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根据(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试卷(二)、黑龙江省部分学校5月联考、哈尔滨市高考模拟、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三次模拟、黑龙江省实验中学联盟校第二次模拟、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一次模拟、大庆实验中学综合训练(三)、大庆实验中学综合训练(一)、大庆实验中学第一次模拟、哈尔滨市第九中学二模)语文试卷汇编而成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试卷(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郑夫子鲂孟郊

天地入胸臆,嗟生风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

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赅。

勉矣郑夫子,彌珠今始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助“天地”“风雷”等自然景物,诗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创作时的感受。

B.诗人用“逞”与“狂”.:字,委婉地批评了宋玉、李白作品的不切合实际。

C.结尾表达了对郑鲂的鼓,用骊珠形容他的文才,对其无穷潜力充满期待:

D.诗歌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富有张力,写出对文学创作的深刻认识.

15.作者在这首赠诗中谈了哪些文学创作体会,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主要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

(1)B.“委婉地批评”有误,是赞美之情。“逞”与“狂”二字写赞美二人极具才华。(2)起首两句“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诗人说要将天地包罗于胸中,襟怀宽广,才能写出风雷般的文字;而后说写文章要“得其微”,要善于观察事物细微的特点,才能“物象由我裁”,能自由裁剪,为我所用;再写到“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是对宋玉与李白才思的赞美,主张要向二人学习,要驰骋于才思,才能写出绝妙文章;“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要怀有圣贤之心,努力追求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感知万物,于创作有百利。答案:(1)B(2)①胸怀宽广,包罗天地万象,方能写出如风雷般的文字;②抓住事物的细微特点,就能自由剪裁;③要像宋玉、李白那样驰骋才思,才能有惊世之作;④要有圣贤之心,方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更好地感受、感知万物。

如何鉴赏诗歌:(一)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②,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交代了当时神州陆沉的局势,面对如此形势,诗人不由地联想起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韩琦二人。

B.“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有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南宋词大都作于东南半壁,如此篇出于西北川陕前线的绝少。

C.诗歌运用典故,含蓄自然。借用张良、萧何、韩信这“汉家三杰”辅助刘邦的典故,表达诗人认为自己绝不逊色的自信和豪迈。

D.这首诗格调沉郁,气势雄浑,激扬慷慨,震撼人心。末尾诗人写自己怒发上指,栏杆拍遍,流露出了无法平复的激烈情怀。

15.以功业论,胡世将称不上千古名将,但此诗不乏阃外边帅的气度。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既深且巨”的情怀。(6分)

14.C没有表达自信。

15.①怀想范仲淹和韩琦为国立功的事迹,表达对能臣贤将的希钦和追慕,同时慨叹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透露出对朝廷任用奸佞、残害忠良的不满);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表达诗人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愤;③通过“汉家三杰”的典故,表达对实现恢复大业(自身得到重用)的期待;④“君门万里,六师不发”矛头直接指向议和的朝廷,批判朝廷的退缩和软弱;⑤结尾几句既慨叹时无英雄,又表达诗人深处战争前线却无力扭转战局,感到忧愤和失望。(答对3点满分)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联盟校第二次模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海棠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①携觞与赋诗。

称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②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①销得:值得之意。②梁广:画家,善画海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拟人修辞形容春风有意,给大自然带来姹紫嫣红、勃勃生机,引得诗人携酒赋诗,欣赏春色。

B.唐人誉海棠花为“花中神仙”,颔联用“丽”“妖娆”二词高度概括了海棠花的美艳气质。

C.颈联中的“莫愁”为古诗词中的常见形象,李商隐在《马嵬(二)》中也写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二者含义基本一致。

D.此诗风格“清婉明白”,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15.本诗是一首咏海棠的佳作,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海棠的神韵的。(6分)

14.A

15.①正面描写。诗人着意刻画了海棠“新著雨”、“欲开时”那种秘艳妖娆的丰姿神采,将花的形态和神的巧妙地表现出来。

②侧面衬托。莫愁女为欣赏海棠懒于梳妆,连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不肯动笔,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流连忘返,羡慕蝴蝶能栖息在海棠花上,都从侧面突出海棠花之美艳动人。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一次模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幽兰操①

韩愈②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③。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①《幽兰操》又名《猗兰操》,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韩愈亦仿而作之。②本诗写于作者因劝谏阻止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之后。③觏(gòu):遇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全诗以兰起兴,寄托情怀。兰花生于幽境,默默无闻,一旦开花,幽香满谷。这样的兰花与作者性情心志颇有相似之处。

