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诵读端午艾草香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一诺心闻 作者:桑明庆诵读:艾兰馨端午与艾草相连,端午节的到来,自然让人们想起了浓香滚滚的艾草。民间有俗谚曰:“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每当端午来临的时候,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挂上一缕艾草,此时,那略带蒿草味的淡淡清香,氤氲在城市的大街小道和乡村的街头巷尾。这种习俗是从哪朝哪代兴起的,人们已不得知了,但千百年来,这种风俗的延续,让人们从心底期待这淡淡的清香,能够驱散世间的邪恶和心中的阴霾,能迎来一个风清气正琅琅天空的愿望确是永恒的。端午时节,艾草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馨香。在文人眼里有美丽,有馨香,更有家国情怀。宋·苏轼在他的《浣溪沙》中咏道:“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作者把人们带入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之中,让人在欣赏美丽的同时,也让人闻到了浓浓的艾香。你看,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但作者更在感慨,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记自己实是农夫出身啊。这便是初心吧,这便是不忘来路,始知归处吧。艾草的馨香在“药王”孙思邈和“药圣”李时珍眼里,便是对生命的呵护和中医文化的传承。传说“艾”字最早起源于唐代,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所取。孙思邈自幼跟随父亲学医,经常到山上采集草药。一天,孙思邈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到附近的山上玩耍,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扭伤了脚,疼的哇哇直哭。孙思邈瞥见树丛中父亲常用来入药的一味草药,便采了几片叶子放到嘴里嚼烂敷在小朋友脚踝关节处,过了一会儿,这个小朋友的肿痛就开始逐渐消失,遂及问孙思邈是什么药,孙思邈思索片刻,想到之前小朋友疼痛时一直发出“哎”的叫声,便说就叫“艾”吧。从此,“艾叶”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今天。李时珍在踏遍千山万水,口尝百草之后,写成了不朽的《本草纲目》。书中他对艾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效。他把艾草称作“医草”。并且后来他还发现,将艾草用于灸法,有温煦散热的作用,可以疏通人体经脉,加速气血的运行,激发人体正气,从而让人由内而外激发活力。真得感谢我们的先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艾草”这个美丽的名字,并且让我们在厚重的中医文化中,懂得了她的医用性能。千百年来,在这艾草浓浓的馨香里,我们得以身体健康,得以身心愉悦。艾草的馨香,在儿子的眼里,就是母亲的味道,就是浓浓的母爱。那一年,由于多种原因我的脚受了凉,这种凉,就像脚底下踩着一块冰凌一样有挖骨的感觉,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六月飞雪”。夏天不敢穿凉鞋、不敢开空调、不敢扇电扇,晚上睡觉既是再热的天,也要用厚被子捂住,就是这样,也没有感到有多大的暖气儿。有一次我回老家,无意中把这件事说了出来,谁知母亲为这事儿操碎了心。端午节前,母亲打电话说老家有事,让我回去一趟。我急匆匆地赶回了老家,进门后发现没有啥事儿,原来是母亲给我找到了治脚凉的药方了。母亲听到我的脚受冷后,很是着急,她在三里五村到处打听治疗的方法。后来一位老中医开了一个药方,用艾叶、生姜、辣椒、透骨草等中药熬水泡脚可以治疗。母亲听后高兴得差点蹦了起来,随即找齐了这几种中药。我到家后,母亲把她新割来的艾草摆到我面前,像是老师给学生上课一样,详细告诉我如何熬药、如何泡脚、应该注意什么。我捧着艾草,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馨香,这馨香淡雅、纯洁,没有一点杂质,瞬间便钻进鼻腔,再由胸腔而进入肺部,不容商量地直接沉淀到了心底。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按照母亲的嘱咐,每天晚上熬制药水泡脚。每当艾草在锅里水中熬制翻滚时,整个屋子都塞满了这浓浓的艾香,此时,我感觉这味道就是母亲的味道,母亲仿佛就在我的身旁。每当我把受凉的双脚,泡在热乎乎的艾草药水里的时候,那暖流会从脚尖传递到脚板,再通过血液传递到心脏,而后传遍全身。这种温暖,好像我小时候依偎在母亲怀抱里一样温馨陶醉。而今母亲已远离我们而去,从此我成了没娘的孩子,这个世上再也没有像娘一样疼爱我的人了。端午节到来,又是一个艾草飘香的日子。闻着浓浓艾草的馨香,我想娘了,“娘,你在天国里能闻到艾草的馨香吗?”-END-推荐阅读:美文诵读烟雨江南美文诵读 雨的四季原创首发 夜晚的礼湖音画朗诵 人世间如果这里的美文诵读让你愉悦请让与你有着同样爱好的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xwgj/9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夜涨价元,谁在抢购LV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