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
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 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炙甘草10g大枣12枚 水煎,温服。啜热粥,温覆以助汗,以微汗为度。 营卫不和,阴阳失调,头痛项强,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缓者。 本方证属于营卫不和机理。营为阴,卫为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在正常状态下,卫阳固护于外,营阴安守于内,二者相互协调,不会成病。《素问?皮部论》云:“百病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于络脉,留而不去?因风邪犯于肤表,经脉挛急,故头痛项强;风邪犯表,卫阳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去卫阳固护,阴不内守,则汗出;卫强营弱,失去协调,于是形成营卫不和。汗出肌疏,腠理不密,故恶风;卫气内通肺胃,邪扰于卫,导致少阳三焦津气不利,津液外泄,故鼻鸣;胃因寒挛,胃气上逆,故干呕。 表虚,营卫不和,阴阳失调。 解肌表、和营卫、调阴阳法。 此方既是解肌之方,也体现和营卫、调阴阳法则。方中桂枝辛温,助心阳、通经络、解肌以祛在表风邪,使卫不强;芍药苦平,益阴和里,固在里营阴,令营不弱;生姜味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味甘,佐芍药以和里;甘草合桂枝、生姜辛甘化阳,合芍药苦甘化阴,且合大枣养胃气而为发汗之资,方中有生姜、桂枝等阳药,亦有芍药、大枣等阴药,其意在于刚柔相济以达调和营卫目的。 本方为仲景群方之冠,论中所列条文多达22条。其中论述营卫不和者有3条,头痛身疼者有5条,随证而用本方者有11条,忌用本方者有3条。历代伤寒注家对于此方均从营卫不和解释方理,谓方中桂枝、生姜功在疏风泄卫,令卫不强;芍药、大枣功在益阴和营,令营不弱;甘草可助桂枝、生姜泄卫,芍药、大枣调营,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目的,这一解释,自然属于正论。然而,此方能治头身疼痛与项背强痛、四肢拘挛之理,绝非桂枝、生姜疏风泄卫就能令其经脉舒缓一端,这一问题从来无人论及,以致此方能治头身挛急疼痛之理湮没不彰,不能开拓视野及扩大本方用途。须知方中所用芍药擅长柔肝解痉,甘草、大枣擅长缓急止痛,对于经脉挛急而呈项背强急、肢体疼痛,投此能呈柔肝缓急之效,这一作用至关重要。不仅如此,五脏经隧挛急证象也可用此三药达到缓解挛急目的。 因为五脏经隧均由肝系筋膜构成,用甘草、大枣缓急正合《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治疗原则。仲景使用芍药、甘草、大枣缓急遍及肢体、五脏,而且并不限于疼痛一证。对于肺系气道痉挛而呈喘咳,心系脉络挛急而呈心悸、脉结,肾系尿路挛急而呈小便不利,精隧挛急而呈遗精、梦交,胃肠挛急而呈呕吐、泄泻、后重,脉络挛急而呈腹痛,肝系胆管挛急而呈胁痛,都可用此缓其挛急。再三强调三药的缓急作用,意在拓展本方的使用范围。或谓:头身疼痛既然是因风邪引起筋脉挛急所致,用桂枝疏风泄邪则筋脉自舒,无须喋喋不休。如果读者仍不同意上述解释,不妨结合桂枝汤的变化予以印证,就知此一解释绝非画蛇添足。观芍药甘草汤能治体表经脉挛急,两脚挛急;桂枝加附子汤治“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新加汤能治“汗后身疼”;桂枝加葛根汤能治“项背强几几”;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汗下以后“头项强痛”,以上属体表筋脉挛急。桂枝加桂汤治因寒引起奔豚腹痛,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治表证误下后引起“腹内时痛”,小建中汤治“腹中急痛”,《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以上属于痛证,证明方中所用芍药、甘草、大枣确能解痉缓急止痛。不仅痛证可用本方加减,凡属经脉挛急证候也可使用本方化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能治肺系气管挛急之喘,苓桂甘枣汤能治脾系经脉挛急之“脐下悸”,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能治寒伤肝系之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炙甘草汤能治心系阴阳两虚之“脉结代,心动悸”,《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能治肾系精隧挛急之“男子遗精,女子梦交”,这些方剂已经把三药柔肝缓急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明了三药解痉作用能使桂枝汤的变方治疗诸多证候的一切机理得以阐明,故于此反复举证。 1.发热是卫阳强的表现,汗出是营阴弱的表现,故发热汗出是营卫不和的辨证要点。兼见舌淡,或项强,恶风,即可确定为营卫不和,投此可获良效。 2.本方治风寒客表的表虚证,有发热、汗出、恶风、鼻流清涕者,疗效甚佳。鼻流清涕,说明是寒。南方气候炎热,汗出肌疏,感受风寒,每多此证。 3.病后、产后、营卫不和,时而发热,时而微寒,脉弱有汗,投此可以获效。 4.感冒以后眼泪长流,与鼻流清涕同理,皆为风邪伤卫、营卫不和、水液失调而泪下不止。用此方调和营卫,营卫和则病可愈。 5.妇女经前、经后或经期发丹,可用本方解肌和营。平时发丹,审属表虚,亦可应用。偏寒者加附子;阳气大虚者与真武汤合用,再加当归、黄芪、人参。 6.此方用途广泛,外证投此可以解肌和营卫,内证投此可以化气调阴阳。观仲景用此方加减治疗营卫、气血、五脏病变,自知用途并非专属表证,仅表证多见而已。 7.原著提出以下三种情况不宜使用此方:①“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②已用汗、吐、下等法治疗,病仍不解者,不宜再用此方。③“若酒客病不可更行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即本方加厚朴、杏仁。治素有喘疾而外感风寒者是兼气道痉挛卫气阻滞,肺失宜降的加法。 