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招聘美术专业补充小知识

——福建地方特色美术知识

地方特色美术知识在招教考试中是比较特殊也比较鸡肋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虽然只有一两个客观题,但却很难去进行专门的学习,一般只能靠自己的积累,毕竟大家都是作为本地人,对于本省的特色美术知识至少比宋老师知道的要多吧,不过实际看来,很多本地人却很不了解本地的美术文化。福建省作为招教统考大省,每年必定会考这一知识,宋老师大课中也无法去进行专门讲解,所以在此整理福建地方美术知识,图文并茂,希望能籍此帮到各位同学,即使是1到客观题,但也许就因此2分之差决定了你的未来也不好说呢!祝大家都考个好成绩。

01

闽南民间工艺美术概览

1.石雕

闽南遍地是石,石雕最具特色,尤以惠安石雕最为著名,历史悠久,驰誉中外。惠安出土的五代墓葬,就发掘出各种装饰花纹的石雕物。明初,惠安崇武有专门的石雕作坊。明末,福州等地就有惠安石匠开设的石店,雕刻石具、石碑,并有仿画雕缕之作。大者,如清源山下的老君岩石雕,依天然巨石而成;小者,如摆设案头的青斗石笔架、镇纸,上边雕龙刻凤,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泉州洛阳桥的石狮石刻和老君岩石雕,台湾龙山寺八对大龙柱,集美陈嘉庚先生陵园的各种历史人物、花岛兽虫的石雕石刻,南京中山陵前的华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柱座,菲律宾马尼拉解放纪念碑前的两只狮子都是闽南石雕的代表作。

闽南石雕工艺有圆雕、浮雕、沉雕、影雕几种,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绝活。

最绝的是园雕。一块石头,上下左右都要经过加工,缕空多,精度高,难度大。最早是石狮子口中那可以滚动的石珠子,令人惊叹,以后发展到牧童手中细若火柴梗的牵牛绳。其工艺的难度,非高手不能企及。

浮雕是石面上作精雕细刻,形象凸起,有立体感。惠安的石雕刀路活泼,线条清晰,一块石板上众多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各有特色。

沉雕形象下凹,简练分明,大多是雕刻文字、花卉之类。惠安艺师曾用沉雕手法在青石上加工出石雕小屏风,十分精致玲珑。

影雕细腻逼真,是在青石板上用不同型号的纲纤,千镂万琢,靠铅点的疏密、深浅、粗细、虚实结合,相映成象。

闽南石雕,既是灵工巧匠的高超手艺,也离不开大自然赠予的精美石材。崇武的峰白,东园的细花,张坂的花岗,螺阳的古山红等花岗岩石质坚硬,色彩斑烂莹洁,十分美观。而民间俗称为青斗石的玉昌湖青石,质地精细,色泽青翠,光可鉴人,不忌酸碱,不反潮,不长青苔,夏署散热快。这种青石雕最受欢迎。

浮雕

沉雕

影雕与惠安女影雕场景

2.木雕

闽南传统木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从庙宇到家庭,从神象到木偶头,各种木雕艺人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技巧。

闽南最常见的木雕工艺品,莫过于家庭里的酸枝木、红木、楠木制作的家俱和缕空精雕接榫而成的窗格。

酸枝木即檀木,木质极为细密坚实,通常用来制作太师椅、供桌、茶几。椅背和扶手,总是做成柔和的弧线,刻上流畅贯通的线条,并雕缕出十分精致的凤、鹤、花、瓜果等图形。有的还有大理石。这些大理石大都由云南来,也有称云南石。大理石都经过细致的琢磨,显出如中国山水画般的景色。镶嵌在黑的或红的木雕之中,有站一种特殊的魅力。

闽南的红眠床,也是民间工艺师显示身手的地方。一般人家的床都是用楠木,比较有钱的有檀木、红木、鸟心石木。床的左右背面都有床篱,顶上有床盖,正面的上沿和两边也伸出一截床篱来。这些床篱,厚约寸余,不是精雕细缕,就是彩绘斑烂。讲究的床篱要里雕外雕,俗称内枝外叶。通常雕刻的多为象征吉祥之物,如石榴多子、麒麟送子、牡丹富贵、凤凰呈祥等。

