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到底是卵生还是胎生上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左传》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昭公二十九年)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明确地提出龙是有雌雄之分的。在传统文化中,讲究“龙凤呈祥”,似乎表示龙为雄性,凤为雌性,实际是龙代表威猛而凤代表婉约,龙凤各有其雌雄。所谓“凤求凰”,关于凤凰,凤为雄、凰为雌是古已有之的说法。 既然龙有雌雄,俗语又多“龙生龙,凤生凤”“龙生九子”“龙性好淫”等各种说法,说明龙也和其他动物一样,可以正常繁殖后代。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龙到底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 ——传说中的龙生九子 1 龙有四种繁殖方式吗? 佛经里说:“一切诸龙,有四种生。何等四种?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具体来说,这四种方式是指:“卵生者,从壳而出生也,即鱼鸟龟蛇之类是也;胎生者,从胞胎而出生也,即人畜龙仙之类是也;湿生者,从湿处而受生也,即含蠢蠕动之虫类是也;化生者,无而忽有也,即夜叉罗刹恶鬼是也。” 卵生和胎生非常容易理解,那么什么是湿生和化生呢?所谓“湿生”,又称作“因缘生”,即由湿气而生之意,借助丛草、池沼、江河等润湿之地出生;所谓“化生”,即由无而有所化。 清朝王晫所撰《龙经》也描述了龙的繁殖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其一,交合。即龙与其他动物交合而生小龙,具体有“龙与牛交则生麟,与马交则生骥,与豕交则生象。八尺,马之龙也;一角,羊之龙也。四距重翼,鸡之龙也;黑身白头、耳长卷尾,狗之龙也。” 其二,感应。即龙与自然环境感应而生小龙,具体有“羽嘉生飞龙,毛犊生应龙,介鳞生蛟龙,介潭生先龙。黄金千岁生黄龙,青金千岁生青龙,赤金千岁生赤龙,白金千岁生白龙,玄金千岁生玄龙。” 其三:化生。即其他动物经过时间转化成龙,具体有“鲤鱼化龙、蛇化蛟龙”等,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也有类似的说法,即“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再五百年化角龙,千年化应龙。” ——传说中的鲤鱼化龙 王晫的观点实际延续了佛经的说法,所谓交合而生是龙与其他动物交合而最终“卵生”或“胎生”,感应而生实际就是佛经所谓的“湿生”,转化而生在佛经“化生”从无到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其他动物转化。 虽然看起来佛经的说法全面地概括了龙的可能繁殖方式,但是有明显的问题: 第一,在佛经中,并不只是龙有这四种繁殖方式,一切众生均是此四种方式,即宏观地概括了生物的繁殖进化形式。所以实际上并没有说明龙的具体繁殖方式。 第二,除“卵生”“胎生”两种方式外,所谓的“湿生”其实是介绍了生物所处的自然环境,而“化生”则是佛教“无即为有”“顿生顿灭”观念的表达,在佛教中也认为“化生”最高级。因此“湿生”和“化生”并不算是真正的繁殖方式。 第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佛经中的龙是那伽、印度八部众之一,是一种巨型眼镜蛇,并非传统的中国龙。因此其关于龙繁殖方式的介绍也并不是意指中国龙。 ——佛经中的龙实际为一种巨型眼镜蛇 所以,佛经中所谓龙的四种繁殖方式实际是佛教观念的一种宏观表达,面向一切物种,既不十分精准,又非专指龙,其所谓的龙也并不是中国龙,因而无法成为最初我们所提出的龙如何繁殖问题的答案。 2 龙为卵生的古籍证据 纵观古籍记载,关于龙的相关记录虽多,记载龙繁殖方式的材料却寥寥无几。因为即使在自然环境没有遭到人类生活太多破坏的古代,龙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奇物种,更毋庸说目睹龙繁殖这样更为稀有的场景了。