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路上的日子
那些在路上的日子作者主人公:(网名:飞狐;真名:胡烈忠:广东客家人,自由职业者,爱好写作,户外。)个人新浪微博:旅行者胡璃 那些在路上的日子: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旅行时起初也曾有过动摇,也曾漫无目地的走在每一个角落,也曾经在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停下自己的脚步,不知道走哪一边,也许每走错一次,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时的我们走在路上,心中也许会有着无限的迷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奋斗,在走的过程中就会领略到不一样的风光,收获到很多。而我也是这漫漫长路中的一员,在路上慢慢寻找和收获一切未知的东西,在慢慢成长。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上路吧,寻找那个更可爱、更勇敢、更真实的自己。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的不同的人,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着你的人生。 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生命,不长不短,刚好够用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而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在内心,我知道,每次旅行最能打动我的不是风景,更不是繁华的城市和故作姿态的头衔与表象,而是人,你在路上遇到过的那些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认同或者不认同但平凡生活着的人。正是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航迹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并充盈着你的人生。 一个人的财富不是指你有没有财产,而是指你有没有灵魂。 如果,我是说如果,你也曾经偶尔在寂静的午夜发觉自己失却了灵魂而感到虚弱无助,请去路上,找它回来。 我相信,上帝造出了那一片无缝的沉沉黑夜,也注定要造出几颗寥落的星星,那么自顾自地闪烁着光芒,并不指望照亮整个黑夜。 旅行是最热闹的孤独,是一场内心的出走;旅行是一部电影,笑中带泪;旅行是一首没有伴奏的歌,五音不全,旁人全听它不懂,只剩下垂垂暮年的你,独自蜷缩在摇椅上的毯子下面,露出不易察觉的最后一丝微笑。 旅行,修行 旅行的时候,我经常意识到自己平素活得是多么的不完整。 宿雾的码头,性感的柴油味与海的味道,沉重的背包压住肩膀,天空阴沉,大片乌云线条柔和,心情平静。但同时也让人充满期待而不由得兴奋莫名。海面上飘过的是,阴沉天气里像大提琴一样微微忧郁的稀少浮云,像太轻快而易逝去的悠远的调子。 大海,和与大海朝夕相处的老旧船只的气味,像熟络又配合默契的一对乐团搭档。如果没有暴烈狂放的海浪,强悍粗粝的机器也不会在这里与她纠缠、厮守;如果不是窃窃私语又绵绵不休的海浪,时间那无法抗拒的入骨侵袭,便不会深刻地写进每一个锈迹斑斑的柴油引擎。海与船,它们相互成就又相互折磨的关系,意外惊醒了那些平素被我淡忘的感官。 好像只有在这种时候,在那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海湾边上,我才会突然意识到,鼻子原本是用来嗅闻各种或刺激或清淡的气息的,包括柴油味或者紫薇花香,而不是用来托住眼镜的;耳朵原本是用来不加选择和逃避地聆听各种或美妙或嘈杂的声音,而不是用来夹住那个胆小、遁世的耳机的;除了像不停敲击无人应答的门环一样反复徒劳地敲击键盘,写出一些用来喂饱碎纸机的东西之外,手指还可以用来握住一张即刻启程的,容不得人举棋不定的船票。 那么,不在旅行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那些感官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这种“感官幽闭症”发作得最厉害的处所恐怕是北京的地铁,那个地方时常会发生令我倒吸一口凉气的场面。地下隧道的与世隔绝阴森冰冷让乘客内心的挣扎苦闷无所遁形。 我经常看到皮鞋光可鉴人,围着品味可圈可点的羊绒围巾,眼神却丝毫没有鲜活之气的男人,把自己沉浸在PSP的血腥搏杀之中。在我还是个男孩的那个时代,在我的印象里,像这般年纪的男人多半长着堂堂正正的国字脸,肤色也是地地道道的古铜色,他们出没在滚圆肥胖、漆成红白两色但是多半已经褪色的缓慢公交车里,嘴边谈的话题也多半是堂堂正正的“国家大事”,谈的方式也是大大方方,和今天常见的窸窸窣窣的对谈大大不同,就好像那些大事真的会因为他们的交谈改变一丝一毫。他们堂堂正正地给老年人和孕妇让座的那副样子,现在回忆起来更加显得有点儿不真实。那个年代,好像连小孩子对游戏都不热衷,有什么比游戏更吸引孩子的事情每天在发生着?我不记得了,也许那个时候人们有底气去玩“生活”这场游戏吧?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自己的感官也可谓相当活跃,夏天会闻到雨后土壤和青草发出的阵阵气息,仿佛是能够通过气管摄取活力的浓汤一样,令人躁动不安,又无比安然。