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讲

?

????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

?

这个公案就有意思了。这个公案是一般人很容易就落在里面的一些误解。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有一位僧人叫志道,他是广州南海县人。

请益曰。学人自从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请益就是来请教六祖大师。学人就是我自己,自称学人是个谦虚的称呼。我自从出家一直学习《涅槃经》十年以上了,也没有明白《涅槃经》上讲的意思,请您给我指示、给我教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六祖大师就问他:你哪里没有明白?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志道就讲,《涅槃经》里的这么几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在这个地方产生了疑惑了。

这四句话,我先跟大家报告是什么意思,然后我们再来对照看看志道的误解是产生在什么地方。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四句话是在《大般涅槃经》里佛陀开示很重要的四句话。这四句偈颂是诸佛所传,不仅释迦牟尼佛传这首偈颂,之前一切出世的诸佛都传这首偈颂,这首偈颂就是佛法的根本意义所在。无论是在佛陀早期开示这些声闻、缘觉的时候,还是后期在讲最圆满的法、讲《大般涅槃经》的时候,包括讲《法华经》的时候,一切的佛经都是根据这四句话、从这四句话背后的意义里所展开的,这四句话就是一切大小乘佛法的根本。

????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还没有成佛的时候,曾经过去生中是一位婆罗门(沙门)。他出家修行,在山洞里苦苦地打坐修道,吃尽了苦头,非常地精勤用功。

????

帝释天看到人间有这么一位勤苦修行的人,非常的惊讶,就想来考验考验他,看看他是不是真修行。帝释天就化作了一个罗刹鬼,隐身在山洞的空中,嘴里就念出了这首偈颂的前半部: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这位婆罗门在山洞里打坐,忽然间一惊:啊,谁在说话?就找,找来找去也找不到。

然后,这位罗刹鬼就现身了,现出了一个非常丑恶、恐怖、黑漆漆的魔鬼的样子。这位婆罗门也不害怕,就问他:是不是你在讲?

罗刹鬼说是他在讲话。婆罗门就赶紧向他求教说:偈颂都是四句一首偈颂,你只说了两句,那么,另外两句偈颂请你给我讲岀来吧。

罗刹鬼就说:我太饿了,已经好久没有吃饭了,我没有力气给你讲出后两句的偈颂来。

这位婆罗门就讲:你要怎么样才有力气呢?

罗刹鬼说:我是罗刹鬼,要吃肉才可以,而且要吃活的、带血的、热的肉,我才有力气给你讲出来。

????

婆罗门就讲:没问题,我拿我的身体供养给你,你吃了我的肉,你再给我讲出这首偈颂的下半两句。

罗刹鬼说:好呀,我现在就来吃你。

????

这位婆罗门说:你要是先吃了我,那就没有人能够听到这首偈颂了,对不对?你说了也没有用。所以你应该先把这首偈颂告诉我,我再让你吃。

罗刹鬼说:我哪里知道你说话算数不算数,万一我告诉你了,你说话不算数怎么办?

婆罗门就说:十方诸佛于我作证,我如果说话不算数的话,十方诸佛、龙天善神都在这里,我自然会得到应有的惩罚的,你不用担心。

????

罗刹鬼相信他了,就说出了这首偈颂的下半首: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这位婆罗门听了这首偈颂以后说:哦,佛法的意思我明白了。

罗刹鬼说:你应该让我吃你了吧?

????

婆罗门说:还不行,你等一下,你现在吃了我,世间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知道这首偈颂了,我要把它写下来。我写完了,你再吃我也不迟。

????

说完,他就把一棵树的树皮剥下来,然后拿刀在上面刻了这十六个字: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罗刹鬼看他刻完以后,就说:现在可以让我吃你了吧?

????

婆罗门想想说:不行,你还要再等一等。

????

罗刹鬼问:为什么要等一等呢?

????

婆罗门说:因为这个树风吹日晒的,很快这些字迹就磨灭了。何况这是深山老林,我要把它刻在石头上,才可以在人间永久地流传,让诸佛的教法不要再因我的手断灭了。

????

