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820/i5rw2jz.html

耐烦之人,耐心;耐烦之人,谦虚;耐烦之人,包容;耐烦之人,心慈;耐烦之人,礼敬。烦从何处来,来自心不宽,来自智不足,来自德不厚。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七不堪也。”《朱子语类》卷一0七:“大凡事只得耐烦做将去,纔起厌心便不得。”

读E.B.怀特的童话《夏洛的网》,对书中的一段对话颇有感触。

有一天下午,蜘蛛夏洛告诉小猪威尔伯,人类用了八年时间建成了昆斯伯罗大桥(昆斯伯勒大桥,也被称为59街大桥,因为大桥的曼哈顿端位于59街和60街之间,并被正式命名为埃德·科赫昆斯伯勒大桥,是一座横跨纽约市东河的悬臂大桥,竣工于年)。

威尔伯天真地问人类在昆斯伯罗大桥上是捉甲虫吗?夏洛说:“不,他们不捉任何东西。他们只是在桥上走过来走过去,老以为另一边有更好的东西。如果他们在这桥顶上倒过头来静静地等着,也许真有好东西会来。可是不──人类每分钟都向前冲啊,冲啊,冲啊。我很高兴我是一只坐网的蜘蛛。”威尔伯又问:“坐网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我大部分时间一动不动地坐在网上,不到处走。好东西我一看就知道,我的网是样好东西。我固定不动,等着东西送上门来。乘机可以好好想想。”

《夏洛的网》发表于一九五二年,距今已有七十年,然而夏洛对人类的评价,依然适用于今天。环顾身边,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每天步履不停,唯恐掉队,在你追我赶中逐渐失去了从容、优雅和平静,取而代之是陷入无限循环的疲倦、焦躁和恐慌之中。我们早已忘了,有些时光只能用来静静等待。

笔者曾经聆听当代艺术家朱赢椿做过一次演讲,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演讲题目是《慢慢慢下来》。

朱赢椿在南京师范大学有一个书衣坊工作室,他在那里待了十几年,像夏洛一样安心“坐网”,种菜、养虫,他结识了各种各样的虫子:扁锹锹甲、拉步甲、广翅腊蝉、雪虫、草蛉幼虫、桑天牛、斑潜蝇……写了很多观虫日记,也画了很多图,陆续出版了纸书《虫子旁》《虫子间》《虫子书》《虫子诗》……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有意思的是,朱赢椿还出版了一本书名叫《蛛嘱》,讲的是蜘蛛的一生,让笔者觉得仿佛他和夏洛是认识的,仿佛他也听过夏洛和威尔伯的对话。

为什么朱赢椿能坐网?因为坐网需要“耐烦”。

耐烦,即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冷清,耐得住诱惑,耐得住不从众,耐得住坚守自己的选择不被别人的行动所牵制。我们经常说“我很不耐烦”,但我们却很少说“我很耐烦”,不但我自己不说,也没听过身边人这么说,但汪曾祺说沈从文就很爱用“耐烦”二字。

沈从文评价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常用的词是“要算耐烦”。

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不急不躁。沈从文一生出了很多作品,被称为“多产作家”,但其实他写东西并不快,只不过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写,不到七万字的《边城》,写了半年。所以,成功者哪有什么别的窍门,唯有踏踏实实,甘于耐烦,带着韧劲,多加沉淀。

晚清重臣曾国藩曾说过:“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他认为: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这是因为身在官场都会遇到许多烦事,还必须要处理许多烦事,有的人处理一件烦事还可以,处理两件烦事也还凑合,但三件或三件以上的烦事就耐不住了;有的人遇到一件小的麻烦还可以,一旦遇到大的麻烦就挺不住了;有的人处理别人的麻烦事还可以,一旦自己遇到麻烦就受不了了。这样就有可能使自己心浮气躁,做出一些不符合理性的事情来,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做官要耐烦,第一件事就是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无怨,清醒。头脑清醒才能保持安静,保持安静才能稳住部下,稳住部下才能做出决断。不然的话,心急似火,性烈如马,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加混乱。

有一天,曾国藩接到时任两江总督、四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说,这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苗头了,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能耐烦的好处就是从容平静,从容平静方能产生智慧,方可处变不惊,才能安稳如山。