早年大厝的木窗格,也充分体现了闽南工匠的高超工艺。据说,将木材缕空精雕接榫而成的窗格的形式与图案变化有上百种之多。

闽南多寺庙,这些庙宇又多是重资兴建,石雕木缕,无处不是精工细琢,留下了许多传世的雕艺作品。在庙宇的雀替、通道、神龛、门扇、窗格、莲麻、乃至斗拱,都留下艺人们的绝妙手艺。不过,庙宇中最吸引人的,当然还是妙相庄严的佛象。安海龙山寺的“通身手眼”木雕观音,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除了庙宇的神象,还有家家户户神龛里供的神像,以至在闽南形成颇具规模的雕刻神象的行业,俗称“刻佛仔”,或“装佛仔”。

闽南的“刻佛仔”以泉州为代表,色泽浓重,技法繁杂,与真人的头、身比例有所变异,在生动的气韵中别有一种庄严。尤以“干漆手抽法”制作线饰,形成独具的特色。

木偶头的雕刻,是闽南木雕的又一特色。最著名的为泉州江加走的木偶头,刀法细腻生动,眼皮、眼眶、嘴角、酒窝无不自然如生。不但可以一眼看出生、旦、净、末、丑,而且各行当从老到小各种年龄也瞬时可以感觉出来。甚至人物性格的刚正粗豪奸诈阴险,也都体现得极为准确逼真,神韵十足。

建筑上的木雕装饰

红眠床

安海龙山寺的木雕观音

3.剪瓷雕

剪瓷雕,是利用颜色鲜艳的彩釉瓷器、贝壳等为原料,“剪”成片,然后用糖水灰按照不同的造型需要在坯形上逐层粘砌成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历史人物等,并镶嵌在屋脊、厝角、檐下照壁等。

剪瓷雕分为平雕、立体雕、叠雕、半浮雕,是融合了泥塑、绘画、雕刻等的建筑装饰艺术,相传自唐代传入闽南地区,后经本土工匠、艺人的不断改造创新,逐渐形成一门独具闽南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

闽南地区以漳州东山关帝庙剪瓷雕(代表人物为闽南画家林少丹和剪瓷雕名匠孙齐家)、诏安县沈氏艺圃家族剪瓷雕(现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物遗产)以及泉州南安县翔云镇梅庄村陈祥华陈氏家族剪瓷雕为代表。

剪瓷雕

4.彩绘

现今见到的闽南传统彩绘,大多于庙宇、祠堂、古亭的梁柱、藻井、斗拱。实际上早年的闽南大厝,门楣、门框、梁、板壁和睡觉的红眼床,都常有色彩斑烂的彩绘。

绘画的内容不外龙凤、山水,古代人物故事,庙宇里则有佛教及神仙的故事。彩绘的颜料,类似油画颜料,可依加入桐油旦的多少来控制乾的快慢。一般先在板上打好轮廊,然后再用带点渲染的手法描绘细部,色彩鲜艳华丽。高手的彩绘往往充满创意,一条气势风发的巨龙左爪持印、右爪执珠,全身拥有七八种动态的局部特征,使其威严中不失亲切。

有一种彩绘则是先在板上漆上红色或黑色为底,然后用刻刀以铁线画的技法,用简单明快的线条勾勒出山水、树木、人物的形象,再施以金粉漆,这种彩绘常见于床篱里边的板壁或庙宇的板墙。

还有一种是装饰墙壁的彩绘。先以石灰、粘土的墙上面上做半浮雕式的凸出表面,再加以彩绘。

更多的是以白灰墙作底,直接在墙上作画绘彩。惠安青山宫壁上的“十八地狱”彩绘,就颇有名气,有自己的创意,画工也很精致。

惠安青山宫

5.彩扎

闽南彩扎的代表作是元宵的彩灯和做丧事的纸厝,以泉州的彩扎最著名。

彩扎上元花灯,要先以竹篾编好灯骨,然后裱糊上绢纱或绵纸,再加上彩绘。工序相当复杂,实际上包括了竹编、纸扎、绘画、书法等多项艺术。

上元灯的样式千般万种,奇思构想,什么鱼灯、龙灯、莲花灯、宝塔灯、绣球灯、走马灯、百花、百鸟,甚至连吃的润饼都成了彩扎师傅模拟的对象。在用料上除了纸灯,还有用料丝、用通草。经济精巧,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闽南丧葬“做功德”时要烧纸厝,也是彩扎艺人的一宗大生意。先用竹编厝骨,这时必须绝对注意不能用草扎,那怕一根也不行。闽南有俗话:“功德做在草上”,据说送入阴间亲人是得不到的。