然后,这位婆罗门就找了一块大石头,把这十六个字深深地刻在了石头上。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刻完以后拍拍手,就跟罗刹鬼说:好了,现在你可以吃我了,我已经完成了我该做的事了。

????

这个公案就是著名的释迦牟尼佛在前世为了半首偈颂而舍身的故事。他为了得到这半首偈颂,生命都不要。我们一般凡夫都爱惜这个身体,对身体执著得不得了。真正修行的人,他为了听到一个完整的佛法、完整的正法,身体都不要,是不惜生命的,不仅仅我自己听到、自己明白,还要流传给别人,这么一种精神来求法,那就没有不成就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比阿难早成就七个大劫。因为久远劫以前释迦牟尼佛和阿难是一起出家修行的,之所以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阿难还没有开悟,就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心修行非常的精进。

这首偈颂是什么意思?

诸行,指的是我们现前所迁流的一切的法,包括平时的行为、思想,还包括眼见耳闻的一切色相和音声,没有一个不是在刹那之间迁流变化的,迁流变化而无住,这就叫无常。无常当中必然无我,不仅是人无我,而且是诸法无我。

????

我们在学习《金刚经》的时候,用《一碗米饭》的故事反复跟大家解释的:一切法里都没有一个东西在延续。并不是说有一个“我”、或者有一个“你”从昨天出生延续到了今天,又延续到了明天,有个人在生老病死,或者是有一个东西在成住坏空、在生住异灭,根本就没有。上一个刹那和下一个刹那之间,没有一个东西在延续。没有一个东西在延续,这就是无我。在任何一个刹那的状态下,你想单独取著某一样东西,你取不出来。比如说你想取著一碗米饭,你取不出来。因为多一粒也不敢说它就不是这一碗米饭,少一粒也不敢说它就不是一碗米饭,乃至于多到无穷多,少到一粒都没有,你也没有办法说哪个不是一碗米饭,哪个是一碗米饭。

???

我们在一切的境相上就会发现,一切的相是互缘的(互为因缘)。所以在任何一个定格的状态下都没有一法可取,这就是“无我”,没有办法取出来。既然任何一个状态下无法取,即便在相似相续当中,也就没有一个东西在延续,这就是诸行无常,也包含了诸法无我。

???

佛法里还有四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求皆苦。涅槃寂静。有求皆苦是什么呢?但凡是有所住著、有所取著,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过一会儿,这个变成了这样的,那个变成了那样的,你就落在轮回里了。你以为有一个东西在延续、在变化,这就叫生灭法。有个生灭的误解,就落在轮回里了。

苏东坡大居士有很多诗作能够充分的表达这种诸行无常的味道,比如说他很著名的一首诗:

???????东风未肯入东门,

????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

这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这样的,一切事情就像春梦一样的转瞬即逝、了无踪影。

还有一首诗也是脍炙人口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飞鸿踏在雪泥上,瞬间留下的指爪,转眼天干雪蒸,指爪的痕迹一瞬间就消失了。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诸行之无常,就能够明白诸法之无我,如果你能明白诸法之无我,也就不会再生起任何的执著、分别和迷惑了。

????

这里讲的生灭灭已是什么呢?这里就很容易产生误解。

第一种认为的“生灭灭已”是什么呢?就是要把这一切的生灭的相状消光(没有相状了,哪还谈得上什么生灭)。

第二种,知道了“生灭”是个误解,原来认为有我、有法可得,现在知道了没有我、也没有法可得,那就住在这个没有误解当中。住在这种没有生灭的误解的这种定当中,保持着这种没有误解的这种定的状态,这是一种。

第三种,认为:哎,本来就没有“生灭”,哪有什么住不住在这种误解当中。即便是想住在这种误解当中,也住不了,就没有误解可住,哪有什么“生灭”可灭啊,没有生灭可灭,这种是第三种。

第一种就是凡夫的,因为还有执常、执断,所以要灭相求涅槃;

第二种就是小乘人,小乘人虽然有偏空的这种认识(生灭是假相,我不要住在生灭里),要住在没有生灭的这种定中,在这种定中不产生生灭的误解。他知道生灭是个误解了,还要离开这种误解,这是小乘人,根器小一些;