但在仅有的古籍记载中,也基本形成一种共识,即:龙是卵生的。 要看一种动物是卵生还是胎生,首先要区分其属于爬行类还是哺乳类。虽然不能完全概括,但绝大部分爬行类动物都是卵生,而绝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一个核心区别是是否恒温。哺乳动物和鸟类长有皮毛,可以保持较高的体温,以适应各种复杂的生存环境。 孔子在解读《易经》的《系传》中说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意思是龙和蛇的蛰伏(冬眠),是为了保存身体机能,指出龙和蛇一样是有冬眠特征的。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龙是这样描述的:“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进一步证明了龙春天以出,秋天冬眠以潜。民俗所讲的“二月二、龙抬头”正是龙春天结束冬眠出而登天的写照。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应问》中也说:“苍龙迎夏则陵云而奋鳞,应时也;涉冬则屈泥而潜蟠。”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也有“鱼龙以秋日为夜”的说法。诸般记录都证明龙有冬眠的特性,所以龙并非恒温动物,而是变温动物。因此,龙大概率和诸多爬行类动物一样,是卵生的。 ——画家刘一骏所作“龙抬头”国画 西汉的哲学著作《淮南子》对蛟产子的过程作了细致的描述:“夫蛟龙伏潜于川,而卵剖于陵。其雄鸣上风,其雌鸣下风,而化者形精之至也。”即蛟是生活在水中,而在陆地上产卵。东晋郭璞所著《山海经注》中对蛟有这样一段描写:"蛟,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有白婴,大者数十围,卵生,子如一二斛甕,吞人。"明确提出了蛟为卵生。按照诸多古籍证据分析,蛟应是蛇类向两栖类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物种,其形貌和特性介于蛇和龙之间。既然古人普遍认可蛟为卵生,那么龙是卵生的可能性也很大。 古代的各种正史及笔记记载都直接或间接证实了龙为卵生的观点。 北宋陆佃所著训诂书《埤雅》直接就说:“龙亦卵,生思抱”。意思是龙不但生蛋,还要孵卵。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沈怀远所著描述岭南地区地理风貌的笔记《南越志》记载了一则有关“龙母”的故事:“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尺五,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故事中所说如守宫之物即为龙,是从“大如斗”的卵中出生的。 北宋孙光宪所著笔记小说《北梦琐言》逸文卷曾记录说:“海上人云龙生三卵,一为吉吊也。其吉吊上岸与鹿交,或于水边遗精,流槎遇之,粘裹木枝,如蒲桃焉,色微青黄,复似灰色,号紫稍花,益阳道,别有方说。”提出龙生了三个蛋,其中一个生为吉吊,是龙种龟身的一种动物。唐代诗人李贺组诗《南园十三首》其十二所说“松溪黑水新龙卵,桂洞生硝旧马牙。谁遣虞卿裁道帔,轻绡一匹染朝霞”中的第一句“松溪黑水新龙卵”即是取《北梦琐言》的这一记载。 ——孙光宪所著笔记小说《北梦琐言》 地方志中也有关于龙卵的记载。 据《猗氏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八年七月,大水,乌停村有二龙斗浃旬。县西百里店滩获一巨卵,甚馨,中摇硁硁,置县前鲜能辩者。送黄仪古刹,后复大水载去,咸谓龙所遗也。”这件事同样记载在《明史·五行志》中:“万历十八年七月,猗氏大水,二龙斗于村,得遗卵,寻失。”猗氏县现为陕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在这则记载中,所获的龙卵香气甚浓,摇动有响亮的撞击声,可能是因为“二龙斗”所丢下的蛋。 清代所修的《陕西通志》中有一则类似的记载:“因下马于荒地中,得一物如石又如卵,其色青黑光滑可爱,见村院佛,遂置于像前。其夜雷霆大震,猛雨如注,天火烧佛堂,盖龙卵也。