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带读修行是因为太热爱生活了,因为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王重阳祖师像,三顶礼!!!) 7 《重阳立教十五论》带读 文字根据录音整理 录音时间:年1月2日 活动主办方:腾讯道学频道 陈景展:我们先来诵读经文文本。请大家跟读。 第三学书 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第四论合药 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来生之报。吾门高弟,仔细参详。 感谢大家的诵读,我们第一个环节就到这里。 (云柯道人书“學書”) 今天是年的第二天(注:录音时间为年1月2日),顺便祝大家元旦快乐。 我们读经会的开头,背景音乐是全真教的早课,这就是日常的诵经声,每天早上的卯时,晚上的酉时,有的地方是三坛功课,中午还要加一个《三官经》。我们严格意义上来讲的话,每天要诵四品经,夜间戌亥之时还有一个《北斗真经》。这就是宫观的日常。 有的信众会很奇怪,道士说,我们去“上课”,到底是谁在“上课”?有的信众就跟着去,发现没有人。没有老师,没有人讲。这就是我们《立教十五论》第三论:“学书”之道。 我入道的刚开始去给别人解签,去做一些日常的值殿,解答一些心中疑惑,大量的东西都是学书看出来的,但是这个学书不是《立教十五论》所谓的学书,而是现在学校里面、课堂里面和大家阅读中的这种学书,就是积累知识。 真正对我道学上启蒙的,甚至于可以说的再深刻一点,真正给我树立道教信仰的,是陕西汉中,我拜的第一位先生。他来到小庙以后,有那么几天,我们之间很少交谈,他坐卧、行走非常有威仪,正襟危坐,不嬉笑,但是同时又很放松。我也不知道该跟他说什么,我这个人本性也比较寡言一点,不善于交谈。吃饭的时候叫一下,日常就各自坐着。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个信众,有很多的烦恼,体态比较胖,我经常给她开导。这一日她见庙里来了一个新的道人,就又把自己的一肚子的烦恼往出说,纠缠在那个矛盾之中,不能自拔。先生非常地冷静,也非常地谦逊。非常地仔细,告诉她这个源头是什么,欲望是怎么起的。这个信众就突然间问了一个问题:人是怎么来的?先生就拿了一张纸,拿了一个笔,就告诉他,世间万物有胎卵湿化,五道四生,人死后由于业报的轮转,怎么样去受生,人间的贤愚富贵是怎么造成的?这些东西我闻所未闻,什么是化生、什么是湿生?听不懂。 两个人交谈结束以后,我觉得信息量太大了,记也记不住,索性不记了,我就问了一个投机取巧的话,我说:你读的是哪本书?我想着,我到书店也买一书,我晚上没事的时候看一看。我记性好,一两天我就跟他一样了。 先生笑了,说我讲的是咱们的《早晚课》。我说《早晚课》没有你讲的这些啊?他说你看的是文字,说真经在字里行间,文字不到之处。 当你看到书上有字的时候,就没有看到经,当你看到经上没有字的时候,才是它的妙处,之所以一部经要“诵持万遍”原因就在这里,把它弄透了,透了之后是什么感觉呢?昆虫也好,飞鸟也好,日月星辰也好,芸芸众生也好,空气,灰尘,喜怒哀乐,甚至于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流通,无不是经。归根到底,经是一条路,带领着自己回家,把自己给了透了,这个经才能明白,你说出来的才是有人味的话,才是不着空见,也不着色见的话,才是发自于心的属于你的话,而不是照本宣科,而不是谈理论。 两个谈理论的人是什么感觉呢?西方有一个哲学家叫加缪,他是西方存在主义的一个先驱,他有一次坐公交车的时候,公交车由于堵车停下来了,窗户外面有一个电话亭,里面有一个中年男子在打电话很激动,只看到他的表情好像在说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事,可是对于坐在车上的加缪来说,只是他的嘴唇在动,只是他的唾液在动,只是他因说话而引起的气血在动,他说这个和说那个有什么区别呢?所以理论太多的话,谈道德,谈神仙,与别人去谈一些聊天的、娱乐的话又有什么区别呢?它不是来自于你身上。 我对于经的一个信仰,是走了一个很大的弯路的。一开始是完全不信,尤其是早期的时候,读一些丹经,我相信,我相信人可以成仙,仙是人做的,用尽毕生一定要走这个方向,而且只要下定一个恒心,一定能成。后来庙里有一个老道长羽化了,收拾他的遗物,有很多很多的经书,这些经书我似懂非懂,里面有大量的神仙圣号,我并不能明确地在我的知识范围之内去判断,他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是一种更高级的一种东西,还是有人假借一些道教理论捏造出来的,我开始是怀疑的。