第三种就是真正的大乘人,明白了这些是误解,还要离开它干嘛?就没有东西可生灭。没有东西可生灭,有什么好离开的,在一切相上就是不生灭,做一切事就是不生灭,没有什么好求的。这就是生灭灭已,没有一个生灭可灭。

这三种见解,第一种是凡夫的见解,第二种是小乘的见解,第三种是大乘的见解,有没有乐呢?说实话都有“乐”。

第一种,他是要追求一种无相的涅槃境,在这种追求当中,他的“乐”逐渐就发起来,是在追求过程当中有一种乐,觉得越来越趋向于解脱。

第二种,是住在他认为的不迷惑、不颠倒的状态下,却不敢动,一动不动、不能动,就在这个时候他认为是“乐”。

第三种有没有乐呢?第三种没有乐。因为第三种只是在明白的那一刹那,有各种大哭、大笑生起来。之后就发现,这个东西没有苦,哪来的什么乐不乐呢?没有苦、没有生灭,还要什么东西是乐、不乐呢?

六祖大师指示我们开悟见性,认识本性就是让我们同时明白了最上乘的这种无苦无乐的“寂灭为乐,生灭灭已”。这是对于“生灭”这种误解彻底参透了,知道本来没有“生灭”,也没有一个“我”,也没有一个“成住坏空”,也没有一个“生老病死”。本来没有,你有什么好涅槃、好求的呢?本来没有苦,有什么乐好追逐的呢?这个是最上乘法,因为智慧得到解脱,真实慧,确实明白了是这么回事。

像这位僧人志道,是因为有了外道的误解,所以才会产生下面他所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他的误解是很沉重的,他把“涅槃”和“生灭”对立起来了,把“法身”和“色身”割裂开来了。

师曰。汝作么生疑。六祖大师就问志道:这首偈颂没有问题,你的疑惑是在哪里呢?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志道就说:一切众生皆有两个身,一个是色身,一个是法身。色身是无常的,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把他理解的变化不定当作无常,认为有生有灭。

一般人都会认为“我”生下来了,然后“我”从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然后死掉了,一般人都会有这个问题,有这样的认识,这个恰恰是大错。因为你在叙述“我”从小到大,从生、到老、到死的时候,就有一个暗含的误解在里面,就是误解里面有个“我”在生老病死,这个大误解如果不消除,你就永远无法解脱。

所以,志道就包含这个误解在里面了。第二,他认为法身和色身是两个身。其实“法身”只不过是佛陀为了开示大家,假立的一个概念而已,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实在的叫做“法身”的东西,离开了这个色身、五蕴、一切相,单找“法身”根本找不到。佛陀安立“法身”这个概念的目的,是因为大家在一切色身上或者一切色相上迷于色相、迷于色相的生灭变化、迷于这里面有“我”,所以他要立一个清净、无染、不生灭变化的法身,以此让大家离开这些“生灭”,并不是让大家要离开这些相状(本来就是虚幻,无需离)。如果离开了相状,也无从认识法身。从“生灭”的一切缘上,认识到不生灭,这个不生灭的认识,就会发现,法身就是你现前的一切色相。最后还要回到什么呢?

像《楞严经》上讲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最后讲空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就是什么呢?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一切色身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色身。不要离开一切色相去另找法身,法身的一切起用就是这些色相,这才回到了真正圆满的智慧、真正的解脱上,而不是要离开这个色身另觅一个不生灭的法身。这是对治大家时刻著相、执著有生灭的这种习气而下的一副药方子而已。

志道的误解是:色身是无常的,就是身体是无常的,有生有灭,法身是有常。

????

