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日下午,游览完西安古城墙后,我匆匆地乘坐2号线地铁返回西安北站,接着又乘坐G97高铁去往天水南站,发车时间是16:45,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于18:00左右到达天水南站。到达天水南站后,我乘坐了58路公交车来到天水火车站,找到了网上预订好的酒店入住。

在去天水的途中,我在高铁上透过车窗看到外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整齐的农田、别墅一样的农家小院,映入我的眼帘,成片的葡萄架整齐划一,如绿色的地毯,构成了这里的一大产业。远处青山茫茫,绿树掩映,生态优美,山体植被覆盖度较高,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如诗如画。高铁不时地穿过隧道,穿行在青山和原野之间,仿佛置身于江南。

晚间八点多钟,天水下起了雷阵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

10月3日早晨起来,天空中依然下着小雨,我出去到商店中买了件雨披和一些食品,乘坐34路公交车前往麦积山石窟景区,车票价5元。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了麦积山石窟,我在景区门口购买了门票和观光车票,其中门票80元,观光车票15元。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位于秦岭西段北麓,山峦迭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称,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峰崛起,山高米。

据史料记载,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年),著名禅僧玄高、昙弘聚积僧人禅修。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洞窟开凿在悬崖绝壁上,现存窟龛个,泥塑、石刻造像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阁八座,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之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内松竹丛生。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主要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雕塑和壁画,“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

检票后进入景区大门,我乘坐景区的观光车向麦积山景点驶去,沿途在车上观赏着雨中的麦积山风景,别有一番情趣。

到达目的地后,我和游客们一起下车,拾级而上,来到一处开阔地,看到广场中间有块写有“麦积烟雨”的巨石。

沿着观光小道向麦积山石窟走去,这时雨依然下个不停,我随着观光的人流来到一个岔路口,看到一块大石上面写着“麦积山石窟”几个大字,旁边有景区导览图介绍。

从岔路下来向右面的小道走去,那里有一个拍摄麦积山石窟全景的最佳场所。

游览麦积山石窟共有两条观光路线,即1号线和2号线。景区规定,每位游客购买的门票只能选择一条线游览。1号线途经的洞窟规模宏大,路线陡峭,最高处垂直距离84米,游客参观时能体会到古代先辈开凿大型洞窟的宏大场面,适合年轻人观光游览;2号线途经麦积山石窟最具代表性的44窟(西魏,特级洞窟)、麦积山石窟最早开凿洞窟之一78窟(北魏,特级洞窟)等,路线较为平缓,可以体会麦积山石窟“东方雕塑馆”的精髓所在,适合中老年人和有恐高症的人群游览。

走到麦积山下,我选择了1号线观光游览石窟,顶着雨沿着阶梯向上攀爬,山体几乎是垂直方向,笔直向上,阶梯如天梯,这时看到有位恐高的人望而却步,退了下去。

在攀援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欣赏不同朝代雕刻的石窟造像,还可以观赏山对面群山被云雾笼罩的烟雨景观,有的石窟造像破坏严重。

为了保护文物,文物管理部门将有些石窟用网罩进行了封闭保护。

我感叹古人的神奇造物,在没有现代科技手段的前提下,在笔直陡峭的山体上开凿出了如此众多的石窟造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令人叹为观止。阶梯迂回向上,游客一个挨着一个缓缓地向上行走,景区工作人员在不停地维护着秩序,我一直登上了阶梯的最高处,目睹了高山之上天气的瞬息万变,一会儿云雾弥漫遮住了山体,一会儿又云开雾散,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如登仙境。这可能就是秦州八景之一的麦积烟雨吧。

在整个观光过程中,我先后参观了窟、窟、窟、窟、窟、窟、窟、窟、窟、窟、窟、窟、窟、59窟等主要石窟。有的石窟中造像保存完好,有的已经破损或者消失,石窟廊顶有的已破损坠落,廊顶壁画有的已残缺不全。

