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河南12从白马寺到郊野古墓
洛阳另一处不可错过的地方是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老城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现存的遗迹为元、明、清所留,与少林寺、相国寺、风穴寺一道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寺”。洛阳白马寺记载着中国佛学历史上的许多个第一次: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中国第一座古塔是白马寺内的齐云塔,中原第一座比丘尼道场是寺内的齐云塔院,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白马寺,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收藏于白马寺,此处也是中国最早的译经道场,中国第一个汉人和尚在这里受戒。 从洛阳火车站可以乘坐56路车到终点,我大概来的不够早,买票的游客排起了长龙。 先看一下白马寺的游览图 中国第一古刹牌坊,外面是川流不息的马路 白马寺正门(这是我游览出来时拍的,游客才少些)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派使者出使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八年,使者在大月氏国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恳请两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两位高僧和使者一起,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汉明帝十分高兴,安排他们在官署“鸿胪寺”暂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下令兴建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日后成了中国寺院的泛称。两位高僧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门前的白马是宋代石雕马,形象温和驯良,做低头负重状 院内香火鼎盛 大雄殿,殿内的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元代“夹纻干漆”造像,是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拨过来,既是镇寺之宝,也是国家珍宝。 相传印度有所谓“行像”传统,就是于宗教庆典时迎请佛像到寺院外。由于夹纻质轻,利于携运,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行像的传统流行于中国,夹纻之法随被广泛应用。其特点是重量轻、造型美、色泽鲜、耐酸碱、耐高温、防腐防潮、坚固结实等。 夹纻,“纻”在《说文解字》中说:“属,细者为絟,布白而细曰纻。”简单来说就是丝绸苎麻缠裹的佛像。先用泥塑一个泥胎,用丝绸麻布缠裹裹大漆、阴干,反复多次多层缠裹丝绸麻布,完全阴干后形成坚固形象,用特别工具将内胎敲碎取出留下丝绸制作的中空佛像。可以说,“夹纻干漆”造像法是最早的翻模技术。 夹纻干漆的工艺史载东晋时期就已经被应用在佛教造像上,据说是大约公元年由东晋著名的画家、雕塑家戴逵发明,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每件成品均需数十道工序,所耗材料昂贵且成功率低,这种技法至唐时兴盛,明代以后逐渐失传。 罗汉大小约为1.5-1.6米高,与真人相似,据说夹纻干漆佛像重量只有3-5公斤,但这些罗汉的佛像与底座连在一起,底座内有经书,有些导游说重量是35公斤,不知佛像真重如何。 由于殿内不允许拍照,以下是网络图片。 细节图片 这尊罗汉是唐僧 寺内景观 印度高僧住过的地方 公元二世纪,中国佛教传入越南;四世纪后期,传入朝鲜;六世纪前期,传入日本。十九世纪后期,传入欧美,时至二十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发生越来越重大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说洛阳白马寺就是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实至名归。 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场—齐云塔院 中国第一古塔齐云塔,创建于公元69年,初建为木塔,后毁于雷火,现存为金大定十五年(年)所建,高35米,共13层,距今已八百多年历史。 公元年,武则天下令广修白马寺,这是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其山门直抵洛河北岸,僧人多达三千多人。 寺内院落内的狄仁杰墓 19世纪到21世纪初,印度、泰国、缅甸政府相继出资在白马寺兴建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从白马寺出来,烈日炎炎,我原本计划是去洛阳古墓博物馆,这时也踌躇了一下,盖因古墓博物馆在西边,靠近机场,由于附近都在修路,过去的交通非常不便。