一直到最后,先生给我们教了功课,每一天也上课,所谓“上课”就是诵经,每天自己天天那么练习,念诵,久而久之,自然而然。 我以前《道德经》81章是背下来的,反而到以后是忘了,现在很多东西不计较了,不较真了,不执着了。念诵经典有半年多之后,整个身心变了,容貌变了,说话变了。大家都说,一个修道人如果不变的话,那他这个道业就没在身上,修道后一定跟出家之前那个棱角分明是有区别的,变柔和了,不较真了、也不争,看待问题也更全面了。一年多之后,掛单到了万寿八仙宫专门做经师,主要修的就是经忏。慢慢地对于经典由半信半疑变成了现在的坚定不移、毫不怀疑。为什么?感应!你知道了,感觉了。就像一个你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别人给你讲的时候你很怀疑,除非你自己亲眼见。诵经、读书一样,你跟经文合了,不需要别人告诉你这个经有什么好处,它的功德有多大,你自己就知道。所以道门中的东西,除了行持来验证,没有第二个验证方法。你去研究、探讨,或者像《立教十五论》所说的去“寻文而乱目”,那样子忙忙碌碌一辈子,只是个草皮囊,把东西、把文化装在自己的肚子里面,但是没有转化成营养。真正入了那个“妙”处之后,一经通、经经通,反而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 (中国道教学院孟至岭道长) 中国道教学院的孟至岭道长,他说他的一个体会,以前在千山无量观修行,住山洞,弹琴,过得很自在,穿着百纳衣。当他来北京的时候,提了一大箱子书,道友都哭了,怎么贫穷成这个样子了,除了书没有别的东西。 他听到一些学者,一些教授,专家的讲课,跟他所验证的不一样。他以为是自己错了,只能把自己的一些心得悄悄地背后跟道友交流。结果道友跟他说,跟你聊天之后,找到了我最初出家时候的那个感觉。他才知道自己是对的。 孟老师讲课从来没有带过教材。那他要讲的东西在哪儿呢?在自己心里面了。 对于《道德经》的讲解也是一样,很多学者在纠结,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搞错了。孟老师的大纲一出来,清清白白,有的是说社会的,有的是说修行的,有的是行而下,有的是行而上。 我们在学《道德经古本篇》的时候,我印象很深,我们在学老子出函谷关见尹喜真人,老子有一个可以“绕梁三日”的一句话:你读的是一个死人的书,说话的那个人已经死了。我们在学《阴符经》的时候,也有一句话,我当时强调过,“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怎么理解老子跟尹喜说的以及《阴符经》的这句经文呢? 我们此时此刻,年的1月2日,我们到底在宇宙中的哪儿?所有的科学家到现在为止找不到答案。地球在飘浮着,太阳在飘浮着,在太阳系之内,好像我们能找到一个定位,我们以太阳为中心,在银河系之中,像一个托盘一样,太阳系在它的边缘部分。我们晚上能看到银河耿耿,就是托盘的那个中心部分。我们也似乎能找到一个我们的位置,当然是相对的。因为整个银河系的悬臂也在转动,可是你要知道像这样的星系有多少?——不可计数。 我们到底在哪儿?这个银河系在宇宙中它是怎么运动的?不知道。所以我们很幸运,也很伟大,每一天的平平凡凡的日升日落,就像奇迹一般,对于一个忙碌于追逐的人来说,迷失于物质的人来说,日月星辰是重复的,像一个背景一样。我们就像《楚门的世界》中楚门一般,在一个大的摄影棚内做着真人秀。别人看着我们,我们看着别人,刷着朋友圈,发一发美食,聊一聊自己的旅游。可是对于一个用心生活的来说,每一天都是喜乐的,每一天都是奇迹。因为老天爷给了这么大的礼物,还有什么比苍穹更伟大的呢?还有什么比自己更伟大的呢? 当你感觉到这种伟大的整个宇宙的运动,包括这种未知,包括自己存在的这种价值,你怎么能不想修行呢? 修行恰恰是因为太热爱生活了,因为一切太美好了。一个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去愿意修行,一个对生活麻木的人、逃避的人才恰恰不会修行,只有一个正视人性,正视自己的心灵以及正视社会、正视宇宙的人才会去面对修行。 他恰恰不是逃避者,恰恰是最真实的人、最勇敢的人,最真诚的人,也是一个最值得信赖的人。一个人对自己坦诚,他一定对万物是坦诚的。他明白了宇宙运化的道理,他自然不会做出违逆天道的事。跟这样的人在一起,靠谱。 祖师说“不可寻文而乱目”,正是我们当下的弊病,东西已经太多太多了,社会给我们的毒药太多太多了,我们身体中的毒药太多太多了。经本来是解读的,是让你放掉的,忘掉的。对于学经而言,最好的学生是什么都不带的,那带什么呢?把杂念去除就够了。