B.“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写出了自己行走四方,积时累年,却事不遇知,行不得安的人生境遇。

C.孔子借兰草比喻“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的境遇,韩愈则三“伤”兰草的孤芳自赏,比孔子思想消极。

D.本诗具有音律美:四句换韵,音韵流畅。具有情思美:寓意深远,耐人寻味。今读起来仍可感其审美意蕴。

15.诗中借助兰草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2)本题考查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事物特点。事物的形象有时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作答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其次挖掘事物内涵。要由表及里地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结合作者分析。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C.“比孔子思想消极”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人认识它而不去采摘佩戴它,对兰草而言,又有什么妨碍呢?诗人借幽兰清芳自足,甘于淡漠,正象征着一个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要成就事业,都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用达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风雨人生,所以不是消极而是乐观。故选C。(2)本诗中,借助注解,写于作者因劝谏阻止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之后,诗人写“兰草”,实则写自己。“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不采摘兰花,于兰花的高洁品质是否有损害?答案是肯定没有的,看似写花,其实写人。诗人虽然不被重用,但依然乐观,心怀高洁的品质;“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靓”,意思是荠麦迎贸贸雪霜而萌发,幽兰不以无人而不芳,表现了诗人面对现实不被重用的刚毅顽强;诗的最后“君子之伤,君子之守”两句,君子遭遇不幸,可以退回而坚守高尚操守,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答案:(1)C(2)①刚毅顽强。“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靓”,诗人要像幽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也要如荠麦一样,迎贸贸雪霜而萌发;②坦荡乐观(积极向上)。如“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是指不采摘兰花,对兰花的高洁本身也没有什么损伤,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也心怀坦荡、刚毅顽强;③坚守节操。“君子之伤,君子之守”,君子的不幸遭遇,正是君子磨砺高尚操守的时候,表达自己积极的心态。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不同的诗歌有时候也会运用同一个词语,但是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及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其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大庆实验中学第一次模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听安万善吹觱篥①中歌(节选)

李颀

枯桑老柏寒飕飑,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②,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③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①觱篥(bìlì),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巳失传。②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③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都是古体诗,题目中的“歌”是诗体标志。

B.前四句用不同的喻体描写了吹奏觱篥的曲调特点,将抽象的乐音具体化。

C.诗人善于借曲写曲,用《渔阳掺》和《折杨柳》唤起读者对觱篥曲的联想。

D.除夕之夜,诗人听到美妙的觱篥曲,悲从中来,流露出借酒浇愁的情绪。

15.安万善吹觱篥的乐曲旋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内容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1)D.“悲从中来,流露出借酒浇愁的情绪”错,诗人描绘音乐的优美,表达的是享受美好生活的感情。(2)“枯桑老柏寒飕飑,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运用想象,以声摹声,以风吹桑柏、雏凤乱鸣、龙吟虎啸、万籁百泉之声来摹拟,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写出曲调凄冷,声音多变;“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用渔阳参挝的典故,写声音变得悲壮压抑;“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服新”,用上林繁花的画面来描摹,用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写乐声从悲壮沉郁变得清新明丽。答案:(1)D(2)前两句表现出觱篥曲调凄冷,声音多变;三四句表现出觱篥曲调变得高亢雄壮,漂亮激越;五六句借渔阳掺表现出觱篥曲调的压抑;七八句写乐曲最后像折杨柳一样明快而热烈。译文:又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忽然变作渔阳掺低沉悲壮,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赏析:李颀最著名的诗有三类,一是送别诗,二是边塞诗,三是音乐诗。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全诗共十八句,根据诗情的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此时却不是这个季节。“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这首诗与作者另外两首写音乐的诗(《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这一首却不同了。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不能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排遣这愁绪,只有“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诗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大庆实验中学综合训练(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杂诗七首(其五)

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奉命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14.B“诗人远游遇到”分析不正确。诗人尚未远游,“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只是诗人的想象。

15.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15.①诗人虽济河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②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③设问、反问以及动词“骋”“赴”等的使用,明朗自然,干练有力,语言有刚健之美。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风格。这是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较之语言风格更不好把握。鉴赏整体风格可以从诗中塑造的形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特点这几个角度分析,最后总结出诗歌的整体风格。诗歌风格是“刚健之美。”