窟,俗称散花楼、上七佛阁。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而建。是中国现存仿宫殿式佛窟中最宏大的一个洞窟。七大佛龛中七佛、菩萨、弟子及廊两侧金刚经宋、明历代重塑或妆銮。七大龛顶部壁间各有一幅飞天壁画,其中五幅便是著名的“薄肉塑壁画”,其技法高超完美,属国内罕见。

窟,隋代(公元~年)始凿,初唐完成,俗称牛儿堂,三间四柱式崖阁。因其廊上塑一立于卧牛背上之天王而得名,此窟有三个佛龛,中龛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为隋代作品,左右龛各一佛二菩萨均为初唐作品。三龛主尊为三世佛。现存壁画约70平方米。廊外正壁右上方的“西方净土变”及廊顶的奔马图,为唐代绘画的上乘之作。

窟,俗称魏后墓,为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之“寂陵”。现存造像为宋代作品,窟内一佛二菩萨并二侍女。廊外两侧各一力士,威猛雄健,是麦积山宋塑中之精品。

窟,现存一佛一菩萨并一弟子,均为西魏造像,是麦积山北朝泥塑艺术的代表作品。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作施无畏印,面容饱满莹润,神情典雅圣洁,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

窟,共塑有三佛六菩萨二弟子一力士,是麦积山北周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窟,北魏早期。位于西崖下层中部,平面略呈方形穹窿顶敞口大龛,三壁高坛基。为麦积山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

三面高坛基上各塑一佛,为三世佛。正壁主佛水波纹高肉髻,面形方圆,阔目,鼻梁高挺,短颈宽肩,身躯健壮。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残,全跏趺坐。

正壁主佛左右两侧上方各开一小龛,右龛内塑一交脚菩萨及二胁侍菩萨,左龛内塑一思惟菩萨及二胁侍菩萨。正壁主佛左右两侧原有二胁侍菩萨,现存左侧为原作,仅存上半身,右侧菩萨为隋代作品。

右壁坛基正面绘仇池氐杨姓和王姓供养人。

窟童女。此窟共九身西魏造像,尤以门内两侧一供养男童和一供养女童最著名,即俗称的“童男童女”。

窟,俗称万佛洞,麦积山大型洞窟之一。此窟当初四壁满贴难以计数的影塑千佛,现大多剥落。第九龛(小沙弥)及窟内前部宋塑释迦牟尼佛俱为上乘之作。更因为该窟完整地保存着北朝十八通精美的石刻造像碑而闻名。1、10、11、16号碑都是雕刻中的精品,10号碑将释迦牟尼生平传记以连环画的形式雕刻出来而成为稀世珍品。

窟,麦积山大型洞窟之一,是中国早期壁画精品。左壁维摩变、右壁西方净土变、正壁涅槃变,是北朝时期最成熟的大型经变画。正壁龛中石雕一佛二菩萨及左龛右侧。

窟,两组北魏造像中的菩萨和弟子,则在佛的西侧相互依偎,窃窃私语。

窟,此窟前部塌毁,原作造像全无,现存五身造像均为宋代作品,正壁两侧供养人及左右壁菩萨,为宋塑中的精品。

窟,北周(公元-年),宋、明重修,因有上、下六排千佛而又称“千佛廊,人字披顶长廊式崖阁,全长36.50米,是早期木石混合结构建筑形式的反应。

现存千佛身,均为石胎泥塑,身高约0.90米,均结跏趺坐。上两排佛像虽经宋、明重妆,但仍不失原作风貌。

窟,北魏(公元—年)。平面方形,三壁三龛窟,现存圆塑6身,影塑55身,左、右壁的二弟子是麦积山石窟中所见最早的弟子像。

59石窟,宋景祐二年(公元年)摩崖墨书题记,凡余字,多已漫漶不清。记述了沙门惠珍等人募捐钱物妆修东西两崖佛像的施主舍钱记,颇具史料价值。

受阴雨天气影响的缘故,工作人员在不停地维护秩序,再加上疫情防控的责任,游客们在空中栈道上停留时间很短,中途穿过一个狭窄的过道,只能容纳一人通过。整个游览过程有如走马观花般的感觉,不能尽兴游览。由于空中栈道的空间有限,拍摄角度受限,再加上人流穿梭的原因,导致拍摄的照片不尽如人意,有些石窟造像的照片甚至被遗漏掉,没有拍上就匆匆走过,这是此次游览麦积山石窟的一点遗憾。

