幅作品,字与字间多有牵丝相连,气势连贯,浓淡墨使用恰如其分,极具跳跃感,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行与行之间,疏密有间,每个字似乎早有安排,为其他字的落笔保留了足够的空间,哪怕是某一笔画延伸到远处,也不会妨碍下一行字的书写流畅,穿插有度,错落有致,真正体现“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书法作品排篇布局的精髓。这也是卢老师经年累月临习创作的结果。 图5 图6 图7 图8 艺术史上艺术家们无不是学百家之术,集百家之长。卢有光先生常被称赞“篆、隶、楷、行、早”五大书体都有很高的造诣。尽管行内稍有过誉,却也说明,卢有光老师对各体字体多有涉猎,其功夫之深是有目共睹的。如图9,早年卢有光的隶书作品,因为临摹汉代隶书名碑“张迁碑”、“礼器碑”和“史晨碑”用功深,已能登大雅。得益于其临摹魏碑正书,卢有光的部分楷书作品更为生动,别具一格。如图10。 图9 图10 图11 图11中,卢有光行书作品“国魂”,其汉隶遗风浓重,显笔法老辣,魏碑遗韵意深,行笔如老树盘根,结字严密厚重,笔画间可见其用笔的力度如泰山压顶却又不至于用墨过浓,正可谓力透纸背。笔者十分欣赏有光老师如此带有浓重魏碑风格的行书作品,古拙,苍劲。书法艺术带给人的震撼感应该如此。从卢有光老师的这些行草书作品看,与其说其书如“翩翩君子”,不如说是“战场上的将军”,英姿飒爽,威武大气。 为了提高书法的文化内涵,提高个人修养,卢有光老师有着自己的见解。 卢有光老师强调:有底蕴的书法离不开书者本身文化的积累和高尚德行的修为,因为用心学习古典文学尤为重要。当然,为了与时俱进,多了解国内外艺术文化的发展亦是必不可少,这也有助于自己开阔视野,融会贯通。 卢有光一向生活作风严谨,每天过着十分有规律的日子,除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卢老师平时多是关心些大城小事,时事政治,尤其喜欢看看体育类节目,一般人觉得他的生活枯燥乏味,但是卢老师的晚年生活是过得有滋有味的。卢有光亦是以为音乐的爱好者,二胡可是他最擅长的,而且已经是达到专业水平。他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写书法如做音乐,美妙的书法正如能感动人的好音乐,都具有很好的韵律感和跳跃感,沁人心脾。卢有光老师曾是广州某中学的体育老师,年轻时便坚持锻炼身体,十年如一日。有道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卢有光老师对此深有体会。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卢老师仍健步如飞,谈话间可对答如流,正因得于这健康的体魄,卢老师写起字来,腰身挺拔,运笔自如,实在难得。书法,讲究的便是一种持之以恒的修炼,坚持不一定都会成功,但是本身这几十年下来的一个坚持的过程已是难能可贵。正如卢有光写道“苦探书山求妙谛,留恋墨海寄真情”。以上便是岭南书法家卢有光的书道故事,未来的日子,期望卢有光老师能健康,长寿。 二、淡泊修身的农民书法家——卢有年 卢有光是家中长子,他有一胞弟卢有年,亦酷爱书法。 卢有年是肇庆书法家协会会员,多次参加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书法比赛。年小楷《千字文》获“新加坡首届国际书法大赛”银奖。八尺榜书《笃行》获“上海榜书研究会首届中国榜书大赛”第三名奖。在第二届"盛世中华杯"中国美术书法作品大赛荣获老年组金奖,并获得"中华书画艺术精英"称号,年多幅作品参加"中华之光-海峡两岸书画名家联展"。 可用以苦为乐、耕读诗书来形容卢有年的人生。 每天傍晚时分,广利镇篮球场附近,来散步的人越来越多,小孩在嬉戏追逐,老人在公用的健身器材做运动,年轻人正打着篮球。这时,你常常会看到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赤着脚在球场边走过,不管天气有多严寒,这就是卢有年老先生,他已经吃完饭散步要回家了。卢有年老师早些年在鼎湖山庆云寺工作时,每天上班都会爬六百五十多级楼梯登上庆云寺。每次说起,他都十分自豪。