2.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即本方加葛根。治桂枝汤证具,项背强痛显著者。是用葛根增强芍药、甘草、大枣缓急解痉的加法。于此可见,古人早已注意到了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只是无人从这方面去理解罢了。 3.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即本方去大枣,加白术、附子、麻黄、防风、知母。治风寒湿痹,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疼痛,但仍有风寒湿邪未尽征象者。是气分湿滞的加法。加白术、附子、麻黄者,祛其湿也;加防风者,解其经脉之挛也;加知母者,清其气郁所化之热也。 4.桂枝加黄芪汤(《金匮要略》)即本方加黄芪。治黄汗,腰以上或腋下出汗,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汗,两胫冷,身重痛者。汗出如黄柏汁,身重,是湿滞体表与胆液随汗而出的综合反映。黄芪既可利尿,又可固表,加入本方,可谓适宜。 5.桂枝苍辛汤(自制方)即本方加苍耳子、辛夷花。治桂枝汤证而鼻流清涕更甚者。是偏宣发卫气的加法。 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即本方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治营卫气血不足,邪入血分而成血痹,肌肉烦痛或痹痛等证。是偏卫分的加法。药理实验证明黄芪有扩张血管与利尿作用。扩张血管能利血行,所以此方能治血痹。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生姜草枣同, 自汘恶风项强痛,调和营卫法宜从。 桂枝汤类方 武简侯(~),名国良,字简侯,号简子,江苏泰州人。少时随名医宫嘉钰医馆学习诗文及医学。后入天津国医专修学院进行深造。临床上尤擅长经方和外治法。他认为,中医有疾医和阴阳医之分,前者以张仲景为代表,是中医学的正道,后者掺杂五运六气等凿空之论,是医学之歧途。他尝用鳖甲煎丸治疗血吸虫病、肝硬化等肝脾肿大症及闭经;葶苈大枣汤治疗水肿;三物白散治疗小儿哮喘;《外台》走马汤治疗小儿食积、虫积等;大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阑尾炎;桃核承气汤治疗胃癌幽门梗阻;用白虎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千金》陷胸汤、葛根汤等治疗热病;用小青龙汤治疗肺结核;用苓桂术甘汤加车前子治疗结膜炎;用桂枝茯苓丸保胎等。著有《经方随证应用法》、《儿科各病外治备要》、《妇科各病外治简要》、《各科简易经效方》、《药证学》、《本草附方选》等。 感冒、发热、头痛、项强、自汗、畏风、《伤寒论》主用 桂枝汤主方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9.0,甘草6.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服后,啜热稀粥一茶杯,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以遍身微似有汗者佳。 编者按:以上系分三次服之量。如欲作一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二。分二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一,下准此。一合约等于今之毫升,一勺,约10毫升,用今量器者准此。方内各种干药,均须挫细。 又按:此为《伤寒论》第一方,或认为即《金匮要略》之“阳旦汤”(另有再加干姜者,则名阴旦汤。)然《金匮》原有“桂枝汤方”。至“阳旦汤”,则有方无药。《千金方》,谓系“桂枝汤”加黄芩。有是之者,亦有非之者,为求应用起见,根据诸家研究加以考定于后: 证状表现:原书所载“桂枝汤”证有多条,今为省略,归纳如下: 太阳病,发热、头痛、项强、自汗、畏寒、身痛、(有不痛者)上冲(头项强痛即属上冲)脉浮缓或浮弱,浮虚,浮数,(或左浮缓右较虚)或鼻鸣干呕,或寒热往来,或下痢、盗汗等。 立方意义:本方证由体表感受风寒,血管收缩所致。此外,亦间有各种病原菌侵袭内脏,分泌毒素,使皮肤层微血管收缩而起。桂枝能行血产温,驱风解表,其性辛辣,兼有杀菌之能。桂枝、生姜、能散寒、健胃、止吐,芍药能行肝血,固腠理,祛痰,和痛,且亦有杀菌之能。甘草,能缓急、下火、祛痰,大枣能生津,和营、补中,合用则通血脉,驱寒邪、解肌热、缓挛痛,为安内攘外,调和营卫之要方。 治疗标的:以头痛,项强、发热,恶风寒,自汗,脉浮缓为主标的。身痛,鼻鸣,干吐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类证活人书》: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许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然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盖腰上流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润,病终不解。凡发汗病证仍在者,三日内,可二三汗之,令腰脚周遍为度。 《病理学整理篇》(张子英编)刘明氏云,以“桂枝汤”,治轻微感冒,若不啜热稀粥,不温覆者,则竟无汗出,然温覆时,尚须以衾蒙首而卧,若露首于外,汗仍难出,此明多年来自身之经验,亦对他人之经验也。此点极关重要,医家固不可不知,病家尤不可不注意。 曹颖甫:一老妇患脑疽,每至天晚,即恶寒发热,汗出,与“桂枝汤”,不加他药,逐日增加药量,数日后,竟告痊愈。 柯韵伯:此方不仅治伤风感冒,凡具有本方证者,如自汗盗汗、虚疟、虚痢等,用此汤,随手而愈。 李士材: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余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之甚力,以谵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谵语,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生生堂治验》:一妇患下痢数年,不进食,形体羸,肌肤甲错,若人不扶之,则不能起卧,与大剂“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痢止,更与“百合知母汤”,以谷调理,渐渐复原。 