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乃清康熙时期烧制,《圣主得贤臣颂》在康熙时期的笔筒上出现,体现出康熙皇帝对汉文化的重视。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外壁书写青花楷书《圣主得贤臣颂》,此乃汉代蜀人王褒应汉宣帝刘洵之诏所作,后被收入《汉书》《文选》等流传至今。中国历史上招揽贤士的名篇出现在康熙时期的御窑瓷器上,充分体现出康熙皇帝对汉族文化的重视。

《清史稿》《起居注》等文献记载,康熙皇帝经常举行日讲和经筵以不断充实自己的汉文化修养。此外,他还通过开设博学鸿儒科,重开明史馆,组织编纂《全唐诗》《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籍,将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确立为统治国家的正统思想,借以笼络汉族文人士大夫,巩固清廷封建统治。

康熙帝读书像轴

此笔筒采用的青花釉里红是釉下彩瓷器的一个品种,以青花钴料和铜红料在素胎瓷器上描绘纹饰,然后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是我国陶瓷出现透明釉后创造的又一种装饰方法。

这一品种工艺是建立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工艺基础之上的。年,河北省保定市出土的元代窖藏中曾发现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此罐以青花绘莲瓣纹、卷草纹、缠枝花纹、如意云纹、折枝牡丹纹,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这是目前可见的早期青花与釉里红相结合的瓷器制品。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元代

釉里红的呈色技术难度很高,氧化铜在高温烧制过程中极易挥发,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因而要想使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均呈色完美,这是极其不容易的。

明末清初,景德镇制瓷业受到战乱影响一度衰落,直到康熙十年,景德镇才有奉造祭器的记载。根据《江西通志》记载,康熙十九年和四十四年,朝廷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制瓷。为了满足宫廷需要,景德镇御窑厂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制瓷工匠,从而使景德镇的制瓷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复兴。

康熙时期,青花釉里红制作工艺在明代水平上又有所提高。明代青花瓷器,特别是正德以前,青花瓷器色彩有浓淡不同的层次,这是用毛笔涂抹青料而形成的效果。而康熙时期青花瓷器出现的类似效果,则完全是由工匠运用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识地呈现出来的色调。这种层次分明的青花着色方法,有利于表现瓷器画面中山头远近和衣褶里外的情致意境,为康熙青花丰富多彩的画面题材创造了有利条件。

釉里三色山水纹笔筒

清康熙

釉里三色花鸟纹花觚

清康熙

釉里红在元至明初时往往因为发色不好而呈黑色或灰色,宣德时期釉里红除少数鲜红外大多色泽较淡,明代中期以后釉里红大多色泽灰暗。康熙时期釉里红则能掌握发色效果,其铜红呈色作用一般比较稳定呈淡红色。观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康熙釉里三色山水纹笔筒、清康熙釉里三色花鸟纹花觚还可以发现,这一时期还在青花釉里红的基础上增加了豆青色,使器物纹饰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纹瓶

清雍正

文献记载清雍正时期,年希尧、唐英共同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人力财力的大量投入促使瓷器烧制技术再次提升。细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纹瓶、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纹壮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铜红呈色技术更为成熟,出现鲜红的色调,纹饰清晰舒展,造型优美,烧制青花釉里红的工艺已日臻成熟。

目前,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正在故宫博物院己亥春节大展“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中展出。为了让观众感受昔日皇宫过年的习俗,此次展览共展出文物件(套),展期自年1月8日起至4月7日,感兴趣的观众可以移步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观展。

故宫博物院午门

地理位置图—

参观故宫时,午门是穿过的首道门。穿过午门后向西即是午门西马道入口处,沿着马道可到达午门城楼展厅。

隋珠和璧,琳琅奇珍。每期《紫禁物语》均将从故宫数以百万计的文物中择选一二,带你领略故宫珍宝,读古识今。

责编:李颖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csjg/9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