从诗歌塑造的形象来看,这是一个充满豪情、慷慨激昂的形象。“吴国为我仇”语意慷慨,感情激昂,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掷地有声的战斗誓言,它赋予了这次“远游”以极不平凡的意义,使诗歌一开始就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作者在诗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其它诗文中多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可见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一首写作者自己立功立业殉国赴难的志愿。本篇可能作于黄初四年()诗人辞别洛阳东归封地鄄城的途中。诗人不得不奉命归藩,然而他的心却向往着南征东吴,征战沙场。“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他多不愿意踏上东到鄄城的路啊!长江上激越的风声,滚滚东去的淮水泗水,都在召唤他,令他浑身热血沸腾。他多想渡过江啊!“惜哉无方舟”!诗人表面上是惋惜无舟可波,实质上是暗喻自己名为藩王,实为囚徒,被剥夺了参政权利,报国无门。他在诗中委婉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压制,痛切地呼喊:闲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解除国患而赴汤踏火!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

从语言风格看,“将骋万里途”着一“骋”字,便一扫可能因此而产生的悲凉气氛,反而有力地衬托出壮士出征的豪迈之情。“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赴”字写出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加上设问“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反问“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使得语言明朗自然,干练有力,有刚健之美。

大庆实验中学综合训练(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清明前一日

李渔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注)李渔(-约),清代剧作家及戏剧理论家。顺治二年(年),清军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顺治三年(年),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民族英雄朱大典全家自焚,诗人逃入深山,作此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离乱诗,为事而作,合于声律,语言通俗易懂,贯彻了新乐府运动之主张。

B.颔联写出春寒料峭,诗人在战火连天、辗转颠簸的避乱生活中,吃冷食来纪念寒食节。

C.颈联用比喻手法,赋予春天自然景色以深刻社会内容,揭露了入侵者令人发指的暴行。

D.尾联诗人感叹关山阻隔,无法祭扫,恨战乱,念祖上,悼英雄,言简意深,诗短情长。

15.本诗从逃难者的视角来写,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交融,请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赏析。(6分)

14.B

难民颠沛流离,无法熟炊,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不是为了纪念寒食节。

15.①首联,“离乱世”是对严峻的客观现实的概括,“莫说艳阳天”则是主观感受,正当离乱时世,哪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美好春光呢?

②领联,是对动荡生活的客观描绘,难民们颠沛流离,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寒食节本来不准生火,可是今年偏偏烽火遍地,狼烟四起。一“易”一“难”,逃难之苦,哀伤彷徨之情,蕴蓄于字里行间。

③颈联,“战场花”“驿路柳”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花是血”“柳为鞭”则是流民心惊肉跳的主观感受。他们见到路边的红花,以为是敌人屠刀滴下的鲜血;看到驿路边的垂柳,惊恐地认为是清军抽打在身上的马鞭。情与景完美交融,写尽了离乱世中人们的感受。

李渔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他经历了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诗人逃入深山,故作此诗。首联“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作者首先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环境——离乱世,而现实环境则影响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因为战乱的纷扰,作者已没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艳艳高照的春天美景。而颔联“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则是对客观事实的描写,同时也带有一种自嘲的味道。寒食节根据风俗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但此时的逃难民众却不是为了过寒食节而吃冷的食物,而是因为逃难在野外,无法生火而不得不吃生冷的食物,同时,寒食节本来不准生火,可是今年偏偏烽火遍地,狼烟四起。作者通过这两句写出了逃难之苦。颈联“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则是将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的结合了起来,战场上盛开的花朵在难民的眼里是让人触目惊心的鲜血,而清明时节的依依柳枝则成了抽打在身上的皮鞭,此联写尽了离乱世中人们的感受,给读者以深刻的震撼。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二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14_15题。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14.下列对这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3分)

A.诗人不写山崔嵬而写“雪崔嵬”,强调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

B.前四句动静结合,不但写出天山雪的静态庄严,且突出其动态威势。

C.五六句描写雪光比月光还亮,照完银山又随风入关,兼具光华声色。

D.诗中塑造将军、都护形象的方式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异曲同工。

15.李德林评价松树“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技。……寄言谢霜雪,贞心志不移”,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中“松树枝”的作用。(6分)

14C

15.(6分)①内容:突出天山环境冷寂,分别时雪厚、风大、冰冷、严寒,在如此冷冽的环境中只有青松耐寒生长,因此诗人折松枝送友人。②情感:折松赠友表达对高尚品行的崇尚,对友情的珍视。③手法:运用象征/比喻手法,以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象征/比喻冰天雪地之中凛凛英姿的戍边将士,赞颂其保国安民的情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cxz/6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