编者按:《汉方新解》谓“桂枝汤”,适应热性病初期。叶橘泉氏亦谓适用伤寒及斑疹伤寒之初发期等。在两说以前,吴鞠通氏即以“桂枝汤”治温病,载在所著《温病条辨》之首方。其时诸大医家多有斥其非者。证以新解,叶说,均与吴氏同意。而王清任《医林改错》,则竟谓头痛、身痛发热、有汗,乃吴又可所谓之瘟疫症,用“桂枝汤”,从未治愈一人。但其文内并未写出恶风、恶寒、项强、脉缓等证。又未写出啜粥等服法。其无效固宜。或原是瘟疫而出现上述与太阳病几个相类之证状。误服“桂枝汤”,不但无效,且可能使病证加剧。文后又云,用治新感温病,或加青蒿、生地等,甚佳。是治瘟病,原可用“桂枝汤”,而必须加青蒿生地耳。王雨三氏《治病法轨》,谓脉浮、内热、口渴,加生地、青蒿、花粉、丹皮之类。与前王同意。在吴鞠通、王清任以前,有用“桂枝汤”加生地,以治瘟病者,为喻嘉言氏所首创。其言曰,余用“桂枝汤”加生地,以佐芍药之不逮。三十年来,功效历历可纪。由是以言,吴氏用“桂枝汤”而不加生地等味以滋阴。故为人所訾议。则本方之可应用于热性病伤寒初期,当以加生地、青蒿等为是矣。 又按:诸家所指“阳旦汤”即“桂枝汤”,应加味,或不应加味,在临床应用上,必须详加考定始可。据《金匮要略》原文,产后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头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唐宗海云,此乃“桂枝汤”增桂加附,以固少阴之根而止汗。成无已、陈修园、山田正珍、汤本求真等,均指为“桂枝汤”之异名,而有非议沈明宗赞用加黄芩之妙者。再证以其他医家所著各医籍,如《类证活人书》,“阳旦汤”为桂心、芍药、甘草、黄芩。《金匮心典》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张氏医通》在“阳旦汤”下,引《千金》“桂枝汤”加黄芩,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刘明氏(见上整理篇)对于此方,就原文证状解释,尤极透辟。略谓病人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必有里热,此无可疑之事。故服一服中加黄芩三钱,乃极合理者。并引证麻黄汤:中有里热者,尚须酌加清热药如黄芩、石膏等,其收效远过于原方。(按张锡纯氏,亦于“麻黄汤”中加知母,以清余热,可为此说作一佐证。)故我确认刘氏之说为可信。《千金方》加黄芩为可遵。医者对于此类病证,大可用“阳旦汤”治之,用附一病例于后。 简侯:曾治一常姓患者,女性,身热,自汗,时感冷,腹痛,脉两手浮弱中,时带弦状。胸中感热闷,食热物则难受,食冷物又感不安。用本方加黄芩一钱许,一帖而汗不作,再进一帖,而身热、胸热皆除,遂愈,是“阳旦汤”之效也。 又按:陆渊雷、刘明、阎德润诸氏,均谓桂枝汤对于细菌,能抑制其发育。故传染病如伤寒、痢疟等,用之有效。然我谓在患者体质素强而内热充实者,不须用之。若内热充实,而见口渴、舌干、唇绛、则更非本方所宜也。 凭证使用:虚弱体质者,罹感冒、头痛发热、出汗、恶风、神经痛、胃肠病、疟疾、下痢、产后病、寒腹痛、偻麻质斯、神经衰弱等有本方证状者。 桂枝汤加方 桂枝汤证,上冲急者,加桂,《伤寒论》名。 桂枝加桂汤 桂枝12.0,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以上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外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补充:同“桂枝汤”证,上冲证剧,自觉有气起自少腹,上冲心胸刺痛欲死,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原因,由温灸,或发汗过多,被寒邪侵袭所致。 立方意义:前方使用桂枝,治上冲之轻证,兹则上冲证剧,欲发奔豚,故加桂治之,论者谓奔豚系肾之积气,主加肉桂,以肉桂质重,入足少阴,通上下阴结,去沈寒痼冷。阎德润氏,则谓属於胃病,因其下越脐部而入小腹,故误为肾,用桂枝,健胃制腐,则奏酵止之功。要之,桂枝与肉桂,同一芳香辛热之品,通肾健胃,当具有之,惟肉桂气质较厚,较烈,益火消阴之功尤胜,用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之证,最为合宜。 诸家经验谈:《金匮要略新义》:余无言,余治奔豚证,均用“桂枝汤”,加顶上肉桂五分,冲服,药到病除,如响斯应。 编者按:本方加桂,方氏以下诸家多主张用肉桂,《伤寒约编》加肉桂钱半,恽铁樵氏,亦谓当加肉桂,而均无实验以证明之,金氏则从临床上取得证明,可信。 《汉方医学解说》:余妹年二十岁时,患头痛如锥刺,剧痛不可忍,投以予所知之安知必林,及偏头痛臭剥之洋药,不见其效,遂用本方一服,而大轻快,不出二日而至愈矣。 《古方便览》:一男子年六十,患积聚数年,发作有时,奔豚气上冲於心,不能息,气力全无,不得俯仰,不思饮食,以此方,兼用“三黄丸”而愈,后不再发。 又按:“桂枝汤”原治由寒邪引起之上冲性神经证,至发为奔豚则甚重矣。为加同类较强烈厚重之肉桂,通其阴结,去其痼冷,故有效。徐灵胎称为奔豚专方,雉间焕谓奔豚主剂虽多,特桂枝加桂汤为最可,盖有所见而云然也。 又按:桂枝与肉桂,只在香质上的区别,肉桂,香烈而质重,桂枝香质均较轻。叶编《现代实用中药》载:桂枝之皮,因药肆贮藏不慎,致辛香甘美之味,往往消失,与其用桂枝之重分剂,不如用肉桂之轻分剂较佳。余氏用肉桂少许,治上冲剧证而见特效,极合於叶氏之说。方氏以下诸家,多用肉桂,盖因取得经验疗效之故,非尽泥於后世本草所载也。即照《辑义》依经方不用肉桂,而用多量桂枝,虽亦有效,然必须香质不失者始可。与其难得香质不失之桂枝,何如用少量肉桂而必效乎。 凭证使用:桂枝汤证,而头痛甚剧者,下腹部向胸部上冲,剧痛如刺者(《汉方与汉药》)神经衰弱,歇斯的里性冲逆,妇人更年期之逆上感(旧称肝阳)《古方临床之运用》。 1.桂枝汤证,腹痛,拘挛甚者,加芍药量,《伤寒论》名。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大枣、生姜各7.0,芍药14.5,甘草5.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2.桂枝加芍药汤证,脉实,腹内有停滞之感者,加大黄,《伤寒论》名。 桂枝加大黄汤 上方加大黄2.5,煎法,服法,同上。 