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裸奔史一生悬命之下的雄心荣耀权力
商界平台企业智库用尽浑身解数,终是无力回天。“神一般存在”的传说与帷幕之后,是市场和规律面前终究人人平等。江湖中血雨腥风,吹打得了别人,也一定会吹打到自己。年是海航集团(下称海航)的最高光时刻,也是它最后的高光时刻。据海航披露的一份审计报告,到年年底,集团并表总资产已高达1.23万亿元,营收则从年的亿元,经由一系列世界级大交易,拉高至亿元。在年《财富》世界强排行榜上,年还排在第名的海航已冲到名的高位。但这依然不是陈峰、王健等核心创始人所要的高度和速度。年,海航以名的排位首入世界强榜单时,即便是已被传出再无实权的陈峰,也依然难掩自豪地说,海航的成功是海南的骄傲,并放话:海航要在未来10年(年)进入世界强前10名。世界强榜单按公司营收排位,在年的最新榜单上,年营收超过.7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00亿元)的苹果公司,也只能排在第12位。10年内进入世界强前十,意味着海航的营收至少要扩大4倍以上。有人质疑海航疯了,但更多人还是愿意去相信,也只能去相信。年,海航负债率超过90%。面对外界质疑,陈峰直接怼出一句,“中国没有人能看懂海航。”年,海航净资产才不到15亿元,一年亏掉将近15亿元,市场加倍质疑,陈峰却赌气般推出了总计增加26架B-飞机的大计划。当时有媒体评论说,“我们正在观看海航壮观地起飞。但是,有多少人看到了或者意识到了起飞阶段的海航有多危险吗?”但此后的海航,不只是壮观地起飞。至年,其资产规模已达亿元,且加倍展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虽然这一路上,外界始终有“看不懂的海航”“危险的海航模式”等质疑,但海航就像一架质疑粉碎机,总能在质疑声中更强更大地站起来。有人称其是:神一样的存在。最神的是,海航的扩张不是靠核心业务的驱动,而是靠大规模举债的买买买,它似乎总有用不完的钱。每次有关它太过激进的质疑,都会被一个更大的“买买买”掩盖。在中国,一家企业如果被媒体广泛怀疑,十有八九要出大事,能挺两三年都是幸事。但海航不但“挺”了将近20年,还在20年里持续高歌猛进,不得不说是奇迹。而陈峰能把海航做起来,本身就是个奇迹。于陈峰时期的海航而言,其借钱扩张,起初更多是不得已而为之。用他自己的话说,“都是被逼的”。其核心历程和逻辑包括三个步骤和层次:首先,必须借钱才能把航空公司开起来;其次,必须借钱做大做强,才能保住公司在行业的独立地位;最后,必须借钱适当多元化,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能抵御航空业的风险。年,陈峰受命成立海航时,海南省政府想尽办法才挤出万元给他,这点钱别说做航空公司,连个飞机翅膀都买不了,但陈峰硬是把事儿给办成了。年出生于山西省霍州市的陈峰,在海航之前已有辉煌的职业履历。他13岁时在北京天桥学过说书,之后当兵,在部队里自学英语,被民航局选拔出国留学,成了高级经济师。留学期间,陈峰曾是德国汉莎运输管理学院年在中国招收的24名学员之一。回国后,他先后任职于中国民航局、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和世界银行。在其工作过的国家民航总局,提及陈峰,很多人会说:没有他办不成的事情。陈峰办事能力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很会讲故事。天桥学说书期间,他就特别擅长讲故事。受命创立海航后,兜里只有万元的陈峰开始四处“讲故事”。讲故事的核心目的,就是融资借钱,把公司开起来,把公司做得更大。年,陈峰说服政府股改,将海航变为国内首家股份制航空公司,募集到2.5亿元资金。有了2.5亿元做基础,他又去银行游说,以2.5亿元为信用担保,贷款6亿元,买了2架波音。一般人借钱到这个份上,也该为巨大的债务睡不着了,但陈峰睡不着的却是,如何借到更多钱。一番挪腾之后,他又再以2架波音为担保,增购了2架新飞机。负债率太高之后,国内银行不愿再给海航放款。陈峰又踏上了全球“找钱”的路。