但是抵不过我那强烈的好奇心啊,就是要去看看这座别具特色,绝无仅有的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古墓博物馆。 于是我坐车回到洛阳火车站对面的客运站,然后从客运站外围搭乘孟津方向的路车,上车我就跟司机说了自己想去古墓博物馆,于是在20多分钟之后,司机就在那条大路边让我下了车,告诉我对面的路口走进去,道路两边围蔽施工,根本看不到巴士站牌或者站台。在路口,我也没有看到三轮车之类的,行人寥寥,看地图走进去还有1-2公里,于是,走吧! 走的都是这样的乡村道路,坑坑洼洼的,两旁种满了庄稼,恍然就有郊野的感觉,如果夜色深了,是不是会真的觉得走在了盗墓的路上呢? 还好走了大约半小时就看到了博物馆砖红色的屋顶和大门 洛阳古墓博物馆建于年,后来更名为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我还是觉得原名更有吸引力。建筑物柱子上的油漆都剥落了,毕竟是小众博物馆,参观者还是比较少的。 洛阳古墓博物馆近北邙山,说它是山,实际上是绵延百里的黄土丘陵地,背山面河,地势平缓,土厚水深,素为风水之地。俗语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多少帝王将相,名人雅士长眠于此。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如今的邙山墓冢累累,星罗棋布,分布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个朝代24座帝王陵以及陪葬墓群,形成了邙山厚重的墓葬文化。年解放以后,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墓葬,从中精选出九个朝代25座,集中搬迁复原在邙山上,建起了这座洛阳古墓博物馆。古墓博物馆分为三大展区——历代典型墓葬、北魏帝王陵、壁画馆。 复原的古墓都是采用原来的材料,异地复制,整个展区是个正方形,古墓分布在地下,按年代分列,入室门低矮、昏暗,透着寒气,如众人所想的那样,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或者说,很多来参观的人不都是冲着这个来的吗?我来的不巧,因为暑假,不少学生结队来参观,反而多了热闹的气氛。 在这里,能够了解一些墓葬文化还是很好的,博物馆不需要门票,租用讲解器需要20元钱。 门上的雕刻 石门上的铺首衔环 北魏孝文帝孙子的衣冠冢,略显寒酸 唐代墓里的唐三彩镇墓兽 如居家门楼的墓门,反映了古人“事死如生”的思想 壁画 这幅画有点诡异,后来看介绍,原来是为了突出景深,表示门后还有庭院深深 壁画轻灵 在壁画馆可以看到深藏地下的古代壁画,按时间顺序,馆内展示河南省(主要为洛阳地区)出土的墓葬壁画53组90余幅和彩绘雕砖。时间跨越西汉、新莽、东汉、北魏、唐、五代、宋、金等8个朝代15座壁画墓。 目前我国发现的古代壁画墓仅一千座左右,在全国数十万计的古墓中,所占比例很小,这里的壁画题材内容丰富,人物色彩艳丽,花鸟形象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状况,令人流连忘返。 天界图,联想到马王堆的T型帛画,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处 驼马出行壁画,描绘了胡人的服饰装扮,出自唐代的古墓 花鸟画 八字眉,两颊画对称的斜红,此妆又名“啼妆”,是唐代晚期最流行的妆容之一。 行叉手礼的男侍,当时《长安十二时辰》正在播放,里面也为我们普及了叉手礼 我很喜欢这些壁画,生动形象,都是珍宝级的。 最后要去看看由实地发掘的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虽然已经被盗窃一空,其气势壮观,结构完整,墓室内风格朴实,色调雅素,保留了鲜卑族的墓葬特点。 长50米的墓道 墓门两边的石武士 墓室内部高耸的穹顶,形似帐篷,但早已被盗一空,连棺木都没留下。 邙山北魏帝陵位置图 从博物馆出来,太阳快要下山了,我在门口又捡了一个游客,他是打出租车来的,茫然不知该如何离去。我们找了个三轮电动车送到路口,然后路边招手招呼路车,随时就上车回到洛阳火车站。 旅行Tips: 1、可在洛阳火车站对面乘坐56路到白马寺总站,路程有点远要1小时。白马寺票价35元,游客很多。 2、可从洛阳火车站对面的客运站外围乘坐路车到古墓博物馆(提前跟司机说),车费2元,路程大约20多分钟,只到大路边,从路边走进去大约半小时,土路。 3、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免门票,建议要租讲解器,20元,周一闭馆,开放时间上午9点到下午5点,出来时可以在门口坐三轮车到路口或者走路,三路车一般10元。到路口路边等路车,扬手即停。 4、建议去之前可以先看看一下两部纪录片,了解其中的历史和故事。 博物馆之夜—邙山墓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csjg/5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法拍房一年多了百万套房地产狂欢的日子结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