证状表现: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补充:(1)腹部虽膨满拘急有痛,但腹内不实,(2)腹部较有抵抗,按之实而诉痛,大便或秘结或下痢。 立方意义:(1)桂枝汤中已有芍药用治腹筋挛急矣,此证因挛急过甚,故加芍药量以治之,(2)此证除有腹筋挛急外,而兼有宿食,疝瘕痼癖等为害,故再加大黄以推荡之,作为解表通里之剂。 治疗标的:(1)以腹筋挛急为主标的。(2)以腹部挛急膨满而实,有抵抗作痛,脉沉实有力为主标的,其他秘结,下痢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中国内科医鉴》:痢疾初起,腹痛甚者,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随手可愈。 又:疝瘕之腹痛,或外邪兼宿食之腹痛,或发疮疹之腹痛,用此方皆有效。 方舆鲵:有固有之毒之人,其腹拘挛,或有块者。又:毒剧痛不止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又:痢疾初起,有表证腹痛,而里急后重不甚者,用此方。 《麻疹一哈》:一男子发热如燃,而无汗,经四五日,疹子不出,腹满拘痛,二便不利,时或腰甚痛,作“桂枝芍药大黄汤“饮之,微利二三行,拘痛渐安,兼用”紫丸“下之,下水五六行,其夜熟眠,发汗如洗,疹子随汗出,疹收复旧。 凭证使用:(1)“桂枝汤“证,腹部拘挛作痛特甚,及肠炎,下痢,腹痛者。(2)加芍药汤证,而有消化不良性下痢,里急后重,及轻症赤痢,结肠炎,腹痛,或呕者。 “桂枝汤”证肌表有水气,出现黄汗,自汗,盗汗者,加黄芪,《金匮要略》名。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5.5,甘草5.5,黄芪9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编者按:黄汗由於郁热在内,虽汗不透,故亦须啜热粥,加温覆,以助其出汗,仅取微汗而止。若其自汗、盗汗已多者,无须啜粥,温覆助汗可知矣。 证状表现,节原文:(1)黄汗之病,两胫自冷,(2)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3)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立方意义:“此方证,由营卫虚,肌表水气无力外运,桂枝汤,虽能通血络,调营卫,驱寒邪,而对于兴奋全身细胞,健旺血液运行则感不足,若加入具有此能力之黄芪,则不但驱逐肌表间水气,固表,利尿,且有益元气,补虚损之功。 治疗标的:以身体虚弱,肌表有水气(浮肿,亦系水气),而出汗者(或无汗),为主标的,其他身热,小便不利,腰髋弛痛等,均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叶橘泉:一少妇萎黄病,全身黄胖,浮肿,时盗汗出,畏风,恶寒,小便不利,时头痛,屡经注射女性加尔蒙,无效。余以“桂枝加黄芪汤”合“四物汤”,连服二十余日而愈。 《方函口诀》:治盗汗,倍芍药,加当归,名“归芪建中汤”为痘疮及诸疮疡之内托剂,若加“反鼻霜”(系蝮蛇之黑烧者),其效尤佳。 凭证使用:黄汗,多汗,萎黄病,浮肿,湿性皮肤病,盗汗,慢性溃疡,虚弱人之感冒,具有“桂枝汤”证者。 “桂枝汤”证而有贫血虚弱,腹拘挛者,加饴糖,《伤寒论》《金匮》名 小建中汤 桂枝、生姜、大枣各5.5,甘草3.5,芍药11,胶饴12两,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加胶饴溶之,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节《伤寒论》原文:伤寒,阳脉?,阴脉弦,法当腹中痛。又:伤寒二三日,心下悸烦者。 节《金匮》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又:男子黄,小便自利,又:妇人胳中痛。 补充:该病表里皆虚,腹中痛,夜梦遗精,四肢酸疼,咽干,口燥。(徐灵胎云),此由津液少,非有火也,手足烦热,(或现冷状),心下悸,恶寒,恶风(或发黄)脉弦急,(或浮大而?,按之则空虚)腹软弱无力。 立方意义:表虚,如“桂枝汤”证,而里虚腹痛加强,虽有甘草,大枣,滋养和缓。生姜,桂枝,湿熟通阳。芍药,平解挛结。但治表虚有余,补里虚则不足,必须再以湿性而富於滋养兼能缓中补虚如胶饴者为君。督率桂,姜,草,枣,芍药等佐使。尽力补充内外诸虚。则以上所有各证状,皆可涣然消失矣。 治疗标的:以“桂枝汤“证出现贫血,虚弱,腹痛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证治准绳》:治痢用本方,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有神效,其脉弦急,或弦大而?,按之则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是也。 李东垣:“桂枝汤”,治表虚,“小建中汤”治里虚。又:以桂枝易肉桂,为治感寒腹痛之神药,如中热腹痛,去桂,加黄芩。 《续名家选方》:喘急,塞迫欲死者,“小建中”加薤白,熟附子。 《眼科锦囊》:眼痛,如神祟,多服本方则痊。 《张氏医通》: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以提肺气之陷,寒热自汗,加黄芪。 《赤水玄珠》:张二尹近川翁,始以内伤外感过服发散消导之剂,致胃腕当心而痛,六脉皆弦而弱,此法当补而敛之也。白芍药,酒炒,五钱,灸甘草三钱,桂枝一钱半,香附一钱,大枣三枚,饴糖一合,煎服,一帖而瘳。 诸家绪论:《医方集解》:昂按此汤,以饴糖为君,故不名桂枝芍药而名建中,今人用“小建中”者,绝不用饴糖,失仲景遗意矣。 《治病法轨》:脾阳不运,胃痛呕吐,右脉虚,加陈皮用之。 某君治虚性盲肠炎,去饴,加陈皮,木香,云有效,附此待证。 《医方考》:“小建中汤”,宜用肉桂,枝则味薄,故用以解肌。肉则味厚,故用之以建中。 编者按:谭次仲编,《肺病自疗法》推重“小建中汤”,为治肺痨之第一方,萧屏所编《肺病自疗》,亦云“小建中汤”治痨病极妙,沈仲圭氏於其所著《中国经验处方集》,谈及肺结核治法,略谓,以甘寒养阴为治痨病常法。至因病情变化,舍甘寒而投辛温,要为例外权法,藉以矫正谭萧之说是矣。惜未能将例外权法之“小建中汤”,方证加以说明,系属一种阳虚证,在多种虚劳病中,占极少数,如果有此证,自以用之为宜。 简侯:曾忆及我邑徐克明君语我云,幼年罹虚痨病,咳嗽,腰痛盗汗,医不能疗。往刘星伯先生处(时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书)为开“小建中汤”一方,服数帖后即愈,是“小建中汤”诚为治疗阴虚者虚痨妙剂。