院外柳树数百株皆倒植之,其卵已失。” 这则记载中的龙卵色泽青黑、光滑如石,而因为龙卵的缘故,导致“雷霆大震”“猛雨如注”“天火烧佛堂”。 无独有偶,在诸多记录中,“龙卵”似乎都与“大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北宋乐史所著地理志史著作《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中对滆湖(在今江苏常州武进和无锡宜兴之间)的描述是:“在县西南去州三十里,东接官河,西连芜蒲港,南通义兴县,北通白鹤溪。湖内多白鱼,水路通泾溪,出润州、金坛、延陵、溧阳。按图经,昔有滆家将龙卵抱归,遂名此湖。至今凡遇烟雾,常见蜃楼。”宋朝《祥符经》中进一步解释说:“(滆湖)多白鱼,南连沙子,昔有滆姓人携龙壳归,地遂陷。”即该湖之所以叫滆湖,是因为滆姓人抱回了龙卵,导致地陷水涌成湖。 ——如今的滆湖美景 康熙年间编订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中曾描述了武昌府所辖一个名叫“陷池”的地方:“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小石岭旁,土崖陡绝。旧传何氏宅尝得龙卵,径七寸,与他物同藏器中。物随充满置之金,穀亦然。后因误置盐中,龙化,而宅陷。”与滆湖一样,陷池也是因为有人得到龙卵,宅陷涌水而得名。 北宋沈括所著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天圣中,近辅献龙卵,云:得自大河中。诏遣中人送润州金山寺。是岁大水,金山庐舍为水所漂者数十间,人皆以为龙卵所致。至今匵藏,予屡见之:形类色理,都如鸡卵,大若五斗囊;举之至轻,唯空壳耳。”宋仁宗天圣年间,近畿从大河中得龙卵并献给朝廷。皇帝下诏遣人送到了润州金山寺。当年大水,金山寺有数十间房舍都被水淹没,大家都认为是龙卵所导致的。 明代嘉靖时期诗文家张永明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时,关于黄河水患问题上书朝廷:“夏秋霪雨淋潦,众水皆归于河,遂至瀰漫,泛溢冲决或所不免;若能时加修缉,使坚厚完固,水亦安能为患哉!至于迁省之说、龙卵之说、黄河之患六十年一次之说,皆足以骇人听闻,亦非臣之所敢知也。”此事记录在其自传体文集《张庄僖文集》中。按照张永明的说法,当时导致黄河水患的原因,谣传为三种,除县治迁移、黄河水患六十年一循环之外,其中一条就是龙卵所导致。具体如何由龙卵导致大水,就不得而知了。 唐王冰所著道教著作《素问六气玄珠密语》中曾明确提出“江河中见龙卵,主大水”。大抵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龙卵和大水有密切关联,这可能是源自古人“龙主雨”的观念。因为龙对大雨有提前感知、逐雨而行的特性,古人认为龙是兴雨之神。既然龙主雨,龙卵是龙的幼体所在,自然可以“主大水”。这是一种朴素的观念联想,和用守宫(蜥蜴)求雨是一个道理。 ——湖南浏阳大围山森林公园景点:龙卵破壳 那么龙卵是什么样子的呢? 宋人邵博所作的回忆录《邵氏闻见后录》中有一条记载:“仁皇帝幸天章阁,召两府以下观瑞物十三种,其十二龙卵有紫斑而小。”龙卵作为天章阁(宋朝宫内藏书阁)十三种吉祥之物之一,有小的紫斑。 《明史·五行志》中也曾记载过龙卵的形状:“成化五年六月,河决杏花营,有卵浮于河,大如人首,下锐上圆,质青白,盖龙卵也。”这里记录的龙卵与人的脑袋一般大小,上半部偏圆,下半部偏尖,质地青白。 清王士禛所著考辨评论笔记《居易录》中说:“古云龙蛇卵有黧点,蛇圆龙长,龙卵经火不毁,试之良然。”他提出,古代都说龙和蛇的卵有黑点,蛇卵偏圆而龙卵偏长,龙卵可以抵挡火烧,尝试之后果然如此。至于龙卵为何能够“精火不毁”,他并没有给出解释,大抵也和“龙卵主大水”观念有关,既然龙卵具备主水之性,自然可以抵挡火烧。 ——蛇蛋上也常有黑点 根据以上古籍的记载,我们大概可以整理出龙卵的以下特性: 龙卵,直径约20-30cm左右,约为人的脑袋大小(“径七寸”“大若五斗囊”“大如人首”),颜色为青白之色(“质青白”),一面偏圆,可能是蛋黄所在部分,一面偏尖,可能是蛋清所在部分,和鸡蛋类似(“下锐上圆”“形类色理,都如鸡卵”),卵上有斑点(“有紫斑”“有黧点”),摇动有响亮的撞击声(“中摇硁硁”)。