确实,一老人,几年如一日,坚持下来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卢老师愿意过着清贫的生活,但这完全不影响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走进卢有年老师的工作室,一派简陋的气象,灯罩是自制的,楼梯楼阁是自个儿搭建的。桌子凳子都是多年前,卢老师的“杰作”。你难以想象,这许许多多的手工成品,是出自一位农民书法艺术家之手。年轻时的卢有年是从事“三行”工作,正是好学的他有多技旁身,才有今天这屋简陋而实用的装饰。“三行居”是他居所的名称,其中有多层含义,即表达卢有年老师当年从事“三行”,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含义,其三,代表人的三种“品行”——君子之行,布衣之行,小人之行。“三行居”见证了卢有年老师多年来呕心沥血学习书法,研究书法理论及书法创作的艰辛历程。 卢有年先生早年学习书法时,常常会请教其兄长卢有光。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沟通多以书信来往。久而久之,卢有年早年的书法风格传承了卢有光老师的一贯风格(如图),虽然不尽相同,却一眼便知。卢有年老师的楷书以“玉版十三行”清代拓本为范,几十年来,临摹未曾间断过,每次临摹都有不同的感受,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不同层次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小楷”的十三行,其内容出自曹操第七子曹植的名作“洛神赋”,书法真迹则传是出自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宋代大收藏家贾似道一前一后各收藏到王献之的小楷真迹,共计十三行,以上好的玉石刻之,世称“玉版十三行”。虽然,卢有年深知兄长的书法造诣深厚,而且早已形成了自己的风貌。于是,他独自探索,慢慢地脱离了兄长卢有光的影响,走上了自己的书道之路。直到本世纪初,经过多次参加省市级乃至全国性的书法比赛,卢有年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书法水平突飞猛进。其时,他的楷书俨然是“十三行”的面貌,提按清晰果断,转折灵活,笔画灵动,字型飘逸。(图13、图14) 图13 图14 卢老师对“十三行”的痴迷,常人无法了解。他连探亲期间,每天都坚持临摹一二,作为日常功课,其毅力实在让人敬佩。观其所临摹的“十三行”,已到形神具备的境界。临摹“十三行”,卢老师说有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十三行小楷灵动飘逸,用笔流畅。第二,其结构严谨,笔画十分注意粗细的变化,笔画虽纤细却力度十足。第三,亦是学书最重要的一点,书法用笔极重一提一按的运用,按笔容易提笔难,在书写小楷里面尤其重要。以下图15,为卢有年老师“背临”的“十三行”作品。背临,即没有模本对照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记忆与熟练程度,以默写的形式书写出来。字里行间足见其功力深厚,真迹十三行的一笔一划已经熟烂于心,顺手拈来。 图15卢有年作品背临“十三行”小楷(局部) 卢有年老师认为,能写出好的书法作品也无他,唯手熟尔。卢老师亦擅长行书,特推崇明代书画名家文征明的行书艺术。 上海博物馆藏文征明行书(局部) 卢有年行书以极力临摹文征明的行书拓本“滕王阁序”和董其昌行书为主。中晚年书风如下图16,有年老师作诗道:“羚羊峡水凝沙渚,碧岛浮江浪不喧。津渡人流如过鲫,乡村古朴胜桃园。阡陌纵横连福地,树木婆娑一乐园。包拯为官光我郡,高悬明镜雪民冤。荣归掷砚成洲日,赢得美名世代传。”全诗书写个人特征明显,字型用笔得文征明行书精髓,却更显得粗放,提按清晰,用墨浓重变化得当。图17有年行草书写“游于艺”更狂放,酣畅淋漓,行笔流畅不做作。这与卢有年老师粗犷豪爽,不拘小节的个人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图16卢有年诗并书 图17卢有年书一丈二巨幅行书“游于艺” 作为一名地道的鼎湖人,卢有年老师热心当地文化事业,为保护当地宝贵的书法遗迹、人文文化付出了一定的心血和贡献。