宜其为谭萧二氏所称道,若不详辨其真实证状,而错用于阴虚证之虚痨,则危险甚大。徐灵胎氏云,此方治阴寒阳衰之虚痨,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庸医误用,害人甚多。求真氏云,余往年用黄芪及建中剂於肺结核而招失败,我则以为若遭遇阳虚证之病者,以甘寒养阴常法治之,其招致失败,亦无不同,医者其屏去主观论治可也。 凭证使用:虚弱小儿夜尿证,夜啼证,慢性腹膜炎之轻证,神经衰弱,滤胞性眼结膜炎,乳儿之海尼亚,动脉硬化证,眼底出血证以及肺结核之慢性经过中结核性关节炎等。(《临床实用方剂》)。 “小建中汤”证,而正气不足,多自汗,盗汗者,加黄芪,《金匮》名 黄芪建中汤 即於“小建中汤”内,加黄芪5.5,煎法,用法,同前。 证状表现:原文:虚痨,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补充:正气不足,脉见迟弱,腹里拘急,自汗,盗汗,或有微热,或咳,或下痢,或腹痛,身痛等。 立方意义:前“桂枝汤”证因出黄汗而加入黄芪矣,兹“小建中汤”仍系“桂枝汤”加味之方,上因自汗,盗汗等,而加入黄芪,盖以黄芪能健血液运行,走肌表则能上汗,资水道则能利尿,其中含有一种胶质与不溶性粘液质,具甘温滋补和气血之功,故既能利尿,亦能止汗,且能止痛,合胶饴,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等,尤能通血脉,固腠理,和营卫,补虚,缓痛,调健胃肠,而制泻痢。 治疗标的:以正气不足,腹里拘急为主标的,其他各证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治病法轨》:小儿肺风疾喘,本方加半夏,茯芩,无不愈者。 《名医类案》:丹溪治一女子十余岁,因发热,咳嗽喘急,小便少,后来成肿疾,用利水药得愈,然虚羸之甚,遂用黄芪建中汤,日一服,一月余遂愈。 《方函口诀》:此方,用於虚痨之证,腹皮贴於背,无热而咳者,然或有微热者,或汗出,或无汗者,俱可用之。 和久田氏:余之用黄芪,不必汗之有无,但得肌表乏正气者,即不误矣。 诸家绪论:《丹溪心法》:“黄芪建中汤”桂枝改用肉桂,《济阴纲目》: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或恶寒,腹痛,本方桂枝改用肉桂,虚甚,加附子。 《医宗金鉴》:少血,荣养衰弱者,经行后,出血过多者,用本方。 《外台秘要》:引深师,本方加入人参,半夏,治虚痨腹满,食少,小便多。 益吉东洞:“建中汤”缓化气血湿滞之毒,“黄芪建中”皆用於气血湿滞,百脉弦急而自汗盗汗者。 编者按:叶橘泉氏说:(上略)各因人之体质不同,而病状遂异,此体质性治疗,在慢性疾患中,自有其真实性的理据,与不可否认之价值,斯言也,颇折中至当,谓为治虚痨病不可用者,盖未遇此病证故耳。如遇此病证,乌能舍之而不用哉。 凭证使用:贫血衰弱者之虚痨病,产后虚弱,小儿喘息,产后失血,及其他具有本方证之患者。 “桂枝汤”证,而呈贫血之瘀血证者,加当归,《金匮附方》名。 内补当归建中汤 当归7.0,桂枝、生姜、大枣各5.5,芍药11.0,甘草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按:原文:方后有云,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入於火上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纳阿胶,若无当归,以芎(草头下穷)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为此方加味法及代替法。 证状表现:原文: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呼吸少气(呼吸困难之状),或苦少腹中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 编者按:产后腹中刺痛,少腹急痛之证,多系瘀血积滞之故,以右属气,左属血言之,当以左侧腹部挛急为甚,少腹血滞,当有软弱瘀血之块形沉着,呈贫血虚状之观,自属显然。 立方意义:贫血证当补血,瘀血证当行瘀。若由有瘀血之故而呈贫血之状者,以驱瘀为主,虽然,妇人产后,瘀血之酿成,以属於虚者为多。本方,桂枝合芍药,有驱瘀血之能,生姜,健胃散寒,大枣,滋养和血,甘草,缓急止痛,此“桂枝汤”方证也,再加当归,以通达血液,既行血,又补血,去瘀生新,补虚缓痛,为治产后虚羸瘀血作痛之妙剂。 治疗标的:以左侧腹筋挛急,少腹有软弱瘀血块状而呈贫血虚赢不足之状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漫游杂记》:一妇人经水至年五十余不断,血下三倍於常人,面目黎黑,肌肤甲错,晕眩,日发四五次,数步难行,呻吟不寐,脉沈细而腹空胀,心下暨肚腹各有一块如石,与“当归建中汤”,日服二帖,五十余日,只觉晕眩稍减,又数日,左足发肿毒,暴热来去三五次,医与“三黄汤”,晕眩大发,卒厥欲死,仍令服“当归建中汤”数百日,竟得身体滋润,徐徐以艾炷,令再服“建中汤”半岁,晕眩不发,日行数百步,血减於前,每日轮灸脊际。终与“建中汤”一年许,血来减半,皮肤生津液,又经一年,能徒步行远路。 《类聚方广义》:诸疡脓溃之后,荏苒不愈,虚羸烦燥,自汗,盗汗,稀脓不出,新肉不长,若恶寒下痢,四肢厥冷者,加附子。 诸家绪论:《外台》引《必效》,“黄氏建中汤”加当归,人参,治虚痨,下焦冷,不甚渴,小便数,若失精,加龙骨,白敛。 编者按:黄芪,当归,二味合用,后世方称为“补血汤”,合加於“小建中汤”,称为“归芪建中汤”。 简侯:曾治一腹痛经久之男子,手足不温,见风毛戴,夜或自汗,面色无华,行动少力,脉两手沉迟,咽口皆感干燥,间发干咳,医治无显效,自诉时有气块发现作痛,按之似有似无。大便溏,或间日一次,食欲不振,为拟“归芪建中汤”加饴糖,地黄,有二十余帖而就愈。 凭证使用虚弱者之腹痛,自汗,盗汗,贫血,晕眩,慢性溃疡各病,妇女月经病等。 “桂枝汤”证,多汗,恶寒,恶风,或支节痛,体痛,难以转侧者加附子,《伤寒论》名 桂枝加附子汤(叶氏录验方,名救汗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附子2.5。煎法,服法同上。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补充:由误汗后,阳虚,恶风,恶寒较甚,头痛,发热较减,小便难,口中和,四肢拘挛疼痛,手指不温,汗续续出,身重,难以转侧,小便难,脉浮虚,或沈细迟缓。 立方意义上方加热性附子,以振奋内脏组织机能,挽救其寒冷,衰沉之象。与姜、桂等物协作,则和营卫,祛虚风,补阳气,再有大枣,芍药,和缓其挛急,滋养其经络。