那时候的我,曾经用草编的菜篮把两只雪白的兔子带到暑假里长满荒草的学校操场上,放它们自由地去啃青草,自己则翘起双脚,头枕着胳膊仰天躺在草丛中,看巧云翻卷,让蚂蚱跳上胸膛……现在,似乎永难再找到这种感觉。唯独在看苏联的老电影的时候,不禁会越俎代庖地替今日俄罗斯那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想想:那个时候,苏联真的像一部润滑良好、操作规程完善的机器一样吗?仿佛一切都按部就班,每个人都各就其位,安心地享受生活,仿佛飞行员有一条舒服的安全带。即便是“苏维埃功勋艺术家”们的想象,他们至少还能这样想象,此刻中国“艺术家”们想象的或者说他们想象中观众们愿意看到的,却都是妻子背叛丈夫、凶手愚弄警察的情节。那个时代我还是个孩子,所以不知道长辈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只知道,夏天的荒草还在某个地方尽情生长,却不再知道那里是哪里。 从这里到那里,真的好远。 旅行和修行,本是一回事。 我不信教,或者说我明白信仰、心灵的修持和形式上的教条完全是两回事。我看到,宗教对人心的抚慰会会心微笑。比如那次我在梵蒂冈看到教皇保罗二世在圣诞节的清晨为广场上成千上万的信徒做弥撒,那时我想起他曾经说:“人生就像吃一罐沙丁鱼罐头,那是我最大的乐趣。”那个神情,像极了阿甘傻房愣地对着镜头说:“我妈妈告诉我,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 每次看到五台山、雍和宫或者少林寺里张狂的香火,手腕上带着夸张、昂贵的大串佛珠的中年男人在庙里的表情,都会想,他们相信某种宗教,但是他们的灵魂还没有准备好去相信生命中那些无形的真正美好的东西,他们甚至没有检视过,自己的躯体里还有没有灵魂。 他们的宗教,就像电影院的门票。当他们需要“佛祖”保佑或者请求他原谅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罪孽”时,就会花上一些小钱,向庙里的泥胎偶像申请些什么,就好像他们需要被巨型音响和巨型怪物震撼一下的时候,就买票进场看个电影一样。寺庙里的满天神佛,对他们来说就像扑克牌里的大小王、梅花A、方片K一样,不过是功效不同、大能管小的诸级官员,不苟言笑地等着他们一个个地“打点”。就如同牌桌上,掌握着更多大小王和A的人,当然有更多的机会赢钱。说这就是他们的“游戏人生”,也未尝不可。 这样的游戏每天进行。时间一长,人们便成了今天这副样子。他们能轻易地相信恶与丑的存在,也更轻易地质疑善与美的可能。尽管同样渴望,但是却不敢尝试寻找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一长,他们便成了空空的躯壳,失却了自己,失却了灵魂。 旅行的好处在于,有那么几天,你的人际关系被简化到极致。附近没有什么人认识你,不论你过去做过什么,经历过什么,也不管你曾经是怎样的人,一切都可以在上路的瞬间重新开始。你是清白的,你是陌生的,所以你也可以是完美的,可以恣意地扮演你喜欢的那个自己。有很多人喜欢去西藏、尼泊尔或者佛教盛行的缅甸,喜欢那里的原因除了佛塔和雪山,当然也有人们无尘的微笑和明亮的眼眸。那些比美景更不可或缺,比阳光晒亮皮肤的感觉更销魂,比山谷里回响的学童们甜梦般的笑声更令人难忘。这些瞬间,能让人明白究竟是什么能让躯壳深处那个沉睡的“自己”最最快乐。是清晨第一缕带着草香味的微风,是瞬间闪过车窗外那个赤脚的小孩挥舞的双手,是船舷边跳起的灰色海豚模糊的身影,更是给那个流着鼻涕的小孩送出彩色铅笔的时候,觉得自己还不错的那个瞬间。 我说过,旅行能帮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好的旅行应该是孤独的,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更远的远方,也向自己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在印度街角那个门口站着白牛的小吃店,或者在约旦深谷里那个赶着山羊的老妇面前,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旅行,修行,都是找自己,都是向内心深处的远游。即刻上路,寻找那个更可爱的,或者曾经是那么可爱过的你,便是神迹一般的勇敢。 旅行应该是一种最适合当代都市人放逐自我的方式,也是在越来越冷漠的社会中寻找自我的途径,我们往往把旅行赋予了一种格外空旷的意义。当然这里指的并非是跟着旅行团乌乌泱泱一大群人走马观花,在每一个景点兴高采烈举起相机到处抓拍,我们所说的旅行,是存在于这路途上的一种姿态,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的地方。 如果你在某些旅游景点注意一番,你或许会察觉到,在你的身边,就有这种在路上的人,他们或许表面看起来和其他的有人无异,甚至显得更加的风尘仆仆,或许是结一两个伴,或许是独身,表情看似冷漠实则安详,他们有着和整个景点热闹嘈杂气氛不同的气场,如果你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的身上有着格外别致的气味,这种气味不是可以嗅到的,而是在他们的身上萦绕着的,我思来想去,将这种气味归结为——故事。 这种代入旁人的故事感,使得这些人可以从众多热闹的人群中被快速地辨认出来,他们有些背着厚重的行囊,有些拿着旧旧的相机,有些沉默地抽烟,有些则交头接耳,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准备好的姿态和沉默的表情,并且在一切任何繁华的风景面前都貌似很平淡和无所谓,我思量许久这是为何,直到我看完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 诚然,作者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从书中很多的语句可以看出,在他的人生经历里,一切的风景不过是站点,关键是在这路上他从中领悟到的事情。