鼎湖山庆云寺每日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但是其文化底蕴却鲜为人知。 嵌于鼎湖山庆云寺大雄宝殿田径两侧走廊壁上的咏梅百首诗碑,作者乃清初苏州府吴县名士宋广业。康熙年间官至济至道,后停官游息,其子志益,与康熙五十四年任肇庆太守,时端署梅花书屋成。广业度庾岭南下,于梅花书屋与朱玉章等数十位同志觞咏其中。乃书咏梅百首于壁上。志益命工刻石惟冀后之君子锡以和章。 辛卯梅月,龙头村人卢有年拓得宋广业咏梅百首碑刻,拓本持赠于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西江诗社名誉社长冼铁生老师,并恭请冼老师和之,冼铁生老师欣然答应。自此,冼卢二人结下不解的“冼卢缘”。经过冼卢的不懈努力,集思广益,更承蒙广东著名书法家卢有光为此举大功告成书写诗文以及当地罗伟泉和王南阳两位有志之士的运筹,冼铁生和、卢有年小楷书的咏梅百首和章得以顺利刻石上壁。此乃一次文人雅事的壮举,是肇庆市当地传统文化的一次强烈回顾,是与历史文人冲破时空界限的心灵上的交流。此次文化事业的贡献还在于,希望当地人重视本地传统文化,热心人文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感谢冼铁生老师,卢有年老师以及各界人士为鼎湖区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此举将成为千古佳话,载入史册,后学定会铭记。 图18冼铁生和卢有年小楷书 鼎湖山庆云寺咏梅百首和章诗(节选) 三、格物致知的年青收藏家——卢剑平 文化传承和书香传递的方式,有各种各样。历来传统上的知识分子,多有各种雅癖。只是卢氏家族的人不曾想过,他们下一代的传人,没有投身到专业书法界,却与收藏这样的文人雅事缘分结缘,并且沉迷其中。 据卢剑平回忆,大约06年,因家族内有婚事,他回到了自家的村落,为几间老房舍添置些新对联挥春。偶然在其中一间屋子里,发现了几件“老器物”,觉得有趣,便向他的邻居——一位古董爱好者请教,去他家观摩学习。从此,便迷上了“古董”。但也仅限于周边的狭隘小圈子。 一次偶然机会,他在某网站上看到有“古瓷器”出售,于是注册会员,通过交流,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件“收藏品”——一件民国时期的白釉高足小盘子,不觉欣喜若狂。不到一两年时间,他便收藏有二三十件“老瓷器”。但他还是个在读学生,经济拮据,便琢磨着以藏养藏,也开了个网店试试。后来,他疯狂喜欢上了晚清时期的浅绛彩瓷,并通过安徽蚌埠网友季兄,介绍去雅昌网民国版学习,渐渐地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师友,从此正式开始了收藏之路。 图19卢剑平旧藏 清光绪浅绛彩瓷人物山水图四方瓶 图20卢剑平旧藏清汪章作浅绛人物图帽筒 图21卢剑平旧藏清光绪浅绛花鸟图棒槌瓶 图22卢剑平旧藏清月舫款浅绛山水人物图温锅 晚清民国浅绛彩瓷作为古瓷一个品种,审美比较大众,认知门槛相对其他品种如明清青花,单色釉瓷,高古瓷器和青铜器等,相对要低的多,是他的入门品种。作为普通的收藏爱好者,他经历了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的消极影响,见证了泡沫吹破。然而,浅绛作为他收藏路上的一部分,带给他更多的是快乐和成长。 年,是卢剑平在收藏路上转折的一年。他常常反复问自己,作为平民收藏,该如何定位?选择什么藏品品种才好?收藏的未来前景如何?自己是否适合?这许许多多的疑问牵绊着他,一时陷入了迷茫。08年期间,他有缘读了当时最火热、可能也是艺术网络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个超级专业长帖《吉州窑———东方海洋文明的传承者》(后面简称“吉州大帖”),吉州大贴不仅谈了吉州一窑,更在高古陶瓷的收藏导向、入门路径和基本方法论上做了指引,更对建窑、湖田窑包括其他重要高古陶瓷都做了启蒙性的综合介绍,持续的几年间,带动了无数古瓷爱好者,而卢剑平则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活跃分子之一。