年,曾国藩率部追击捻军。一天夜晚,捻军突然来袭,湘军护卫仅千余人,湘军开始不耐烦了,惊惧不已。幕府文书钱应溥急忙向曾国藩说:“现已半夜,力战肯定不行,突围恐怕危险重重。但若我按兵不动,佯为不知,彼必生疑,或许不战自退。”曾国藩于是高卧不起,钱应溥也镇静若常。守护曾国藩的卫兵见主帅若无其事,于是也都平静下来,恢复常态。捻军见状,果然怀疑曾国藩布有疑兵,徘徊不定,不敢冒进,最终匆匆撤去。

其实“耐烦”就是受得住寂寞、安于宁静。

当地球在脚下不停旋转,人们的步伐始终处于加快状态,步调的节奏如鼓点般的密集,我们的生活亦如被挤在狭小的时间缝隙中,苟延残喘。拥挤的马路、匆忙的行人、加速的世界,这些进程加速的事物真的让人生得意吗?一味匆匆向前的步伐,只知眼望着终点,是否已让他们错过了路边美丽的风景?亦如我们这些,作为人生的旅客,是否已失去了旅行的乐趣,失去了旅行的那份心情?人生的行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动和静。人生需动,因为它可以推动生命的前进;而人生亦需静,它能为你沉淀下浮躁的心,享受这世间观赏的乐趣。

自然哲学有一论断:“两物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这种说法在心理方面亦可行。这世界喧嚣浮躁,若将心亦留于世界这空间,将与它归为一类。我们可以身处闹市,但不能将心也置之于闹市。有人认为世界喧嚣,人生亦喧嚣。那是因为心的喧嚣。

有一则禅语故事说的是:慧能大师来到法性寺,看到两个僧人在寺前迎风飘扬的旗幡旁争论不已。一僧说是幡在动,一僧则坚持说是风在动。慧能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若心宁静,便不因这世间种种浮躁,不厌烦于世界种种。因心浮躁,则世间浮躁;因心宁静,则世间宁静。浮躁的心总是见那浮躁的.物,宁静的心总是见那宁静的趣。世间喧嚣与否,皆在于心的动、静。守护住心中的宁静,便不觉世间厌烦,人生浮躁。

其实守住宁静很自然、很容易。将心沉淀下来,暂缓脚下加速的步伐,漫步于田园间,见那晚风悠闲地携着落叶散步;或目送归巢的雀鸟迎着晚霞飞翔;亦可静听每一朵花儿开放的声音;亦或听那归家的渔船发出的阵阵呜鸣。心中沉静了,心想幸福亦是如此容易。接住一颗自然赐予的果实,细细品味那份宁静,心便豁然开朗,不觉世间喧嚣,不厌世间浮躁,兜兜转转,时光如此宁静,于生活之中便可轻易捕捉到它的美。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心若宁静,那么在其眼中,世界便也如此恬淡、安逸了吧。心中宁静,万物生趣。

诸葛亮在《诫子书》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唯有静下心来,摒弃浮躁,于静中学习,于静中反思,方能不断超越自我、追寻梦想。静之物不在世间,而在本心。本心若静,则世间静。故守护心中之静,便可守护世间之静。

宇宙产生前是宁静的,宇宙灭亡后仍是宁静的。宁静,悠然地主宰着人类的序幕和结局,没有谁会是例外。宁静,是生命的真实状态。古人云“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的心灵可以沉淀出生活中的纷杂和浮躁,过滤掉人性中的浅薄和粗俗。

宁静,是一个文化概念。享受宁静,需要文化的介入。就像一幅对联所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可不要;琴棋书画诗酒花,非要不可;横批,活得像人。文化给予人类最宝贵的是思想的能力,有了思想的能力,我们才能抵御孤独享受宁静。宁静的心灵,能使生活更有乐趣。

60后作家余世存在《时间之书》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他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我觉得这句话不光说给年轻人听,它还适用于奔波在人生路上的每一个人。

《心观·随笔》——佚名

念想思慮起,清淨平等覺。

動靜止觀住,無真亦無妄。

直心當下悟,究竟不可得。

神闕呼吸是,方寸胎息見。

夾脊日月轉,橐龠本來處。

自然發金光,合一共乾坤。

為人處事慎,不誤時中人。

修真養志者,時刻還煉真。

祖師開光示,入靜即是空。

赤子返省心,清靜定純陽。

上善養心炁,感恩先天母。

誠敬聖德知,修行當證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xwgj/10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