早年糊的纸厝,都要是“五间起”的大厝,有的甚至扎到“三进三落”。大厝中,往往是主人高座交椅,丫头端茶送水,古井边佣人打水,舂米的男仆光着膀子,挑柴上门的樵夫扁担被压弯了……各种人物各具特色。近年甚至还有彩电、汽车、冰箱,往往令观者灿然。

泉州彩扎花灯

纸厝

6.瓷塑

闽南瓷器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角,很多学者指出,所谓海上丝绸之路,实际是“陶瓷之路”。

闽南的瓷器最著名的是德化瓷。其“象牙白”瓷,被称为“国际瓷坛的明珠”;瓷塑,则享有“东方艺术的精品”美誉。

传统的瓷塑作品多取材于宗教的神话。德化的纯白瓷观音,大者高一、二米,犹如真人玉立,气韵超凡,小者仅五公分,清逸隽秀。无论大小,都是体态丰盈,脸容慈祥,既保持神化的色彩,又蕴含着美好、健康、幸福的意境,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当称德化资塑,也是闽南瓷塑的代表作。

7.竹艺

闽南和台湾都盛产竹子,品种又多,竹艺就成为闽南民间工艺的一大特色。

有人戏称,古人说“无竹令人俗”,而闽南人则是“无竹不成俗”,竹与闽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年,孩子生下来就睡竹编的摇篮床,稍长则会入婴儿专用的竹椅,俗称“椅轿”。它四周围着摔不着,前边还有几个串着的竹圈圈让孩子玩。再大一点,学走路了还有竹制的“站轿”。也是四面围住,让孩子可以扶住站着,在里边走几走。各种竹凳、竹椅、竹躺椅、竹床、竹席、竹笠、竹帘等等,花样繁多,无不取之于竹,巧手加工而成。

竹子在闽南人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促成了闽南竹艺的发展和提高。各种竹编、竹雕在闽台广泛流行。最典型的是竹笠,过去闽台各地,随处可见,农村更是人手一笠。各地的样式又有所不同,花样繁多,风格各异,充分表现了闽南竹艺的多彩多姿。

竹笠的样式有尖头、有圆头、有宽边、有窄边、有上油、有彩绘、更多的只展示天然本色。竹笠分笠面、盖笠二部分,笠面用竹篾编就,盖笠则用“箨”,是用笋的细壳,经过清洗,洒、压平种种处理。但晚近也有的不用箨,而把油纸或绵纸衬到笠面里,再涮上一层又一层的桐油。

最具特色的是崇武的惠安女黄笠仔和东山姑娘的戽斗笠。惠安女的黄笠仔是宽边尖顶,直径不过三四十厘米,中间那园锥尖顶底部,更只有十来厘米。因为这斗笠是要配花巾的,先用花巾裹头,再戴上斗笠,遮围得严严实实,但因这笠小帽沿平,还是可以一睹芳容的。这种斗笠用细细的竹篾皮编成,显得相当结实,漆上了象黄桅子那样的金黄金黄的桐油,鲜艳夺目。笠子的四边系结着四条彩色的织带,镶着彩色的扭扣,紧紧地扣在下巴上。黄笠仔配上花头巾、露出肚脐的青布短衫和肥大的黑裤子,就是美丽的惠安女标准的形象。

东山岛姑娘的戽斗笠则象一只圆锥形的大漏斗,也像一把脱柄的戽斗。因此得名。东山姑娘则称其为“俺笠仔”,亲昵得很。

还有一种细竹编,那是完全独立于实用之处的纯粹艺术品。其作品除了模似原物缩小比例至数公分的摇篮、鸡笼、竹筛等之外,还有的更巧妙地运用竹制成鱼、虾、螃蟹,构思之巧妙,制作之精巧,令人拍案叫绝。