可以止漏风,除阴寒,利小便,而弭疼痛,用为固表回阳之剂。 治疗标的:以桂枝证,阳虚,汗出,恶风,四肢沈惰,或拘挛、麻痹,疼痛,脉迟微为主标的而之。 诸家经验谈:《本事方》: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用第七证“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疝气证治论》:予右足火指痛,物触之痛甚,强踏亦难忍,择方服之,无验,药贴薰洗,亦无寸效,一日疝上,充塞心下,疼痛剧矣。即服“桂枝加附子汤。三帖而腹痛止,趾痛亦去,后历数月复发,治之如初,而趾痛忽止,於是全愈。 又:一妇心痛五年,诸药针灸皆无效,诊之,心下痞硬,正是积也……,极知疝客心脾邪正相争,故上冲心下而痛,先予“桂枝加附子汤”和其疝。疝和而后以手法散其余邪,心脾痛全已。 又:一老翁,手臂疼痛,自以为痰,他日,心腹痞硬,或腹中拘急,与此汤,病已。 诸家绪论:《千金方》:治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此汤。 《奇正方》:霉毒,骨痛,偏枯,口眼歪斜,寒疝,腹中冷痛者试效。 凭证使用:疝气,漏汗不止,神经痛,足腓肠肌痉挛,下肢运动麻痹,半身不遂,衰弱体质者之汗出过多,风湿骨痛等。 “桂枝汤证”项背有强急之状者,加葛根,《伤寒论》名。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4.0,葛根9.5。煎法,用法,同桂枝汤,但不须啜热粥。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肩胛拘急挛痛之状)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立方意义:葛根含淀粉质,有解表生津,镇痉之能,加入桂枝汤队伍中,暂作主帅,督同全队,进入太阳风邪郁结之处,一以解散风邪,一以滋养筋脉,则痉挛强急之证,自缓解矣,前人称为太阳病项背强者之主剂。 治疗标的:以项背强急,有汗,为主标的。发汗,自汗,头痛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编者按:此方,原系桂枝汤之有自汗证者,如其无汗,则加入麻黄,成为“葛根汤”矣,古今医家,於项强几几而无汗者,大率用“葛根汤”,此方遂少显著。 凭证使用:麻疹初期,痢疾初期及因风湿骨痛等而有自汗项背等拘挛疼痛之状者,均得应用之。 “桂枝汤”证而有身体强直几几之状,口燥渴者,加栝蒌根,《金匮》名。 栝蒌桂枝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栝萎根7.0。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其证备,体身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补充:脉不浮而反沉迟,头项肩背及身体全部,有轻度强直性痉挛现象,亦必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口燥渴,或咳等之证。 立方意义:本证患者,因身有虚热之故,致使脏器感到枯燥。於外,发现轻微强直性痉挛。於内,则现口燥口渴之象,故用桂枝汤以除太阳风邪,加用栝蒌根,以润枯燥,通津液而除虚热。 编者按:此方,有谓当用葛根者,因其证有身体几几然之故,其言颇可信,但我有不同之管见,至希有道正之,“桂枝汤”有项背强几几,脉浮数之证,加葛根以外散其表邪,此证身体强直几几然,脉反沉迟。诚如尤氏所谓,风淫於外,而津饬於内者,故加栝蒌根,兼滋其内,则不同也,若谓见几几然,尽可加葛根,亦尽可加栝蒌矣,何以加“葛根汤”内不加栝蒌,而此方内不加葛根,非不知加,不需加也,况栝蒌根,亦含有多量淀粉,与葛根同,而润燥之功较胜。於此可见古人立方之精,用药之严,洵足为后人取法。 治疗标的:以有“桂枝汤”证而身体全部现轻度强直痉挛,身热,汗出,口燥渴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三因方》:治伤风,汗下不解,郁於经络,随气涌泄,衄出清血,或清气道闭,流入胃管,吐出清血,过寒凝之,色必瘀黑者,於本方加川芎等分。 编者按:陈修园以此方为治痉病之主方。唐宗海谓:系兼治太阳病伤寒证之方,非主方也,就上两说,加以管见而判定之。按《金匮》既载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本条脉反沉迟,此为痉,盖痉脉本弦,今不弦反而沉迟,则此痉非属痉之正病可知,其亦得名之为痉者,以其有身体强直几几然之状,与痉病相类耳,此由热邪郁闭,销铄津液所致。小儿往往因热而发昏沈如惊风之状者,用汗剂开泄腠理可愈,此症太阳证?,身有自汗,惟身体组织中水分消失,加用栝蒌根以滋润之,则经脉不燥而痉状可解矣,唐氏谓,兼治太阳伤寒,可从。 凭证使用:感冒,头痛,风湿骨痛及轻度痉急等,而有津液枯燥外现虚热之候者。 “桂枝汤”证而有胸满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伤寒论》名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厚朴、杏仁各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又: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补充:“桂枝汤”,下后,表邪未解,咳嗽多稀痰,气逆上喘,身有汗而微,胸腹膨满,脉见浮滑。 立方意义:以“桂枝汤“解表,厚朴治胸腹膨满,杏仁治咳逆上气,解表和喘满兼治,原非专治喘也。此下之喘,与夙患喘,(喘家)均由外感所引起,今为除其外感,兼治其引起之夙患,从证用药,应如是也,若其无太阳病证而喘,则非适用此方可知矣。 治疗标的:以具有太阳表证,兼喘息,胸满,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本事方》:一武臣患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仓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 凭证使用:气管炎,及支气管喘息,具有“桂枝汤“证而兼胸满者。并宜用於老人感冒咳喘之证。 “桂枝汤”证而有心下痞硬,或拘挛及喘者,加人参,并加芍药,生姜量。《伤寒论》名。