如果说有什么准备的话,就是准备好用一颗清静的心去体会。你说有一些东西万一我体悟不了怎么办?或者说我的经验没到那儿,我不明白你说的什么意思怎么办?那就让它过去,让它丢失,勇于丢失,敢于忘记。什么东西可以记呢?一些重要的……比如说数据,就像爱因斯坦的观点一样,你要问他元素表,问他一些公式,他反而不记得,因为小孩子的课本就有,一个最常用的字典里面就有,记它干什么呢?一些特殊的数据,就像衣服一样,这个领子是不能记的,因为那是抓在手里的,别的一些细枝末尾的东西反而是可以记的,这恰恰就是道教的经和别的宗教的经本质的一个区别。道教的经是产自于三元、五德,称之为“八会之文”。三元、五德是先天物质产生之前的东西,换句话说,本身就是自然之文,万物都是经。 祖师在这里强调的很清楚,要采意以合心,要舍书而探意,舍了理之后,采了趣,就把书舍了,然后久久精诚,深入进去。那种快乐、那种妙趣,言语难以传递。得了这个妙趣的人,他看万物都是经,他说出来的任何话都是经,他做出来的任何事都是经。如果说只在文字上执着,不知探索文字背后的心法,弄到最后,修着修着人没了,人性没了,人伦常识没了,道德伦理没了,修得比一个不修的人更可怕,那这样的人还假借着修行的名义。 历史上,一些宗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这种悲剧。他们不知舍书採意,忘记了这个东西本来是劝导众生的,众生才是家。而不是用这个东西来奴役人的,这两者有什么区分呢?为什么要说这种现象可怕呢?是因为文字是有多意的,甚至于是有矛盾的,可以有多种解释的,而解释方往往是权威的,很容易就会走向一种执着,而这种执着往往会以正义的形象出现,所以才会有历史上出现的可怕的一些宗教性的酷刑,用石头砸死人,绞刑,火焚等等,然后众人欢呼,说这是在维护神的旨意,恰恰是自己走偏了。魔藏在哪儿?就在经中。 这种现象是在说空话吗?其实至今还存在,只是改变的形状。我们看看这个社会,你的身边这样子的人太多了,走偏了,执着了。所以我们对宗教的学书,要明白它的本意是什么。 经者,径也,路径的径,我们走路的。走过去之后还用再走吗?到了岸就要舍船,过了河就要拆桥,不留恋、不执着。不是说咱们围着它,把这个船研究研究,没有船就不能登,船是至高无上的,好,我们研究它,它的漆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木板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纹路是什么样子的,热热闹闹一大堆人围着船,就是没人登船。没登船,那你不是还是在苦海里面吗?或者说所有的人挤在一个桥上,舍不得这个桥,这个桥太重要了,因为它能让我们到彼岸去,我们就守着它,我们不能离开它,桥垮了,所有人都挤在上面,人跟人踩踏。搞错了,把它的本意给搞错了。 所以,我们本周读经会进场音乐,专门放了一下全真教的早课,这就是日常的诵经,谁在诵经?是自己,不是用的后天,是先天。读经的是自己,诵经的是自己。上课的是谁?三清祖师。经中句句有心法,行行字字都有真意。走到那儿了,心领神会。 就好像你要出远门,自己对天气不能预测,师父是个有经验的人,说你带个伞,带点干粮,带点什么什么东西,他心中有数,你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有什么用,但是听话,带着,走到那的时候,突然之间前无旅舍,后无村庄,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好,师父这儿有一个伞,躲过了一个灾难,保住了性命。没有经验,性命也许都不能保。黑夜之中,好,这刚好有个路灯。遇到一个难题,好像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不了,突然之间经文中的口诀出来了。哦,原来这个问题是在这里。这个经文,这一句我懂了,走过去了。所以每一部经,至少是万遍。万遍是什么概念?一天读一遍,三十年。这是我们对读经的一个要求,也是道士日常做的。但在现实中何止三十年,有的十几岁出家的,七十、八十了还在诵经。自己是有罪之人,忏悔宿世以来的灾殃。而且修行不是一个人的事,自己还有先远三代宗亲,俱要去通过经功浩力来超拔。 我们在这里要给信众强调的是什么,对于我们普通的没有师父的人怎么办?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可“乱目”,因为现在我们一再强调资讯太复杂了,信息量太多了、太杂了,这个多、杂,不是个好事,往往害大于利,它恰恰才是修道之毒。 开头的时候,可以读一些经,比如:《感应篇》、《道德经》、《清净经》、《阴符经》,包括《立教十五论》,通过这些来了解道教的教礼、教义,不可过多。