而那位网名叫“十一虎”的发帖者、堂号“秋水堂”的万斌老师,还是与他同出一省的广东前辈藏家,从此结缘,成为他学习收藏高古瓷器的重要启蒙老师。并且紧记老师的教诲,立足专业,不贪不妄,量力而行,以各品种的典型器为收藏根基,也已渐有成就。 陶瓷史上,高古陶瓷具有独特的魅力,不管是细腻文房还是雄壮的大件,都能深深打动人心。唐宋时期作为中国制瓷史的巅峰时期,出现了许多让人称道的窑口,其产品甚至当时已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追逐的赏玩之物,让人爱不释手。唐代以瑰丽奢华,尽显大唐盛世景象的唐三彩为代表,以南越窑青瓷和北方邢窑白瓷为大宗,各个窑口争相斗艳。宋代以五大名窑为重中之重,南方以龙泉,越窑,青白瓷,建窑以及吉州窑,北方以耀州窑为代表,各具特色,其窑口的上乘之作,都堪称国之瑰宝,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可想而知。 吉州窑作为宋代南方的重要窑口,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自08年读吉州窑大帖以来,卢剑平开始慢慢沉醉于研究学习高古陶瓷。吉州窑独特的“妖”“变”艺术特点魅力,深深打动了他。几年下来,他学习吉州窑也算学有所成,也收藏到一些不错的吉州窑藏品。 如以下这件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折枝花鸟图盏(如图23),盏内施窑变釉,釉面满开片纹,开片自然清晰,盏身内两侧各贴一折枝梅花花鸟,贴花清晰,生动有趣。盏外施黑釉釉面上以美丽的鹧鸪斑窑变釉为装饰,黑釉施釉到盏外底,然后削胎止釉,底足近乎卧足。整件盏器型饱满,端庄,古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南宋吉州窑高级产品和典型器,也是一件经典的宋代古茶盏。 图23卢剑平藏品 南宋吉州永和窑剪纸贴花折枝花鸟图盏 又如他下面这件剪纸贴花盏(如图24),也是吉州窑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盏内施窑变釉,并贴有菱形的剪纸花纹,盏外为鹧鸪斑釉,并施釉到足,修足为浅圈足,剪纸贴花清晰,古雅别致。 图24卢剑平藏品 宋吉州永和窑剪纸贴花纹盏 吉州窑又以器型丰富多样著名,其琢器器型多变,有梅瓶,长颈瓶,四方琮瓶,石榴尊,盖罐,执壶和香炉等。如他收藏这件北宋吉州窑黑釉四系罐(如图25),饱满周正,黑釉润泽,瓷质坚白,修胎规整,是宋代吉州永和大窑的奠基之作。 图25卢剑平藏品 北宋吉州永和窑黑釉四系罐 受万斌老师的影响,他不仅只是着眼于吉州一窑,对其他古窑口的器物也多有学习、研究和收藏。 建窑则是陶瓷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宋代建窑生产的茶碗在整个中国文化史、陶瓷史上地位重要。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早期,由于斗茶的盛行,上至宋代帝王将相,下至一般的文人墨客都把建盏作为主要的喝茶或斗茶工具,以拥有上好的建盏为荣。建盏也成了卢剑平重要的研究、收藏对象。他认为,建盏虽然鉴定难度大,但是通过认真对比分析,多接触真品和标本,市场上的低劣仿品和普通的高仿器还是能辨别出来的。通过长期的研究和收藏实践,也有了自己的收获和心得(见图26、27)。 图26卢剑平藏品宋建窑褐兔毫盏 图27卢剑平藏品宋建窑束口兔毫盏 他的其他重要宋瓷藏品,也相当不俗。江西省作为宋代制瓷重地,也生产过无与伦比的宋瓷艺术品。饶州窑,即湖田窑,其产品以薄为美,玉质感强,常以“饶玉”称。 如他收藏的这件宋代湖田窑斗笠茶盏(图28),器型舒张,线条优美,其胎身薄如蛋壳,釉水滋润,包浆自然,盏内壁模印有一圈回字纹,内饰有首尾相连的一对双凤纹,纹饰清晰可见。盏外壁施釉到足跟,胎足平切,修胎极其规整,展示了湖田窑制瓷的高超历史工艺。而湖田窑粉盒,则设计巧妙,融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自以不俗(见图29)。 图28卢剑平藏品宋代湖田窑印花双凤纹斗笠盏 图29卢剑平藏品宋青白瓷盖盒 宋代耀州窑作为北方青瓷的代表性窑口,也是卢剑平喜爱的品种之一。 