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大枣、人参各6.0,芍药、生姜各9.5,甘草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补充:身痛,脉沉迟,或呕、或胸腹拘急,或下痢,心下膨满,按之有凝结物状而无痛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立方意义上方,加生姜量,以散内寒,而止呕吐。加芍药量,以和血脉而缓挛急,再加人参,健脾胃而强心脏。以原有桂枝,通血脉,驱外寒。甘草,大枣,缓痛补虚,合治内寒,外寒,降水气,止呕吐,散痞鞭,解挛急,则证去,而病自除。 治疗标的:以具有桂枝汤证者之虚性心下痞鞭,少腹挛急,呕吐、身痛等,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续建殊录》: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投之,得利。於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闭,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先生(吉益南涯)诊之,心下痞鞭,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低,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三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 编者按:大便不通,原因颇多,非可以一例用通利药治之,必须凭脉证,腹证,知其症结所在,而后采用合法之剂,或兼与适当之外治法,若因热用凉,因寒用热,寒热不显著者,用平温之剂,此治一般疾病之常法也,若本寒而用寒,本热而用热,违反病情,未有不致人於死地者,此老人具有虚性心下痞鞭,上逆头眩之证,其脉当系沈迟,一般医者,不加辨证,遽用峻下药以通大便,病人虽未致死,但已见冷痛,难卧,面赤等危殆之象,大便究未能通。南涯氏仅按其证状治疗,不通大便,迨证状既解,而大便遂亦自通,与其谓方剂之神妙,无宁谓善於辨证者使用方剂之神妙耳。 凭证使用:虚弱者之感冒,胃弱,胃痛,及风湿骨痛,汗后呈心脏衰弱现象者。 “桂枝汤”证而胸腹有动悸者,加龙骨,牡蛎,《金匮》名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甘草、桂枝、芍药、大枣、生姜、龙骨、牡蛎各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清,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补充:有多梦,耳鸣,惊惕,腹胸动悸等证。 立方意义:以“桂枝汤“治阳虚冲逆,和营固表,,加牡蛎,龙骨,收浮阳以温肾,敛心神而?精,肾温则水升,心宁则火降,水升火降,则营卫和谐,诸证有不敛手而退者哉。 治疗标的:以神经衰弱者之胸腹动悸,阳虚失精,脉芤动微紧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类聚方广义》:禀赋薄弱之人,色欲过度,身体羸瘦,面无血色,身常有微热,四肢倦怠,口舌干燥,小腹弦急,常服此方,保啬调摄,严慎闺房,则能肉生於骨,可望回生。 又:妇人心气郁结,胸腹动甚,寒热交作,经行常愆期,多梦惊惕,身体渐就羸瘦,却似痨瘵,孀妇,室女情欲妄动而不遂者,多有此证,宜此方。 《橘窗书影》:一青年十八岁,患遗尿数年,百治罔效,下元虚寒,小便清冷,且脐下有动,易惊,两足微冷,投以本方,兼服“八味丸“数日而渐减,服经半年而愈。 又:和田东郭用此方,治愈高?老臣之溺闭,服诸药无效者。余用此方,治遗尿,屡屡得效,古方之妙,在乎运用,当精细之。 诸家绪论:《外台秘要》引《小品》,“龙骨汤”(即本方)疗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息,隐处寒,目眶疼,头发脱落者。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分,附子三分,炮,名“二加龙骨汤”。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 又:引深师:“桂心汤”(即本方)疗虚,喜梦与女邪交接,精为自出方,一名“喜汤”,忌同《小品》。 凭证使用:神经衰弱,遗精,遗尿,或夜惊证,忧悒感,歇斯的里,舞蹈病,阴冷,失眠,或多梦等证。 以下系桂枝汤之变方 “桂枝汤”证而有贫血腹痛,手足厥冷,小便不利者,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伤寒论》名。 当归四逆汤 桂枝、芍药、大枣、当归,细辛各5.5,甘草、通草各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补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或脉弱,或弦而迟,或弦而?左脉多见虚弱,头痛,腹挛痛,肢体有酸痛感,尤其腰筋及两侧,按之觉痛,妇人经前痛,或血气痛,腰背感冷,舌质多淡白。 立方意义:此方包含“内补当归建中”之意,有行血,养血,散寒之功。其名为四逆汤者,以四肢有厥冷,脉细欲绝之故,此由於血液不足,体质虚寒,心阳不能敷布全身经络所致。故用当归,温中补血,芍药,缓急和血。桂枝,温经通络。甘草,缓急补虚。木通,利关节,通九窍。细辛,散风湿,降疲痛。大枣,和营卫,生津液。今编成整个队伍,不但有止痛功能,更有温寒,通滞,活血缓急,补虚诸作用。 治疗标的:以有虚实寒贫血之体质,右血分闭塞,腰腹挛痛,手足冷,尿利少者,为主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幼幼集成》:“当归四逆汤”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 方舆?:“当归四逆汤,用於下纯血痢之血便,伤寒下血,虽为恶候,然非痢疾之下血,可以此汤愈之。 《百?一贯》:休息痢,有因疝来者,此时有用“当归四逆汤”者,黑便与血交下,“当归四逆汤”有效。 又:五更泻,有用“当归四逆汤”“真武汤”等者。 《治疗杂话》:治经水不调,腹中挛急,四肢酸痛,或一身习习然如虫行,且头痛者。 清?玄道:见翁,治冻风(即冻疮)用“当归四逆汤”,奏效速。 《中国内科医鉴》:痢疾,腹中不痛,但下瘀物者,此方为宜。 诸家绪论:《方函口诀》:此方虽为治厥阴表寒之厥冷药,然原系“桂枝汤”之变方,故用於“桂枝汤”证之血分闭塞者有效。 清川玄道:本方专以外发寒邪,非如他“四逆汤“专救里寒也。 