了解之后,真正跨入道门,不再是一个空谈者,不再是一个走马观花的人,就是觅度师。不要去考虑这个度师他会什么东西,只要有两点符合,他就是一个好度师。一个就是他顶着太上爷的名字,他是一个正规的道士,有传承,他有师父,师父还有师父,一代一代传承严谨,最终追溯到祖师爷那里,他代祖师爷来传这个法,连一句话都不需要,有这个就够了。第二个要考虑的不是他的学识,不是他会什么,而是看他的品德,他忠厚、老实、朴素,日用节俭,不会把你教成一个坏人,这就够了。他肯收你,就是一个度师所要做的全部了。以后学习,可以拜先生。教你东西的人,道教称之为“先生”。先生是专门教某个技艺的,比如以后我要学经忏,我要学太极,我要学医术,我要学丹法等等。师父就是给你教规矩的人。他只要把规矩给你教了,他就是一个最好最好的度师,一个徒弟深怕没人收自己,而不是像现在很多人一样带那儿挑师父。把位置、关系搞错了,变成徒弟考师父了。当然一个合格的徒弟不会乱拜师父,他要观师父的心性跟自己是否相符,跟自己所理解的经典是否相符。因此,才可以信服。一个好的师父也不会乱收徒弟,扎着耳孔,戴着项链,弄着戒指,男子身上还纹着身,喝着酒,平常言谈举止乖乖张张,爱凑热闹,三分钟说东,后三分钟又说西,浮躁。那这样的人定不下来,不能专一,好师父是不可能收的。 这是我们对于信众,对于想真正修道人的一个指点。 真正入了道门之后,一切一切就听师父的了,切不可自作主张,真正要做的是把自己洗掉,把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包括世界观,把它打碎,勇敢的打碎,这样子才是一个空杯,一个学习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诚心。要做的准备是这个,而不是塞得满满当当的,还想再塞一些。我们现在的人太贪了,把名、把利贪完了,又想贪经,万事不离一个“贪”字。最终终归是个吃苦的事,罪要自己受。能舍的大胆地去舍,人世间其实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日月轮转,一百年以后,你在哪儿?有什么值得较真的?多替自己的呼吸担担心,多替自己的性命担担心。 《立教十五论》说,“恐失于性命”。把自己洗干净之后,师父会把握你的火候,该教规矩教规矩,该改毛病改毛病,改了之后器皿打扫干净了,就像你要给一个客人倒茶一样,先得被杯子洗干净,杯子还要温一温才能倒茶,否则茶味就变了,影响他的品鉴。杯子好了之后才是倒茶的事,我们现在在这儿不打扫,只是贪,殊不知打扫自己的器皿比什么都重要。有了这个器皿之后,谁都想往里面倒真东西。好杯子配好茶。好茶倒你身体里的时候,师父会告诉你。而且道门中传经,要么是剥洋葱,要么是鱼头、鱼尾、鱼肚子分开给。它跟别的宗教经不一样,你看到的就是全部。道教的经大部分都有密法,你看不见。你没有师父的时候,你永远都看不懂,没人给你点。而且经里很多地方是改的,有些地方是转音的,有些地方是隐事、隐名、隐意的,奥妙万千。当师父给你传了某部经,让你去修持的时候,就如仪如法去修持。可能给这个弟子这个东西,给另一个弟子又另一个东西,那是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同,禀性不同,火候不同。所以,要学会“鼠目寸光”,不要管他人,只管自己的本分。久而久之,就体会到那个妙处。 这个过程中一定不可能庞杂,不可能多。多、杂是最大最大的忌讳,有可能会对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经,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方法,但是永远不可能多、不可能杂。多、杂,那就正好与道相反了,不能保养了,不能清静了。 得了那个妙处之后,你诵了三年五载,自然神气洋溢,样子也变,声音也变,谈吐也变,看待万世万物的方法也变。大家说这个人沾了点道气,修出来了一点东西。如此,在把一部经钻透的情况下再看别的经,或者说进一步修持更上乘的经典,用一个更高的境界。从此你发现一经通,经经通,行行字字都是经,万物都是经,三教九流,完全是一家人,哪有尔,哪有我,哪有高,哪有低,你会发现法筵没有高低了,有用就成,适合就成。这就是学书之道。这是我们要强调的。 (未完,待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sjfb/5846.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李嘉诚们rdquo的
- 下一篇文章: 要求员工自愿降薪公司回应员工内心普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