他跑去华尔街待了三个月,出席了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逢人便用一口自学的蹩脚英语给人讲故事。后来,索罗斯被其打动,拿出2万美元买下海航25%的股份,海航由此成为首家中外合资的航空公司。尝到甜头后,陈峰进一步举起股权融资的旗帜,在银行借贷之外,为海航找出一条新的融资大道:年,海航B股在上交所上市;年10月,海航A股在上交所发行;年,重组改制后的美兰机场H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有了上市融的钱,银行的钱也就更好借了。乐见其资本市场旗开得胜的很多银行,又先后跟进,给出海航数十亿元额度的新信贷。一路过关斩将,让海航走出了一条企业发展的独特之路:用借来的钱给借来的钱担保做背书,再借更多钱的扩张,陈峰还总结出一套倒金字塔式的发展模型:用航空业务维系现金收入,用现金收入偿还债务利息维持信用,然后不断放大信用,继续借钱扩张。高负债率成了海航最重要的特点。海航的扩张由此受两件事约束:第一、业务现金流是否能支付债务利息并延续债务;第二、若业务现金流无法支撑,是否能接到新债还旧债。上市之后的形势变化,则让陈峰将这一模式运用到了更高境界。年之后的数年里,中国航空业强震不断。首先是行业洗牌,国家民航总局旗下直属的十家航空公司被合并为国航、南航、东航三大集团。重组期间,一系列地方航空公司被吞并,海航的压力和危机感自是越来越强。这让陈峰必须进一步扩张,将海航从偏安一隅的岛内企业发展成为全国性航空公司,进而与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分庭抗礼。更大规模的融资、借钱,开拓航线、兼并企业,由此拉开序幕。当时不愁借钱的陈峰,也因此往借钱买买买的路上狠狠地前进了一把。“花钱保命”之际,更多要命的危机接踵而至。海航扩张期间,国外发生了“”,国内遭遇非典疫情,旅客运输量同比下跌80%,飞机上的乘客经常没有机组人员多。刚刚迈开步子的海航,猛然遭遇严重打击。年一年,净资产还不到15亿的海航,亏损15亿,几乎把所有家当亏了个底儿掉。海航应对航空业务风险的无力感,加倍显现出来。国航、东航、南航有政策和资源支持,遇见大事之后有国资委支持,作为混合所有制的海航没有这样的后盾。重挫之后,陈峰决定自己打造一面盾牌。年,他提出“一主两翼”战略:做大航空运输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与主业相关的酒店、旅游和金融业务。他说:“一家企业80%以上的收入要依靠航空产业,意味着该企业将始终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航空产业投资大、管理风险高、周期性强、利润小。”海航借钱的步伐因此迈得更狠、更猛:先是成立了大新华物流公司,入资、并购十数家上下游企业;后又打造连锁商超王国,将上海家得利超市、天津国际商场、湖南家润多、宝乐商业、南通超越超市等一一收入囊中。年,海航资本正式创立,并将房地产列为版图重头。年之后,趁着欧美金融海啸及中国四万亿的流动性宽松,在国内借钱做大做强做出招牌的海航,更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扩张、大举抄底,并快速打响“国际巨鳄”的名头。年,海航集团旗下公司不到家,但到年初,集团旗下公司接近家。两年时间,公司数量扩大三倍,这样的速度堪称疯狂。仅年-年,海航的战果就包括澳大利亚AllCO集团航空租赁业务、土耳其飞机维修公司MYTECHNIC、挪威上市公司GTB、西班牙NHHotels连锁酒店集团、土耳其ACT货运航空公司、GESEACO集装箱租赁公司……其中,GESEACO是全球第四大集装箱租赁公司,海航为此花费了11.5亿美元,缔造了年全球最大并购案之一。这期间的海航不是没有遇到过度借钱的危机,也不是没有遇到收购整合的危机。比如,年,全球金融危机,飞速扩张的海航最初也曾遭遇资金几乎断流的问题。紧随其后,其多宗并购也相继发生业务和财务危机,以至于年一年就不得不关停多家公司。但在流动性宽松、钱也好借的环境下,它的这些问题最终都迎刃而解了。即便业务现金流支持不了债务扩张,各种金融机构也依然乐于助其借新债还旧债。