至于“龙卵主大水”“经火不毁”等特性,大概率并非真实,而可能是由“龙主雨”观念所产生的朴素联想。 但这些记载都鲜明地指向了一个结论:有龙卵,则龙是卵生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宋代的程颢、程颐所著《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提出了另一种说法:“龙以卵生者,亦非神等。一等龙必须胎生。”认为卵生之龙并非神异之物,胎生之龙更为高级。如果龙只是卵生,又何来胎生之说? 明代刘昌编写的笔记《悬笥琐探》中对《明史·五行志》中记载的“成化五年杏花营龙卵”之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述:“成化五年六月初五日,河决杏花营,水及堤,明日三司以牲醴致奠。既归,有一卵浮于河,大如人首。下锐上圆,质青白,微具五色,又多黧黑点。渔者得之,守河者以十匹布易焉。因驰以告,始观甚恐,以手撼之,中汨汨作水声,又甚重气煖而润泽,不知何祥也,或曰龙卵。吾闻龙有胎,未闻卵生。或曰蛇亦卵生,此固其类也。越三日,予遇和佥宪于州桥西,见图其状于壁,且书其上,曰:“元珠占法,江湖见龙卵,主大水。”又闻前一日卵送开封府,皆惧不敢收,守与判相却之门,坠于地中,惟水而已。” 我们翻译一下这段描述: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年)六月初五,黄河在杏花营(在今河南开封西部)决堤,大水没过堤坝。第二天,三司(都司、布政司、按察司)以牲口和甜酒进行祭祀。回来之后,有一卵在河面漂浮,如人头般大小。下半部较尖,上半部较圆,质地青白,微有五色,又多黑点。渔民打捞上来,守河之人用十匹布换回。之后飞马奔驰向上报告。初看时甚觉惊恐,用手摇动,中间有汨汨的水声。卵的表面有温热之气,不知是什么征兆。有人说是龙卵,我听说龙有胎,但是未曾听说龙是卵生。有人说蛇也是卵生,应该就是这一类。三日之后,我在州桥西遇到了佥都御史,见他将卵的形貌画在墙壁上,并写道:元珠占法上记载:“江湖见龙卵,主大水”。我听闻前一日卵送到了开封府,都恐惧不敢收下,守卫与判官推却拒绝,卵掉在地上摔碎了,只有水而已。 这篇描述细致的记载不仅补充了《明史·五行志》中这一龙卵的去向,验证了关于龙卵“多黧黑点”等特征,更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个性鲜明的问题:“吾闻龙有胎,未闻卵生。或曰蛇亦卵生,此固其类也。”在他的知识范围内,龙是胎生而非卵生,所谓卵生,大概是和蛇类差不多吧。 ——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龙卵 自魏晋时期开始,就有关于“龙胎治病”的说法。南朝齐、梁时医学家陶弘景曾言:“比来巴中数得龙胞,形体具存。云治产后余疾,正当末服。”“形体具存”说明当时曾有人亲见此物如龙。唐代医学家许孝宗在《箧中方》也提到︰“龙胎出蜀中山涧,大类干鱼鳞,煎时甚腥臊。”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此二人所说总结为:“胞胎俱出巴蜀,皆主血疾,盖一物也。”而“龙胎”主治“产后余疾,女人经闭。”所谓“龙胎”应为一种胎盘,至于是否为龙的幼体胎盘,不得而知。但也形成一种观念:即龙是胎生的。 由此,明代郎锳的笔记著作《七修类稿》对龙的繁殖方式提出了疑问:“(龙)曰兽类,曰胎生,证之诸书不同。予意传云,龙生九子为某为某,此亦兽之类欤?故《本草》收入兽部。至于胎生,则《本章》有龙胞龙胎之物,陶隐居自以亲见,形体俱存,此又或有胎生者也。不料,大儒误之耶?抑传写者误之耶?录俟博物君子。” 自古以来,都说“龙生九子”,从无“龙生九卵”的说法,那么是否在卵生之外,龙还有一种胎生的繁殖方式?龙又到底是卵生还是胎生呢? (未完待续) —寻龙客分隔线— 讲述寻龙故事 追寻龙之踪迹 探讨生物龙的可能性 与您一起揭开龙之谜 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oumatai.com/zmtyfyl/9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在微博,总裁文里的王妃夫人有一百种死法
- 下一篇文章: 太突然全球巨头中国内地首店,即将关门