我们学法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经》就是这么讲的。六祖大师也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五样东西必须得合起来用才行,少一个也不行。少了任何一个,其实你都没有真正的明心见性,没有真正的明白法身就是色身,色身就是法身。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志道以为这法身是有常的,是无知无觉的。他就奇怪了,说:既然色身和法身是两个,经上又说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我就不知道是哪个身寂灭?哪个身来体会这种“乐”。

因为志道总觉得有一个东西能来体会这种“乐”,有一个“我”或者有一个“身”来体会。这个地方可以把“色身”理解为是一个有色相的“我”,“法身”理解为是一个无色相的“我”,就是所谓的“法我”。他认为这个“人我”的身体是生灭的,“法我”的身体是不生灭的。到底是哪一个在生灭、哪一个在体会这种寂灭的乐呢?他的疑惑就产生了,下面他自己就分析了。

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他说我不知道哪个身是寂灭的、哪个身是来受乐的。如果是这个色身,大家知道色身一定灭,色身灭的时候四大分散。全然是苦。

四大分散是什么呢?就是色身的地、水、火、风的四个种性,在我们临终的时候会分散。人在死的时候,先是躺在床上不动了,因为他动不了了,身体开始所谓的地大分散。

地大分散就是从腿开始,腿动不了了。曾子死的时候,就跟他弟子讲“启予足”,帮我把我的脚摆好,然后讲“启予手”,帮我把我的手摆好,说明他已经指挥不了脚和手了。地大分散就是从下到上逐渐的就一动不能动了。

水大分散是什么?水大分散就是身体最后会“哗”一下子出一身白毛汗。这个时候身体里所有平时摄住的水,包括没有排的粪便“哗”的就排出来了,没有排的精液“哗”的就扔掉了,没有排岀来的毒汗“哗”的一下从身体里就全出来了,就摄不住水了,“水大”就分散了。

然后,有一口海底痰,在喉咙这里,呼吸越来越短促,“呼噜呼噜”的。海底痰就是很深的一口痰顶在喉咙里,一口气上不来就堵上,这个呼吸就断了。呼吸一断,慢慢“风大”开始分散,呼吸就停了,“风大”就分散了。最后是火大分散,火大分散就是身体开始变凉,逐渐地身体就冷却下来了。我们知道人死以后就如灯灭,身体就会慢慢变凉,一直到最后慢慢变得僵硬了。通过身体变凉的部位可以看出来这人一生的修行怎么样。如果脚底是最后变凉的,多数情况下这个人就下了地狱道;如果膝盖是最后变凉的,这个人就是傍生,可能生成畜生了;如果是小腹最后变凉的,多数会生成鬼道众生,;如果是心口最后变凉的,基本上又托生成人了;如果是面部最后变凉的,多半是天道;如果是头顶百会穴(梵穴轮)最后变凉的,这叫顶圣,顶上是圣人,多半是已经成就了。

????

人在死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痛苦到什么程度?如果有一只苍蝇、蚊子落在你的身体上,就好像三座大山压在这个地方一样,非常非常痛苦,因为这时候的人非常敏感。看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为什么哇哇大哭?他在住胎的时候虽然也很痛苦,但是出胎以后本身很敏感,空气一触碰自己的肌肤,就像千刀万剐一样、满身扎了针一样的痛苦,这种痛苦他一定会哭的。过了一会他适应了,适应了也就不哭了。

????

人在四大分散的时候,也是非常之敏感,因为我们本身的觉性就是非常的敏感。

修行过禅定的同学可能就有这样的体会,如果禅定到初禅、二禅的时候,自己的气脉停了,气住脉停的时候,你会非常的敏锐,神通这个时候也能现出来。这种敏锐是我们自性本具的。

那么,人在四大分散的时候,因为身体的六根坏掉了,意识也坏掉了,所以第七识的根根就非常的灵敏,这个时候我们自性的光明逐渐开始显发了。又因为我们对境界有沾染的习气,所以它对一点点的针扎就会特别的敏感。这时候,如果儿女、亲属在旁边哭哭闹闹的,自己平时修行又修得不好的话,很可能就堕入恶道,因为一下子就生起烦恼心,或者说生起了贪爱心。

????

志道就讲: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对于一般人来说确实四大分散是苦,那么这个苦当然就不能说是乐了。志道就说色身灭无乐可言,色身寂灭哪有乐可言呢?

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志道又说如果不是色身灭,如果是法身寂灭的话,那么法身寂灭了就像草木瓦石一样,没有情感、没有感受,谁又来受这个乐呢?

????