但雨中的麦积山呈现出一片云雾奇观,云蒸霞蔚,烟波浩渺,恍若仙境,如此美景可遇而不可求,这是游麦积山石窟的最大收获。

经历了最险的观光历程后,我沿着空中栈道逐级下山。下山后,我步行出了景区,来到了应天寺,寺院与麦积山石窟相距不远。

瑞应寺位于麦积山石窟以南米处,是一座红墙灰瓦,古色古香的寺院,有着千余年的历史,面积平方米,坐北向南。

瑞应寺,是和石窟同步发展,初建于后秦。碑碣记载,东晋时寺庙名为“无忧寺”,北魏时名为“石岩寺”,到了隋代,由隋文帝赐名“净念寺”,唐代更名为“应乾寺”,宋因麦积山顶产灵芝进贡朝廷,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年)赐名“瑞应寺”,沿用至今。现建筑为明代后期重建,清乾隆八年()和嘉庆二十五年()进行部分重修。

瑞应寺山门由三道门组成,中间的正门关着,开着旁边的两道门。走进山门,可看到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单檐悬山顶建筑,前檐无斗拱、后檐为龙凤斗拱,明间开门。在前廊西侧刊置有南宋时期《四川置制使司给田公据碑》,对研究当时的军事、政治、寺院经济、行政诉讼等有重要的价值。

门首上写着“深云古寺”匾额,天王殿的东西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天王殿的两侧有通道,进入里面是一个四合院,院内有两座香炉,中间空地是翠绿而整齐的草坪。

北面正殿是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分别是东配殿和西配殿,还有东西厢房等附属建筑。

大雄宝殿,为明代晚期建筑,是寺院内最重要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内的一些结构做法保持了宋元时期的一些特点,前檐柱础为北宋时期的寺院遗物。

东配殿。清代建筑,原殿内供奉有送子娘娘,故称为娘娘殿。东厢房,是属于东配殿的附属建筑。

西配殿,清代建筑。原殿内供奉有财神像,故称为财神殿,现已被破坏。

西厢房,是属于西配殿的附属建筑。东西厢房都是作为一般性佛事活动场所或存储物品、僧人住宿等用途。在建筑结构、装饰等方面相对其他建筑要简单许多。

瑞应寺山门门首上的“瑞应寺”竖匾是由天水著名学者冯国瑞题写的。

天王殿门首上的“瑞应丰年”匾额是由中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写的。

寺内现保存有几块石碑,即《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麦积崖图铭诗碑》、《瑞应寺常住香火田地四至碑》、《马应梦诗碑》。下面逐一进行介绍:

《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南宋嘉定十五年()立。圆额,楷书,高1.68米,宽0.98米。主要记述了围绕瑞应和胜仙两寺湫池一带常住地的归属问题引发争执的原委及最终裁定结果,叙事中涉及到麦积山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原散置于瑞应寺北的草莽中,现嵌置于瑞应寺院天王殿外廊山墙。

《麦积崖图铭诗碑》,清道光元年()立。圆额,楷书,高1.93米,宽0.78米,厚0.20米。图、铭、诗结合,是现存唯一刻图石碑。“图”为阴刻麦积山立面示意图;“铭”即《麦积崖佛龛铭》,“诗”刻七言律诗五首,是游人登临麦积山的唱和之作。现刊置寺内大殿前廊。

《瑞应寺常住香火田地四至碑》,清乾隆二十九年()立,费廷珍等刊刻。圆额方座,楷书,高1.44米,宽0.63米。记述了麦积山瑞应寺常住香火田地四至的界线。现刊置于寺院大殿前廊山墙内。

《马应梦诗碑》,明万历十八年()立。经冯国瑞发现后命名。圆额,楷书,高1.25米,宽0.75米。原存寺院中,现嵌于寺院天王殿外廊山墙。

出了瑞应寺,开始了下一个景点“仙人崖”游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cxz/9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