崇武惠安女斗笠

东山岛俺笠仔

清代的闽南竹编

细竹编工艺品

8.剪纸

剪纸艺术很早就从中原传到闽南,尤以漳浦最为发达,素有“剪纸之乡”的雅称。

闽南传统的剪纸是新婚嫁娶、小孩满月、寿诞节庆、祭祀丧葬常用的民间艺术品。一般以飞禽走兽,花木虫草等形象,作为鞋花、帽花、饭中花,肚兜花、窗花、灯花等装潢图案。

婚娶时,在送给女方的牲礼上,要入“猪脚花”、“猪头花”,在酒瓶上放“酒瓶花”、“茶古花”,在饼上放“双喜图”、“凤凰和鸣”、“并蒂莲”等各色“饼花”。各种剪纸,面花齐放,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姑娘的嫁妆上,也要放许多剪纸。如“鸳鸯戏水”,“百年好合”、“四季平安”、“石榴结子”。迎新娘的花轿门帘上也贴着吉祥喜庆的剪纸。新郎家的大门、厅堂、窗户、灶头、新娘床的帐后、镜子,甚至米缸、马桶上,都放着各式各式的剪纸。

小孩满月时送亲友“油饭”和糖糕饼等,上边也都要放上“麒麟送子”、“沙面花”等剪纸。

为老人作寿,送来的寿桃、寿面,上边也要放上“福禄寿全”、“麻姑献寿”等剪纸,以示祝贺。

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元宵,更是剪纸好手献艺的好机会。

漳浦剪纸

9.刺绣

闽南的刺绣,虽然不如“湘绣”、“苏绣”、“京绣”有名,但在传统社会里却是民间相当普遍的工艺。妇女出嫁的枕、被面、罩帘、手巾、饰物,孩子满月时的衣、帽、鞋、肚围、披肩,供奉祖宗和神仙的八仙桌桌围,都是常见的绣品。当然,大部分是闺中之作,仅供自用,并不出售。但也有专门的“绣庄”,绣佛幡、神衣、戏服、神帐、戏帽等,以泉州的“绣庄”最有名。

闽南的刺绣喜用金银色粗线,配合多彩绒线绣成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精致繁琐,色彩华丽。

泉州的刺绣生产场景

02

福建年画

清代之际,我国木板年画处于県盛时期,福建八闽与全国同步,先后有数十家年画作坊在漳州、泉州、福県、福安、龙岩等地开业。福建漳州和泉州年画既有北方年画的粗犷雄沉,江南年画的秀美雅丽,又兼闽南本土古朴神秘的风格,不仅在福建、广东潮汕地区成为畅销商品,而且还大量销往台湾地区及众多华人旅居的东南亚各国,为泉、漳木板年画在台湾的传播乃至台湾木板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泉州年画

泉州年画多为木版套色印刷,风格与明清时期的书籍插图印刷有直接关系。泉州年画题材包括门神、天官赐福、加官进爵、戏文故事、动物、植物、福禄寿喜四神等,样式上以门画、符箓为主,大多是在红色纸上套印黑线以及黄绿两色。泉州年画主要销往本省和广东潮阳、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地区,并影响到台湾年画的发展。

2.漳州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内容主要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别。漳州木版年画的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在中国所独有。雕版上所有线条和色块的边缘都是向外倾斜的,这便于印制时调节水分。印制时采用版套印,先色版后黑线条版。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年5月20日,漳州木版年画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11月,漳州市艺术馆为漳州木版年画项目的保护单位。

03

福建民间美术的著名代表品种

1.榕城三绝

(1)福州寿山石雕

福州寿山石以绚丽多彩的颜色和成百上千的石种闻名于世。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的寿山石为材料进行雕刻的国内外著名的传统民间雕刻艺术,叫寿山石雕,福州寿山石玉雕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各具特色

(2)福州脱胎漆器

与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瓷器同列“中国工艺三宝”的福州脱胎漆器,虽然不太被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sjfb/5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