旅行对于他而言,必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是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就想到的,我带着这样的寻找答案的想法去看这本书,而当最终合上的时候,我明白,其实问题远远没有我想的那么复杂,其实一切到了最后,在录的终点,作者要的,只是四个字:尘埃落定。 有太多的文字和歌曲在讲述旅行的意义,如果单单指的是旅行,那么便是从一个地点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地点,做短暂的停留,然后回归。但如果加上了意义,其实赋予这旅途的含义就是多层面和多角度的,人们给予了这路途太多的问题,然后自己走了上去,自我寻找,也是救赎。 这就好似在人生迷茫之际的指引,是茫茫大海指路的灯塔,是苍茫大漠点缀的绿洲,是十字路口正确的方向,是无边森林北边的繁星,是城堡深处隐藏的钥匙,是繁琐迷宫通达的捷径,是在路途上人们寻找的答案,是自己为自我救赎的方式,是黎明的曙光,是希望。 我相信,一直也是抱有这种想法踏上了路途,不然无法写出如此让人感悟的文字,因旬自己是一个热爱旅行的人,同样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但也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和期待。正是这份失望,让我走上了未知的道路,而正是这未知又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不敢揣测这未来是否如他所愿,但我觉得,只要在踏上了路途的第一步,结果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走出了自己心灵的框子,迈出了不同于现在墨守陈规生活的第一步。 你有多少在路途上的回忆呢?是某次邂逅的陌生人还是在异乡遇到的故友,是无数次在图片中见到的苍茫天空还是心心念想要抵达的蔚蓝大海,是异域他乡那让人着迷的建筑还是在寺庙里不怒自威的佛像,是流连在陌生街道的霓虹灯下还是在古镇的清晨轻轻泛舟在小河上。无论如何的回忆,其实对于自己来说,都是一份经历,而在路途之中的感受,都属于自我私密的事情,这恐怕再与人分享,都有一点点留给了自己。 这种留给自己的感受,但我总觉得,文字总有保留、图片总有隐藏,在那么一些时刻,我宁愿把深刻的感受留给自己,也应该这么做,任何脆弱的虚弱的寂寞和坏情绪,都统统交给了时间,也不和别人诉说。而在路途之上某些瞬间的孤独和寂寞,却是那样的真切切,而刹那的感动和游离,却又是如此难以在之后回忆和描述,所以,我相信,在路上的那些日子,最后真正留给自己的,才是最珍贵的。 如此说来,路上的那些日子究竟给予了我们什么呢?其实,难能可贵的是,我把在路上的诸多感受已经写出来拍下来,然后集结成册交给了读者手里。我把一个活生生的自己交给了大家,这是因为在路上的自我才是最真实的,你无枝可依,你没有依靠,你只能让自己在这路上犹如一叶小舟随意飘荡,也许在某些时候会错过许多的风景,也许在许多的时候会因为贪恋一时的感受忘记了想到更多,但不要紧,这才是真实的自己,回归后的自己,人生都是如此,只有当自我直面的时候,对与错、得到与失去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的你在哪里。 如果说旅行带给我们什么,其实就是一种寻找,它让我们找到自己,并且直面自己,那些在城市中赖以生存的特质在路上完全无法使用,而那些曾经把握在手中的那点美好却一再膨胀,它会让你明白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也会让你知道,在路上你面对的是更多的选择和自我解决的勇气。选择走在路上,需要勇气,而一直在路上不停歇,更是让人敬佩,每一个人或许都曾经想过周游世界,但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个?每个人都计划着这一年要去什么地方看到什么风景,真正能够实现的又有几件? 我们总被各种各样的条件束缚着,或许是工作或许是生活,但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打破自我束缚枷锁的勇气和毅力,我们害怕失去,又害怕得到,害怕失去现在的所得,因为那是我们用尽力气才得到了。害怕得到自己不熟悉的感受,因为那会让自我失去了安全感。我们总是一边担心一边渴望、一边失望一边幻想,最终依然还在城市里庸庸碌碌过平凡的日子。能够像作者这样走在路上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所以看到这样的一本书,怎能不让人感怀? 如果没有你,良辰美景堪与谁说?在路上终归是一件过程,不管你看过了多少的风景,见识了多少不同的世界,最终都会回到故里。这里的老地方并非只是一个实在的地点,也是我们的内心。旅行的意义不仅仅只是让我们走出去,更是让我们彻底回归。我们已经迷失了自我太久太久,久到以为这就是真正的自己。 那不如来一场旅行吧,走在路上,一边看风景一边找自己,最后尘埃落定,你才会发现,原来真正的自己,已经丢在路上,现在是该找回来的时候吧。 祝你好运,在路上的朋友!走在路上,仰起头走在路上,发现了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sjfb/5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为什么ldquo白鹿原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