如图30他收藏的这件宋代耀州窑刻花熏炉,上有一圆顶式炉沿,上刻有三组花叶,剔刻刀工纯熟,刻花清晰,炉内不施釉,拉坯纹清晰可见。炉身壁外装饰有四道弦纹并贴塑有四只“羊蹄”式足,别致罕见。该炉釉水厚润,釉色青翠,包浆自然,“旧物如新”,是一件典型难得的宋代耀州青瓷、香道的古用具佳器。 图30卢剑平藏品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四足熏炉 卢剑平认为,收藏是一门综合学问,成败得失,与个人的知识积累,见识,财力和心态密不可分。收藏路上,应当不断充实自己,多看收藏类,历史类和工艺美学类的书籍,勤于总结,合理分类。有条件的,要多上手标准器物或者典型的标本作为参考。多结识正路的行家收藏家朋友,是学习收藏的正确途径。收藏,切忌有捡漏心理。谁都想买到便宜的好藏品,基于初学者学识浅薄,任何情况的“捡漏”,都有可能引领你走上歪道。 卢剑平说,作为文物的收藏、传承者,对待收藏品,需有恭敬之心,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捧在手心,除了感官美的享受之外,还可感受到古代艺术品创造者们的心血浸淫。他表示,秉承着两位伯父的书学教育,响应中央保护文化遗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自己定当全力以赴,妥善保护文物,愿能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贡献一份力量。 后记: 本刊特别感谢有光、有年两位艺术前辈的题词勉励。 谨以此文记述卢氏一门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和高风亮节! 并以此追思哀悼昨天不幸逝世的卢氏家族的卢有略先生,愿先生早登极乐! 精彩回顾 中古汉传“金刚力士”考 复盘“宣州窑”的探索之路 浮梁倩影——宋元湖田窑概述 《东亚海洋和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福建》(中文摘译版) 安徽出土原始瓷器刻划符号初探 浅谈中古时期狮子艺术造型及陶瓷装饰应用 浅谈明末清初之“过渡期”青花瓷 酒神的萌宠——牺尊小议 彼此存在,不只是为了对抗。 吉州窑标准器考略 何谓国学?(上) 《马克斯·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导读 禅心与禅物 千年窑火的辉煌青瓷——龙泉窑概述 WhatIsSexy?(一个震撼人性的性学剖析课题) 极简主义与盲人摸象 辽代陶瓷及宋辽制瓷的相互影响 漫话文天祥、周必大与吉州窑 伦敦印象散记 收藏释义与艺术市场标杆拍品巡珍 秦汉彩陶上的神奇“中国紫” 高丽青瓷概述 汉代断臂裸女俑的身世之谜 最后的名士——民国收藏大家张伯驹 出陈推新的彩瓷变革——近代浅绛彩瓷综述 风月、琼浆与文艺——宋代都市文化和夜生活扫描 唐代长沙窑青釉彩绘瓷概述 浅谈古典家具的软装饰应用 介休窑赭彩瓷掠影 紫砂收藏市场20年的既往与现状 文房撷英——笔掭漫谈 烟云供养的人文精神——中国古典文人赏石综述 古籍文献中的吉州窑 唐代定窑印花小议 北朝的明珠——相州窑 “奇技鬼工”——核雕史话 帝国窑火的斑斓余晖——慈禧御用瓷器 "早期蒙娜丽莎"——惊喜,还是谎言? 收藏之初 良渚文化陶器概述 从印度河而来的蚀花肉红石髓珠 传道者王方宇与其弟子安思远的收藏情缘 小议夏商西周人体金饰品 唐诗与器用 三晋遗珍——初识霍窑精细白瓷 伦敦苏富比春拍(5月11日)精选器物细节预览 着相与狷狂——茶法之争 《猛虎文化》(创刊号) 《猛虎文化》众号子版块 文物考古玩藏天地 市场评论工匠精神 中国美术西方美术 百家人物人文生活 学术思潮学艺初阶 tigerarts∣猛虎文化鐧界櫆椋庣殑闃叉不鍖椾含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㈠摢閲屽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csjg/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会议化解生育高峰妇产医院应对有道
- 下一篇文章: 重庆三十八个区县,看哪个非遗属于你最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