大家知道,志道在这里就产生了误解,他把法身和色身给对立起来了。实际上在他的脑子里认为法身是一种本源,是一种能够感受一切根本的原因。他说法身如果灭了,那就和草木瓦石一样了,谁来感受这种乐呢?这是他的第一个误解。

????

第二个,他又有新的疑惑了。他说: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就是说我们这个法身是本体,五蕴大家知道是“色受想行识”。

????

“色法”就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一切色相,耳根听到的一切音声,鼻根嗅到的一切味道,舌头尝到的一切这种酸甜苦辣,还有身体触到的所有“冷暖涩滑轻重痛痒”等等,这都是色法(是有滞碍之法),这一切色法是五蕴之一,叫“色蕴”。

“受蕴”是就是领纳。比如说我感受到了这样一种色相、音声、味道、触受,这就是领纳,就是“受蕴”。蕴就是聚集。

“想蕴”就是领纳进来以后,心里就琢磨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进而产生了好坏、善恶的这种分别。

????

“行蕴”是什么呢?就是去做,去做一切事情。

???

“识蕴”就是了别这一切,并且记录这一切。

“五阴”也叫“五蕴”,都是依自性而生起的。没有自性,确实也谈不上“五蕴”。

一体五用。志道又讲“五蕴”是体的生灭之用。他这里就出问题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他把这个体和用给分开了。“五蕴”就是我们的色身,我们色身也就是这“五蕴”,叫“五蕴身”。

????

生灭是常。志道是说什么呢?这生灭是常态。一会儿生一会儿灭,幻生幻灭,这是常态。

????

生则从体起用。他认为“生”就是从这个体起用,这就叫生。

????

灭则摄用归体。他认为这个“灭”就是五蕴的相没有了、灭掉了,这叫摄用归体了。那么现出这些相来这叫从体起用(现出五蕴叫从体起用)。

????

看他错在哪里了?他把“从体起用和摄用归体”给理解错了。离开五蕴之外,他想再另外找一个纯洁的体。本来这个体没有相,然后这个体生出这些五蕴,这五蕴坏了以后,先回到这个体然后从体再生五蕴来。这是一般人初学佛法都会有这样一种误解,不是这样的。

????

五蕴是迁流的、永远不会灭的,永远不灭的这个能力就是体的能力。永远不灭里没有一个“我”在延续,也没有一法可得、没有一法可灭,这就是涅槃。大家要搞明白这一点。

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他这个误解就进一步加深。他又讲:如果说摄用归体以后,如果让它再生出来,这不就成了轮回了吗?这不就成了轮回的众生,有情的轮回了吗?不断不灭,就是永远也断不了生灭了的意思,这个生灭法就永远也断不了它了。

如果摄用归体,把这“五蕴”灭掉了以后,归到这个体性上来了。若不听更生。就是不让它再生出五蕴来了,那么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那就永远寂灭了,对不对?没有相生出来就永远寂灭了,永远寂灭那就和无情是一样的。

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如果和无情是一样的话,一切诸法就被涅槃之所禁伏了。他认为涅槃就是摄用归体,不再生出来这些用了,他认为这是涅槃。那么,既然是涅槃了,一切法也就不出生了,一切法就被涅槃所禁伏住了,就困在涅槃里了。

????

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生都没有生,还何乐之有呢?住在涅槃里,住在无相的涅槃,他认为无相是个涅槃。那么,无相涅槃哪有什么乐不乐的,谈不上乐了对吧。从这里面就知道,志道把这个“乐”是用世间的这种苦乐对立的“乐”来取著,他不知道什么是真乐。

????

志道这里的几大误解我们普通人都会有:第一,色身和法身的对立(分立),他有;第二,涅槃和生灭的对立,他有;第三,苦和乐的对立,他还有。

????

这三大对立就造成了他有这么多的误解、这么多的迷惑。一会儿想这种涅槃,一会儿想这种涅槃上有乐,可是又觉得不对,这种涅槃上没有乐。因此,他要是不打掉法身和色身的对立、自性和五蕴的对立、生和灭的对立、苦和乐的对立、涅槃和生灭的对立,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领悟。

??????〈陆续更新敬请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sjfb/6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