《时氏处方学》:当归四逆汤,余用以治血凝气滞受寒之肿疡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尤佳,此为活血补血温经通脉泄闭之剂。 《伤寒大白》:此方,全在养血散表,实非阴证温经治法,家秘,加川芎,葱白,助其通阳和阴,作汗外解。 凭证使用:脚气,肾脏炎,轻证尿毒证,轻证子痫,头痛,肩凝,胸痛,咳嗽,肾脏疼痛,下痢,腰痛挛急,手足挛急,梅毒等(《汉方新解》)。 “当归四逆逆汤”证,有久寒胸满,呕吐(时吐清水)脉细欲绝者,加吴茱萸、生姜,《伤寒论》名。 验案分享 男孩,8岁,中午吃冰糕,左侧肚子疼,嘴干,右寸脉浮数,大便不干,冷 桂枝3炒白芍2生姜3大枣3甘草2 男,35岁,因吹空调左侧小肚子疼,嘴不干,脉浮数,不拉肚子,不呕吐,出汗 桂枝2白芍3甘草3大枣3生姜3 女,34岁,晚上尿多,三点醒,月经提前,嘴唇乌黑,舌质紫暗,嘴干,拉肚子,白带多,脉浮弱,吃多了就撑,怕冷,不会出汗,血压很低,脸上都是班 桂枝3茯苓3泽泻2白术2猪苓1干姜3车前子3覆盆子2 女,24岁,生了宝宝三天肚子疼,饮食少,三天未大便,也不想解,小便正常 桂枝2白芍3甘草2金银花2连翘2鱼腥草2乌药2大腹皮2槟榔1生姜1大枣3 患者男87岁,血压高心脏病,头稍晕,纳差,尿频尿急尿不痛,夜尿多,一夜小便14次左右,口干不苦不渴怕冷,大便正常,主要想调理尿频尿急夜尿多 桂枝4茯苓4泽泻2白术3猪苓1白茅根4黄芪3 患者女45岁,月经不调月经量少,有颈椎病,眠差,尿频尿急尿不痛,夜尿多,晨起口苦口干不渴,怕冷不怕热,大便饮食正常,主要想调理夜尿多尿频尿急 ?桂枝2茯苓4泽泻2白术3猪苓1白茅根5车前草2 女,28岁,不孕症,盆腔炎,盆瘀征小腹偶有疼痛,月经周期正常,饮食二便正常,睡眠不佳多梦,脉细数 ?桂枝1茯苓2桃仁1红花2益母草3当归2川芎1菟丝子2沙苑子2车前子2覆盆子1 患者,女14岁,打去年秋天开始就是低烧,早上起来38.5中午,下午37.5,医院也看过好多中医吃了好多西药中药,就是效果不好,只要换衣服,洗头就开始烧,胸痛,浑身无力,饮食,大小便正常,无口苦口干症状 黄芪2桂枝2白芍4甘草2大枣3生姜2 患者女55岁,今天左侧牙龈肿痛,肾上腺囊肿切除术后10天,口不干不苦,平时无怕冷怕热,近几天有时出虚汗,大便一日2次,稍粘,饮食睡眠正常 麻黄2桂枝2葛根3白芍2细辛2石膏3生地2 男31岁,工地工人,中午在露天地睡觉,冻醒,感觉身体不适,来诊。主要是躺不下,头发懵,头胀脖子发胀。不发热,不害冷。昨天晚上有恶心症状,现在不明显,口不干不苦,眼发胀 ?麻黄1桂枝4葛根4生姜2大枣3甘草2 女44岁前天嗓子痒,有点咳嗽,昨天夜里咳嗽的厉害点,白色泡沫痰,口干,咽东西感觉嗓子不舒服,前两天大便有点干,这两天好了。小便正常,怕冷,活动后出汗。想治疗咳嗽。既往有哮喘。 麻黄1石膏1杏仁1甘草2桂枝1茯苓2生姜2大枣2 女孩,14岁,发烧,昨天吃冰的,大便干,冷,脉浮数,出汗 麻黄1桂枝3石膏2杏仁1甘草2大枣2生姜3 男孩,2岁,发烧。不咳嗽,手温,出汗。大便干,夜里睡觉翻腾。吃饭吧不多,经常生病 麻黄1桂枝2葛根1茯苓1生姜2大枣1甘草2炒莱菔子1 男孩,2岁多,鼻子不通,趴着睡觉,早上起来轻微咳嗽,吃饭可以,手脚热,脉浮,说话太不清楚 桂枝2生姜2甘草2 男孩,2岁,高烧四十多度,用退烧药,满头大汗,手湿,大便稀,肚子胀,喉咙哑 麻黄1桂枝2茯苓2生姜2大枣2甘草2 女孩,19岁,喝水都会胖,懒,嘴不干,大便稀,怕冷,双脉沉摸不到。右侧关脉稍微鼓一点,月经后错,量不多,有黑块。 桂枝2茯苓2桃仁1红花2益母草2黄连2木香1炒白术2薏苡仁2枳实2 女,7岁,呕吐,冷,不发烧,手冰凉,不拉肚子,有时候大便干,嘴干 桂枝3生姜3竹茹2白芍1甘草1大枣2 男,36岁,肩膀凉疼,头晕,睡眠不好,左关脉浮如豆,右脉紧细,怕冷,大便不干,以前有乙肝,男科说也不太好 桂枝2茯苓2桃仁1红花2当归1赤芍3鸡血藤2桑枝3姜黄2 男,30岁,上火多,嘴喝水不解渴,脉沉弱,大便稀,胃不好,饥吃不下去饭,怕冷。 桂枝2茯苓3炒白术2苍术2薏苡仁2甘草5黄连3木香2 女孩,3岁,白癜风,半年前因为蚊虫叮咬引起来的,大便不太干,手凉,半夜睡眠闹人,因为吃西药经常爱睡觉 生地1女贞子1何首乌1白芍1归身1丹参1豨莶草1防风1炮山甲1蝉蜕1丹参1乌梅1蒺藜1 女,40岁,右肩膀痛,抬不起胳膊,做核磁是里面有增生。嘴干渴,稍微怕冷,其他正常 桂枝3茯苓2泽泻1薏苡仁3葛根3赤芍3红花2芒硝1 男孩,6岁,发烧,冷,头疼,流清鼻涕,打喷嚏,嘴不干,中午吃冰糕,大便干。 麻黄1桂枝2葛根2生姜2大枣2 女,78岁,嘴干涩,睡眠差,怕冷,大便有时候干,没有力气,腰疼腿疼,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放几个支架了。右脉缓濡。左寸脉紧细数。治口干 人参2桂枝2茯苓3熟大黄1 女,29岁,头疼,鼻塞头疼流清鼻涕,右侧头最疼,脉浮,大便稀 麻黄2桂枝4茯苓2生姜3大枣3甘草3 男,54岁,咳嗽吐白痰,嘴干渴,怕冷,右脉浮滑数,大便稀 麻黄1石膏1杏仁1甘草2桂枝1茯苓2桔梗1 女,40岁,尿频尿急尿不尽,腰酸疼,嘴干渴,右脉紧细,左脉弱,头晕 怕冷,尿检查有白细胞红细胞,输液几天,越来越严重 桂枝3茯苓4泽泻2白术2猪苓2白茅根5鱼腥草3 女,28岁,月经隔一个月来一次,开始量很少,后来多还有黑块,嘴干渴,大便干,怕热,出汗,没力气,睡眠差 桂枝2茯苓3桃仁1红花2益母草3当归2川芎1香附1郁金1 男孩,2岁,感冒咳嗽不发烧,流鼻涕,手温,肚胀,趴着睡觉,有点拉肚子。 桂枝1杏仁1葛根1生姜2 女,53岁,右侧耳朵挂钩炎,嘴干渴不想喝水,怕冷,大便正常 ,睡眠差做梦多,右脉弱,左关脉浮数,夜里小便几次,治嘴张不开 桂枝4茯苓3白术3防风2葛根3忍冬藤3 女孩,6岁,发烧咳嗽冷,手冰,大便正常,吃饭不好,怕冷 麻黄1桂枝2桔梗1甘草2杏仁1桔梗1生姜2 男孩,6岁,高烧,大便干,咳嗽有一点痰,怕冷,脉浮数 麻黄1桂枝2葛根2生姜3大枣2甘草2 男,58岁,咳嗽四个月,现在是晚上咳嗽,有黏痰,有时候黄痰,白痰,干咳也有,喉咙像破锣,嘴干,怕冷,大便稀,左脉紧,眼昏,入睡困难 麻黄1桂枝1茯苓2杏仁1甘草2僵蚕1薏苡仁2鱼腥草3 注明;所用剂量为颗粒剂。 按语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病无常态,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万世不变之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fyl/7612.html
- 上一篇文章: 杨军善携手康庄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