但这最终害了海航,也害了它的债权人。持续的借钱得胜,让海航以为自己真的是神存在了。这个起初还需要壮胆才能上场的拳击手,在打了一连串胜仗之后,开始打红了眼,觉得自己真的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尤其,当权柄从陈峰转移到王健手上。比陈峰小8岁的王健,毕业于中国民用航空学院经管专业。他23岁进入民航总局计划司工作并成为陈峰的下属,然后一起与陈南下,成为海南航空的核心创始人。公开消息显示,陈峰与王健都对传统文化和宗教有着浓厚兴趣,他们一起走过艰难岁月,有过相互欣赏、包容与成就的美好时光,但年海航加速高歌猛进之后,站在巅峰的陈峰和王健开始貌合神离,暗自较劲,海航的权柄也在此间逐步从陈峰转移到王健之手。与刀子嘴陈峰相比,王健的作风更显老辣和凶狠。据说,在海航内部,如果有人犯错让二位不开心,陈峰会劈头盖脸地痛骂,但骂完后往往会再去安慰甚至讨好对方,而王健的做法是,不会当面发任何脾气,但会将对方解聘或打入冷宫,以观后效。因此有人说,海航对外都是陈峰树招牌,但内部大事基本都是王健操持,以至于有人比喻他是海航“没有影子的凯撒。”在商业攻守上,外表平静温和的王健也更加激进,更加追求规模扩张。据传,早年,他就曾给内部高管赠书《大而不倒》,大到不能让它倒,后来也一度被认为是海航的另类附身符。或许是本身就野心更大,或许是要通过再造一个更大的海航,显示自己才是真正的带头大哥,当权力中心逐步过渡到王健之后,海航开始了远比陈峰时期更为凶猛地扩张。年,海航先是接连在欧洲完成了5笔重磅交易,包括以26亿美元收购爱尔兰飞机租赁公司Avolon的全部股权;以27.3亿瑞士法郎(约合.3亿元人民币)收购瑞士空港公司SwissPort,以及收购英国路透社总部大楼和法国旅游集团;然后又在美国光是波音飞机就买了30架、在英国和罗罗签署了总价值逾亿的发动机和相关服务合同。接连的收购,让海航成了欧洲财经界炙手可热的企业。为了讨好这个大金主,英国商务部专门为其举办茶会活动,主持人则是新任不久的商务大臣贾维德(SajidJavid)。年10月,陈峰与王健的矛盾在海航内部进一步公开化。其间的标志性事件是,一份名为《阳光宣言》的口头告知在海航内部盛传,宣言的核心思想则是,海航要对陈峰采取“三不”政策,即:不执行他的任何指令,不回答他的任何问题,不给他任何解释。一大批被认为是陈峰系的高管,也在此间被排挤、甚至干脆被清洗出局。这期间,海航的扩张也更加迅猛,并越来越脱离业务核心。年,海航先是在海外完成了包括两笔超级收购在内的一系列收购兼并:以60亿美元收购美国科技公司英迈(IngramMicro);以6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集团约25%股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然后又开始在香港土地市场称王称霸。年11月2日,香港地政总署发表公告称,海航旗下的公司以88.37亿港币的价格拍下九龙启德的地块。香港地产四大天王——李嘉诚的长实地产、李兆基的恒基兆业、郭家的新鸿基、郑家的新世界,内地的恒大、万科等地产巨头,都参与了这块土地的竞买,但最终胜出的还是海航,其每平方米楼面价约为14.53万港币,超出预期将近一倍,创下新纪录。“香港地王”这个头衔放在其他企业身上绝对可以大书特书,但对于海航而言却只是小case。成为地王后,海航开始在香港地产市场接连出手。华商韬略统计数据显示,从年11月到年3月,短短5个月时间内,海航已经在香港地块投入亿港币的巨款。年上半年,海航继续狂飙猛进,著名案例包括:成为世界强德意志银行的最大股东。截至5月,海航仅是收购交易金额就已经超过亿美元,比一些国家的全年GDP都高。但海外的案例惹人注目,对整个海航的扩张而言,也依然只是小case。其时任CEO谭向东曾强调说,“海航海外资产的比例非常小,之所以被社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sjfb/5831.html
- 上一篇文章: 微幽默旧轮胎千万别扔,99的人不知道这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